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和用于缝纫机的布料保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5594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缝纫机和用于缝纫机的布料保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纫机和用于缝纫机的布料保持装置,特别地,涉及一种适用于自动缝制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缝纫机中,特别是在工业用缝纫机中,为了实现自动缝制,已知存在一种缝纫机(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如图12所示,具有夹持并移动布料保持装置的夹持移动装置,所述夹持移动装置通过夹持所述布料保持装置在平面内移动,从而使布料在平面内沿XY方向移动,以实现缝制过程的自动化。

专利文献:中国专利公开CN105506867A

但是,上述这种缝纫机中,夹持移动装置的移动范围是有限的,因此,该移动范围限制了对布料的移动范围。如果将布料的移动范围作为缝纫机的缝纫范围,也就是说,缝纫机的缝制范围受到限制。例如,在如图12 所示中,以面向缝纫机机头的方向观察,以缝纫机机头左右的方向为X轴,以垂直于缝纫机机头表面的方向为Y轴,Y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都是水平的方向。如果一台缝纫机的缝制范围为XY轴构成的平面内 150mm×100mm范围,则缝纫机在X轴上的缝制范围为150mm以内,在 Y轴的缝制范围为100mm以内。当需要的缝制范围超过上述范围时,需要更换具有更大缝制范围的缝纫机。例如,当需要X轴上缝制范围为 400mm时,则需要选用的缝纫机在X轴上的缝制范围至少为400mm。而通常,缝制范围越大的缝纫机价格比较昂贵,缝纫机的占地面积(占有的空间)也会变大。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在缝制过程中在各个方向上自动地移动布料,并且能够在至少一个方向上提供可变的、较大的缝制范围,且在整个缝制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缝制精度。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移动装置,具有用于夹持布料保持装置的夹紧部件,并携带所述布料保持装置在缝纫平面内移动;以及控制装置,与所述夹持移动装置连接,控制所述夹持移动装置相对所述布料保持装置移动,使所述夹持移动装置在所述布料保持装置上的多个夹持位置之间切换。

具有上述特征的缝纫机,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使夹持移动装置自动地切换夹持布料保持装置的位置,因而夹持移动装置可以从布料保持装置的不同位置开始带动布料保持装置进行用于缝纫的移动,从而扩展了在布料保持装置上能够进行缝制的范围。

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还包括所述布料保持装置,具有多个突起部,用于被所述夹持移动装置可选择地夹持,所述夹持移动装置的所述夹紧部件构造为在多个所述突起部之间切换夹持位置。

具有上述特征的缝纫机,布料保持装置上设置多个突起部作为使夹持移动装置通过切换夹持的不同位置,从而切换布料保持装置进行夹持的位置。

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所述多个突起部沿直线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布料保持装置的一侧边,所述多个突起部之间的间隔与所述夹持移动装置切换对所述布料保持装置的夹持位置时所需的移动间隔相适应。

具有上述特征的缝纫机,能够确保夹持移动装置切换对布料保持装置的夹持位置时,在不同的夹持位置准确地夹持住布料保持装置。

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所述夹持移动装置具有主体部,两个所述夹紧部件分别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所述突起部至少为三个。

具有上述特征的缝纫机,通过设置两个夹紧部件能够稳定地夹持布料保持装置,具有至少三个突起部,能够为具有两个夹紧部件的夹持移动装置提供至少两组不同的夹持位置。

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所述多个突起部之间的间隔相等。

具有上述特征的缝纫机,多个突起部之间的间隔相等,并且通常情况下,该间隔与夹持移动装置的两个夹紧部件的间隔对应一致,对于不同的夹持位置共用多个突起部中的一些,能够提供一种简单的设置多个突起部的方法。

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将所述突起部以两个为一组形成多组突起部,每一组突起部中的两个突起部之间的间隔对应于两个所述夹紧部件之间的距离。

具有上述特征的缝纫机,设置每一组突起部中的两个突起部之间的间隔与两个夹紧部件的距离对应一致,不同组之间的间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只需要确保每次切换夹持时两个夹紧部件能够在预定的位置准确地夹持住将要夹持的一组突起部即可。能够与夹持移动装置的不同移动范围适应,提供更加多样的切换夹持的方法。

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还包括:夹持移动装置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夹持移动装置;以及夹紧部件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夹紧部件夹紧或释放所述突起部。

