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体的跳虫智能玩具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028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形体的跳虫智能玩具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玩具车的系列产品。是对澳大利亚和国内跳虫的重大改进和发展。
澳大利亚某一工程师设计的“跳虫”(参看“科学画报”杂志1982年第5期P6)和国内改进型“跳虫”(“科学画报”1982年第11期P12)。上述两种“跳虫”车,只能做简单的起伏前进。澳大利亚跳虫是平面曲柄摇杆机构加上四个行走轮。后轮和后半轴固为一体,空车行走(不骑人)时,也一起一伏,操纵和行走非常不便。
国内跳虫是两杆铰接机构加上四个带棘轮的行走轮。这两种车的每次动作的运动距离和起伏高低都不能调整。它们性能单一、形体单调,只能一个人单独使用是它们的严重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吸取上述二车能起伏前进的特点,摒弃它们的缺点,並对它们赋于许多前所未有的技术特性。使玩具车能以一个主体结构(跳虫)为基础,配以一些简单的器件,组装成具有许多型体种类和多种功能的玩具车,形成包括童车在内的玩具车系列产品。达到一车多功能多用途。这些车老少皆宜,单独和群体组合都可玩。特别是群体展翅共弛,或组成长龙协力共玩,形成
奔禽飞、龙腾虎跃的热闹场面。若做成各种仿真豪华产品,更使玩者观者增加无穷乐趣。这系列产品所寄寓着的许多机械原理,又使人们可从中得到很多情趣和启迪。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以下互相关联而又可独立动作的装置和机构一个既能装配成起伏前进的单杆架跳虫,又能换装成脚踏三轮车的装置;一个既能装成起伏前进的双杆架跳虫,又能换装成手推四轮幼婴车的装置;可方便装配于单杆架跳虫车的各种不同种类动物的头和尾形体;起伏前进和摇头摆尾联动机构;起伏前进和收展翅膀联动机构;舒张尾羽机构;将多个跳虫联结成长龙和旱游龙舟起伏前进的机构。
单杆架跳虫车架是个平面曲柄摇杆机构。行走装置是带棘轮的后轮和不带棘轮的前轮。具体构成有前轮、后轮、左右后半轴和左右曲柄分别焊为一体、曲拐轴和曲拐轴套、连杆、后车架、连接套、座总成、搬杆、前车架、搬把、前轴、卡子、再加上些肖子螺钉之类。后车架通过连接套和搬杆刚化为一体。前后车架交叉铰接,卡子固定在前车架上,並可调整固定位置。连杆一端和卡子铰连,另一端套入曲拐轴套,並用插肖式调其长短。
在不增减零件的情况下,单杆架跳虫换装成脚踏三轮车是这样达到的将跳虫拆开,前车架翻转当前叉,曲拐轴当前轴,后轮当前轮,前轮前轴当后轮后轴,后半轴和曲柄焊合件对置安装当脚蹬拐和脚蹬轴,用新的连接套将后车架固为一体,並套入前车架,上用卡子固定防窜,连杆当车把,座总成固定在备用座架上,再配上些键、销、档垫之类小件换装即完成。
双杆架框架式跳虫和单杆架跳虫原理相同,是一个立体平行双曲柄摇杆机构。行走装置也完全相同。具体组成由后轮、左右后半轴--曲柄焊合件、曲拐轴和套、连杆、后车架、前车架、前轮、前轴、座总成和螺钉、销垫之类小件。曲柄连杆既可在后轮里侧,也可在外侧。前后车架分别在左右两侧铰接,连杆也分左右两边,形成中空框架式,座子固定在前车架上端的横梁上。(具体设计时要注意操向蹩足问题。)将双杆架车换成不起伏前进的手推幼婴车(也可当其它小物车)的方法是用连
