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的压圈方法_2

文档序号:8554905阅读:来源:国知局
)在内的重叠线圈2进行压圈处理。
[0039]S6以后,反复进行如下编织:将终端线圈列10的线圈中的最接近新线圈3的线圈(S6中为BB的织针F的线圈)作为对象线圈1,进行与S3?S6同样的编织。具体而言,使给纱口 9向始端方向移动(相当于S3),接着使FB的织针G的新线圈3向FB的织针F移圈(相当于S4),然后使BB的织针F的对象线圈I向FB的织针F移圈(相当于S5)。其结果是,在第I次单位编织中编织的新线圈3形成重叠在第2次单位编织的反面线圈(对象线圈I)的正面侧的重叠线圈2。最后,使给纱口 9向压圈方向移动,编织与重叠线圈2接续的新线圈3 (相当于S6)。新线圈3是重叠线圈2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正面线圈。
[0040]在此处,将在对SO中的BB的织针H、G、F、E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时编织的新线圈3全部作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一般在SI中使BB的织针H、G、F、E的线圈全部向FB移圈后进行压圈处理。这是由于这种方式相比图1所示的编织工序在编织效率上优异。即,可以说SI?S6所示的编织的步骤在重视编织效率的通常的思路中是不会选择的步骤。不过,在SI中使BB的织针H、G、F、E的线圈全部向FB移圈后进行压圈处理的情况下,新线圈3重叠在作为反面线圈的对象线圈I的反面侧,针织物100的纵行方向终端部容易扩展成喇叭状。
[0041]图2的S7中,示出对图1的S6中的BB的织针E的反面线圈进行压圈处理后的状态。FB的织针E上,钩挂有在对该反面线圈进行压圈处理时编织的新线圈3 (正面线圈)。从该状态起,对钩挂于FB的织针D、C、B、A的正面线圈进行压圈处理。
[0042]S8中,使给纱口 9向始端方向移动,使给纱口 9从编织区域退避。进行S8的效果与进行S3的效果相同。
[0043]S9中,使钩挂于FB的织针E的新线圈3向BB的织针D移圈,在随后的SlO中使钩挂于FB的织针D的正面线圈(对象线圈I)移圈到BB的织针D。其结果是,在BB的织针D上,形成新线圈3重叠在正面线圈(对象线圈I)的反面侧的重叠线圈2。
[0044]Sll中,使给纱口 9向压圈方向移动,编织包括正面线圈(对象线圈I)在内的重叠线圈2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反面线圈(新线圈3)。以后,反复进行如下编织:将最接近新线圈3的线圈(Sll中为FB的织针C的线圈)作为对象线圈1,进行与S8?Sll同样的编织,从而对钩挂于FB的全部正面线圈进行压圈处理。
[0045]根据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在各单位编织中编织新线圈3时,重叠线圈2所包含的对象线圈I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新线圈3成为反面线圈(参照图2的S9?Sll),重叠线圈2所包含的对象线圈I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新线圈3成为正面线圈(参照图1的S4?S6)。另外,在第η+1次单位编织中使在第η次单位编织中编织的新线圈3与对象线圈I重叠时,对象线圈I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新线圈3重叠在该正面线圈的反面侧(同时参照图2的S9、S10),对象线圈I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新线圈3重叠在该反面线圈的正面侧(同时参照图1的S4、S5)。通过这样进行新线圈3的形成和配置,能够对应于终端线圈列10的编织组织而形成追随终端线圈列10的压圈处理部。
[0046]基于图3的示意图说明能够通过上述编织工序形成追随终端线圈列10的压圈处理部30的理由。图3的示意图中,为了便于说明,示出在纸面右侧排列六个反面线圈,在左侧排列六个正面线圈的状态。该图3中,纸面近前侧为针织物100的正面侧,纸面纵深侧为针织物100的反面侧,从纸面纵深侧朝向近前侧从旧线圈引出的线圈为正面线圈,从纸面近前侧朝向纵深侧从旧线圈引出的线圈为反面线圈(正面线圈由比反面线圈粗的线示出)。另外,图3中的构成压圈处理部30的新线圈3在从终端线圈列10离开的位置图示,实心箭头表示使新线圈3重叠在对象线圈I的正面侧的情况,空心箭头表示使新线圈3重叠在对象线圈I的反面侧的情况。
[0047]如图3所示,终端线圈列10的编织宽度方向上排列有多个正面线圈的部分(双点划线的左侧部分)具有使终端线圈列10(针织物100)以向针织物100的正面侧凸起的方式卷曲的倾向,排列有多个反面线圈的部分(双点划线的右侧部分)具有使终端线圈列10(针织物100)以向针织物100的反面侧凸起的方式卷曲的倾向。另一方面,压圈处理部30的纵行方向上多个正面线圈连续的部分(右侧6个线圈)具有使压圈处理部30以向针织物100的反面侧凸起的方式卷曲的倾向,纵行方向上多个反面线圈连续的部分(左侧6个线圈)具有使压圈处理部30以向针织物的正面侧凸起的方式卷曲的倾向。因此,在终端线圈列10的对象线圈I为正面线圈(反面线圈)的情况下将压圈处理部30的新线圈3作为反面线圈(正面线圈),由此成为向与终端线圈列10相同一侧卷曲的压圈处理部30,能够形成追随终端线圈列10的压圈处理部30。其结果是,包括终端线圈列10在内的针织物100的宽度和压圈处理部30的宽度大致一致,因此能够抑制针织物100的纵行方向终端部扩展成喇叭状的情况。
