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纱切换方法以及针织纱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001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纱切换方法以及针织纱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纱切换方法以及针织纱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图14是示意地表示在横机1中供给针织纱的形态的图。使用横机 1对例如围巾等从规定的范围变更色纱进行编织时,在一个针床2上多 个针织物3、 4隔开规定间隔而编织。像这样编织多个针织物3、 4时, 设置有分别供给针织物3的编织需要的且颜色互不相同的针织纱A、 B 的喂纱装置5a、 5b、和分别供给针织物4的编织需要的针织纱A、 B 的喂纱装置6a、 6b,向针床2的织针供给针织纱。向喂纱装置5a、 6a 单独供给分别来自作为针织纱供给源的锥形纱线管7a、 8a的针织纱A, 向喂纱装置5b、 6b单独供给分别来自锥形纱线管7b、 8b的针织纱B。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编织多个针织物3、 4,就要对应一个喂纱装 置准备一个锥形纱线管,在切换多色的针织纱而编织多个针织物3、 4 时,由于根据需要的针织纱的数量锥形纱线管的数量较多,所以存在 为了设置该锥形纱线管需要确保很大的设置空间,而且在针织纱的管 理中产生不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编织中需要的锥形纱线管等针织 纱供给源的数量、且能够容易地对针织纱进行管理的针织纱切换方法 以及针织纱切换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纱切换方法,使用可保持针织纱端部的保持 装置、可切断针织纱的切断装置、可将针织纱接头的接头装置,切换针织纱从针织纱供给源向多个喂纱装置的供给目标,其特征在于,
向多个喂纱装置中的任一个喂纱装置供给来自针织纱供给源的针 织纱时,用所述保持装置保持向其余喂纱装置单独供给的针织纱的端 部,
由所述接头装置对端部被保持于所述保持装置的要连接的针织纱 和来自所述针织纱供给源的针织纱进行接头,
接头后,对于所述要接头的针织纱解除所述保持装置对其端部的 保持,
将自所述针织纱供给源供给的针织纱,用所述切断装置在所述要 连接的针织纱已由所述接头装置接头的部分和到达装置的部分之间进 行切断,并且用所述保持装置保持从所述针织纱供给源切断分离的针 织纱的切断端部。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纱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选择部,其形成有供针织纱分别单独穿通的两个穿通孔,通过使
所述穿通孔移动而将各针织纱中的任一方配置于选择位置,并且将另
一方配置于退避位置;
切断保持部,其可保持穿通于所述穿通孔的针织纱的端部,并且
可切断通过所述选择部配置于选择位置的针织纱;
接头部,其形成有针织纱插入的收容空间,通过向插入所述收容
空间的多个针织纱喷射压縮流体而将多个针织纱接头;
导向部,其与端部被保持于所述切断保持部、且由所述选择部配
置于选择位置的针织纱卡合,将所卡合的针织纱的一部分插入所述收 容空间;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选择部、切断保持部、接头部及导向部,在 使穿通于一穿通孔的针织纱的端部保持于所述切断保持部,且使穿通 另一穿通孔的针织纱穿通所述接头部的收容空间的状态下,利用所述 选择部将穿通一穿通孔的针织纱配置于选择位置后,利用所述导向部 使配置于选择位置的针织纱的一部分插入所述接头部的收容空间,利 用所述接头部进行接头后,对穿通一穿通孔的针织纱,使由所述切断保持部保持的端部开放,利用所述选择部将穿通另一穿通孔的针织纱 配置于选择位置后,利用所述切断保持部将穿通另一穿通孔的针织纱 切断,并且,保持穿通另一穿通孔的针织纱的端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切断保持部包括