具有上述特征的缝纫机,通过夹持移动装置驱动装置驱动夹持移动装置在不同的方向上移动,通过夹紧部件驱动装置驱动夹紧部件进行夹紧或者释放的动作,从而在缝制过程中能够为缝纫适当地、自动地输送被布料保持装置所夹持的布料,并使夹持移动装置适当地、自动切换对布料保持装置的夹持位置以扩大对布料的缝制范围。

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所述夹紧部件具有可动爪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具有卡合所述突起部的卡槽,所述可动爪部在所述夹紧部件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将所述突起部夹紧在所述固定部的卡槽内。

具有上述特征的缝纫机,通过设置具有卡槽的固定部和可动爪部而适合于夹持突起部。

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还包括: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与所述夹持移动装置连接,通过下降按压而保持所述布料保持装置。

具有上述特征的缝纫机,通过设置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在缝制的过程中能够按压布料保持装置,一方面防止布料保持装置自身结构的活动导致布料的移位,例如,布料保持装置可能具有上板等结构,在缝制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上板上下活动而打开的情况;此外,还可以防止由于缝针上下、特别是快速上下导致布料保持装置的构成部件或者布料保持装置整体发生移位,从而确保缝制的准确性。

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连接,控制所述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在所述夹持移动装置切换对所述布料保持装置的夹持位置的过程中释放对所述布料保持装置的按压。

具有上述特征的缝纫机,通过控制装置对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与其他部件一起配合作业。当夹持移动装置切换对布料保持装置的夹持位置时,控制装置控制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在适当的时机解除对布料保持装置的按压从而不对切换产生障碍。

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还包括: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与所述缝纫机的缝纫机头连接,在所述夹持移动装置切换对所述布料保持装置的夹持位置的过程中通过按压而保持所述布料保持装置。

具有上述特征的缝纫机,通过设置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防止在切换夹持位置时布料保持装置被由于其他装置的带动等导致的移位。

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连接,控制所述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使得在所述夹持移动装置切换对所述布料保持装置的夹持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夹紧部件执行夹紧或释放动作时,所述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通过按压而保持所述布料保持装置。

具有上述特征的缝纫机,通过控制装置对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与其他部件一起配合作业。当夹持移动装置切换对布料保持装置的夹持位置时,控制装置控制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在适当的时机按压布料保持装置,防止由于夹持移动装置释放夹持时通过摩擦力等带动布料保持装置移位,或者防止在此过程中由于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上升时通过摩擦力等带动布料保持装置移位,也可以防止其他原因造成的布料保持装置移位,进而确保夹持移动装置在下一夹持位置按照预定的设置能够准确地夹持布料保持装置。

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所述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具有按压体和按压体连接部,所述按压体连接部安装在所述缝纫机机头上,所述按压体通过致动器连接在所述按压体连接部的下部。

具有上述特征的缝纫机,通过设置使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上下往复移动的结构,确保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能够按照预定的模式按压布料保持装置。

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所述按压体通过连杆与所述按压体连接部连接。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用于上述任一种缝纫机的布料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保持装置包括:多个突起部;多个夹持位置,不同的所述夹持位置由所述多个突起部中的不同的突起部组合限定。

具有上述特征的布料保持装置,通过设置多个突起部,提供了多个不同的被缝纫机的夹持移动装置夹持的位置,夹持移动装置通过在不同的位置中自动切换夹持,能够方便地扩大缝制范围。

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以上结构,能够在平面内至少一个方向上自动而方便地扩大缝制范围,并在不同的缝制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缝制精度,有利于提高缝制作业中的适用多种缝制范围、特别是大的缝制范围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了缝制作业的速度和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整体概略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布料保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夹持移动装置在第一位置保持布料保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夹持移动装置在第二位置保持布料保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机架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的立体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突起部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突起部的示意图。

图12是现有缝纫机的立体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缝纫机;11工作台;12缝针;13针棒;15缝纫机电动机;20布料保持装置;21下板;22上板;31基座;35夹持移动装置;40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331X轴电动机(驱动源);332Y轴电动机(驱动源);35夹持移动装置;83按压部气缸;90控制装置;100缝纫机架; 101底座部;102直立机体部;103臂部;212突起部;211、221缝制沟;222铰链;223把手;351承受板;352固定部;353可动爪部;354 夹紧部件驱动装置;355卡槽;22A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40A按压体连接部;40B按压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例子,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的。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0进行说明。

[缝纫机的整体构成]