接件将后车架和前车架刚化为一体,将座子拿掉,加装吊座和操向及手推装置。主体换装就告完成。若改变原车行方向相反,则操向和手推装置不必另加,只须将原车后轮棘轮反装,原前轮当后轮有自动跟向性能,原后
车架的横梁可当手推和操向装置。另外,利用曲柄连杆机构可一边前进一边将座位前后来回摇动和驱动车前的小物体(如小偶等)转动或摆动。
可方便装配于单杆架跳虫车的各种不同种类的动物的头和尾形体,其特征是头和尾是用硬塑料模压而成並涂刷彩色。头和尾分别铰接子跳虫的搬杆和前车架的上端头O1和O2处。铰接方式有三种一是柱销钉销接,二是球形万向销接,三是用弹簧等弹性肖接。
起伏前进和摇头摆尾联动机构,其特征是头的中下部铰接于跳虫的搬杆端头O1处,头的后部与拉杆(或拉绳)a相铰接,拉杆的另一端又铰接于前车架的中间处。头,跳虫的前、后车架,拉杆a便组成一个新的四摇杆机构,它是摇头装置。尾的前部铰接于前车架上端的O2处(即座架下方),尾的前下部与推杆b相铰接,推杆b的下端铰接于后车架的中间处。尾,跳虫的前、后车架,推杆b也组成一个新的四摇杆机构,它便是摆尾机构。以上联接构成车起→抬头→收尾和车伏→低头→跷尾联动机构。通过改变a、b杆对O1O2铰点作用位置,则可组成车起伏、抬头、低头、跷尾、收尾等各种组合联动机构。用拉绳代替拉杆(但不能代替推杆)与头或尾的连接,便是单独
头、
尾、甩尾机构。
起伏和收展翅膀联动机构包括收展翅膀、翅膀支承和增加翅膀展度三部分。
起伏和翅膀的收展联动装置由翅膀、支承滑套、翅膀摇臂、推拉杆组成。左右翅膀分别支承和铰接在各自的支承滑套上,並可绕其转动。翅膀摇臂一端焊接在翅膀下,一端和推拉杆相铰接,推拉杆另一端又与车架下处的铰点铰接。
翅膀支承部件由支承滑套、支承滑杆、支承架组成。支承滑套与滑杆为动配合,它们各自通过各自的支承架跨接支承在后轴和前轴上。滑杆可在滑套内滑动,它们都成直角形,铅垂边插在各自的支承架上,並可绕其转动。支承架下端焊有套管,套管动配合套在前轴和后轴上。还有防止轴向窜动的卡圈等。
增加翅膀展度的部件由付翼、回位弹簧、拉绳组成。通过付翼前内侧的铰点,将其铰接于主翼上面並部分和主翼重叠。付翼前外侧有一铰点和拉绳相铰接,拉绳另一端铰接于支承滑杆上。车在起位状态时,付翼靠回位弹簧拉(或压)住和主翼重叠並处于收翅状态。
舒张尾羽机构由尾羽、内弧形板、外弧形圈、推拉杆、羽毛间隔套、羽毛弧形销等组成。尾羽骨架一端有销孔,用弧形销肖接在内弧形板上。靠近销孔处有一长条槽孔,槽孔套在外弧形圈上,外弧形圈固定在车架后部。内弧形板和外弧形圈两侧径向间隙比中间大。它们俩作轴向移动时,受导向杆控制其左右位置。有操纵杆操纵推拉杆移动。
将多个单杆架跳虫联结並装饰成长龙(或长虫)的特点是所有参加串联的跳虫(最好不要多于20辆)用特制的联接架分别首尾相联。最前头的车头固定有龙头,最末尾的车尾固定有龙尾。车与车之间有两种联接方法。一个是将两个联接架相反对置固定在前车后轴和后车前轴上,中间再用一个拉杆(或拉绳)将两个联接架联接。一种是用一个联接架直接将前后两车联接。串联后装饰成长龙的技术特征在于由很多用钢丝做成的半环形龙身内骨固定在跳虫搬杆和座架下以及它们的延长杆上。车与车中间用钢丝做成的螺旋形龙骨联接。龙衣用布或用塑料做成多段式,每段间用钮扣或按扣连接。龙衣套在龙身内骨外面,松紧合适。
将多个双杆架跳虫联结並装饰成旱游龙舟的机构特征是使用的联接架和联接方法与单杆架组成长龙一样,龙头和龙尾固定方法也一样。所不同的是,在支承滑套上固定两根垂直支杆,以支持作为龙舟侧板用的装饰布。原来的展翅机构变成了划浆装置。