第一部件,其具有切断刀及在预定的方向上设于切断刀的一方的 第一保持面;
第二部件,具有第二保持面;以及
驱动部,其使所述第一部件在可将针织纱夹持于所述第一及第二 保持面之间的保持位置、和可向比所述保持位置更偏靠所述预先确定 的方向的一方移动而将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及第二保持面之间的针织纱 开放的开放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另外,优选所述选择部具有单独形成所述穿通孔的板和共同驱动 该板的驱动部。


本发明的目的、特色及优点从下述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可以更加明确。
图1是示意地表示使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针织纱供给方法 向横机IO供给针织纱的形态的图。
图2A及图2B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针织纱切换装置11的
俯视图及主视图。
图3A及图3B是取出针织纱切换装置11的主要构成而表示的俯 视图及主视图。
图4A及图4B是将第一部件37的一端部放大表示的俯视图及主 视图。
图5是表示为了进行针织纱切换装置11的针织纱切换控制而需要 的电构成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接头动作的顺序的流程图。图7A及图7B是对处于将使用中的针织纱A配置于退避位置、将 待机中的针织纱B配置于选择位置的状态下的针织纱切换装置11进行 简化而表示的俯视图及主视图。
图8A及图8B是对处于将使用中的针织纱A及待机中的针织纱B 收容于收容空间51的状态下的针织纱切换装置11进行简化而表示的 俯视图及主视图。
图9A及图9B是对处于将使用中的针织纱A及待机中的针织纱B 收容于收容空间51、且将针织纱B的一端部的保持开放的状态下的针 织纱切换装置11进行简化而表示的俯视图及主视图。
图IOA及图IOB是对处于将使用中的针织纱A及待机中的针织纱 B收容于收容空间51、且将待机中的针织纱B的一端部的保持开放后, 再将针织纱A配置于选择位置、将针织纱B配置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 的针织纱切换装置11进行简化而表示的俯视图及主视图。
图UA及图IIB是对处于将使用中的针织纱A切断并保持其一端 部(切断端部)的状态下的针织纱切换装置11进行简化而表示的俯视 图及主视图。
图12A及图12B是对处于使一端部被保持的针织纱A移动到退避 位置、使针织纱B移动到选择位置的状态下的针织纱切换装置11进行 简化而表示的俯视图及主视图。
图13A及图13B是对处于使针织纱A移动到退避位置、使针织纱 B移动到选择位置后,将导向杆55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的针织纱 切换装置11进行简化而表示的俯视图及主视图。
图14是示意地表示在横机中供给针织纱的形态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适宜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使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针织纱供给方法 向横机IO供给针织纱的形态的图。本实施方式的针织纱供给方法中, 使用针织纱切换装置11a、llb,从锥形纱线管12a向多个喂纱装置13a、14a有选择地供给针织纱,从锥形纱线管12b向多个喂纱装置13b、 14b 有选择地供给针织纱。锥形纱线管12a、 12b为针织纱供给源。
使用横机IO对例如围巾等从规定的范围变更色纱进行编织时,在 一个针床15上多个针织物16、 17隔开规定间隔而编织。像这样编织 多个针织物16、 17时,设置有向一针织物16的编织分别供给需要的 针织纱A、 B的喂纱装置13a、 13b、和向针织物17的编织分别供给需 要的针织纱A、 B的喂纱装置14a、 14b,向针床15的织针供给针织纱。 经由针织纱切换装置lla向喂纱装置13a、 14a有选择地供给来自锥形 纱线管12a的针织纱A,经由针织纱切换装置lib向喂纱装置13b、 14b 有选择地供给来自锥形纱线管12b的针织纱B。