缝纫机10如图1和图5所示,具有:工作台11,其在缝制时放置被缝制物,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布料;布料保持装置20,其用于放置布料并对布料进行保持;布料移动机构,其使放置布料的布料保持装置20沿工作台11的上表面任意地移动;未图示的缝针12上下移动装置,其相对于由布料保持装置20保持的布料利用缝针12进行落针;控制装置90,其对上述各机构及其他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以及缝纫机架100,其对上述各部分进行支撑。

此外,上述缝纫机10还具有釜机构、线调节装置、天秤等,但由于它们是与公知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

[缝纫机架]

如图1和图5所示,缝纫机架100具有:底座部101,其位于下侧;直立机体部102,其从底座部101的一端部向铅锤上方立起;以及臂部103,其从直立机体部102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臂部103的长度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缝针 12进行上下移动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与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另外,Z轴方向与铅锤上下方向平行,Y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都是水平的方向。

另外,根据需要,将臂部103的前端部的面部104侧作为前侧,将其相反侧作为后侧,将视线朝向后方的状态下的左手侧作为左侧,将右手侧作为右侧进行说明。

[工作台]

工作台11为长方形的平板,且以其上表面成为水平的方式安装在底座部101上。另外,工作台11配置在缝针上下移动机构所支撑的缝针12 的下方,在其上表面放置布料等缝制对象物而进行缝制。因此,在工作台 11的落针位置处,形成有使缝针12进入的落针孔。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具有:缝纫机电动机15(省略图示),其收容在缝纫机机架100的内部;上轴,其将该缝纫机电动机15作为驱动源而旋转;曲柄机构,其将从该上轴得到的扭矩变换为上下的往复运动;以及针棒13,其在下端部保持缝针12,利用曲柄机构进行上下往复运动。

此外,由这些部件构成的缝针上下移动机构是现有技术中公知的,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布料移动机构]

布料移动机构,如图5所示,具有:基座31,其支撑布料保持装置 20;支撑框体,其支撑后述的各种的结构;以及作为驱动后述的夹持移动装置35分别在X、Y方向移动的驱动源的X轴电动机331、Y轴电动机 332,X轴电动机331使基座31沿水平面的X轴方向往复移动,Y轴电动机332使基座31沿水平面的Y轴方向往复移动。

基座31利用收容在底座部101的内部的沿X轴方向引导的直线引导部(省略图示)和沿Y轴方向引导的直线引导部(省略图示),可移动地支撑于水平面的任意位置。另外,基座31利用传递机构(省略图示)施加移动动作,该传递机构(省略图示)将X轴电动机331、Y轴电动机332 作为驱动源,将该驱动源的旋转力变换为X轴方向、Y轴方向往复移动力。作为该传递机构,能够使用传动带机构、滚珠丝杠机构或者齿条齿轮机构等公知的传递机构。

另外,基座31固定安装有可自由装卸地保持后述的布料保持装置20 的夹持移动装置35。因此,基座31利用沿X轴方向引导的直线引导部和沿Y轴方向引导的直线引导部在水平面内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往复移动,能够带动夹持移动装置35也在水平面内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往复移动。

[夹持移动装置]

夹持移动装置35如图3和图4所示,具有:主体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为承受板351;两个夹紧部件,分别设置在承受板351的两端部,每一个夹紧部件用于夹持或释放夹持后述的布料保持装置20的一个突起部212。每一个夹紧部件具有:用于卡合突起部212的卡槽355,在此称为固定部352;以及可动爪部353。每一个可动爪部353在各自的夹紧部件驱动装置354的驱动下将突起部212夹紧在固定部352的卡槽355内。夹紧部件驱动装置354优选为气缸,通过夹紧部件驱动装置354对可动爪部353夹紧突起部212的状态或放开夹紧突起部212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需要说明的是,承受板351的两端部的两个可动爪部353的保持状态和放开状态保持同步。

使夹持移动装置35夹持布料保持装置20时,也即,当要在承受板 351的两个卡槽355内卡合突起部212时,则利用气缸354的驱动,使可动爪部353向进行保持的方向转动。由此,两个突起部212分别被相应位置的固定部352和可动爪部353夹持,相对于基座31固定布料保持装置 20。

另外,使布料保持装置20分离时,利用气缸354,使可动爪部353 向与进行保持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由此,将突起部212保持于卡槽355 的内侧的情况解除,能够使布料保持装置20从基座31分离。

此外,夹持移动装置35在后述的控制装置90的控制下,能够先解除对一对突起部212的夹持,然后在基座31的带动下在水平面内X轴方向、 Y轴方向移动,移动至适当的位置后,夹持该位置所对应的另一对突起部 212,从而在布料保持装置20上的多个夹持位置之间切换。这一过程在后详细描述。