多形体的跳虫智能玩具车对原跳虫作了重大的突破发展,它具有原跳虫所没有的如下特征可通过简单的更换不同种类的头和尾,形成兽、禽和虫等不同动物的形体,这些形体可以在运动中或站立中做抬头、低头、
头、摆尾、跷尾、收尾等动作;若是禽体(也可以是飞兽,如飞马、飞虎等)还会收展翅膀;若是孔雀形体,可随时开屏、闭屏;多个车串联起来,加上装饰,可做一条长龙或旱游龙舟起伏爬行。通过简单变换安装,跳虫可很快变成三轮脚踏车或手推四轮车;可做成简易型玩具车,又可做成加上电脑控制的仿真、仿声的豪华大型娱乐车;本玩具车寄寓着较多有趣的机械原理,既可做启迪孩子们智力的玩具,又可作成人机械培训的教具。
图1、2是澳大利亚跳虫的机构简图。
图3、4是国内改进型跳虫的机构简图。
图5、6是本实用新型跳虫的机构简图。
图7、8是本实用新型跳虫的构造图。图中零件名称为有棘轮的后轮(1、7),左右后半轴(2、6),曲柄(3、5),曲拐轴套和曲拐轴(4),连杆(8),备用座架(9),后车架(10),连接套(11),座总成(12),搬杆(13),前车架(14),搬把(15),前轮(16),前轴(17),卡子(18)。
图9、10是将单杆架跳虫换装成脚踏三轮车的构造图。连接套(19)。
图11、12是双杆架框架式跳虫的机构简图。
图13、14是将双杆架框架式跳虫换装成手推四轮幼婴车的机构简图。
图15、16是起伏前进和摇头摆尾联动机构图。
图17、18、19、20、21、22、23是起伏前进和收展翅膀联动机构简图。其中图17、18分别是跳虫在起位状态和伏位状态时翅膀支承装置状态图。图19是前轮转向时,翅膀支承装置状态图。
图20、21是跳虫处在起位--收翅状态的正视和侧视图。图22、23是跳虫处在伏位--展翅状态的正视和侧视图。图24是增加翅膀展度的付翼机构及其联动图。图25、26、27、28、29、30、31是舒张尾羽机构及零部件图,其中图25是内弧形板、外弧形圈图。图2627是尾羽的主视和俯视图。图28、29是收拢尾羽时的主视图和侧视图。图30、31是舒张尾羽时的主视图和侧视图。图中各零件名称为尾羽(30),内弧形板(31),外弧形圈(32)。图32是将多辆(图中为5辆)跳虫车串联和装饰成长龙的简图。图33、34是连结各车的联接架装置和联结方法简图。图35、36是龙身骨架装置装配简图。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机构或装置的细节及工作过程。
前面第二段已经
述过,图1、2和图3、4所示的澳大利亚跳虫和国内改进型跳虫的结构特点和存在问题,这里恕不再详述。
图5、6是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简图。比较图1、2、3、4、5、6可很容易的比较出三种跳虫各自的结构特点(文略)。这三种车都是用人工搬动或放松杆件来达到后轮和前轮交替滚动前进,同时
车架也一起一伏的运动。图5、6所示车摒弃了图1、2所示车的空车前进也一起一伏行走不便和图3、4所示车伏位应力大易损坏,和性能单一、形体乏味等缺点。图7、8是本实用新型跳虫的构造图。零件名称前已有述。后车架通过连接套(11)和搬