在喂纱装置13a、 13b、 14a、 14b中,针织纱切换装置lla、 lib 不保持供给到从锥形纱线管12a、 12b直接供给针织纱A、 B的使用中 的喂纱装置的针织纱A、 B的供给方向的上游侧端部,而是保持供给到 待机中的喂纱装置的针织纱A、 B的供给方向的上游侧端部。供给方向 的上游侧端部由针织纱切换装置lla、 llb保持的、待机中的针织纱A、 B的供给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由设在针床15附近的夹子19a、19b保持。
如果在通过针织纱切换装置lla向喂纱装置13a有选择地供给针 织纱A的同时,通过针织纱切换装置lib向喂纱装置14b有选择地供 给针织纱B,或者,在通过针织纱切换装置lla向喂纱装置14a有选择 地供给针织纱A的同时,通过针织纱切换装置lib向喂纱装置13b有 选择地供给针织纱B,用横机IO分别编织针织物16、 17,则可以仅使 用从两个锥形纱线管12a、 12b供给的针织纱A、 B同时编织针织物16、 17,从而可以减少锥形纱线管的数量。因而,可抑制设置空间的增加, 并且易于管理针织纱。针织纱切换装置lla、 llb为同样的构成,以后 将它们统称为针织纱切换装置11。
图2A及图2B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针织纱切换装置11的俯视图及主视图。图3A及图3B是取出针织纱切换装置11的主要构成而表示的俯视图及主视图。图4A及图4B是将第一部件37的一端部放大表示的俯视图及主视图。针织纱切换装置11的构成包括选择部21、切断保持部22、接头部23、导向部24、以及设置这些各部的基部25。
选择部21具备板27a、 27b,其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单独形成有针织纱分别单独穿通的穿通孔26a、 26b,在另一端部分别形成有切口29a、 29b;以及共同驱动板27a、 27b的第一驱动部29。板27a、 27b长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厚度方向的一部分重叠设置,各自形成有穿通导向部件33的长孔32a、 32b。后述中将穿通于穿通孔26a的针织纱记载为针织纱A,将穿通于穿通孔26b的针织纱记载为针织纱B。另外,在没有特定指出针织纱A及针织纱B的情况下,只记载为针织纱。
第一驱动部29通过电动机来实现。第一驱动部29的旋转轴上固定有第一连结部件30,该第一连结部件30设有绕旋转轴线Ll可旋转的滚筒31a、 31b。滚筒31a、 31b分别嵌入切口 29a、 29b中。第一连结部件30绕旋转轴Ll向一方Fl发生角位移时,板27a相对于板27b向图2B的纸面近前侧突出,将针织纱A配置于退避位置,且将针织纱B配置于选择位置。另外,第一连结部件30绕旋转轴L1向另一方F2发生角位移时,板27b和板27a的配置关系相反,将针织纱B配置于退避位置,且将针织纱A配置于选择位置。基部25包括第一基部25a和第二基部25b,形成为大致T字状,所述第一驱动部29固定于第一基部25a。
切断保持部22构成为可保持穿通于穿通孔26a、 26b的针织纱A、B的一端部,并且可切断由选择部21配置于选择位置的针织纱。切断保持部22的构成包括第一部件37,其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具有切断刀35及第一保持面36的突部42,在另一端部形成有长孔43及滚筒44;第二部件39,其具有第二保持面38;以及第二驱动部41。在与第一保持面36邻接且偏靠突部42的长孔43的端部形成有切断刀35,该端部越朝向第一保持面36及第二基部25a,则在图2A 图4B各图中越向右侧倾斜。另外,突部42具有倾斜面50,该倾斜面50在使第一部件37向开放位置移动时,向第二基部25b侧引导选择位置的针织纱。
第二部件39经由安装部件46固定在第二基部25b上,并从安装部件46向第二基部25b侧延伸,在第一部件37侧的端部形成有与第一保持面36平行的第二保持面38。第二驱动部41使所述第一部件37在可将针织纱夹持于第一及第二保持面36、 38之间的保持位置、和可将被夹持在第一及第二保持面36、 38之间的针织纱开放的开放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在图4A及图4B中,分别用双点划线及单点划线表示第二部件39相对于处于保持位置及开放位置的第一部件37的相对位置。