[布料保持装置]

布料保持装置20,如图2所示,优选为盒状,具有尺寸大致相同的长方形的下板21以及上板22。并且,上板22的一端部相对于下板21的一端部,经由铰链222可转动地连结。铰链222的数目根据下板21和上板22的长度适当设置,至少为一个,可以设置为两个、三个或者更多。在上板22和下板21之间能够夹持布料并进行保持。另外,在上板22的另一端部,安装有用于相对于下板21上下转动的把手223。

在下板21的上表面的一侧边沿直线间隔地有多个突起部212,用于使夹持移动装置35能够可移动地、可装卸地保持布料保持装置20。

多个突起部212的设置位置对应于夹持移动装置35的结构和移动范围。下面详细叙述多个突起部212的设置方法。

突起部212的数量根据夹持移动装置35上设置的夹紧部件的数量和期望在X轴方向能够达到的缝制范围来确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移动装置35上设置两个夹紧部件,并且假设在X轴上期望的缝制范围为大约 600mm,也即大约是X轴上缝制范围为150mm时的大致4倍的缝制范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为八个突起部,分别为突起部212A、突起部 212B、突起部212C、突起部212D、突起部212E、突起部212F、突起部 212G、突起部212H。其中,将突起部212A和突起部212B作为第一组突起部,将突起部212C和突起部212D作为第二组突起部,将突起部212E 和突起部212F作为第三组突起部,将突起部212G和突起部212H作为第四组突起部。然而,上述为了扩展至接近600mm范围而设置八个突起部并非为限定性的设置,而是根据缝纫机10上夹持移动装置35的两个夹紧部件的距离和夹持移动装置35的移动范围来确定。例如,当适当设置夹持移动装置35的两个夹紧部件的距离和夹持移动装置35的移动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仅设置六个突起部212就可以扩展缝制范围为接近600mm,也有可能需要设置比八个突起部更多的突起部,才能将缝制范围扩展至接近600mm。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各组中的两个突起部之间的距离根据夹持移动装置35上的两个夹紧部件的距离来确定。具体而言,设置为两个夹紧部件的位置分别对应于一组中的两个突起部并对两个突起部进行夹紧的位置,也即是说,各组中两个突起部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夹紧部件的距离。

各组之间具有相邻关系的突起部之间的距离和左右的相对位置受到夹持移动装置35在X轴上左右移动的范围的限制。即,当夹紧部件夹持第一组突起部212A和212B向左移动适当位置后,释放第一组突起部212A 和212B,然后向右移动到预先设置的、准备夹持第二组突起部212C和 212D的位置时,第二组突起部中的突起部212C的位置应当位于左边的夹紧部件向右移动时最远能够到达的位置的范围内,并与左边的夹紧部件恰好对应,第二组突起部中的突起部212D的位置应当位于左边的夹紧部件向右移动时最远能够到达的位置的范围内,并与右边的夹紧部件恰好对应。需要注意的是,夹持移动装置35每次折返时向右移动的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只需根据需要预先设置每次移动的距离即可,然后根据这样的设置,选择具有与该设置适配的突起部的布料保持装置20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板21的上表面的一侧边沿直线设置的八个突起部 (四组突起部),根据本实施方式中夹持移动装置35的夹紧部件的之间的距离和夹持移动装置35的移动范围,将八个突起部按照212A->212C-> 212B->212E->212D->212G->212F->212H的顺序依次设置,其中在面向图2观察时,即视线朝向纸面观察时,突起部212A位于图面的最右侧,突起部212H位于图面的最左侧。其中相邻两个突起部之间的距离适当设置,以使得当按照预先设置的夹持移动装置35的移动规则,夹持移动装置35在从夹持第一组突起部的状态切换到夹持第二组突起部的状态、再切换为夹持第三组突起部的状态、最后切换为夹持第四组突起部的状态时,夹紧部件均能够准确对应将要夹持的突起部即可。

此外,布料保持装置20以下板21和上板22的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的方式支承于布料移动机构。

并且,如图2所示,在下板21以及上板22上以贯穿板面的状态分别形成有缝制沟211以及221,下板21以及上板22上的缝制沟的长度、宽度、形状是一致的,在下板21与上板22重叠的状态下,彼此的位置一致。缝制沟的形状可根据缝制的需要设置,例如可以为直线形、或者“L”形或者其他形状,对此没有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コ”形。在缝制布料时,在上述缝制沟211以及221的内侧进行线迹的形成。