杆(13)连结为一体。连杆(8)和后车架(10)都焊有换装时要用到的备用零件。曲拐轴(4)有键槽和后轮的棘轮轮古键配合,连杆(8)是套筒插肖可调式;搬把(15)是可拆式,卡子(18)可改变其在前车架(14)上的固定位置,从而达到可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跳虫的前进和升降尺寸。通过脚蹬前轮轴(17)来操纵行走方向。当人骑车上,搬动搬杆(13),后轮前行,车身升起。曲柄转到后死点时,升到最高位置,后轮前滚完毕。当放松搬杆(13),前轮(16)前行,车身始伏下,曲柄转到前死点时,车降到最低位置……周而复始。
图9、10是将单杆架跳虫换装成脚踏三轮车的构造图。其换装步骤如下跳虫(下称A车)的一个后轮(1或7)变成脚踏三轮车(下称B车)的前轮,A车的二个前轮(16)和前轴(17)变为B车的后轮和后轴,A车的曲拐轴变为B车的前轮轴(4),A车的两个曲柄(3、5)反向安装变成B车的脚蹬曲拐,A车的左右后半轴(2和6)变为B车的左右脚蹬轴,A车的座总成(12)装在备用架(9)上,A车的连杆(8)当B车的车把,A车的前车架(14)掉转使用当B车的前叉,将连结套(11)换成连结套(19)并套在(14)上,用卡子(18)固定防止其上窜。同时还增减很少几个螺钉、销子、垫圈之类的小零件。必要时,再配上脚踏板。总之,除了将连结套(11)变为连结套(19)外,其它所有零件完全通用。图11、12是双杆架框架式跳虫的机构简图。图中各零件名称及标记与图7、8所述一样。车的性能和操纵方法也和单杆架跳虫一样。图13、14是将双杆架框架式跳虫换装成手推幼婴车的机构简图。换装方法是用连接架(42)将后车架(10′)和前车架(14′)固定为一体,将座子拿掉,加装吊座和操向及手推装置。改装即成(图13)。若将棘反向安装,原车头方向改为车尾方向,则操向和手推装置就不必另加,原车架(10′)的横梁即可当手推装置,改向后的后轮有自动跟向性能(图14)。还可利用曲柄连杆机构,可一边前进、一边将吊座前后来回摆动。还可驱使装在车前的小物体(如小偶、小花等)转动式摆动。图15、16所示是以马头、马尾形体为例说明的起伏前进和摇头摆尾联动机构。前车架(14)和搬杆--后车架(13-10)交又铰接,马头绕O1铰点转动,马尾绕O2点转动。〔为从简说下文把另件当杆件看,如搬杆--后车架(13-10)说成是杆(13-10)〕。如图15,当放松杆件时,则杆(13-10)与杆(14)的夹角变小,就使a杆推动马头,b杆推动马尾朝顺时针转动,从而达到车伏--低头--跷尾的联动。同理如图16所示,搬动杆(13-10),使a杆拉动马头、b杆拉动马尾朝反时针方向转动,达到车起--抬头--收尾的联动。通过改变a、b杆件对O1O2铰点作用位置,可以任意组成车起、车伏、抬头、低头、跷尾、收尾等各种组合联动机构。用拉绳代替拉杆(但不能当推杆用)与头或尾连接,便是单独
头、
尾、甩尾机构。若用弹性销可使头或尾随时有微微颤动之感。
起伏前进和收展翅膀的联合动作是这样实现的(看图20、21、22、23。)翅膀主翼(24)支承在支承滑套(21)上,並可绕其转动,焊在翅膀下的摇臂(25)一端铰接在推拉杆(26)的一端,推拉杆的另一端铰接在焊接于后车架(10)的下处两侧的铰点上。当放松车架(13-10)时,车架下伏,带动推拉杆(26)-→推动翅膀摇臂(25)-→带动翅膀(24)展开(图20、21)。反之,搬动搬杆(13-10),车架升高,带动推拉杆(26)-→翅膀摇臂(25)-→翅膀(24)收拢(图22、23)。
