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行走康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51696阅读:1341来源:国知局
一种辅助行走康复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康复器,特别涉及一种辅助行走康复器。



背景技术:

俗话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如今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也认识到走路的重要性,当然,走路是最简单的健身方法。

走路,尤其是对那些半偏瘫的患者是一种奢侈,他们只能坐在轮椅上或是拄着拐杖过日子,手部力量上去了,可脚部的力量却日渐消失,完全起不到康复的作用。

目前市场的行走康复器有些属于机械类,类似跑步机原地活动,体积庞大,浪费材料;还有些是属于双杆双手支撑行走的方法,锻炼的只会是手,作用到腿上很少,此两种方法均没有便携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辅助行走康复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辅助行走康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人体肩部贴合并固定的肩带和与人体腰部贴合并固定的腰带,包括连接肩带和腰带的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设有固定人体足底且可以调节长度的绑带,连接杆和绑带之间通过弹簧柔性连接,人体的足部实现弹性恢复力。

所述肩带为弹性伸缩材料。

所述肩带上设有收紧条。

所述肩带上设有固定连接杆的魔术贴。

所述腰带的头尾通过插扣固定连接,腰带通过日字扣实现长度的调节。

所述腰带上设有固定连接杆的调节锁紧机构。

所述连接杆包括与调节锁紧机构适配的金属件,金属件一端与调节锁紧机构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与弹簧连接的闭合圈,金属件外设有起缓冲作用的软性套筒。

所述绑带一端设有与弹簧连接的可拆卸的活动扣,另一端设有固定人体足部且可调节大小的绳圈。

所述肩带上设有托住人体胳膊的吊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借助肩部和腰部的力量,加上连接杆的杠杆原理和弹性原理作出的设计,能够让偏瘫患者省力抬起脚步和托住胳膊,进行行走锻炼,结构简单,很好的便携性,组装也方便,同时还做到了省材省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和人体配合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和人体配合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腰带和连接杆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一种辅助行走康复器,包括与人体肩部贴合并固定的肩带1和与人体腰部贴合并固定的腰带2,包括连接肩带1和腰带2的连接杆3,连接杆3的一端设有固定人体足底且可以调节长度的绑带4,连接杆3和绑带4之间通过弹簧5柔性连接,人体的足部实现弹性恢复力,肩带1为市场上较成熟技术,肩带1的一头通过人体一侧的三角肌部位和腋下套住,另一头套住人体另一侧的腋下部位形成肩带1的固定,腰带2直接绕着人体腰部固定,连接杆3从腰带2的背部向上绕过肩部到达胸前,通过绑带4和弹簧5与足部固定。

所述肩带1为弹性伸缩材料。

所述肩带1上设有收紧条6,收紧条6是为了增强额外的收紧弹力。

所述肩带1上设有固定连接杆3的魔术贴7,通过魔术贴7固定连接杆3,方便实用。

所述腰带2的头尾通过插扣固定连接,腰带2通过日字扣实现长度的调节。

所述腰带2上设有固定连接杆3的调节锁紧机构8,调节锁紧机构8为市场上较成熟技术,可通过铆钉固定连接在腰带2上,调节锁紧机构8中间设有供金属件9通过的直管10,直管10的侧壁设有调节螺丝11,可紧固金属件9,实现连接杆3和腰带2的固定。

所述连接杆3包括与调节锁紧机构8适配的金属件9,金属件9一端与调节锁紧机构8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与弹簧5连接的闭合圈12,金属件9外设有起缓冲作用的软性套筒13,闭合圈12是连接弹簧5用的,之所以用闭合圈12,是为提高之间的连接安全性,套筒13为海绵护套之类的,包裹金属件9用,在连接杆3和肩部接触处起到缓冲作用。

所述绑带4一端设有与弹簧5连接的可拆卸的活动扣14,另一端设有固定人体足部且可调节大小的绳圈15,活动扣14可以为狗扣之类的可以随意固定和拆卸,方便实用,绳圈15可以套住足部,然后用类似皮带的扣头来回调节绳圈15大小且进行固定。

所述肩带1上设有托住人体胳膊的吊带16,吊带16和肩带1可以通过缝纫固定连接,吊带16为弹性伸缩材料,让患者把手伸进去托住,非常省力。

使用时可先把患者偏瘫一侧的胳膊伸进肩带1,另一头再套入另一侧的腋下,然后系上腰带2,把连接杆3插入腰带2的调节锁紧机构8并锁紧,再把连接杆3的中部与肩带1上的魔术贴7固定连接,连接杆3的另一端的闭合圈12与弹簧5和绑带4连接,绑带4调节端部的绳圈15大小来适应足部;患者的胳膊可以放进肩带1上的吊带16,行走时借助肩部和腰部的力量,加上连接杆3的杠杆原理和弹性原理,足部的自身重力和弹簧5形成相互作用力,能患者省力抬起脚步和托住胳膊,进行行走锻炼。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领域内普通的技术人员的简单更改和替换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