一种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39652阅读:7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具体地说是以中药为原料制备的中成药,本发明还涉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乙肝已成为世界流行的免疫性疾病,由于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故中医药治疗乙肝已成为世界肝病研究的难点与热点。据湖南省中医药科技信息中心检索,与肝炎有关的科技文献有683篇,治疗慢性乙肝的新中成药有北京朝阳区的朝阳丸。其他有澳泰乐冲剂、扶正愈肝胶囊、肝炎灵、可博利、肝毒净片、黄芪口服液等。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制的乙肝宁冲剂治疗慢性乙肝实验与临床研究获1992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发表了金妙文的肝毒净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中医药专利大全)》记载的有CN1032295利肝隆的制造方法,CN1075422澳泰乐冲剂,CN1083712A一种防治乙型肝炎的药物,CN1077379乙肝冲剂,CN1076626肝病冲剂等专利文献。中医药治疗乙肝取得进展。治疗乙肝药物虽多,但疗效不太理想,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国内外尚无公认的根治药物。应用中药和中医辩证论治,对降低SGP总右效率为50~90%,复常率41~87%,停药后反跳率23~33%。对于HBSAg阴转率,中药复方为10~75.9%,辩证论治为12~87%,1HBeAg阴转率20~90%抗HBc阴转率44.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疗效好、无毒副作用、具有清除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体液免疫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剂。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乙肝治疗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基于祖国医学对慢性乙肝发病机理的认识及治疗原则。慢性乙肝病机为“湿热余邪残未尽,肝郁脾虚、气血虚”。毒邪未尽表现为湿热瘀郁,正气已虚表现为脾虚肝肾虚。故从大量中药中筛选出清热化湿、扶正固本、活血化瘀、健脾益肾的中药,按中医理论组方,使其发挥清除乙肝病毒标志物、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体液免疫,多层次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发挥较理想的作用。本发明药物是由下列组分制成的(用量为重量份)白花蛇舌草8~20份土茯苓8~20份黄芪8~25份丹参8~20份茵陈8~15份虎杖6~15份枸杞6~15份薏米6~15份党参6~15份白芍6~15份白术6~15份郁金6~15份首乌8~15份桑寄生8~15份柴胡5~15份冬虫夏草0.5~3份大黄4~10份甘草3~8份本发明药物的优选重量配比是白花蛇舌草10份土茯苓15份黄芪12份丹参15份茵陈10份虎杖10份枸杞10份薏米12份党参10份白芍10份白术10份郁金10份首乌10份桑寄生10份柴胡12份冬虫夏草2份大黄8份甘草6份将上述各组份制成本发明药物的生产方法是,按比例称取原料1、先取土茯苓、虫草洗净干燥后粉碎过5号筛,不需煎煮;2、将郁金、白芍洗净烘干后粉碎;3、将虎杖、首乌、白术、大黄加工炮制成饮片;4、将蛇舌草、薏米、茵陈、枸杞、黄芪、党参、甘草、丹参、桑寄星、柴胡除去杂质,洗净;加入虎杖、首乌、白术、大黄,加水浸泡15~20小时。第一次煎煮(煮沸后文火微沸)2.5小时,余两次煎煮各1.5小时;5、将三次煮液混合放置过夜,再浓缩处理达1.1的比重;制浸膏用低温控制气压0.5磅,防锅底药糊,达到热测1.25比重即可;6、将稠膏与预制的药材细粉混匀,干燥研细,过5号筛,然后装填胶囊,每粒0.3g,每小盒60粒,暂名“三清乙肝胶囊”。本发明药物质量控制是细粉水分含量≤9%,制膏与制粉不得有烧焦味和烤糊味。本发明药物1991~1995年的临床使用结果表明,有下述优点1、本发明选用常规的植物药为原料,各组分符合药政法规定,对人体无毒无害,用药安全可靠。2、药源广泛,易采易得;生产工艺简单,服用方便;3、疗效好,总有效率达88%,高于国家级新药“复肝康冲剂”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HBsAg、HBeAg的阴转率为13.6%、49.2%)。为表明本发明药物对慢性乙肝的治疗效果,本发明经124例系例临床观察,并选择病史、病情、年龄、性别与ALT值相当的患者32例作对照组,按1990年上海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肝病史超过半年,并有现状HBV感染的一种以上阳性标志。156例中,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4岁,最长病程108个月,最短6个月。试验组每日口服本发明药物3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连续服用3个月。对照组每日口服吉林长春生产的“乙肝扶正胶囊”3次,每次4粒,连续服用3个月。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1988年制定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药效评价标准。