[0048]在此处,若不考虑上述的针织物100、压圈处理部30卷曲的方向而进行压圈处理,则针织物100的宽度和压圈处理部30的宽度存在差,针织物100的纵行方向终端部会扩展成喇叭状。例如,在对象线圈I为正面线圈(反面线圈)的情况下若将压圈处理部30的新线圈3作为正面线圈(反面线圈),则压圈处理部30卷曲的方向与终端线圈列10卷曲的方向相反,因此终端线圈列10伸长,针织物100的纵行方向终端部扩展成喇叭状。同样,根据不考虑终端线圈列10的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的排列而反复进行相同的压圈处理的现有的压圈方法,终端线圈列10也伸长,针织物100的纵行方向终端部也扩展成喇叭状。
[0049]<实施方式2>
[0050]实施方式I中,在单位编织中在重叠线圈2的纵行方向继续编织I段新线圈3。相对于此,也可以在重叠线圈2的纵行方向继续编织多个新线圈3。例如,在图1的S6中编织重叠线圈2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线圈3后,使给纱口 9向始端方向反转,编织新线圈3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第2段新线圈3。该情况下,在重叠线圈2的纵行方向编织2段新线圈3。第2段新线圈3在下一次单位编织中与对象线圈I重叠而形成重叠线圈2。通过进行这种编织,相比实施方式I的针织物100能够提高压圈处理部的伸缩性。另外,也具有能够与第2段新线圈3的编织同时地使给纱口 9从下一次单位编织的编织区域退避的效果。
[0051]另外,也可以将编织I段的新线圈3的步骤和编织2段的新线圈3的步骤组合而形成压圈处理部。例如可举出如下情形:在第奇数次(第偶数次)单位编织中编织I段的新线圈,在第偶数次(第奇数次)单位编织中进行2段的新线圈的编织。
[0052]除此以外,也可以形成在编织宽度方向具有2个线圈以上的宽度的线圈单元,将该线圈单元利用于压圈处理。例如在相比图1的SO中的线圈H靠右侧的织针编织多个挂圈,并编织该挂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线圈单元。使该线圈单元中的至少一部分线圈与BB的织针H的线圈重叠而形成重叠线圈2。此外,也能够将线圈单元编织2段。
【主权项】
1.一种针织物的压圈方法,使用具备在前后相对的前针床和后针床、及向这些针床供给针织纱的给纱口的横机,从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反复进行单位编织从而对终端线圈列进行压圈处理,所述单位编织是形成包括针织物的所述终端线圈列的线圈中的作为压圈处理的对象的对象线圈在内的重叠线圈,并在该重叠线圈的纵行方向继续编织新线圈的编织,其中, 在各单位编织中编织所述新线圈时,在所述重叠线圈所包含的所述对象线圈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将所述新线圈作为反面线圈,在所述重叠线圈所包含的所述对象线圈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将所述新线圈作为正面线圈, 设η为I以上的自然数时,在第η+1次单位编织中使在第η次单位编织中编织的所述新线圈与所述对象线圈重叠时,在所述对象线圈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使所述新线圈重叠在该正面线圈的反面侧,在所述对象线圈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使所述新线圈重叠在该反面线圈的正面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其中,所述终端线圈列为罗纹组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其中,在进行各单位编织前,使所述给纱口向所述一端侧移动而从进行该单位编织的编织区域退避。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其能够形成难以扩展成喇叭状的压圈处理部。反复进行如下的单位编织:形成包括针织物的终端线圈列中的作为压圈处理的对象的对象线圈在内的重叠线圈,并在该重叠线圈的纵行方向继续编织新线圈。在各单位编织中编织新线圈时,在重叠线圈所包含的对象线圈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将新线圈作为反面线圈,在重叠线圈所包含的对象线圈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将新线圈作为正面线圈。另外,设n为1以上的自然数时,在第n+1次单位编织中使第n次单位编织中编织的新线圈和对象线圈重叠时,在对象线圈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使新线圈重叠在该正面线圈的反面侧,在对象线圈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使所述新线圈重叠在该反面线圈的正面侧。
【IPC分类】D04B1-00
【公开号】CN104878514
【申请号】CN201510089129
【发明人】上道和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5年2月27日
【公告号】DE102015001744A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