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合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1313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接合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结构体的梁端、柱脚或与它们刚性接合的周边部件经由 支承机构与其他结构体接合的接合接头。
背景技术
作为建筑物的柱脚接合接头,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有把建筑 物所具有的柱的柱脚与基础刚性接合的接合接头。即,把柱的柱脚与基础 刚性接合,柱与基础的交叉角度位移比销接合的情况相比减少,能减少建 筑物整体的变形。
当把单纯梁以大跨度架设时,为了减小梁的弯曲变形则需要大截面的 梁。这时,梁则大型且重量大。
于是现有技术采用把梁设定成桁架结构和格构结构并把向梁作用的弯 曲力改变成轴向力以谋求梁重量轻的方法、向梁加预应力以使梁截面小的 方法或把梁设定成悬吊结构以使梁截面小的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77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柱脚的接合接头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极小。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梁端的接合接头能以小截面应对大跨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内容1发明的接合接头,把结构体的梁端、柱脚或与它们刚性 接合的周边部件经由支承机构与能承受弯曲力矩的其他结构体接合,利用 由于作用于梁或柱的外力引起而在与其他结构体的接合部产生的反力,使 支承机构产生由弹性范围内微少的几何移动而引起的变形,而能够产生与 在柱脚或梁端产生的弯曲力矩Mc成为反方向的弯曲力矩Mr。
本发明内容2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的发明中,所述支承机构至少 由两根杆组合而构成,这些杆使一端与梁端或周边部件接合,且使另一端 与侧部结构体接合,这些杆的一端彼此离开、另一端彼此也离开,使一端
的间隔比另 一端的间隔狭窄。
本发明内容3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的发明中,所述支承机构至少 由两根杆组合而构成,这些杆使一端彼此由连结部件连结,使连结部件与 梁端或周边部件接合,且使杆的另一端与侧部结构体接合,这些杆的一端 彼此离开、另一端彼此也离开,使一端的间隔比另一端的间隔狭窄。
本发明内容4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的发明中,所述支承机构至少
由两根杆组合而构成,这些杆使下端与下部结构体接合,且使上端与柱脚 或周边部件接合,这些杆的上端彼此离开、下端彼此也离开,使上端的间 隔比下端的间隔狭窄。
本发明内容5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的发明中,所述支承机构至少
由两根杆组合而构成,这些杆使下端与下部结构体接合,且使杆的上端彼 此由连结部件连结,使连结部件与柱脚或周边部件接合,这些杆的上端彼 此离开、下端彼此也离开,使上端的间隔比下端的间隔狭窄。
本发明内容6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5的发明中,把所述建筑物结构 体放置在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杆的连结部上。
本发明内容7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5或6的发明中,所述连结部件 与所述杆的接合部的 一 个是刚性接合。
本发明内容8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5 7任一项的发明中,所述柱脚合。
本发明内容9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8的发明中,所述拉伸接合在所 述连结部件的下部设置弹性支承材料,把弹性支承材料的两端部支承在连 结部件或所述杆上,把弹性支承材料的中间部设定成从连结部件离开且变 形少的合理的截面,使贯通弹性支承材料中间部和连结部件的螺栓与柱脚 或周边部件接合。
本发明内容10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 9任一项的发明中,Mr-Mc。 本发明内容11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 9任一项的发明中,Mr >Mc。
本发明内容12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 4 11任一项的发明中,所述 下部结构体是基础。
本发明内容13的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4 11任一项的发明中,所述下
部结构体是下层建筑物结构体。
本发明内容14的发明是建筑物,具有包括多个柱的框架结构体,至少
一个柱利用本发明内容1、 4~13任一项记载的柱脚接合接头与下部结构体 接合。
本发明内容15的发明是建筑物,具有梁,至少一个梁利用本
发明内容
1 3、 10、 11任一项记载的梁端接合接头与侧部结构体接合。
本发明内容16的发明是桥,具有梁,至少一个梁利用本发明内容1 3、 10、 11任一项记载的梁端4妻合接头与侧部结构体接合。
本发明的建筑物结构体把相互并列的多个柱的各柱脚与下部结构体接 合,但也可以例如使两个柱中 一个柱的柱脚适用本发明特有的接合接头,头。
本发明的柱脚接合接头在下部结构体与柱脚之间设置的杆对并不限定 于由两根杆构成,也可以由四根等杆构成,也可以在一个柱的柱脚山墙侧 设置两根杆,在其横梁侧设置另两根杆。
本发明的接合接头也可以使两根杆的上端或下端与柱脚或下部结构体 的接合是销接合,也可以是刚性接合。
本发明的"杆"并不限定于是棒状,也包括型钢状、板状。 (本发明内容l)
构与其他结构体接合的接合接头中,利用由于与梁或柱的轴正交而作用的 外力而引起使支承机构的变形(由支承机构在弹性范围内微少的几何移动 而引起的变形),来产生与在柱脚或梁端产生的弯曲力矩Mc成为反方向的 弯曲力矩Mr,减少梁端或柱脚的变形(梁或柱与其他结构体的交叉角度的 位移),使结构体整体的变形极小。 (本发明内容2)
(b )在侧部结构体与梁的端部之间设置由两根杆组合而构成的杆对, 两根杆使它们的一端与侧部结构体接合,且使它们的另 一端与梁的端部接 合,通过使两根杆的 一 端侧的间隔比另 一 端侧的间隔狹窄,而两根杆的轴 向力使梁的端部受到弯曲力矩,该弯曲力矩有使梁的变形(梁与侧部结构 体的交叉角度的位移)减少而把梁整体的变形变得极小的作用。
(C)当梁被作用有剪切力而两根杆产生轴向力时,由两根杆的轴向力
为起因而在梁的端部产生的弯曲力矩Mr与由向梁作用的剪切力为起因而 在梁的端部产生的弯曲力矩Mc成为反方向。因此,由弯曲力矩Mc引起的 梁的变形与由弯曲力矩Mr引起的梁的变形相互抵消,减少梁的变形,使梁 整体的变形极小。
(d) 由于如上所述(b)、 (c)那样通过作用在梁端部的弯曲力矩Mr、 Mc而能减少梁的变形,所以即使不把两根杆的另一端与侧部结构体刚性接 合而是简易地进行销接合时,也能减少梁的变形,使梁整体的变形极小。
(本发明内容3)
(e) 使连结部件与梁端接合,在侧部结构体与连结部件之间设置由两 根杆组合而构成的杆对,两根杆使它们的另一端与侧部结构体接合,且使 它们的一端与连结部件接合,通过使两根杆一端的间隔比另 一端的间隔狭 窄而两根杆的轴向力使连结部件受到弯曲力矩,该弯曲力矩有使梁的变形 减少而把结构体整体的变形变得极小的作用。