[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

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如图6所示,具有:按压部主体221A,为矩形平板框状结构;按压部连接部件222A,将按压部主体221A连接在基座31上;以及按压部Z轴方向移动驱动部(省略图示),驱动按压部主体221A在Z轴方向沿直线往复运动。按压部Z轴方向移动驱动部件包括作为驱动源的按压部气缸83(省略图示)和传递机构(省略图示)。作为该传递机构,能够使用连杆等公知的传递机构。

[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

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40,如图7所示,具有按压体连接部40A 和按压体40B,按压体连接部40A用于将按压体40B连接在缝纫机机头 105上,按压体40B用于按压布料保持装置20,使其不产生移动。

按压体连接部40A安装在缝纫机机头105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通过L型板材将按压体连接部40A连接在缝纫机机头105上。 L型板材上还安装有辅助按压部移动驱动部件40b和传递机构。移动驱动部件在后述的控制机构的控制下产生沿Z轴方向往复移动的力,通过传递机构将产生的Z轴方向往复移动的力传递给按压体连接部40A。

按压体连接部40A具有长圆筒状壳体,壳体内套设有可被驱动而沿壳体往复运动的连杆。连杆接受上述的传递机构传递的沿Z轴方向往复移动的力,从而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被驱动而往复移动。作为移动驱动部件,可以为气缸、电机或者电磁等各种公知的致动器装置。作为该传递机构,能够使用传动带机构、滚珠丝杠机构或者齿条齿轮机构等公知的传递机构。

按压体40B连接在按压体连接部40A的下部。被按压体连接部40A 的上下往复运动带动也在Z轴方向上往复运动,当按压体40B下降到底部时,到达布料保持装置20的上表面,并能够将布料保持装置20按压在工作台11上。按压体40B大致为立方体、扁平长方体等,只要适于按压平面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圆饼状。在按压体40B的上表面上具有用于被安装到按压体连接部40A的孔,可以通过螺钉等将按压体40B连接到按压体连接部40A上。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控制装置]

图9是表示缝纫机1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缝纫机10的控制装置90 具有:ROM(Read Only Memory)92,其存储有用于进行缝制中的动作控制程序;RAM(Random Access Memory)93,其成为运算处理的作业区域;能够反复写入的非易失性的数据存储器94,其作为存储缝制数据等各种数据的存储单元;以及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91,其执行ROM92 内的程序。

另外,CPU91经由未图示的接口与缝纫机电动机驱动电路15a、X轴驱动电路331a以及Y轴电动机驱动电路332a连接,经由它们对缝纫机电动机15、X轴电动机331、Y轴电动机332的驱动进行控制。

另外,CPU91经由未图示的接口与驱动电路354b连接,该驱动电路 354b用于控制电磁阀354a,该电磁阀354a用于使夹持移动装置35的气缸354分别动作。

另外,CPU91经由未图示的接口与驱动电路83b连接,该驱动电路 83b用于控制电磁阀83a,该电磁阀83a用于使布料保持装置22A的按压部气缸83分别动作。

另外,CPU91经由未图示的接口与辅助按压部Z轴驱动电路40a连接,经由它对辅助按压部移动驱动部件40b的驱动进行控制,进而控制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40的移动。

此外,对于缝纫机10,夹持移动装置35的气缸354、电磁阀354a、驱动电路354b都分别具有2个,但在图9中仅示出一个。

在数据存储器94中,为了形成后述的线迹n1~n6而记录有:布料进给数据,其确定用于使布料保持装置20移动的X轴电动机331以及Y轴电动机332的布料进给量;以及缝纫机电动机15的转速等,在缝制时, CPU91针对每一针读取数据的设置内容,执行缝纫机10的各结构的动作控制。

另外,在数据存储器94中,还存储有夹持移动装置35在各种状态下需要在X、Y轴方向移动的距离及方向,还可以存储有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在各种状态下需要在Z轴方向移动的距离及方向,还可以存储有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40在各种状态下需要在Z轴方向移动的距离及方向。

另外,在控制装置90中同时设置有用于开展缝制动作的踏板开关95。

[缝制动作]

基于图3~图4的动作说明图8的流程图,对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缝纫机10的缝制动作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具有四个可切换的夹持位置。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有四个可切换夹持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首先,将与缝纫机10分离的状态的布料保持装置20的上板22打开,将布料配置在下板21的上表面的规定位置。然后,关闭上板22,夹持布料。