增加翅膀展度的联合动作如下(图24),当车在起位状态时,主翼(24)处于收拢状态。付翼(28)也靠预压回位弹簧(29)的作用和主翼重叠处于收翅状态。当车伏下时,车前轴带动支承滑杆(22)往前滑动→通过拉绳(27)-→拉动付翼(28)绕铰点往前、往外转动,从而达到增加翅膀展度的目的。(注意付翼对主翼的展开有一定的滞后时间,同时主付翼对支承滑杆有相对位置转动,而支承滑杆是不能有转动的。)从图19可看出,前轮转向时,左右支承滑杆(22)伸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且左右滑杆滑套组也不总是平行的,这就要靠滑杆(22)、滑套绕各自的支承架(23)的转动位置不同来实现。
由尾羽(30)内弧形板(31)、外弧形圈(32)、推拉杆(33)、羽毛间隔套(34)、尾羽弧形销等组成的舒张尾羽机构(图25、26、27、28、29、30、31)的连结和动作如下外弧形圈(32)穿在尾羽(30)的中间槽孔中,尾羽的端头又销接在内弧形板(31)上,这样每根尾羽就成一个中间支点可以移动,又可绕端头铰点转动的杠杆。外弧形圈(32)固定在机架后面,尾羽间用间隔套(34)隔开,当移动推拉杆(33),使内弧形板向外弧形圈方向轴向移动时,同时也带动尾羽向后移动,尾羽槽孔一边顺外弧形圈滑动和转动,在内弧形板和外弧形圈的约束下,所有尾羽便逐渐舒张(图28、29)。
待内弧形板(31)与外弧形圈(32)成一平面时,尾羽(30)开到最大位置(图30、31)。推拉杆(33)往右移动,则尾羽就收拢。推动推拉杆可以用可定位的杠杆。也可用大螺距螺丝来驱动,同时内弧形板(31)轴向移动须有导向杆以保证内弧形板与外弧形圈之间位置的准确。
如图32所示的长龙(或长虫)是这样组成和动作的将多辆单杆架跳虫车(图中为5辆)用特制的联结架(36、39)首尾相连。最前头车的前端固定有龙(虫)头,最末尾车的末端固定有龙(虫)尾,(也可加摇头摆尾联动机构,)车与车之间的连接方法有两种,图33所示的联结方法是在后车架(10)与后半轴(2)配合的后轴套〔图8中的零件(37、38)〕,后端焊接一个牵引挂勾(一边一个),将联结架(36)的两个铰点分别与牵引挂勾相接。联结架后铰点联一中间拉杆或拉绳(39),目的是使前车之后轴与后车之前轴在运行中不同步时,不致造成不协调的牵扯。中间拉杆(39)后面再反向联接一个联结架(36),车与车的联结就完成。这种联结方法还可使前后车不必走一条直线。可造成大龙即可起伏,又可左右弯曲前进之势。但此法中间拉杆经常拖在地下,甚至可能卡在地上。图34的联结方法,前后车不同步时,则会互相牵扯,也可少量左右弯曲,联结架不会拖地。
将车联接完后是这样装饰成龙的由很多钢丝做成的半环形龙身骨(40、41)固定在跳虫搬杆(13)、(图35)和座架下(图36)以及它们的延长杆上。车与车之间用钢丝做成的螺旋形龙骨联接。龙衣用布或塑料做成。做成多段,每段之间用钮扣或按扣连接。龙衣套在龙身骨外面,松紧适宜。装饰即告完成。
将多个双杆架跳虫联结和装饰成旱游龙舟是这样进行的使用的联结架和联结方法与单杆架跳虫组成长龙一样。龙头龙尾固定方法也一样。所不同的是在支承滑套(21)上固定两根垂直支杆,以支持作龙舟侧板用的装饰布。原来的展翅机构变为划浆机构。
玩时,人骑龙身上或坐龙舟中,在锣鼓、音乐或人工号子配合下,各
相邻车你起我伏或我起你伏协调前进,整个大龙(或龙舟)既起伏又可左右弯曲前进,大有骑蛟驯龙之感。达到乐趣无穷。
权利要求
1.一种跳虫智能玩具车,其特征在于,后车架(10)和搬杆(13)用连接套(11)固为一体后又与前车架(14)交叉铰接构成跳虫车架的主体,卡子(18)固定在前车架(14)上,并可调整其固定位置,连杆(8)一端和卡子(18)铰接,另一端套入曲拐轴套(4)内,并用插销调整连杆长短,座子(12)固定在前车架(14)的上端,有棘轮的行走轮(1,7)分别固定在右左后半轴(2,6)上,左右后半轴内侧分别焊有曲柄(5,3),曲拐轴两端用螺钉将其固定于左右曲柄上,曲拐轴外面有曲拐轴套(4),无棘轮的前轮(16)活套装在前轴(17)上,搬把(15)插在搬杆(13)的前上端,前轴(17)中间和前车架(14)铰连。