第二驱动部41通过电动机来实现。第二驱动部41的旋转轴上固定有第二连结部件40,该第二连结部件40设有穿通所述长孔43的连结轴45,并且形成有引导所述滚筒44的导向槽47。导向槽47形成为越绕旋转轴线L2朝向一方F3则越远离所述旋转轴线L2,由此,第二连结部件40绕旋转轴L2向另一方F4发生角位移时,滚筒44沿着导向槽47移动,连结轴45在长孔43内移动,可以使第一部件37向所述开放位置移动,而第二连结部件40绕旋转轴L2向一方F3发生角位移时,相反地可以使第一部件37向所述保持位置移动。第二驱动部41固定设置于第二基部25b。
接头部23具有贯通针织纱的供给方向、且形成有针织纱插入的收容空间51的绞接头52,通过向插入所述收容空间51的多个针织纱喷射作为压縮流体的压缩空气,对多个针织纱进行接头。在绞接头52中形成有连通路53,该连通路53连通收容空间51和外部空间,如图2所示越远离收容空间51越扩大,将与导向部24卡合的针织纱引导向收容空间51 。绞接头52配置于第一部件37的第一保持面36的相反侧,且设置于第二基部25b。导向部24与一端部被保持于切断保持部22且由选择部21配置于选择位置的针织纱卡合,并具备用于将所卡合的针织纱的一部分插入收容空间51的导向杆55和第三驱动部56。第三驱动部56通过电动机来实现。导向杆55具备基端部固定设置于第三驱动部56的旋转轴上的第三连接部件58、以及设置于第三连接部件58的空悬端部的销部件57a、 57b。销部件57a、 57b在旋转轴线L3周围隔开规定间隔而设置。第三驱动部56固定于第一基部25a。销部件57a、 57b具有圆柱形状,前端部形成有纱卡合槽61a、 61b。
第三驱动部56使导向杆55在待机位置和插入位置之间发生角位移。销部件57a、 57b设置成在导向杆55处于待机位置时不与各针织纱接触,其移动路径仅与配置于选择位置的针织纱交差。导向杆55绕旋转轴线L3向一方F5发生角位移而从待机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向另一方F6发生角位移而从插入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导向杆55从待机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时,纱卡合槽61a、 61b与配置于选择位置的针织纱卡合,所卡合的针织纱中,卡合于纱卡合槽61a的部分与被保持于切断保持部22的一端部之间的部分被收容于收容空间51。
图5是表示为了进行针织纱切换装置11的针织纱切换控制而需要的电构成的方框图。针织纱切换装置11的构成包括控制部71、检测板27a、 27b的任一方是否处于退避位置的退避位置传感器72、检测导向杆55的待机位置的杆原点传感器73、选出第二连结部件40的保持位置的凸轮原点传感器74。第一 第三驱动部29、 41、 56例如使用步进电动机,以基于所述各传感器72 74的检测结果,通过控制部71的控制,根据驱动脉冲的发生数等来调节角度位置及旋转方向,从而对应一定的角度范围的方式,往复驱动其旋转轴。
控制部71接受进行接头的含义的指示,对选择部21、切断保持部22、接头部23及导向部24进行控制。另外,控制部71对于接头部23对通过电磁阀实现的空气供给阀75的开闭进行电控制。储气瓶或压縮机连接于空气供给阀75,根据空气供给阀75的开闭执行向绞接头52供给压縮空气及停止供给。
图6是表示接头动作的顺序的流程图。图7A及图7B是对处于将使用中的针织纱A配置于退避位置、将待机中的针织纱B配置于选择位置的状态下的针织纱切换装置11进行简化而表示的俯视图及主视图。图8A及图8B是对处于将使用中的针织纱A及待机中的针织纱B收容于收容空间51的状态下的针织纱切换装置11进行简化而表示的俯视图及主视图。图9A及图9B是对处于将使用中的针织纱A及待机中的针织纱B收容于收容空间51、且将针织纱B的一端部的保持开放的状态下的针织纱切换装置11进行简化而表示的俯视图及主视图。图IOA及图10B是对处于将使用中的针织纱A及待机中的针织纱B收容于收容空间51、且将待机中的针织纱B的一端部的保持开放后,再将针织纱A配置于选择位置、将针织纱B配置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的针织纱切换装置ll进行简化而表示的俯视图及主视图。图IIA及图11B是对处于将使用中的针织纱A切断并保持其一端部(切断端部)的状态下的针织纱切换装置11进行简化而表示的俯视图及主视图。图12A及图12B是对处于使一端部被保持的针织纱A移动到退避位置、使针织纱B移动到选择位置的状态下的针织纱切换装置ll进行简化而表示的俯视图及主视图。图13A及图13B是对处于使针织纱A移动到退避位置、使针织纱B移动到选择位置后,将导向杆55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的针织纱切换装置11进行简化而表示的俯视图及主视图。