然后,将布料保持装置20放置于相对于夹持移动装置35适当的位置,该位置例如可以为,在X轴方向上,布料保持装置20的缝制开始的一端上两个突起部212A、212B恰好能够嵌入夹持移动装置35的承受板351 的两个卡槽355的位置,该两个突起部212A、212B是适于夹持移动装置 35夹持的第一组突起部。在该位置上,将布料保持装置20的上述第一组突起部卡入夹持移动装置35的两个卡槽355。

然后,如果按下踏板开关95,则CPU91通过两个电磁阀354a使两个气缸354工作,执行利用两个可动爪部353实现对突起部212A、212B 的保持(步骤S1)。

然后,如果按下踏板开关95,则CPU91使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 下降,对布料保持装置20进行保持,进而保持布料(步骤S3)。设置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在缝制的过程中按压布料保持装置20,能够避免在缝制过程中由于缝针的快速上下等原因造成的布料保持装置20的移位或者上板22与下板21分离。

然后,如果按下踏板开关95,则CPU91对X轴电动机331、Y轴电动机332进行控制,使夹持移动装置35移动,由于布料保持装置20被夹持移动装置35夹持,因而也随夹持移动装置35的移动而移动。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与夹持移动装置35和布料保持装置20同步移动。这些移动使得由布料保持装置20上的缝制开始位置位于缝针12的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缝制开始位置为“コ”形缝制沟在布料保持装置20左侧的一条边的开口部位置处(步骤S5)。

然后,CPU91开始驱动缝纫机10,并且,对X轴电动机331、Y轴电动机332进行控制,在第一缝制区域中形成第一线迹n1和第二线迹n2 (步骤S7,[第一缝制控制])。其中,在形成第一线迹n1和第二线迹n2 的过程中,X轴电动机331、Y轴电动机332带动夹持移动装置35移动,进而带动布料保持装置20移动,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也随夹持移动装置35和布料保持装置20同步移动。其中,第一缝制区域是夹持移动装置35夹持第一组突起部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能够移动到的范围内的缝制区域。

然后,CPU91根据预先设置的夹持移动装置35夹持布料保持装置20 在第一缝制区域内在X轴上向左移动的范围判断是否到达设置的停止位置,如果到达设置的停止位置,CPU91控制缝针12停止缝制,抬起缝针 12。接着,CPU91利用辅助按压部移动驱动部件40b使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40的按压体40B下降。按压体40B下降至布料保持装置20上并压住布料保持装置20(步骤S9)。通过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40的辅助按压,在后述的夹持移动装置35释放对第一组突起部的保持、以及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释放对布料保持装置20的按压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布料保持装置20而不会因为夹持移动装置35和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 22A的移动而发生移位。

然后,CPU91通过两个电磁阀354a使两个气缸354工作,使两个可动爪部353释放对第一组突起部的保持(步骤S11)。

然后,CPU91利用气缸83使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上升,将布料放开(步骤S13)。

然后,CPU91利用辅助按压部移动驱动部件40b使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40的按压体40B上升(步骤S15)。

然后,CPU91对X轴电动机331、Y轴电动机332进行控制,使夹持移动装置35在Y轴方向上向后移动适当距离,然后在X轴方向上向右侧移动预设距离,经过该预设距离后夹持移动装置35的两个固定部352 和两个可动爪部353到达适合夹持布料保持装置20的第二组突起部的位置(步骤S17)。需要说明的是,Y轴方向的移动不是必须的。实际上,当需要扩大在X轴方向的缝制范围时,只要沿X轴方向上移动以切换夹持位置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为在Y轴方向进行移动,是为了防止夹持移动装置35在X轴方向移动时可能受到的某些物品的障碍,以及夹持移动装置35在X轴方向移动时可能由于摩擦而带动布料保持装置20而移动。

接着,CPU91利用辅助按压部移动驱动部件40b使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40的按压体40B下降。按压体40B下降至布料保持装置20上并压住布料保持装置20(步骤S19)。在该步骤中,通过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40的辅助按压,在夹持移动装置35再次夹持布料保持装置20、以及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再次按压布料保持装置20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布料保持装置20而不会因为夹持移动装置35和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 22A的移动而发生移位。

然后,CPU91对Y轴电动机332进行控制,使夹持移动装置35在Y 轴方向上向前移动适当距离。通过移动适当距离使夹持移动装置35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适合夹持第二组突起部的位置,即,使第二组突起部分别适当地卡合在两个固定部352的卡槽355内。通过两个电磁阀354a使两个气缸354工作,执行利用两个可动爪部353实现对第二组突起部的保持(步骤S21)。