2.一种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车,其特征在于,前车架(14)翻转当前叉架,曲拐轴当新前轴,有棘轮的行走轮(1或7)当前轮,并固定在新前轴上,前轮(16)和前轴(17)当后轮后轴,前轴(17)套在后车架(10)后端的轴套(37,38)内,曲柄一后半轴焊合件(2-3和5-6)对置安装当脚蹬曲拐和脚蹬轴,连接套(19)和后车架(10)固为一体并套入前车架(14)上,用卡子(18)固定防止窜动。连杆(8)当车把,座子总成(12)固定在备用座架(9)上。
3.一种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车,其特征在于,各种不同动物形体的头的中下部铰连于跳虫搬杆(13)的前上端,头的后端与拉杆(或拉绳)相铰连或头的下前部与推杆相铰连,拉杆(绳)或推杆的另一端又铰接于前车架(14)的中间处,各种不同动物形体的尾的前端铰连在前车架(14)的后上端,尾的前下部与推杆相铰连,推杆的下端铰接于后车架(10)的中间处。
4.一种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车,其特征在于,翅膀(24)支承和铰接在支承滑套(21)上,并可绕其转动,翅膀摇臂(25)一端焊在翅膀(24)下面,另一端和推拉杆(26)相铰连,推拉杆(26)另一端又和后车架(10)下处的铰点铰接,支承滑杆(22)可在支承滑套(21)内滑动,滑套、滑杆都成直角形,它们的铅垂边都插在各自的支承架(23)内,并可绕其转动,支承架(23)下端焊有套管(43),套管(43)分别都铰套连接在前轴和后半轴上。
5.一种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车,其特征在于,副翼(28)前内侧铰接于翅膀(24)上面并部分重叠,副翼(28)前外侧和拉绳或拉链(27)相连,拉绳(27)另一端又连接在支承滑杆(22)上,车在起位状态时,副翼(28)靠回位弹簧(29)拉(或压)住与翅膀(24)重叠,处于收翅状态。
6.一种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车,其特征在于,弧形销(35)将尾羽(30)的一端销接在内弧形板(31)上,尾羽靠近销孔处有一长条槽孔,槽孔套在外弧形圈(32)上,外弧形圈(32)固定在后车架(10)的后上部,尾羽(30)相互间有间隔套(34)隔开,内弧形板(31)和外弧形圈(32)两侧的径向间隙比中间小,内弧形板对外弧形圈作轴向移动时,有导向套和导向杆控制位置,有操纵杆操纵推拉杆(33)作轴向移动。
7.一种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车,其特征在于,车与车之间用一个联接架(36)或用两个联接架(36)中间再增接一个拉杆或拉绳(39)将多个(最好不要多于20辆)玩具车分别首尾相连,最前头的车头固定有龙(或虫)头,最末尾车的末尾固定有龙(或虫)尾,由很多半环形龙身骨(40,41)固定在跳虫车的搬杆(13)和座架下以及它们的延长杆上,车与车之间用螺旋形龙骨联接,龙骨外套龙衣,龙衣多段,每段用按扣连接。