(f) 由于把连结部件由与梁端接合的结构材料不同的其他结构材料构 成,所以与作为把连结部件与上述梁端接合的结构材料的横架材料相比, 能把连结部件设定成高刚性的。因此,能使两根杆的轴向力作用在连结部 件上的所述(e)的弯曲力矩Mr稳定地向梁端传递,与梁端产生的弯曲力 矩Mc相互抵消,这样,能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稳定地极小化。
(g) 能与由梁端决定的连结部件接合点的位置无关而加长连结部件的 长度。这就意味着能把从连结部件与梁端的上述接合点到连结部件与杆的 接合点的翼缘长度f加长,进而意味着能把两根杆的轴向力作用在连结部件 上的所述(e)的弯曲力矩Mr变大。这样,能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可靠地 极小化。
(本发明内容4)
(h) 在柱脚与下部结构体之间设置由两根杆组合而构成的杆对,两根 杆使它们的下端与下部结构体接合,且使它们的上端与柱脚接合,通过使 两根杆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窄,而两根杆的轴向力使柱脚受到弯曲力 矩,该弯曲力矩有使柱的变形(柱与基础的交叉角度的位移)减少而把建 筑物整体的变形变得极小的作用。两根杆的轴向力为起因而在柱脚产生的弯曲力矩Mr与由向柱作用的剪切 力为起因而在柱脚产生的弯曲力矩Mc成为反方向。因此,由弯曲力矩Mc 引起的柱的变形与由弯曲力矩Mr引起的柱的变形相互抵消,减少柱的变 形,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极小。
(j)由于如上述(h)、 (i)那样通过作用在柱脚的弯曲力矩Mr、 Mc 而能减少柱的变形,所以即使不把两根杆的下端与下部结构体刚性接合而 是筒易地进行销接合时,也能减少柱的变形,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极小。
(本发明内容5)
(k)使连结部件与柱脚接合,在下部结构体与连结部件之间设置由两 根杆组合而构成的杆对,两根杆使它们的下端与下部结构体接合,且使它 们的上端与连结部件接合,通过使两根杆上端的间隔比下端的间隔狭窄而 两根杆的轴向力使连结部件受到弯曲力矩,该弯曲力矩有使柱的变形(柱 与基础的交叉角度的位移)减少,而把建筑物整体的变形变得极小的作用。
(1)由于由与把连结部件与柱脚接合的结构材料不同的其他结构的横 材构成,所以与作为把连结部件与上述柱脚接合的结构材料的横架材料相 比,能把连结部件设定成高刚性的。因此,能使两根杆的轴向力作用在连 结部件上的所述(k)的弯曲力矩Mr稳定地向柱脚传递,与柱脚产生的弯 曲力矩Mc相互抵消,'这样,能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稳定地极小化。
(m )能与由柱脚(包括焊接在柱脚上的地板梁用连接零件)决定的连 结部件刚性接合点的位置无关而加长由横材构成的连结部件的长度。这就 意味着能把从连结部件与柱脚的上述刚性接合点到连结部件与杆的接合点 的翼缘长度f加长,进而意味着能把两根杆的轴向力作用在连结部件上的所 述(a)的弯曲力矩Mr变大。这样,能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可靠地极小化。
(本发明内容6)
(n )在把建筑物结构体放置在上述(m )的连结部件(横材)与杆(斜 材和/或垂直材料)的连结部上时,能强化作为与建筑物结构体柱脚接合 的结构材料的横架材料(梁、横梁、圈梁、横垫木等)的固定度。当两根 杆的轴向力向连结部件作用的所述(k)的弯曲力矩Mr向建筑物结构体的 柱脚(地板梁)传递时,使建筑物结构体的柱与向建筑物结构体连结部件 的承压支点(放置点)的距离变大,支点反力被减轻(但当弯曲力矩Mr不 是建筑物结构体的承压,而是把拉力向该支点作用时,没有减轻支点反力
的效果,在其他的梁固定螺栓上作用有反力)。 (本发明内容7)
(O)能把所述(k)的连结部件与杆的接合部设定成刚性接合。
(p)通过把连结部件(横材)与杆(斜材和/或垂直材料)的上端进
行刚性接合,能回避向连结部件作用的剪切力Q2的变动。设定 一根杆的 下端与下部结构体的接合点为rl、该杆的上端与连结部件(横材)的接合 点为r2、另一根杆(斜材)的下端与下部结构体的接合点为sl、该杆的上 端与连结部件(横材)的接合点为s2。这时,所有的rl、 r2、 sl、 s2若是 销接合时,则两根杆的轴向力作用在连结部件上的所述(a)的弯曲力矩 Mr变大,但建筑物结构体的强度由于作用在柱上的剪切力Ql与上述Q2 的比率而有大的不同,不能把建筑物结构体的强度预先特定。另一方面, 若把连结部件(横材)与杆(斜材和/或垂直材料)的上端(r2和/或s2 ) 预先进行刚性接合,则弯曲力矩Mr不如上述那样大,但建筑物结构体的强 度随Q1、 Q2的比率而引起的差异几乎被消除,能把建筑物结构体的强度不 被计划左右地预先特定。 (本发明内容8)
(q)使连结部件与柱脚拉伸接合,在下部结构体与连结部件之间设置 由两根杆组合而构成的杆对,两根杆使它们的下端与下部结构体接合,且 使它们的上端与连结部件接合,通过使两根杆上端的间隔比下端的间隔狭 窄而两根杆的轴向力使连结部件受到弯曲力矩,该弯曲力矩有使柱的变形 (柱与基础的交叉角度的位移)减少而把建筑物整体的变形变得极小的作 用。
(r )把使连结部件与柱脚拉伸接合的张力向柱脚与连结部件之间导入 的结果是,该导入张力成为与把柱脚从连结部件拉离的拉离力相对抗的抵 抗力(耐拉离力),减少建筑物结构体相对连结部件的旋转(柱相对垂直线 的旋转、地板粱相对水平线的旋转),能稳定地把建筑物整体的变形极小化。
(s)能与由柱脚(包括焊接在柱脚上的地板梁用连接零件)决定的连 结部件拉伸接合点的位置无关而加长由横材构成的连结部件的长度。这就
意味着能把从连结部件与柱脚的上述拉伸接合点到连结部件与杆的接合点 的翼缘长度f加长,进而意味着能把两根杆的轴向力作用在连结部件上的所 述(a)的弯曲力矩Mr变大。这样,能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可靠地极小化。(t)通过:l巴连结部件(横材)与杆(斜材和/或垂直材料)的上端进 行刚性接合,能回避向连结部件作用的剪切力Q2的变动。设定 一根杆的 下端与下部结构体的接合点为d、该杆的上端与连结部件(横材)的接合 点为r2、另一根杆(斜材)的下端与下部结构体的接合点为sl、该杆的上 端与连结部件(横材)的接合点为s2。这时,所有的rl、 r2、 sl、 s2若是
Mr变大,但建筑物结构体的强度由于作用在柱上的剪切力Ql与上述Q2 的比率而有大的不同,不能把建筑物结构体的强度预先特定。另一方面, 若把连结部件(横材)与杆(斜材和/或垂直材料)的上端(r2和/或s2 ) 预先进行刚性接合,则弯曲力矩Mr不如上述那样大,但建筑物结构体的强 度随Q1、 Q2的比率引起的差异几乎被消除,能把建筑物结构体的强度不被 计划左右地预先特定。 (本发明内容9)
(u)通过把弹性支承材料的两端部支承在连结部件或杆上,使弹性支 承材料的中间部从连结部件浮起来,使贯通弹性支承材料中间部和连结部 件的螺栓与柱的柱脚拉伸接合,这样,利用简单的结构就能使连结部件与 柱脚拉伸接合。
(本发明内容10)
(v-l )通过把弯曲力矩Mr与弯曲力矩Mc设定成Mr二Mc,而能使柱 脚相对下部结构体成为刚性接合状态(柱脚不旋转、柱与基础的交叉角度
不位移),减少柱的变形。柱脚不移动。
(v-2 )通过把弯曲力矩Mr与弯曲力矩Mc设定成Mr = Mc,而能使梁 的端部相对刚性体成为刚性接合状态(梁的端部不旋转、梁与刚性体的交 叉角度不位移),减少梁的变形。梁的端部不移动。
(本发明内容11 )
(w-l )通过把弯曲力矩Mr与弯曲力矩Mc设定成Mr > Mc,能使 柱脚由Mc引起的变形通过Mr而向反方向返回,成为超刚性接合状态,柱 的变形比上述(v-l)少。基底部件向剪切方向移动。
