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花样机的集成梭箱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94237阅读:660来源:国知局
自动花样机的集成梭箱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花样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花样机的集成梭箱体。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花样机,需要人工定时给旋梭加油,非常不方便,且可靠性较差,同时由于剪线之后底线掉落,导致起针时只能以较慢的速度起针,效率低,急需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备自动供油和底线夹住功能的自动花样机的集成梭箱体。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自动花样机的集成梭箱体,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设有旋梭驱动机构,所述旋梭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上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传动轴上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前端部设有旋梭机构,所述第二传动轴上位于第二齿轮和旋梭机构之间设有轴套,所述轴套上靠近第二齿轮的端面上设有延伸到轴套内部的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轴套中心设有贯穿的轴孔,所述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位于轴孔的外围,所述轴套上靠近第二齿轮的端部设有凹台,所述凹台上设有垂直穿过回油管路的螺钉孔,所述螺钉孔的直径大于回油管路的直径,螺钉孔内设有调节螺钉,所述调节螺钉上设有弹簧,调节螺钉可在螺钉孔内旋入或旋出进而缩小或增大回油管路的回油量,所述轴孔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三个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直径大于轴孔的直径,位于前端的环形凹槽上设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连通进油管路,位于后端的环形凹槽上设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连通回油管路,所述本体的一侧壁上设有油管入口,所述第二传动轴前端外壁设有盘旋槽和进油孔,第二传动轴前端内部形成空心部,所述空心部和进油孔连通,所述盘旋槽的首尾两端部分别对应轴孔的前端的两个环形凹槽,位于中间的环形凹槽和位于后端的环形凹槽之间通过多个第一通孔连通,所述进油孔对应轴孔上位于后端的环形凹槽,所述第二传动轴前端部螺接出油螺钉,所述出油螺钉包括螺钉头和内部中空的螺钉杆,所述螺钉头上设有一字型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中间设有和螺钉杆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螺钉杆内设有圆柱形的过滤芯,所述旋梭机构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设置的梭芯套、梭芯、梭架和梭壳,所述梭壳的后端设有容纳第二传动轴的传动轴槽,所述传动轴槽的底部中心设有和第二通孔相对的第三通孔,所述本体前端一侧设有剪线机构,所述剪线机构包括互相配合的动刀和定刀,所述定刀的后端下方设有夹线片,所述夹线片上设有凸出平台,所述动刀的下表面可与凸出平台压接。
[0005]所述本体的后端外壁固定有剪线电机座,所述剪线电机座上设有剪线电机,所述剪线电机前端轴连接旋转块的上端部,所述旋转块的下端部通过后连接头连接剪线连接杆,所述剪线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前连接头活动连接剪线连接座的一端部,所述剪线连接座的另一端部内夹持动刀连杆的下端部,所述动刀连杆的上端部固定设有动刀。
[0006]所述本体的下表面设有贯穿其前后端的凹槽,所述剪线连接杆位于凹槽内。
[0007]所述本体前端与剪线机构所在侧相对的另一侧设有旋梭定位钩平台,所述旋梭定位钩平台上设有旋梭定位钩座,所述旋梭定位钩座的底部固定有旋梭定位钩。
[0008]所述轴套的前端部形成一个环形平台,所述环形平台上设有油封,所述油封套接在第二传动轴的外壁上,油封的一端抵接环形平台,另一端抵接在梭壳的后端面上。
[0009]所述剪线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本体前端上表面的剪线座,所述剪线座前端固定有定刀,剪线座上位于定刀后方设有夹线片固定架,所述夹线片固定架的前端设有夹线片。
[0010]所述第一传动轴穿过第一前轴承和第一后轴承,所述第一前轴承和第一后轴承分别位于本体的前后端,所述本体的后端设有可以遮盖第一后轴承的护套。
[0011]所述第二传动轴穿过第二后轴承,所述第二后轴承位于本体的后端,所述本体的后端设有可以遮盖第二后轴承的护盖。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外部的供油装置的油管穿过油管入口插入进油管路,供油的行进路线依次为进油管路、出油孔、前端的环形凹槽、盘旋槽、中间的环形凹槽、第一通孔、后端的环形凹槽、进油孔、空心部、螺钉杆、第二通孔、第三通孔、梭架、梭芯,该装置能不间断地给旋梭供油,可靠性好,同时可通过调节螺钉调节回油量,动刀和定刀在剪线后能将底线夹在动刀和夹线片的凸出平台之间,起针不掉线,能高速起针。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
