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剥棉凝棉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962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剥棉凝棉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织工业用机器,专指凝棉器。
背景技术
开清棉工序是多机台生产,在整个过程中由凝棉器实现各个单机之间的原料输送,组成一套连续加工系统。目前,普遍使用的凝棉器为A045B型,它由进棉口21、尘笼22、打手23、风扇24、机架25及复杂的传动机构26组成,详见附图1、附图2。原棉在风扇24的抽吸下,使尘笼22内形成负压,原棉不断地凝聚在尘笼表面上,其中的尘屑、短绒及杂质等通过尘笼22上的网眼,在风扇24的作用下排入尘室,被滤尘器吸收,凝聚在尘笼22表面上的原棉由打手23剥取落入下道机台。由于打手23在剥取原料的过程中与尘笼22产生相对运动,对原料进行搓揉,容易产生棉结、束丝等缺陷,影响成纱质量;同时传统凝棉器采用单侧吸风,使得原棉在尘笼表面分布不均匀,原料常常堵塞尘笼与墙板之间的缝隙,阻碍尘笼运动,造成堵车现象,影响正常生产。现有的凝棉器的机械结构和传动结构都较复杂,能耗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无剥棉凝棉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无剥棉凝棉器,包括蜗壳、内尘笼风量调节板、风机、外尘笼、内尘笼、机壳、外尘笼风量调节板、排尘管和软管,蜗壳一端与风机密封地相连,另一端与外尘笼相接,内尘笼套装在外尘笼的中央,外尘笼、内尘笼垂直放置,在外尘笼和内尘笼的筒体上设吸尘孔,排尘管与外尘笼、机壳所形成的空间相通,在排尘管与机壳的连接处设有外尘笼风量调节板,排尘管的出口与滤尘器相接,内尘笼的下端设有网孔,上端通过软管与排尘管相通,在内尘笼与排尘管之间设有内尘笼风量调节板。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外尘笼与机壳所形成的空腔的上方设有补风孔。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外尘笼筒体上,靠近排尘管的一侧开设的吸尘孔的孔径比另一侧的吸尘孔小。
这种无剥棉凝棉器的优点是①无剥棉凝棉器除风机外,无任何转动部件,取消了传统凝棉器复杂的传动机构,实现了机器的零故障运行,在凝棉过程中尘笼静止,改变了传统的转动尘笼加剥棉打手的剥棉方式。
②本机利用蜗壳形成旋转棉流,在滤尘的抽吸下,旋转棉流在尘笼内实现棉气分离,为下道机台输送原料;尘杂、短绒受离心力及滤尘负压的双重作用分离出棉流,排尘效果好,除杂效率高;同时原料在尘笼内旋转的过程中还能得到充分的混和,起到了混棉效果。
③外尘笼和内尘笼均由网眼板制成,呈直管形,棉流通畅。外尘笼截面圆周内设计成大小不同的网孔,一半为大孔,一半为小孔,因尘笼靠进排尘管一侧负压大(排尘管与滤尘系统连接),为了平衡主尘笼四周的排尘效果,防止因单侧吸风过大,导致棉层吸壁堵车现象的发生,故将网孔小的一侧安装在靠近排尘管方向,使得尘笼排尘效果前后基本均匀。
④设计了内尘笼,在棉流进入机组成后,可消除因旋转气流在外尘笼内部产生的涡流,防止棉结索丝等缺陷的发生;另外内、外尘笼同时排尘,通过调节风量调节插板,改变各自的排风量,可以平衡内部气流,可增加排尘效果,防止单尘笼排尘出现的棉束与尘笼内壁吸附现象。
⑤框架顶部开有四个补风孔,起补风作用,对机体内进行补风,防止尘笼内排出的尘杂、短绒等因机内流速过低而沉降,影响除尘效果。


图1为现有凝棉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中21-进棉口;22-尘笼;23-打手;24-风扇;25-机架;26-传动机构。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图中1-蜗壳;2-内尘笼风量调节板;3-风机;4-外尘笼;5-内尘笼;6-机壳;7-补风孔;8-外尘笼风量调节板;9-排尘管;10-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无剥棉凝棉器,由蜗壳1、内尘笼风量调节板2、风机3、外尘笼4、内尘笼5、机壳6、补风孔7、外尘笼风量调节板8和排尘管9组成,蜗壳1一端与风机3密封地相连,另一端与外尘笼4相接,内尘笼5套装在外尘笼4的中央,外尘笼4、内尘笼5垂直放置,在外尘笼4和内尘笼5的筒体上设吸尘孔,内尘笼5的筒体上所设吸尘孔大小一致,外尘笼4筒体上,靠近排尘管9的一侧开设的吸尘孔的孔径比另一侧的吸尘孔小;排尘管9与外尘笼4、机壳6所形成的空间相通,在排尘管9与机壳6的两连接处均设有外尘笼4风量调节板8,排尘管9的出口与滤尘器相接,内尘笼5的下端设有网孔,上端通过软管10与排尘管9相通,在内尘笼5与排尘管9之间设有内尘笼风量调节板2,在外尘笼4与机壳6所形成的空腔的上方设有补风孔7。
权利要求1.一种无剥棉凝棉器,其特征是它包括蜗壳(1)、内尘笼风量调节板(2)、风机(3)、外尘笼(4)、内尘笼(5)、机壳(6)、外尘笼风量调节板(8)、排尘管(9)和软管(10),蜗壳(1)一端与风机(3)密封地相连,另一端与外尘笼(4)相接,内尘笼(5)套装在外尘笼(4)的中央,外尘笼(4)、内尘笼(5)垂直放置,在外尘笼(4)和内尘笼(5)的筒体上设吸尘孔,排尘管(9)与外尘笼(4)、机壳(6)所形成的空间相通,在排尘管(9)与机壳(6)的连接处设有外尘笼风量调节板(8),排尘管(9)的出口与滤尘器相接,内尘笼(5)的下端设有网孔,上端通过软管(10)与排尘管(9)相通,在内尘笼(5)与排尘管(9)之间设有内尘笼风量调节板(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剥棉凝棉器,其特征是在外尘笼(4)与机壳(6)所形成的空腔的上方设有补风孔(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剥棉凝棉器,其特征是外尘笼(4)筒体上,靠近排尘管(9)的一侧开设的吸尘孔的孔径比另一侧的吸尘孔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无剥棉凝棉器,其特征是外尘笼(4)筒体上,靠近排尘管(9)的一侧开设的吸尘孔的孔径比另一侧的吸尘孔小。
专利摘要一种无剥棉凝棉器,由蜗壳、内尘笼风量调节板、风机、外尘笼、内尘笼、机壳、补风孔、外尘笼风量调节板、排尘管和软管组成,蜗壳位于风机和外尘笼之间,内尘笼套装在外尘笼的中央,外尘笼、内尘笼垂直放置,在外尘笼和内尘笼的筒体上设吸尘孔,排尘管与外尘笼、机壳所形成的空间相通,在排尘管与机壳的连接处设有外尘笼风量调节板,内尘笼的下端设有网孔,上端与排尘管相通,在内尘笼与排尘管之间设有内尘笼风量调节板;这种凝棉器除风机外,无任何转动部件,取消了传统凝棉器复杂的传动机构,实现了机器的零故障运行,在凝棉过程中尘笼静止,改变了传统的转动尘笼加剥棉打手的剥棉方式,克服现有产品的不足。
文档编号D01G23/00GK2787690SQ200420062140
公开日2006年6月14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28日
发明者庄晓泉, 许小平, 邓莉芸, 聂小飞, 潘雪平 申请人:潘雪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