(w-2)通过把弯曲力矩Mr与弯曲力矩Mc设定成Mr 〉 Mc,能使 梁的端部由Mc引起的变形通过Mr而向反方向返回,成为超刚性接合状态, 梁的变形比上述(v-2)少。梁的端部向剪切方向移动。(本发明内容12)
(X)把下部结构体设定为基础,在把建筑物结构体的柱与基础接合的 接合接头中,能实现上述的(h) (W) (本发明内容13)
(y)把下部结构体设定为下层建筑物结构体,在把上层建筑物结构体 的柱与下层建筑物结构体的柱头或梁接合的接合接头中,能实现上述的(h) (w)。在梁强施工法(梁勝^工法)中能得到高的刚性。
(本发明内容14)
(z-1 )在建筑物中能实现上述(a)、 (h) (y)。 (本发明内容15)
(z-2)在建筑物中能实现上述(a) (g)、 (v) (w)。 (本发明内容16)
(z-3)在桥中能实现上述(a) (g)、 (v) (w)。


图1是表示实施例1门型框架结构的模式图2是表示门型框架结构的正面图3是表示向柱脚接合接头作用的水平力的模式图4是表示向柱脚接合接头作用的弯曲力矩的模式图5是表示实施例2框架单元结构的模式图6是表示框架单元结构的正面图7是表示实施例3门型框架结构的模式图8是表示实施例4建筑物结构体的模式平面图9 (A、 B)是表示实施例5柱脚接合接头的模式图10 (A、 B)是表示实施例6柱脚接合接头的模式图11 (A、 B)是表示实施例7柱脚接合接头的模式图12是表示实施例8建筑物结构体的模式图13是图12主要部分的放大图14是图13的平面图15是表示图13变形例的模式图16表示柱脚接合支座,(A)是从外侧看的立体图,(B)是从内侧看的立体图17是表示柱脚接合支座的外面图18是表示柱脚接合支座的内面图19是表示柱脚接合支座的平面图20是表示向柱脚接合接头作用的水平力的模式图21是表示向柱脚接合接头作用的弯曲力矩的模式图22是表示实施例9框架结构体的模式图23是表示实施例IO建筑物结构体的模式图24是图23主要部分的放大图25是图24的平面图26是表示柱脚接合支座的立体图27是表示实施例11框架结构体的模式图28是表示实施例12梁接合接头的模式图29是表示梁接合接头具体例的模式图30是表示向梁接合接头作用的弯曲力矩的模式图。
符号说明
10、 30、 50建筑物结构体 11、 31、 51柱
IIA、 31A、 51A柱脚 13、 34基础(下部结构体)
20、 40、 60柱脚接合接头 21、 41、 61基底部件
22、 42、 62杆对 22A 、 22B、 42A、 42B、 62A 、 62B杆
70下层建筑物结构体72梁(下部结构体)
Ql、 Q2剪切力 Ta、 Tb轴向力 Mc、 Mr弯曲力矩
110、 160建筑物结构体111柱111A柱脚
113、 163地板梁(横架材料) 114基础(下部结构体)
120柱脚接合接头121基底部件122杆对
122A、 122B杆 150弹性支承材料151螺栓
170下层建筑物结构体(下部结构体) 210梁结构体
211梁 211A梁端部212刚体 220梁接合4妻头
222杆对 222A 、 222B杆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图4 )
如图1、图2所示,建筑物结构体10呈现门型框架结构,相互并列的 柱11、 11被与它们上端部刚性接合的梁12连结。建筑物结构体IO把柱11、 11的各柱脚IIA通过柱脚接合接头20而与基础13 (下部结构体)接合。 以下说明柱脚接合接头20的结构。
柱脚接合接头20把安装部件21A刚性接合在柱脚11A上,把该安装 部件21A作为与柱脚11A刚性接合的周边部件而设定成基底部件21。
柱脚接合接头20作为支承机构而在基础13与基底部件21之间设置了 由两才艮杆22A、 22B组合而构成的杆对22。两才艮杆22A、 22B 4巴它们的下 端与基础13销接合(也可以刚性接合),而且把它们的上端与基底部件21 销接合(也可以刚性接合)。使两根杆22A、 22B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 窄(把杆22A、 22B相互配置成八字状,使柱11侧的上端间隔比基础13 侧的下端间隔狭窄)。本实施例使沿向柱11作用的水平剪切力Ql方向的剪 切前方侧的杆22A向后倾,使剪切后方侧的杆22B向前倾。
以下说明建筑物结构体10通过柱脚接合接头20的支承机构(图3、图4)。
(1 )水平剪切力Ql作用柱11。本实施例还向基底部件21作用有与 向柱11作用的剪切力Ql同方向的水平剪切力Q2 (与柱11的下半部分对 应的壁载重、风压力等)。把剪切力Q1、 Q2假想地设定为向一个柱作用的
剪切力。
这时,在两根杆22A、 22B与基础13的接合部被作用有支点反力Q = Ql+Q2。
(2)在柱脚11A (与基底部件21的刚性接合点)产生由向柱11作用 的剪切力Ql为起因的弯曲力矩Mc。
(3 )由向两根杆22A、22B作用的支点反力Q(Q1+Q2)而在各杆22A、 22B产生轴向力Ta、 Tb。且轴向力Ta、 Tb在由向柱11作用的剪切力Ql 、 Q2使基底部件21要向同剪切方向移动时产生。
在柱脚11A (与基底部件21的刚性接合点)产生由两根杆22A、 22B 的轴向力Ta、 Tb为起因的弯曲力矩Mr,弯曲力矩Mr与弯曲力矩Mc成为
反方向。弯曲力矩Mr使剪切前方侧的杆22A上端下降、使剪切后方侧的杆 22B上端上升,使基底部件21微小旋转。
把轴向力Ta、 Tb的水平成分设定为Ha、 Hb,把垂直成分设定为Va、 Vb, 4巴轴向力Ta、 Tb对于柱脚11A (与基底部件21的刚性接合点)的力 矩臂长度设定为a、 b,把从基底部件21与柱脚11A的接合点到与杆22A 的接合点的翼缘长度设定为f,把到与杆22B的接合点的翼缘长度设定为f, 把杆22A相对1基础3所成的交叉角度设定为6 a (图4 ),把杆22B与基 础13所成的交叉角度设定为6b (图4)时,下面的(1 )式 (5)式成立。 忽略柱11的轴向力。
Ql+Q2 = Ha + Hb (1)
Va + Vb = 0 ( 2 )
Mr = Ta x a + Tb + b ( 3 )
Mr = ( Ha / cos 6 a ) x a + ( Hb / cos 6 b ) x b ( 4 )
a = fxsin6a, b = f x sin 6 b (5)
因此,为了加大弯曲力矩Mr,则需要加大杆22A、 22B的角度6a、 6 b,加大基底部件21的翼缘长度f,加大向基底部件21作用的剪切力Q2。
加大向基底部件21作用的剪切力Q2,能通过把地板载重和风压力由 梁材料和横撑承受,并把它向基底部件21传递等实现。
在把杆22A ( 22B )与基底部件21或基础13的接合设定为销接合时, 由于对于基底部件21的移动阻力小,所以基底部件21能移动大,Mr也能 变大,在设定为刚性接合时,由于对于基底部件21的移动阻力变大,Mr 与销接合时相比变小,但由于杆22A(22B)的变形微小而能抑制微振动的 产生。
(4 )通过Mr = Mc,使柱脚11A成为刚性接合状态(柱脚11A不旋转、 支柱11与基础13的相对角度不变)。
(5) 通过Mr 〉 Mc,使柱脚11A向由Mc而引起的变形方向相反的 方向返回。把它叫做超刚性接合状态。基底部件21向剪切方向(Ql的方 向)移动。
(6) 通过Mr < Mc,使柱脚IIA成为半刚性接合状态(比刚性接合 弱)。基底部件21向与剪切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有以下的作用效果。(a) 使基底部件21与柱脚11A刚性接合,在基础13与基底部件21 之间设置由两根杆22A、 22B的组合构成的杆对22,两根杆22A、 22B把 它们的下端与基础13接合,而且把它们的上端与基底部件21接合,通过 使两根杆22A、 22B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窄,而两根杆22A、 22B的轴 向力Ta、 Tb使基底部件21受到弯曲力矩Mr,该弯曲力矩Mr有使支柱11 的变形(支柱11与基础交叉角度的变位)变小而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非常 小的作用。