[0014]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0016]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0017]图5为图3中C处的放大图;
[0018]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轴套的立体图;
[0019]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轴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出油螺钉的俯视图;
[0021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出油螺钉的仰视图;
[0022]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梭壳的后视图。
[0023]图中:本体1、油管入口11、旋梭定位钩平台12、旋梭定位钩座13、旋梭定位钩14、凹槽15、第一齿轮2、第二齿轮21、第一传动轴22、护套23、第一前轴承24、第一后轴承25、第二后轴承26、第二传动轴27、护盖28、轴套29、空心部210、进油孔211、调节螺钉212、弹簧213、螺钉孔214、盘旋槽215、出油螺钉216、过滤芯217、螺钉头218、安装槽219、第二通孔220、螺钉杆221、油封222、凹台223、轴孔224、进油管路225、回油管路226、环形凹槽227、出油孔228、回油孔229、第一通孔230、环形平台231、梭壳232、梭架233、梭芯234、梭芯套235、传动轴槽236、第三通孔237、第四通孔238、剪线电机3、剪线电机座31、旋转块32、后连接头33、剪线连接杆34、前连接头35、剪线连接座36、动刀连杆37、动刀38、剪线座39、夹线片固定架310、夹线片311、凸出平台312、定刀313。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25]如图1?图1O所示,自动花样机的集成梭箱体,包括本体I,所述本体I内设有旋梭驱动机构,所述旋梭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轴22和第二传动轴27,所述第一传动轴22上设有第一齿轮2,所述第二传动轴27上设有第二齿轮21,所述第一齿轮2和第二齿轮21啮合,所述第二传动轴27的前端部设有旋梭机构,所述第一传动轴22穿过第一前轴承24和第一后轴承25,所述第一前轴承24和第一后轴承25分别位于本体I的前后端,所述本体I的后端设有可以遮盖第一后轴承25的护套23。所述第二传动轴27穿过第二后轴承26,所述第二后轴承26位于本体I的后端,所述本体I的后端设有可以遮盖第二后轴承26的护盖28,旋梭机构通过外部的电机(图中未画出)带动。
[0026]所述第二传动轴27上位于第二齿轮21和旋梭机构之间设有轴套29,所述轴套29上靠近第二齿轮21的端面上设有延伸到轴套29内部的进油管路225和回油管路226,轴套29中心设有贯穿的轴孔224,所述进油管路225和回油管路226位于轴孔224的外围,所述轴套29上靠近第二齿轮21的端部设有凹台223,所述凹台223上设有垂直穿过回油管路226的螺钉孔214,所述螺钉孔214的直径大于回油管路226的直径,螺钉孔214内设有调节螺钉212,所述调节螺钉212上设有弹簧213,调节螺钉212可在螺钉孔214内旋入或旋出进而缩小或增大回油管路226的回油量,调节螺钉212可以完全堵住回油管路226,所述轴孔224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三个环形凹槽227,所述环形凹槽227的直径大于轴孔224的直径,位于前端的环形凹槽227上设有出油孔228,所述出油孔228连通进油管路225,位于后端的环形凹槽227上设有回油孔229,所述回油孔229连通回油管路226,所述本体I的一侧壁上设有油管入口 11,所述第二传动轴27前端外壁设有盘旋槽215和进油孔211,第二传动轴27前端内部形成空心部210,所述空心部210和进油孔211连通,所述盘旋槽215的首尾两端部分别对应轴孔224的前端的两个环形凹槽227,位于中间的环形凹槽227和位于后端的环形凹槽227之间通过多个第一通孔230连通,所述进油孔211对应轴孔224上位于后端的环形凹槽227,所述第二传动轴27前端部螺接出油螺钉216,所述出油螺钉216包括螺钉头218和内部中空的螺钉杆221,所述螺钉头218上设有一字型的安装槽219,所述安装槽219中间设有和螺钉杆221连通的第二通孔220,所述螺钉杆221内设有圆柱形的过滤芯217,过滤芯217的材质为海绵,可以起到过滤油和提高供油压力的作用,所述旋梭机构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设置的梭芯套235、梭芯234、梭架233和梭壳232,所述梭壳232的后端设有容纳第二传动轴27的传动轴槽236,所述传动轴槽236的底部中心设有和第二通孔220相对的第三通孔237,梭壳232的后端通过在多个第四通孔238打入螺钉与第二传动轴27固定,本实用新型的外部设有油箱,油箱上设供油铜管和回油铜管,供油铜管穿过油管入口 11插入进油管路225,本体I上另设油管出口(图中未画出),油管出口的位置较低,方便回油,回油铜管连到油管出口,油箱内的油从供油铜管进入进油管路225,从进油管路225末端的出油孔228流入前端的环形凹槽227,第二传动轴27旋转时带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