然后,CPU91通过电磁阀83a使气缸83工作,使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下降,对布料保持装置20进行保持,进而保持布料(步骤S23)。在此,通过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在之后的第二缝制区域的缝制的过程中通过按压保持布料保持装置20避免布料保持装置20上板22的移位。

然后,CPU91利用辅助按压部移动驱动部件40b使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40的按压体40B上升(步骤S25)。

然后,CPU91开始缝纫机10的驱动,并且,对X轴电动机331进行控制,使夹持移动装置35在X轴方向上向左移动,进而带动布料保持装置20也在X轴方向上向左移动。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也随夹持移动装置35和布料保持装置20同步在X轴方向上移动,在第二缝制区域中形成第三线迹n3(步骤S27,[第二缝制控制])。

其中,在第二缝制区域中开始缝制的起始位置与在第一缝制区域中结束缝制的位置是连续的。也即是说,第二线迹n2和第三线迹n3的缝制之间虽然插入了上述夹持移动装置35切换对布料保持装置20的夹持位置的过程,但第二线迹n2和第三线迹n3通常情况下是连续而完整的。此外,第二缝制区域是夹持移动装置35夹持第二组突起部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能够移动到范围内的缝制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缝制区域为夹持移动装置35夹持第二组突起部在X轴方向能够移动到范围内的缝制区域。

然后,CPU91根据预先设置的夹持移动装置35夹持布料保持装置20 在第二缝制范围内在X方向上向左移动的范围判断是否到达设置的停止位置,如果到达设置的停止位置,CPU91控制缝针12停止缝制,抬起缝针12,从而结束对第二缝制区域的缝制。

接着,CPU91控制进行使夹持移动装置35从上述的第二夹持位置切换到第三夹持位置的切换步骤S29~S45。步骤S29~S45与步骤S9~S25相同。在此不在赘述。通过执行步骤S29~S45使夹持移动装置35根据预先的设置切换到夹持布料保持装置20的第三组突起部的状态。

然后,CPU91开始缝纫机10的驱动,并且,对X轴电动机331进行控制,使夹持移动装置35在X轴方向上向左移动,进而带动布料保持装置20也在X轴方向上向左移动。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也随夹持移动装置35和布料保持装置20同步在X轴方向上移动,在第三缝制区域中形成第四线迹n4(步骤S47,[第三缝制控制])。

其中,在第三缝制区域中开始缝制的起始位置与在第二缝制区域中结束缝制的位置是连续的,也即是说,第三线迹n3和第四线迹n4通常情况下是连续而完整的。此外,第三缝制区域是夹持移动装置35夹持第二组突起部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能够移动到范围内的缝制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缝制区域为夹持移动装置35夹持第三组突起部在X轴方向能够向左移动到范围内的缝制区域。

然后,CPU91根据预先设置的夹持移动装置35夹持布料保持装置20 在第三缝制区域内在X方向上向左移动的范围判断是否到达设置的停止位置,如果到达设置的停止位置,CPU91控制缝针12停止缝制,抬起缝针12,从而结束对第三缝制区域的缝制。

接着,CPU91控制进行使夹持移动装置35从上述的第三夹持位置切换到第四夹持位置的切换步骤S49~S65。步骤S49~S65与步骤S9~S25相同。在此不在赘述。通过执行步骤S49~S65使夹持移动装置35根据预先的设置切换到夹持布料保持装置20的第四组突起部的状态。

然后,CPU91开始缝纫机10的驱动,并且,对X轴电动机331、Y 轴电动机332进行控制,在第四缝制区域中形成第五线迹n5和第六线迹 n6(步骤S67,[第四缝制控制])。其中,在形成第五线迹n5和第六线迹 n6的过程中,X轴电动机331、Y轴电动机332带动夹持移动装置35移动,进而带动布料保持装置20移动,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也随夹持移动装置35和布料保持装置20同步移动。其中,在第四缝制区域中开始缝制的起始位置与在第三缝制区域中结束缝制的位置同样也是连续的,即,第四线迹n4和第五线迹n5通常情况下是连续而完整的。此外,第四缝制区域是夹持移动装置35夹持第四组突起部212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能够移动到范围内的缝制区域。