(b) 建筑物结构体10的支柱11被作用有剪切力Ql,当两根杆22A、 22B上有轴向力Ta、 Tb产生时,由两根杆22A、 22B的轴向力Ta、 Tb为起 因而在柱脚IIA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r,与由向支柱11作用的剪切力Ql为 起因而在柱脚llA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c是反方向。因此,由弯曲力矩Mc 引起的支柱11的变形与由弯曲力矩Mr引起的支柱11的变形相互抵消,减 小支柱11的变形而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非常小。
(c) 由于如上述(a)、 (b)那样能通过向基底部件21作用的弯曲力 矩Mr、 Mc而减小支柱11的变形,所以即使不把两根杆22A、 22B的下端 与基础13刚性接合而是简易地销接合的情况下,也能减小支柱11的变形 而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非常小。
(d) 通过把弯曲力矩Mr与弯曲力矩Mc设定为Mr = Mc,使柱脚11A 相对基础13成为刚性接合状态(柱脚11A不旋转、支柱11与基础13的交 叉角度不变位),能减小支柱ll的变形。
(e )通过把弯曲力矩Mr与弯曲力矩Mc设定为Mr 〉 Mc,使柱脚 11A由Mc而引起的变形利用Mr而向相反的方向返回而成为超刚性接合状 态,能使支柱11的变形比上述(d)小。基底部件21向剪切方向移动。
(f) 通过向基底部件21作用与向支柱11作用的剪切力Ql同方向的 剪切力Q2,使基础13向两根杆22A、 22B作用的支点反力Q = Q1+Q2大, 进而加大两根杆22A、 22B的轴向力Ta、 Tb,加大弯曲力矩Mr,能更加提 高设置两根杆22A、 22B的效果。
(g) 把下部结构体设定为基础13,在把建筑物结构体10的支柱11与 基础13接合的接合接头20中能实现上述的(a) (f)。
(实施例2)(图5、图6)
如图5、图6所示,建筑物结构体30呈现框架单元结构,相互并列的支柱31、 31被与它们上端部刚性接合的顶梁32连结,且被与它们下端部
刚性接合的地板梁33连结。建筑物结构体30把支柱31、 31的各柱脚31A 通过柱脚接合接头40而与基础34 (下部结构体)接合。以下说明柱脚接合 接头40的结构。
柱脚接合接头40把地板梁33 (翼缘41A)刚性接合在柱脚31A上, 把该地板梁33作为与柱脚31A刚性接合的周边部件而设定成基底部件41。 柱脚接合接头40在基础34与基底部件41之间设置了由两根杆42A、 42B组合构成的杆对42。两根杆42A、 42B把它们的下端与基础34销接合 (也可以刚性接合),而且把它们的上端与基底部件41销接合(也可以刚 性接合)。使两根杆42A、 42B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窄(把杆42A、 42B 相互配置成八字状,使支柱31侧的上端间隔比基础34侧的下端间隔狭窄)。 本实施例使沿向支柱31作用的水平剪切力Ql方向的剪切前方侧的杆42A 垂直配置,使剪切后方侧的杆42B向前倾。
建筑物结构体30通过柱脚接合接头40的支承机构实质上与建筑物结 构体10通过柱脚接合接头20的支承机构相同。因此,建筑物结构体30的 支柱31被作用有剪切力Ql,当由该剪切力Ql而基底部件41要向同剪切 方向移动并在两根杆42A、 42B上有轴向力Ta、 Tb产生时,由两根杆42A、 42B的轴向力Ta、 Tb为起因而在柱脚31A (与基底部件41的刚性接合点) 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r,与由向支柱31作用的剪切力Ql为起因而在柱脚31A (与基底部件41的刚性接合点)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c是反方向。且基底 部件41被作用有与向支柱31作用的剪切力Ql同方向的剪切力Q2 (与支 柱31的下半部分对应的壁载重、风压力等)。 本实施例有以下的作用效果。
(a) 使基底部件41与柱脚31A刚性接合,在基础34与基底部件41 之间设置由两根杆42A、 42B的组合构成的杆对42,两根杆42A、 42B把 它们的下端与基础34接合,而且把它们的上端与基底部件41接合,通过 使两根杆42A 、 42B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窄,而两根杆42A 、 42B的轴 向力Ta、 Tb使基底部件41受到弯曲力矩Mr,该弯曲力矩Mr有使支柱31
的变形(支柱31与基础34交叉角度的变位)变小而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 非常小的作用。
(b) 建筑物结构体30的支柱31被作用有水平剪切力Ql,当两根杆
42A、 42B上有轴向力Ta、 Tb产生时,由两根杆42A、 42B的轴向力Ta、 Tb为起因而在柱脚31A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r,与由向支柱31作用的剪切 力Ql为起因而在柱脚31A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c是反方向。因此,由弯曲 力矩Mc引起的支柱31的变形与由弯曲力矩Mr引起的支柱31的变形相互 抵消,减小支柱31的变形而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非常小。
(c)由于如上述(a)、 (b)那样能通过向基底部件41作用的弯曲力 矩Mr、 Mc而减小支柱31的变形,所以即使不把两根杆42A、 42B的下端 与基础34刚性接合而是简易地销接合的情况下,也能减小支柱31的变形 而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非常小。
(d )通过把弯曲力矩Mr与弯曲力矩Mc设定为Mr Mc,使柱脚31A 相对基础34成为刚性接合状态(柱脚31A不旋转、支柱31与基础34的交 叉角度不变位),能减小支柱31的变形。
(e) 通过把弯曲力矩Mr与弯曲力矩Mc设定为Mr 〉 Mc,使柱脚 31A由Mc而引起的变形利用Mr而向相反的方向返回而成为超刚性接合状 态,能使支柱31的变形比上述(d)小。基底部件41向剪切方向移动。
(f) 通过向基底部件41作用与向支柱31作用的剪切力Ql同方向的 剪切力Q2,使基础34向两根杆42A、 42B作用的支点反力Q = Q1+Q2大, 进而加大两根杆42A、 42B的轴向力Ta、 Tb,加大弯曲力矩Mr,能更加提 高设置两根杆42A、 42B的效果。
(g) 把下部结构体设定为基础34,在把建筑物结构体30的支柱31 与基础34接合的接合接头40中能实现上述的(a) ~ (f)。
(实施例3)(图7)
如图7所示,建筑物结构体50呈现门型框架结构,相互并列的支柱51、 51被与它们上端部刚性接合的梁52连结。建筑物结构体50把支柱51、 51 的各柱脚51A通过柱脚接合接头60而与下层建筑物结构体70接合。下层 建筑物结构体70是把支柱71与梁72刚性接合的框架结构体,其上层建筑 物结构体50的支柱51的柱脚51A通过柱脚接合接头60与梁72接合。以 下说明柱脚接合接头60的结构。
柱脚接合接头60把翼缘61A刚性接合在柱脚51A上,把该翼缘61A 作为与柱脚51A刚性接合的周边部件而设定成基底部件61。
柱脚接合接头60在梁72与基底部件61之间设置了由两根杆62A、62B组合构成的杆对62。两根杆62A、 62B把它们的下端与梁72销接合(也可 以刚性接合),而且把它们的上端与基底部件61销接合(也可以刚性接合)。 使两根杆62A、 62B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窄(把杆62A、 62B相互配置 成八字状,使支柱51侧的上端间隔比梁72侧的下端间隔狭窄)。本实施例 使沿向支柱51作用的水平剪切力Ql方向的剪切前方侧的杆62A垂直配置, 4吏剪切后方侧的杆62B向前倾。