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正常,HBV复制指标全部消失。有效症状及肝功能均改善或HBV复制指标有一项以上转阴者。观察方法采用肝功能观察指标和免疫学酶法乙肝“两对半”指标。病例均在试验前及治疗后检验各项指标,临床试验结果如表1。表1试验结果总有效率比较</tables>x2=70.12p<0.005表2治疗前后症状对比</tables>表3治疗前后“两对半”指标对比<tablesid="table3"num="003"><tablewidth="758">HBsAgHBeAgHBcAb异常转阴%异常转阴%异常转阴%试验组1246048.4867789.51196554.6对照组3213.1322418.23226.25X221.8847.5723.91P<0.001<0.001<0.001</table></tables>试验统计表明,3项指标阴转率本发明药物分别为,HBsAg48.4%,HBeAg89.5%,HBcAb54.6%,明显高于国内同项血清标志物阴转率均值水平(35.53%、58.71%)。服用本发明药物,显效率45.2%,有效率43.6%,总有效率为88.7%。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本发明项目1991年列入湖南省卫生厅“八五”重大科研计划,经5年的研究,1996年2月5日在长沙通过省级技术鉴定,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研究员欧阳琦、肝病研究员张壁姿、湖南中医学院肝病教授刘伟仕、谌宁生、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教授苏先狮等专家教授认为“该研究选题符合临床需要,组方符合中医理论,数据较准确,在近期临床疗效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施例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白花蛇舌草10千克土茯苓15千克黄芪12千克丹参15千克茵陈10千克虎杖10千克枸杞10千克薏米12千克党参10千克白芍10千克白术10千克郁金10千克首乌10千克桑寄生10千克柴胡12千克虫草2千克大黄8千克甘草6千克生产方法如下按比例称取原料1、先取土茯苓、虫草洗净干燥后粉碎过5号筛,不需煎煮;2、将郁金、白芍洗净烘干后粉碎;3、将虎杖、首乌、白术、大黄加工炮制成饮片;4、将蛇舌草、薏米、茵陈、枸杞、黄芪、党参、甘草、丹参、桑寄星、柴胡除去杂质,洗净;加入虎杖、首乌、白术、大黄,加水浸泡15~20小时。第一次煎煮(煮沸后文火微沸)2.5小时,余两次煎煮各1.5小时;5、将三次煮液混合放置过夜,再浓缩处理达1.1的比重;制浸膏用低温控制气压0.5磅,防锅底药糊,达到热测1.25比重即可;6、将稠膏与预制的药材细粉混匀,干燥研细,过5号筛,然后装填胶囊,每粒0.3g,每小盒60粒。权利要求1.一种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剂白花蛇舌草8~20份土茯苓8~20份黄芪8~25份丹参8~20份茵陈8~15份虎杖6~15份枸杞6~15份薏米6~15份党参6~15份白芍6~15份白术6~15份郁金6~15份首乌8~15份桑寄生8~15份柴胡5~15份冬虫夏草0.5~3份大黄4~10份甘草3~8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其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白花蛇舌草10份土茯苓15份黄芪12份丹参15份茵陈10份虎杖10份枸杞10份薏米12份党参10份白芍10份白术10份郁金10份首乌10份桑寄生10份柴胡12份冬虫夏草2份大黄8份甘草6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药剂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药剂是胶囊或散剂。5.权利要求4所述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所述比例称取原料,将土茯苓、虫草干燥粉碎过5号筛(不需煎煮);将郁金、白芍洗净烘干后粉碎连同按常规处理过的虎杖、首乌、白术、大黄、白花蛇舌草、薏米、茵陈、枸杞、黄芪、党参、丹参、甘草、桑寄生、柴胡浸泡15~20小时,第一次煎煮2.5小时,余两次煎煮各1.5小时;三液混合过夜,浓缩处理制得浸膏(热测为1.1比重);煎煮后制稠膏比重为1.26,将土茯苓和全量冬虫夏草干粉与浸膏混匀,干燥研细过6号筛后,药粉填入胶囊中。全文摘要一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及制备方法,以中药为原料制备而成,原料组分主要是: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冬虫夏草、虎杖、茵陈、黄芪、丹参、桑寄生、白术、大黄、郁金及其他中药共18味,制成“三清乙肝胶囊”。该药根据“消热化湿、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从清除病毒、提高免疫出发,改善肝功能,降低转氨酶,科学组方,促使HBV“三阳”指标转阴。提高慢性乙肝的治疗效果,应用该药显效率达45.25%,有效率达43.6%,总有效率达88.7%,疗效高于国家级新药“复肝康冲剂”和国内现有乙肝药物。文档编号A61P1/00GK1176123SQ97107958公开日1998年3月18日申请日期1997年2月4日优先权日1996年2月15日发明者阳义成,杨勤生申请人:邵阳县中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