针织纱切换动作通过控制部71的控制而执行,且在针织纱需要变更的时刻开始。在此,为了说明方便,如图3A及图3B所示,在初始状态下,设定穿过穿通孔26a的针织纱A为使用中的针织纱,穿过穿通孔26b的针织纱B为待机中的针织纱。另外,第一部件37配置于保持位置,待机中的针织纱B的一端部由切断保持部22保持。另外,针织纱A配置于选择位置,针织纱B配置于退避位置。另外,设定针织纱A为穿通绞接头52的收容空间51的针织纱。另外,导向杆55配置 于待机位置,空气供给阀75处于被闭锁而不会产生用于接头的压缩空 气的流动的状态。
在步骤sl中,如图7A及图7B所示,控制部71利用选择部21 使针织纱B移动到通过纱卡合槽61a、 61b可卡合的选择位置,使针织 纱A移动到通过导向杆55不能卡合的退避位置。
接着,在步骤s2中,控制部71控制第二驱动部41,使导向杆55 从待机位置发生角位移,并如图8A及图8B所示到达插入位置时,使 导向杆55的角位移结束。使用中的针织纱A通过在图8中比导向杆 55的前端部更靠纸面向外侧,导向杆55在角位移中可以只挂上在纱卡 合槽61a、 61b中处于选择位置的针织纱B,可以通过导向杆55的移动 将针织纱B收容于绞接头52的收容空间51内。由于销部件57a、 57b 如上所述隔开间隔而设置,当导向杆55配置于插入位置时,能够仅使 针织纱B中从销部件57a开始被切断保持部22保持的部分收容于所述 收容空间51内。
接着,在步骤s3中,控制部71控制空气供给阀75,以规定时间 向绞接头52供给压縮空气,进行针织纱A、 B的接头。绞接头52上形 成有压縮空气喷嘴,在收容空间51中的空气流内将针织纱A、 B的捻 线暂时解开之后再缠上而进行接头。
接着,在步骤s4中,控制部71控制第二驱动部41,如图9A及 图9B所示,使第二连结部件40从保持位置进行角位移,使第一部件 37从保持位置向开放位置移动。由此,针织纱B的一端部被从切断保 持部22进行的保持开放。
第一部件37的前端部在从保持位置移动到开放位置时,与针织纱 B中被架设在穿通孔26b和销部件57b之间的部分接触,但针织纱B被沿着上述的倾斜面50向第一部件37的第二基部25b侧引导,以防 止针织纱B与突部42卡合。
接着,在步骤s5中,控制部71控制第一驱动部29,如图10A及 图IOB所示,将穿过穿通孔26a的针织纱A配置于选择位置。
接着,在步骤s6中,控制部71控制第二驱动部41,如图11A及 图11B所示,使第二连结部件40进行角位移,使第一部件37从开放 位置向保持位置移动。由此,配置于选择位置的针织纱A与第一部件 37的突部42卡合,并被向第一部件37的移动方向引拉。当第一部件 37移动到第一保持面36面对第二保持面38的位置时,针织纱A被夹 持在第一及第二保持面36、 38之间。另外,针织纱A还通过与突部 42卡合而接触切断刀35。在针织纱A的一端部被夹持在第一及第二保 持面36、 38之间的状态下,如果第一部件37移动,则针织纱A被推 碰到切断刀35而被切断。
接着,在步骤s7中,控制部71控制第一驱动部29,如图12A及 图12B所示,使针织纱A移动到退避位置,并且使针织纱B移动到选 择位置。
接着,在步骤s8中,控'制部71控制第三驱动部56,如图13A及 图13B所示,使导向杆55从插入位置移动到待机位置。由于针织纱A 处于退避位置,因此,导向杆55不会与针织纱A卡合而移动到待机位 置。
通过以上的动作,能够使穿通于穿通孔26a的针织纱A的一端部 被保持于切断保持部22而成为待机状态,并能够使穿通于穿通孔26b 的针织纱B成为使用状态。以上的说明中,表述了将来自锥形纱线管 的针织纱从向穿通孔26a供给的状态切换为向穿通孔26b供给的状态的 情况,但对于将来自锥形纱线管的针织纱从向穿通孔26b供给的状态切换为向穿通孔26a供给的状态的情况,在上述的流程的步骤sl、 s5、 s7中只需将分别配置于选择位置或退避位置的穿通孔26a、 26b颠倒过 来即可,其他动作是一样的。