建筑物结构体50通过柱脚接合接头60的支承机构实质上与建筑物结 构体IO通过柱脚接合接头20的支承机构相同。因此,建筑物结构体50的 支柱51 ^t作用有剪切力Ql,当由该剪切力Ql而基底部件61要向同剪切 方向移动并在两根杆62A、 62B上有轴向力Ta、 Tb产生时,由两根杆62A、 62B的轴向力Ta、 Tb为起因而在柱脚51A (与基底部件61的刚性接合点)
(与基底部件61的刚性接合点)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c是反方向。且基底 部件61净皮作用有与向支柱51作用的剪切力Ql同方向的剪切力Q2 (与支 柱51的下半部分对应的壁载重、风压力等)。 本实施例有以下的作用效果。 (a )使基底部件61与柱脚51A刚性接合,在梁72与基底部件61之 间设置由两根杆62A 、 62B的组合构成的杆对62,两根杆62A 、 62B把它 们的下端与梁72接合,而且把它们的上端与基底部件61接合,通过使两 根杆62A 、 62B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窄,而两根杆62A 、 62B的轴向力 Ta、 Tb使基底部件61受到弯曲力矩Mr,该弯曲力矩Mr有使支柱51的变 形(支柱51与梁72交叉角度的变位)变小而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非常小 的作用。
(b) 建筑物结构体50的支柱51被作用有水平剪切力Ql,当两根杆 62A、 62B上有轴向力Ta、 Tb产生时,由两根杆62A、 62B的轴向力Ta、 Tb为起因而在柱脚51A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r,与由向支柱51作用的剪切 力Ql为起因而在柱脚51A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c是反方向。因此,由弯曲 力矩Mc引起的支柱51的变形与由弯曲力矩Mr引起的支柱51的变形相互 抵消,减小支柱51的变形而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非常小。
(c) 由于如上述(a)、 (b)那样能通过向基底部件61作用的弯曲力 矩Mr、 Mc而减小支柱51的变形,所以即使不把两根杆62A、 62B的下端
与梁72刚性接合而是简易地销接合的情况下,也能减小支柱51的变形而
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非常小。
(d) 通过把弯曲力矩Mr与弯曲力矩Mc设定为Mr = Mc,使柱脚51A 相对梁72成为刚性接合状态(柱脚51A不旋转、支柱31与梁72的交叉角 度不变位),能减小支柱51的变形。
(e) 通过4巴弯曲力矩Mr与弯曲力矩Mc设定为Mr > Mc,使柱脚 51A由Mc而引起的变形利用Mr而向相反的方向返回而成为超刚性接合状 态,能使支柱51的变形比上述(d)小。基底部件61向剪切方向移动。
(f) 通过向基底部件61作用与向支柱51作用的剪切力Ql同方向的 剪切力Q2,使梁72向两根杆62A、 62B作用的支点反力Q = Ql十Q2大, 进而加大两根杆62A、 62B的轴向力Ta、 Tb,加大弯曲力矩Mr,能更加提 高设置两根杆62A、 62B的效果。
(g) 把下部结构体设定为下层建筑物结构体70的梁72,在把上层建 筑物结构体50的支柱51与梁72接合的接合接头60中能实现上述的(a) (f)。
(实施例4)(图8)
如图8所示,建筑物结构体80呈现门型框架结构,相互并列的四根支 柱81被与它们上端部刚性接合的梁82 (顶梁)连结。且建筑物结构体80 可以把相互并列的四根支柱81由与它们下端部刚性接合的梁(地板梁)合 并连结。建筑物结构体80在图8的平面图中,与支柱81交叉的各自长边 侧和短边侧,把各柱脚81A通过柱脚接合接头83、 84与基础或下层结构体 接合。柱脚接合接头83、 84能由与上述柱脚接合接头20、 40、 60或后述 的柱脚接合接头120相同的结构所构成。 (实施例5)(图9)
图9所示的柱脚接合接头90A在下部结构体与支柱91的柱脚(基底部 件)91A之间设置了由三根杆92A、 92B、 92C组合构成的杆对90。三根杆 92A 92C把它们的下端与下部结构体销接合(也可以刚性接合),而且把它 们的上端与柱脚91A销接合(也可以刚性接合)。在柱脚接合接头90A的平 面图中,对于沿向支柱91作用的水平剪切力9的方向,而把两根杆92A、 92B和一才艮杆92C相互夹住支柱91地配置在相反侧,两根杆92A、 92B在 沿水平剪切力9方向的剪切前方侧,相互位于包含剪切力9垂直面的相反
侧并后倾配置。 一根杆92C在沿水平剪切力9方向的剪切后方向,位于包 含剪切力9垂直面内地前倾配置。使两4艮杆92A、 92C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 隔狭窄,使两根杆92B 、 92C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窄。
柱脚接合接头90A的支承机构实质上与上述的柱脚接合接头20、 40、 60的支岸义才几构相同。
(实施例6)(图10)
图10所示的柱脚接合接头90B在下部结构体与支柱91的柱脚(基底 部件)91A之间"i殳置了由四才艮杆92A、 92B、 92C、 92D组合构成的杆对92。 四根杆92A 92D把它们的下端与下部结构体销接合(也可以刚性接合), 而且4巴它们的上端与柱脚91A销接合(也可以刚性接合)。在柱脚接合接头 90B的平面图中,对于沿向支柱91作用的水平剪切力Q的方向而把两根杆 92A、 92B和两根杆92C、 92D配置在相互夹住支柱91的相反侧,两根杆 92A、 92B在沿水平剪切力Q方向的剪切前方侧,相互位于包含剪切力Q 垂直面的相反侧并后倾配置。两根杆92C、 92D在沿水平剪切力Q方向的 剪切后方向侧,相互位于包含剪切力Q垂直面的相反侧并前倾配置。
使两根杆92A、 92C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窄,使两根杆92B、 92D 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窄。
柱脚接合接头90B的支承机构实质上与上述的柱脚接合接头20、 40、 60的支7R才几构相同。
(实施例7)(图11 )
图11所示的柱脚接合接头100在下部结构体与建筑物结构体100A角 部竖立设置的支柱101的柱脚(基底部件)101A之间设置了由四根杆 102A 102D组合构成的杆对102。四根杆102A 102D把它们的下端与下部 结构体销接合(也可以刚性接合),而且把它们的上端与柱脚IOIA销接合 (也可以刚性接合)。各杆102A 102D从成为方形截面的柱脚101A的各角 部对于该4主脚101A的各侧面成45度方文射地向下方向*斗交配置。
在柱脚接合接头100的平面图中,对于沿向支柱101作用的横梁方向 水平剪切力QA的方向,而把两才艮杆102A、 102B和两根杆102C、 102D相 互夹《主支柱101地配置在相反侧。两才艮杆102A、 102B在沿4黄梁方向水平剪 切力QA的剪切前方侧,相互位于包含剪切力QA垂直面的相反侧并后倾配 置。两根杆102C、 102D在沿横梁方向水平剪切力QA方向的剪切后方向,
相互位于包含剪切力QA垂直面的相反侧并前倾配置。使两根杆102A、102D 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窄,使两根杆102B 、 102C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窄。
