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扩幅装置圆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1198阅读:590来源:国知局
新型扩幅装置圆织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涉及塑料圆织机,特别是涉及具有新型扩幅装置圆织机。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塑料圆织机的扩幅器为平行螺栓调节,此种结构的扩幅器撑开距离为固定数值,而圆织机织出的筒布直径会有误差,因此,易造成筒布宽的时候出死折,筒布窄的时候撑布过紧的现象,如此一来容易影响产品质量,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调整扩幅,使筒布均匀、无折撑开的新型扩幅装置圆织机。

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新型扩幅装置圆织机,包括扩幅装置,所述扩幅装置包括对称设置的扩幅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幅装置还包括调节装置和固定轴,所述扩幅杆的上端设有展轮,下端与固定轴相连接,所述调节装置设于两展轮之间且两端与展轮轴相连接,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轴套、压簧和伸缩杆,所述轴套两端均卡合连接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与展轮轴转轴连接,所述固定轴向上延伸后与调节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轴上设有卡嵌部,所述卡嵌部嵌入轴套中使固定轴与轴套卡合连接,所述压簧位于轴套中卡嵌部与伸缩杆之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扩幅装置还包括加强稳固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于扩幅杆之间,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套、连接杆和弹簧,所述连接套两端均安装有一端嵌入连接套,另一端与扩幅杆转轴连接的连接杆,所述弹簧位于连接套中并与两个连接杆的端头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套与固定轴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水平设于扩幅杆的中间段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轴穿过轴套后连接有锁紧螺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织机具有新型的扩幅装置,调节装置通过固定轴在竖直方向上固定,伸缩杆可在轴套的束缚下伸缩一定距离,轴套内的压簧略微收缩,将布片分别饶过两端的展轮,这样,当两端展轮之间布片松散时,通过压簧的回弹作用,使布片能撑开,无死折;当两端展轮之间布片过紧时,通过压簧的压缩作用,使两端展轮距离缩小,保证布片均匀、平整的通过。同时,扩幅装置还设置加强稳定的连接件,连接杆之间放置处于伸展状态的弹簧,连接杆与扩幅杆转轴固定连接,不仅可以对上方的调节装置进行微调使之处于理想的状态,同时能够加强扩幅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扩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示意:1-扩幅杆;11-展轮;2-调节装置;21-轴套;22-压簧;23-伸缩杆;3-固定轴;31-卡嵌部;32-锁紧螺母;4-连接件;41-连接套;42-连接杆;4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新型扩幅装置圆织机,包括扩幅装置,所述扩幅装置包括对称设置的扩幅杆1,所述扩幅装置还包括调节装置2和固定轴3,所述扩幅杆1的上端设有展轮11,下端与固定轴3相连接,所述调节装置2设于两展轮11之间且两端与展轮轴相连接,所述调节装置2包括轴套21、压簧22和伸缩杆23,所述轴套21两端均卡合连接伸缩杆23,所述伸缩杆23与展轮轴转轴连接,所述固定轴3向上延伸后与调节装置2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轴3上设有卡嵌部31,所述卡嵌部31嵌入轴套21中使固定轴3与轴套21卡合连接,所述压簧22位于轴套21中卡嵌部31与伸缩杆23之间。进一步,所述固定轴3穿过轴套21后连接有锁紧螺母3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圆织机具有新型的扩幅装置,调节装置2通过固定轴3在竖直方向上固定,伸缩杆23可在轴套21的束缚下伸缩一定距离,轴套21内的压簧22略微收缩,将布片分别饶过两端的展轮11,这样,当两端展轮11之间布片松散时,通过压簧22的回弹作用,使布片能撑开,无死折;当两端展轮11之间布片过紧时,通过压簧22的压缩作用,使两端展轮11距离缩小,保证布片均匀、平整的通过。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扩幅装置还包括加强稳固的连接件4,所述连接件4设于扩幅杆1之间,所述连接件4包括连接套41、连接杆42和弹簧43,所述连接套41两端均安装有一端嵌入连接套41,另一端与扩幅杆1转轴连接的连接杆42,所述弹簧43位于连接套41中并与两个连接杆42的端头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连接件4水平设于扩幅杆1的中间段位置,所述连接套41与固定轴3固定连接。

扩幅装置设置加强稳定的连接件4,连接杆4之间放置处于伸展状态的弹簧43,连接杆42与扩幅杆1转轴固定连接,不仅可以对上方的调节装置2进行微调使之处于理想的状态,同时能够加强扩幅装置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