8.一种跳虫智能玩具车,其特征在于,前车架(14′)和后车架(10′)都是矩形框架,它们在两侧的中部铰连,前车架(14′)下端横梁中间焊有一直向短杆,短杆下端和前轴(17′)铰连,前车架(14′)下端横梁两边分别铰连有连杆(8′),前车架(14′)上端横梁上固定有座子。后车架(10′)前上端的横梁是搬把,后车架(10′)两侧后下端通过轴套与后半轴(2′和6′)铰接,后半轴两外侧固定有带棘轮的后轮(1′,7′),后半轴两里侧分别和曲柄(3′,5′)焊为一体,曲柄轴两侧用螺钉和两曲柄(3′,5′)连为一体,曲柄轴两边和连杆(8′)铰连。前轮(16′)装在前轴(17′)的两端。
9.一种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车,其特征在于,连接件(42)将后车架(10′)和前车架(14′)固为一体,把座子拿掉,加装吊座或货架,将后轮(1′,7′)棘轮反向安装,后车架(10′)上横梁当手推和操向器件。
10.一种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车,其特征在于,翅膀(24)支承和铰接在支承滑套(21)上,并可绕其转动,翅膀摇臂(25)一端焊在翅膀下,另一端和推拉杆(26)相铰联,推拉杆(26)另一端又和后车架(10′)下处的铰点铰接(两侧一边一个),支承滑杆(22)可在支承滑套(21)内滑动,滑杆,滑套都成直角形,它们的铅垂边都插在各自的支承架(23)内,并可绕其转动,支承架(23)下端焊有套管(43),套管分别都铰套连接在前轴和后半轴上。
11.一种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车,其特征在于,车与车之间用一个联接架(36)或用两个联接架(36)中间再增接一个拉杆或拉绳(39),将多个(最好不要多20个)玩具车分别首尾相连,最前头的车头固定有龙头,最末尾的车尾固定有龙尾,在各车的支承滑套(21)上有两根立支杆,以支持作龙舟侧板用的装饰布,车与车两侧用装饰布连接,原来的展翅机构,变成这里的划桨机构。
12.一种智能玩具车,它由前叉,脚蹬,一个脚踏驱动前轮,车架,座子,后轴,两个后轮组成,其特征在于,车前上部固定有动物形体头,车架后部固定有外弧圈(32),导向套,用弧形销(35)把尾羽(30)的一端销接在内弧形板(31)上,尾羽(30)的长条槽孔套在外弧形圈(32)上,操纵杆设置在车架顺梁下,推拉杆一端固定在内弧形板(31)中下部,通过操纵杆操纵推拉杆(33)作轴向移动。
专利摘要
一种多形体的跳虫智能玩具车。本智能玩具车,除具有原跳虫起伏前进的特性外,还有如下特性通过零件换装、单杆架跳虫,可变装换成脚踏三轮车;双杆架跳虫可变换成手推幼婴车;通过摇头摆尾联动机构,可使跳虫装有各种动物形体的头和尾做各种动作;通过收展联动机构,使翅膀在起伏前进中收展;通过舒展机构,使尾羽舒展和收拢;通过联结和装饰,将多个单杆架跳虫组装成起伏前进的长龙,将双杆架跳虫组装成旱游的龙舟。是一种多形体多功能的玩具车。
文档编号A63H17/00GK86208114SQ86208114
公开日1988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1986年4月14日
发明者黄善廉 申请人:黄善廉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