在柱脚接合接头100的平面图中,对于沿向支柱101作用的山墙方向 水平剪切力QB的方向,而把两根杆102B、 102C和两根杆102A、 102D相 互夹住支柱101地配置在相反侧。两根杆102B、 102C在沿山墙方向水平剪 切力QB方向的剪切前方侧,相互位于包含剪切力QB垂直面的相反侧并后 倾配置。两根杆102A、 102D在沿山墙方向水平剪切力QB方向的剪切后方 向侧,相互位于包含剪切力QB垂直面的相反侧并前倾配置。4吏两才艮杆 102A、 102B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窄,使两根杆102C、 102D的上端间 隔比下端间隔狭窄。
柱脚接合接头100的支承机构实质上与上述的柱脚接合接头20 、 40 、 60的支承机构相同。柱脚接合接头100合并包含有所述柱脚接合接头83 、 84的功能,能应对横梁方向水平剪切力QA和山墙方向水平剪切力QB。 (实施例8 )(图12 图21 )
如图12 图15所示,建筑物结构体(建筑物单元)IIO呈现方箱形骨 架结构的框架结构,平面图中相互正交的各自长边和短边把顶梁112刚性 接合在与相互并列的支柱111、 111上端部刚性接合的连接零件112A上, 这样来连结这些支柱111、 111的上端部,而且把地板梁113 (4黄架材料) 刚性接合在与相互并列的支柱111、 111下端部(柱脚111A)刚性接合的连 接零件113A上,这样来连结这些支柱111、 111的下端部。
建筑物结构体110的各自长边和短边把支柱111、 111的各柱脚111A, 通过柱脚接合支座120A的柱脚接合接头120,与基础114 (下部结构体) 接合。
以下说明柱脚接合支座120A的柱脚接合接头120。
如图16 图19所示,柱脚接合支座120A具有在设置于建筑物结构 体110的长边和短边正交的角部的支柱111柱脚111A正下方的一根杆 122A、配置在各自长边和短边的地板梁113正下方的各一根杆122B、在各 自的长边和短边与两根杆122A、 122B的上端部接合并把它们连结的连结部 件121。两根杆122A和杆122B在各自的长边和短边构成杆对122,使它们 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窄。
如图20所示,柱脚接合支座120A把连结部件121作为由型钢和加强 片进行加强的横向材料,把杆122A作为由方钢管构成的垂直材料,把杆 122B作为由型钢和加强片进行加强的斜向材料。具备杆122A的下端部 与基础114的接合点rl、杆122A的上端部与连结部件121 —端部的接合点 r2、杆122B的下端部与基础114的接合点sl、杆122B的上端部与连结部 件121另一端部的接合点s2。把四个接合点rl、 r2、 sl、 s2中的至少一个 设定为刚性接合点,把其余的接合点设定为销接合点。本实施例把s2设定 为刚性接合点,把rl 、 r2、 sl设定为销接合点。
柱脚接合支座120A如下地形成柱脚接合接头120。以下说明长边(短 边也同样)。
(1 )把柱脚接合支座120A放置在基础114上,在基础114与连结部 件121之间设置由两根杆122A、 122B组合构成的杆对122。两根杆122A、 122B把它们的下端(rl、 sl )通过地脚螺栓123、 124与基础114销接合(也 可以刚性接合),且把杆122A的上端(r2)通过焊接(焊接长度短)与连 结部件121销接合(也可以刚性接合),把杆122B的上端(s2)通过焊接 (焊接长度长)与连结部件121刚性接合。使两根杆122A、 122B的上端间 隔比下端间隔狭窄(把杆122A、 122B相互配置成八字状,使支柱lll侧的 上端间隔比基础114侧的下端间隔狭窄)。本实施例^/沿向支柱111作用的 水平剪切力Qi方向的剪切前方侧的杆122A垂直配置,〗吏剪切后方侧的 122B向前倾。
(2) 把建筑物结构体IIO放置在柱脚接合支座120A的连结部件121 与杆122A、 122B的接合部上。本实施例把柱脚111A的下端板111B放置 在杆122A的上端板131上,把连接零件113A的自由端侧下面113B放置 在杆122B上端板132上。这时,相对杆122A和杆122B的上端板131与 上端板132的外部尺寸间隔K,而把建筑物结构体110的柱脚11A与连接 零件113A的外部尺寸间隔L设定小。使杆122A的上端板131和杆122B 上端板132位于在同一水平面上,连结部件121的上面比这些水平面低了 间隙G,结果是在连结部件121的上面与连接零件113A的下面之间形成有 间隙G。
(3) 把螺栓141经由垫片141A插入杆122A的上端板131,并紧固在 焊接于柱脚111A的下端板111B内面侧的紧固块141B上。(4)把螺栓142经由厚板垫片142A插入与支柱111的柱脚111A刚性 接合的连接零件113A、连接零件113A内的地板梁113和连结部件121,并 在连结部件121内面侧紧固螺母142B。这样,把由横向材料构成的连结部 件121刚性4妻合在支柱111的柱脚111A (连4妄零件113A)上。
如图15所示,柱脚接合支座120A的柱脚接合4妻头120也可以把螺栓 143插入厚4反垫片143A、经由连4妄零件113A与支柱111的柱脚111A刚性 接合的地板梁113和杆122B上端板132,并在上端板132内面紧固螺母 143B。能把杆122B与建筑物结构体110牢固地接合。
以下说明建筑物结构体110的支承机构(图20、图21 )。
(1) 支柱111被作用有水平剪切力Ql。本实施例还向连结部件121 作用有与向支柱ill作用的剪切力Ql同方向的水平剪切力Q2(与支柱111 的下半部分对应的壁载重、风压力等)。^^剪切力Q1、 Q2^^想地设定为向 一个支柱作用的剪切力。
这时,在两根杆122A、 122B与基础114的接合部被作用有支点反力Q =Q1+Q2。
(2) 在柱脚111A (与连结部件121的刚性接合点)产生由向支柱111 作用的剪切力Ql为起因的弯曲力矩Mc。
(3) 由向两根杆122A、 122B作用的支点反力Q = Q1+ Q2而在各杆 122A、 122B中产生轴向力Ta、 Tb。且轴向力Ta、 Tb在通过向支柱lll作 用的剪切力Ql、 Q2使连结部件21要向同剪切方向移动时产生。
在柱脚111A (与连结部件121的刚性接合点)产生由两根杆122A、 122B的轴向力Ta、 Tb为起因的弯曲力矩Mr。弯曲力矩Mr与弯曲力矩Mc 是反方向。弯曲力矩Mr使剪切前方侧的杆122A上端下降、使剪切后方侧 的杆122B上端上升,使连结部件121微小旋转。
把轴向力Ta、 Tb的水平成分设定为Ha、 Hb, 4巴垂直成分设定为Va、 Vb,把轴向力Ta、 Tb对于柱脚111A (与连结部件121的刚性接合点)的 力矩臂长度设定为a、 b,把从连结部件121与柱脚111A的接合点到与杆 122A的接合点的翼缘长度设定为f,把到与杆122B的接合点的翼缘长度设 定为f,把杆122A与基础114所成的交叉角度设定为6a(图21),把杆122B 与基础114所成的交叉角度设定为6b (图21 )日t,下面的(1 )式~ ( 5 ) 式成立。忽略支柱lll的轴向力。<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4</formula> ( 2 )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4</formula> ( 3 )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4</formula> ( 4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4</formula>(5)
因此,为了加大弯曲力爽Mr,则需要加大杆122A、 122B的角度6a、 6b,加大连结部件121的翼缘长度f,加大向连结部件121作用的剪切力 Q2。
加大向连结部件121作用的剪切力Q2,能通过把地板载重和风压力由 梁材料和横撑承受,并把它向连结部件121传递等实现。
在把杆122A ( 122B )与连结部件121或基础114的接合设定为销接合 时,由于对于连结部件121的移动阻力小,所以连结部件121能移动大, Mr也能变大,在设定为刚性接合时,由于对于连结部件121的移动阻力变 大,所以Mr与销接合时相比变小,但由于杆122A ( 122B)的变形微小而 能抑制微振动的产生。
(4 )通过Mr = Mc,使柱脚111A成为刚性接合状态(柱脚111A不旋 转、支柱111与基础114的相对角度不变)。