然后,CPU91根据预先设置的夹持移动装置35夹持布料保持装置20 在第四缝制区域内在X方向上和Y方向的移动的范围判断是否到达设置的停止位置,如果到达设置的停止位置,CPU91控制缝针12停止缝制,抬起缝针12,截断缝线,如上述那样,抬起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利用两个气缸放开由两个可动爪部353对第四组突起部212的保持状态,结束缝制动作(步骤S69)。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以四个缝制区域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其中第二缝制区域或第三缝制区域可以重复多个,也可没有第三缝制区域而只设置一个第二缝制区域,也可以只有第一缝制区域和第四缝制区域而不设置第二缝制区域和第三缝制区域。因此,只要根据需要适当设置突起部212的个数和设置位置,从而获得希望的X轴方向的扩展范围即可。

同样的,缝制的线迹形状也并不限定为本实施方式的“コ”形,而可以为其他线迹形状。例如,也可以为直线形、“L”形、“口”形等。只要根据需要设置合适的缝制沟,并对CPU91控制夹持移动装置35的移动进行适当的设置即可。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缝纫机10设置有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和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40。然而,这只是优选的设置方案。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和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40并不是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必须具备的部件。可以不设置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 和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40,或者仅设置二者中的一个。

[技术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缝纫机10通过控制装置使夹持移动装置35自动地切换夹持布料保持装置20的位置从而扩展了缝纫机10在布料保持装置20上能够进行缝制的范围,并在全部缝制范围内提供一定的缝纫精度。

并且,通过设置布料保持装置按压部22A,在缝制过程中按压布料保持装置20,能够防止缝制过程中由于缝针快速上下、夹持移动装置35的夹持移动等导致的布料保持装置20的上板22的移动等。

并且,通过设置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40,使得在夹持移动装置 35切换对布料保持装置20的夹持位置的过程中夹紧部件352,353执行夹紧或释放动作时,布料保持装置辅助按压部40通过按压而保持布料保持装置20。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0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缝纫机10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重点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缝纫机10不同的部分。

首先,布料保持装置20的突起部设置不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假设在X轴上期望的缝制范围为将现有的X轴方向的150mm的范围扩展为大约300mm,也即大约是原缝制范围的两倍的缝制范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为四个突起部212A,212B,212C,212D,如图10所示。其中,212A和212B为第一组突起部,212C和212D为第二组突起部,从而形成两个缝制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组中的两个突起部之间的距离等于夹持移动装置 35上的两个夹紧部件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板21的上表面的一侧边沿直线设置的四个突起部按照212A->212B->212C->212D的顺序依次设置。其中212B和212C 之间的距离适当设置,只要确保夹持移动装置35在X方向上向右侧折返的移动范围内,能够夹持住第二组突起部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缝纫机10的控制装置存储有适用于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设置方式而需要的切换夹持以及缝制中的动作控制程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移动装置35能够与第一方式相类似地切换对布料保持装置20的夹持位置,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仅进行一次切换夹持的步骤,并且为了进行该切换夹持,夹持移动装置35向右折返而移动的距离不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移动装置35向右折返而移动的距离大致为突起部212A到突起部212C的距离。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比第一实施方式更简单的设置布料保持装置20的突起部位置的方案。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0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缝纫机10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重点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缝纫机10不同的部分。

首先,布料保持装置20的突起部设置不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假设在X轴上期望的缝制范围为将现有的X轴方向的150mm的范围扩展为大约300mm,也即大约是原缝制范围的两倍的缝制范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为三个突起部212A,212B,212C,如图11所示。其中,212A 和212B为第一组突起部,212B和212C为第二组突起部,从而形成两个缝制区域。因此,本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不同在于,两个不同的缝制区域共用了一个突起部212B。此外,共用突起部的方式并不限定于具有两个缝制区域的情况,也可以用于具有多个缝制区域的情况。在具有多个缝制区域的情况下,相邻两个缝制区域可以共用两个区域之间的突起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组中的两个突起部之间的距离等于夹持移动装置 35上的两个夹紧部件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板21的上表面的一侧边沿直线设置的三个突起部按照212A->212B->212C的顺序依次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缝纫机10的控制装置存储有适用于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设置方式而需要的切换夹持以及缝制中的动作控制程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移动装置35能够与第一方式相类似地切换对布料保持装置20的夹持位置,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仅进行一次切换夹持的步骤,并且为了进行该切换夹持,夹持移动装置35向右折返而移动的距离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移动装置35向右折返而移动的距离大致为突起部212A到突起部212B的距离。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比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更简单的设置布料保持装置20的突起部位置的方案,并且更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