如果使用这种针织纱切换装置11,则可以从锥形纱线管12a向多 个喂纱装置13a、 14a有选择地供给针织纱A,从锥形纱线管12b向多 个喂纱装置13b、 14b有选择地供给针织纱B。因而,可以减少锥形纱 线管的数量,抑制设置空间的增加,并且易于进行针织纱的管理。
另外,针织纱切换装置ll中,第二驱动部41使第一部件37从开 放位置移动到保持位置时,能够拉靠配置于选择位置的针织纱并将其 夹持在第一保持面36和第二保持面38之间,同时能够使切断刀35与 针织纱抵接而将针织纱切断,能够通过利用一个驱动部驱动第一部件 37而进行针织纱的一端部的保持和切断,因此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另外,针织纱切换装置ll中,不是用单独的驱动部驱动板27a、 27b,而是用一个驱动部进行驱动,就能够将一方的针织纱配置于选择 位置,将另一方的针织纱配置于退避位置,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 化。上述的切断保持部22是保持装置及切断装置,接头部23是接头 装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针织纱切换装置11切换来自一个锥形 纱线管的纱的供给目标,但也可以构成为,在针织纱切换装置ll的纱 供给方向的上游侧设置现有技术的接合装置,利用接合装置从多个锥 形纱线管的任一个向针织纱切换装置li供给针织纱。
上述的针织纱切换装置ll也可以用作这种接合装置,即,使来自 两个锥形纱线管中的一锥形纱线管的针织纱穿过穿通孔26a并供给到 喂纱装置,使来自另一锥形纱线管的针织纱穿过穿通孔26b,并将其一 端部保持于切断保持部22,有选择地切换从两个锥形纱线管向一个喂
15纱装置供给的针织纱。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例,在发明的范围内可以 变更其构成。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可使用压縮空气作为压縮流 体,而流体的种类并不限于空气,也可以使用对进行接头的纱呈惰性 的气体,例如氮气来替代空气。另外,也可以使用加压的水作为压縮 流体。
就本发明而言,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可以实施其他各种各 样的方式。因而,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只不过是例示,本发 明的范围是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表示的范围,不受说明书本文的任何限 制。进而,属于权利要求范围的变形和变更全部都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内。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从针织纱供给源向多个喂纱装置中的任一个 喂纱装置供给的针织纱与向其余的喂纱装置单独地供给的针织纱进行 接头后,供给到其余的喂纱装置,即,能够有选择地向不同的喂纱装 置供给来自共同的针织纱供给源的针织纱,因此,能够减少针织纱供 给源的数量,抑制设置空间的增加,并且易于对针织纱进行管理。
根据本发明,将以端部被保持于切断保持部的状态穿通一穿通孔 的针织纱和穿通另一穿通孔的针织纱彼此接头,将穿通另一穿通孔的 针织纱切断而保持其端部,由此,当穿通孔处于针织纱供给方向下游 侧时,就能够有选择地将针织纱供给到两个穿通孔中的任一个,当穿 通孔处于针织纱供给方向上游侧时,就能够有选择地经由两个穿通孔 中的任一个而供给针织纱。
例如,分别向喂纱装置单独供给穿通于各穿通孔的针织纱时,能 够将从针织纱供给源供给到一喂纱装置的针织纱和供给到另一喂纱装 置的针织纱进行接头而向另一喂纱装置供给,即,能够有选择地向不同的喂纱装置供给来自共同的针织纱供给源的针织纱,因此,能够减 少针织纱供给源的数量,抑制设置空间的增加,并且易于对针织纱进 行管理。