(5) 通过Mr > Mc,使柱脚111A向由Mc而引起的变形方向相反的 方向返回。把它叫做超刚性接合状态。连结部件121向剪切方向(Ql的方 向)移动。
(6) 通过Mr < Mc,使柱脚111A成为半刚性接合状态(比刚性接 合弱)。连结部件121向与剪切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有以下的作用效果。
(a) 使连结部件121与柱脚111A刚性接合,在基础114与连结部件 121之间设置由两根杆122A、 122B的组合构成的杆对122,两根杆122A、 122B把它们的下端与基础114接合,而且把它们的上端与连结部件121接 合,通过使两根杆122A、 122B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窄,而两根杆122A、 122B的轴向力Ta、 Tb使连结部件121受到弯曲力矩Mr,该弯曲力矩Mr 有使支柱111的变形(支柱111与基础交叉角度的变位)变小而使建筑物整 体的变形非常小的作用。
(b) 由于把连结部件121由横向材料构成,所以与把连结部件121设
定为与柱脚111A接合的翼缘和地板梁相比能把连结部件121设定为高刚
性。因此,能使两根杆122A、 122B的轴向力Ta、 Tb向连结部件121作用 的上述(a)的弯曲力矩Mr稳定地向柱脚111A传递,与柱脚111A所产生 的弯曲力矩Mc抵消。这样,能稳定地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极小化。
(c)能与由柱脚111A (包括焊接在柱脚111A上的地板梁用连接零件 113A)决定的连结部件121刚性接合点的位置无关地加长由横向材料构成 的连结部件121的长度。这就意味着能把从连结部件121与柱脚111A的上 述刚性接合点到连结部件121与杆122B的接合点的翼缘长度f加长,进而 意味着能把两根杆122A、. 122B的轴向力Ta、. Tb作用在连结部件121上的 所述(a)的弯曲力矩Mr变大(理由前面叙述过了 )。这样,能使建筑物整 体的变形可靠地极小化。
.(d)通过把连结部件121 (横向材料)与杆(斜向材料122B和/或 垂直材料122A)的上端进行刚性接合,能回避向连结部件121作用的剪切 力Q2的变动。设定 一根杆122A的下端与基础114的接合点为ii、该杆 122A的上端与连结部件121(横向材料)的接合点为r2、另 一根杆122B(斜 向材料)的下端与基础114的接合点为sl、该杆122B的上端与连结部件 121 (横向材料)的接合点为s2。这时,所有的rl、 r2、 sl、 s2若是销接合 时,则两根杆122A、 122B的轴向力Ta、 Tb作用在连结部件121上的所述 (a)的弯曲力矩Mr变大,但建筑物结构体110的强度随作用在支柱111 上的剪切力Ql与上述Q2的比率不同而有大的不同,不能把建筑物结构体 110的强度预先特定。另一方面,若把连结部件121 (横向材料)与杆(斜 向材料122B和/或垂直材料122A )的上端(r2和/或s2 )预先进行刚性 接合,则弯曲力矩Mr不如上述那样大,但建筑物结构体110的强度随Q1、 Q2的比率不同而引起的差异几乎被消除,能把建筑物结构体110的强度不 被计划左右地预先特定。
(e)在把建筑物结构体110放置在上述(d)的连结部件121 (横向材 料)与杆(斜向材料122B和/或垂直材料122A)的刚性接合部上时,能 强化建筑物结构体110的(地板梁113的)的固定度。当两根杆122A、 122B 的轴向力Ta、 Tb向连结部件121作用的所述(a)的弯曲力矩Mr向建筑物 结构体110的柱脚111A(地板梁)传递时,使建筑物结构体110的支柱111 与向建筑物结构体110连结部件121的承压支点(放置点)的距离变大,
支点反力被减轻(但当弯曲力矩Mr不是建筑物结构体110的承压,而是有
拉力向该支点作用时,没有减轻支点反力的效果,在其他的梁固定螺栓上 作用有反力)。
(f) 建筑物结构体110的支柱111被作用有剪切力,当两根杆122A、 122B上有轴向力Ta、 Tb产生时,由两根杆122A、 122B的轴向力Ta、 Tb 为起因而在柱脚111A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r,与由向支柱111作用的剪切 力为起因而在柱脚lllA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c是反方向。因此,由弯曲力 矩Mc引起的支柱111的变形与由弯曲力矩Mr引起的支柱111的变形相互 抵消,减小支柱lll的变形而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非常小。
(g) 由于如上述(a)、 (f)那样能通过向连结部件121作用的弯曲力 矩Mr、 Mc而减小支柱111的变形,所以即使不把两根杆122A、 122B的下 端与基础114刚性接合而是简易地销接合的情况下,也能减小支柱111的变 形而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非常小。
(h)通过把弯曲力矩Mr与弯曲力矩Mc设定为Mr-Mc,使柱脚111 A 相对基础114成为刚性接合状态(柱脚111A不旋转、支柱111与基础的交 叉角度不变位),能减小支柱lll的变形。
(i )通过把弯曲力矩Mr与弯曲力矩Mc设定为Mr > Mc,使柱脚lllA 由Mc而引起的变形利用Mr而向相反的方向返回而成为超刚性接合状态, 能使支柱111的变形比上述(d)小。连结部件121向剪切方向移动。
(j)通过向连结部件121作用与向支柱111作用的剪切力Ql同方向 的剪切力Q2,使基础114向两根杆122A、122B作用的支点反力Q = Q1+Q2 变大,进而加大两根杆122A、 122B的轴向力Ta、 Tb,加大弯曲力矩Mr, 能更加提高设置两根杆122A、 122B的效果。
(k)把下部结构体设定为基础114,在把建筑物结构体110的支柱111 与基础114接合的接合接头120中能实现上述的(a) (j)。
(实施例9)(图22) 如图22所示,建筑物结构体160呈现方箱形骨架结构的框架结构,平 面图中相互正交的各自长边和短边4巴顶梁162刚性接合在与相互并列的支 柱161 、161上端部刚性接合的连接零件162A上,这样来连结这些支柱161、 161的上端部,而且把地板梁163 (横架材料)刚性接合在与相互并列的支 柱161、 161下端部(柱脚161A)刚性接合的连接零件163A上,这样来连
结这些支一主161、 161的下端部。
建筑物结构体160的各自长边和短边把支柱161、 161的各柱脚161A 通过实施例8的柱脚接合支座120A的柱脚接合接头120与下层结构体170 (下部结构体)接合。
下层建筑物结构体170是把支柱171与梁172刚性接合的框架结构体, 其上层建筑物结构体160的支柱161的柱脚161A通过柱脚接合接头120与 梁172接合。
建筑物结构体160的支承机构实质上与建筑物结构体110的支承机构 相同。因此,建筑物结构体160的支柱161被作用有剪切力Ql,当由该剪 切力Ql而连结部件121要向同剪切方向移动并在两根杆122A、 122B上有 轴向力Ta、 Tb产生时,由两根杆122A、 122B的轴向力Ta、 Tb为起因而 在柱脚161A (与连结部件121的刚性接合点)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r,与由 向支柱61作用的剪切力Ql为起因而在柱脚161A(与连结部件121的刚性 接合点)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c是反方向。且连结部件121被作用有与向支 柱161作用的剪切力Ql同方向的剪切力Q2 (与支柱161的下半部分对应 的壁载重、风压力等)。
根据本实施例则实质上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10)(图23 图26)