根据本发明,驱动部使第一部件从开放位置移动到保持位置时, 就能够拉靠配置于选择位置的针织纱并将其夹持在第一保持面和第二 保持面之间,同时,能够使切断刀与针织纱抵接而将针织纱切断。由 于能够通过利用一个驱动部驱动第一部件而进行针织纱端部的保持和 切断,所以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一个驱动部分别驱动各板,将一方的针织 纱配置于选择位置,而将另一方的针织纱配置于退避位置,因此能够 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纱切换方法,使用可保持针织纱端部的保持装置、可切断针织纱的切断装置、可将针织纱接头的接头装置,切换针织纱从针织纱供给源向多个喂纱装置的供给目标,其特征在于,向多个喂纱装置中的任一个喂纱装置供给来自针织纱供给源的针织纱时,用所述保持装置保持向其余喂纱装置单独供给的针织纱的端部,由所述接头装置对端部被保持于所述保持装置的要连接的针织纱和来自所述针织纱供给源的针织纱进行接头,接头后,对于所述要接头的针织纱解除所述保持装置对其端部的保持,将自所述针织纱供给源供给的针织纱,用所述切断装置在所述要连接的针织纱已由所述接头装置接头的部分和到达装置的部分之间进行切断,并且用所述保持装置保持从所述针织纱供给源切断分离的针织纱的切断端部。
2. —种针织纱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选择部,其形成有供针织纱分别单独穿通的两个穿通孔,通过使 所述穿通孔移动而将各针织纱中的任一方配置于选择位置,并且将另一方配置于退避位置;切断保持部,其可保持穿通于所述穿通孔的针织纱的端部,并且 可切断通过所述选择部配置于选择位置的针织纱;接头部,其形成有针织纱插入的收容空间,通过向插入所述收容空间的多个针织纱喷射压縮流体而将多个针织纱接头;导向部,其与端部被保持于所述切断保持部、且由所述选择部配置于选择位置的针织纱卡合,将所卡合的针织纱的一部分插入所述收 容空间;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选择部、切断保持部、接头部及导向部,在 使穿通于一穿通孔的针织纱的端部保持于所述切断保持部,且使穿通另一穿通孔的针织纱穿通所述接头部的收容空间的状态下,利用所述 选择部将穿通一穿通孔的针织纱配置于选择位置后,利用所述导向部 使配置于选择位置的针织纱的一部分插入所述接头部的收容空间,利 用所述接头部进行接头后,对穿通一穿通孔的针织纱,使由所述切断 保持部保持的端部开放,利用所述选择部将穿通另一穿通孔的针织纱 配置于选择位置后,利用所述切断保持部将穿通另一穿通孔的针织纱 切断,并且,保持穿通另一穿通孔的针织纱的端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纱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断 保持部包括第一部件,其具有切断刀及在预定的方向上设于切断刀的一方的 第一保持面;第二部件,其具有第二保持面;以及驱动部,其使所述第一部件在可将针织纱夹持于所述第一及第二 保持面之间的保持位置、和可向比所述保持位置更偏靠所述预先确定 的方向的一方移动而将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及第二保持面之间的针织纱 开放的开放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针织纱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选择部具有单独形成所述穿通孔的板和共同驱动该板的驱动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针织纱切换方法以及针织纱切换装置。向喂纱装置(13b、14a)供给来自锥形纱线管(12b、12a)的针织纱时,保持向喂纱装置(14b、13a)供给的针织纱的端部,而向喂纱装置(14b、13a)供给来自锥形纱线管(12b、12a)的针织纱时,保持向喂纱装置(13b、14a)供给的针织纱的端部,将被保持的要连接的针织纱和锥形纱线管(12b、12a)进行接头,接头后对要连接的针织纱解除端部的保持,将从锥形纱线管(12b、12a)供给的针织纱在所述要连接的针织纱已被接头的部分和到达喂纱装置的部分之间进行切断,并且保持从锥形纱线管(12b、12a)切断分离的针织纱的切断端部。
文档编号D04B15/56GK101641468SQ20088000935
公开日2010年2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22日
发明者有北礼治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