实施例10柱脚接合支座120A的柱脚接合接头120与实施例8的在以 下点上有不同。
即如图23~图26所示,实施例10的柱脚接合支座120A4巴连结部件121 设定为由钢板构成的横向材料,4巴杆122A设定为由方钢管构成的垂直材 料,4巴杆122B设定为由型钢构成的斜向材料。
实施例10的柱脚接合支座120A如下地形成柱脚接合接头120 (参照 图20、图21 )。以下说明长边(短边也同样)。
(1 ) 4巴柱脚接合支座120A方文置在基础114上,在基础114与连结部 件121之间设置由两根杆122A、 122B组合构成的杆对122。两根杆122A、 122B把它们的下端(rl 、 sl )通过地脚螺栓123、 124与基础114销接合(也 可以刚性接合),且把杆122A的上端(r2)通过焊接(焊接长度短)与连 结部件121销接合(也可以刚性接合),把杆122B的上端(s2)通过焊接 (焊接长度长)与连结部件121刚性接合。使两根杆122A、 122B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窄(把杆122A、 122B相互配置成八字状,使支柱lll侧的 上端间隔比基础114侧的下端间隔狭窄)。本实施例^l巴沿向支柱111作用的 水平剪切力Qi方向的剪切前方侧的杆122A垂直配置,使剪切后方侧的 122B向前倾。
(2) 把建筑物结构体110放置在柱脚接合支座120A的连结部件121 与杆122A、 122B的接合部上。本实施例把柱脚111A的下端板111B放置 在杆122A的上端板131上,把连接零件113A的自由端侧下面113B放置 在杆122B上端板132上。这时,相对杆122A和杆122B的上端板131与 上端板132的外部尺寸间隔K,而把建筑物结构体110的柱脚111A与连接 零件113A的外部尺寸间隔L设定小。使杆122A的上端板131和杆122B 上端板132位于在同一水平面上,连结部件121的上面比这些水平面低了 间隙G,结果在连结部件121的上面与连接零件113A的下面之间形成有间 隙G。
(3) 把螺栓141经由垫片141A插入杆122A的上端板131,并紧固在 焊4妻于柱脚111A的下端4反111B背面侧的紧固块141B上。
(4) 把连结部件121拉伸接合在与支柱111的柱脚111A刚性接合的 梁材料113上。具体说就是与支柱111的柱脚111A (包括焊接在柱脚111A 上的地板梁用连接零件113A)拉伸接合的连结部件121上的在柱脚111A
(连接零件113A)的相反侧(背面侧)设置有弹性支撑材料150。弹性支 撑材料150呈现〈字状。把弹性支撑材料150的一端部焊接支承在杆122A 的上端板131上,并把弹性支撑材料150的另一端部焊接支承在杆122B的 上端部侧。把弹性支撑材料150的中间部设定为从连结部件121的背面离 开而变形少的合理截面。把螺栓151经由垫片151A插入弹性支撑材料150 的中间部、连结部件121的中间部、与支柱111的柱脚111A刚性接合的连 接零件113A、连接零件113A内的地板梁113,并在地板梁113内面侧紧固 螺母151B。螺栓151能采用高强力螺栓。向螺栓151导入的张力成为与把 柱脚111A从连结部件121拉离的拉离力相对抗的抵抗力(耐拉离力),使 柱脚111A与连结部件121被弹性拉近地接合。
实施例10的建筑物结构体110通过柱脚接合接头120的支承机构实质 上与实施例8的柱脚接合接头120的支承机构相同。因此,建筑物结构体 110的支柱111被作用有剪切力Ql,当由该剪切力Ql而连结部件121要向同剪切方向移动并在两根杆122A、 122B上有轴向力Ta、 Tb产生时,由两 根杆122A、 122B的轴向力Ta、 Tb为起因而在柱脚111A (与连结部件121 的刚性接合点)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r,与由向支柱111作用的剪切力Ql 为起因而在柱脚111A (与连结部件121的刚性接合点)所产生的弯曲力矩 Mc是反方向。且连结部件121被作用有与向支柱111作用的剪切力Ql同 方向的剪切力Q2 (与支柱111的下半部分对应的壁载重、风压力等)。
以下说明实施例10特有的对于建筑物结构体110的柱脚接合支座120A 的防止拉离机构(图24)。
(1 )向基底部件121背面侧附带的把弹性支撑材料150与支柱111的 柱脚111A (连接零件113A)进行拉伸接合的螺栓151导入导入张力P0。
(2)当把螺栓151与支柱111的距离设定为dl、柱脚111A(连接零 件113A)和基底部件121 (上端板132)的接点与支柱111的距离设定为 d2时,在柱脚111A (连接零件113A)与基底部件121 (上端板132)的接 点处产生耐拉离力F。耐拉离力F是对抗由向建筑物结构体IIO作用的横向 力P (图5)为起因而使建筑物结构体110相对柱脚接合支座120A旋转并 把建筑物结构体110的柱脚lllA从柱脚接合支座120A的基底部件121拉 离的拉离力的抵抗力,F = PO x (dl /d2)。例如当P0= 1.97口屯、dl = 155mm、 d2 = 250mm时,F= 1.22 口屯。
(3 )在由横向力P为起因而向柱脚111A (连接零件113A)和基底部 件121(上端板132)的接点作用的拉离力没超过耐拉离力F之前,柱脚111A 不会被从基底部件121拉离。
根据本实施例,在实施例8的作用效果上有以下的作用效果。
(a) 使连结部件121与柱脚111A拉伸接合,在基础114与连结部件 121之间设置由两根杆122A、 122B的组合构成的杆对122,两根杆122A、 122B把它们的下端与基础114接合,而且把它们的上端与连结部件121接 合,通过使两根杆122A、 122B的上端间隔比下端间隔狭窄而两根杆122A、 122B的轴向力Ta、 Tb使连结部件121受到弯曲力矩Mr,该弯曲力矩Mr 有使支柱111的变形(支柱111与基础交叉角度的变位)变小而使建筑物整 体的变形非常小的作用。
(b) 把连结部件121与柱脚111A进行拉伸接合的张力向柱脚11〗A与 连结部件121之间导入的结果是,该导入张力成为对抗把柱脚lllA从连结部件121拉离的拉离力的抵抗力(耐拉离力),减少建筑物结构体110相对 连结部件121的旋转(图6所示支柱111相对垂直线的旋转6 、地板梁113 相对水平线的旋转6 ),能稳定地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极小化。
(c) 能与由柱脚111A (包括焊接在柱脚111A上的地板梁用连接零件 U3A)决定的连结部件121拉伸接合点的位置无关地加长由横向材料构成 的连结部件21的长度。这就意味着能把从连结部件121与柱脚111A的上 述拉伸接合点到连结部件121与杆122B的接合点的翼缘长度f加长,进而 意味着能把两根杆122A、 122B的轴向力Ta、 Tb作用在连结部件121上的 所述(a)的弯曲力矩Mr变大(理由前面叙述过了 )。这样,能使建筑物整 体的变形可靠地极小化。
(d) 通过把连结部件121(横向材料)与杆(斜向材料122B和/或 垂直材料122A)的上端进行刚性接合,能回避向连结部件121作用的剪切 力Q2的变动。设定 一根杆122A的下端与基础114的接合点为rl、该杆 122A的上端与连结部件121(横向材料)的接合点为r2、另 一根杆122B(斜 向材料)的下端与基础114的接合点为sl、该杆122B的上端与连结部件 121 (横向材料)的接合点为s2。这时,所有的rl、 r2、 sl、 s2若是销接合 时,则两根杆122A、 122B的轴向力Ta、 Tb作用在连结部件121上的所述
(a)的弯曲力矩Mr变大,但建筑物结构体110的强度由于支柱111上的 剪切力Ql与上述Q2而有大的不同,不能把建筑物结构体110的强度预先 特定。另一方面,若把连结部件121 (横向材料)与杆(斜向材料122B和 /或垂直材料122A)的上端(r2和/或s2)预先进行刚性接合,则弯曲力 矩Mr不如上述那样大,但建筑物结构体110的强度随Q1、 Q2的比率不同 而引起的差异几乎被消除,能把建筑物结构体110的强度不被计划左右地 预先特定。
(e) 把弹性支撑材料150的两端部支承在连结部件121或杆122A、 122B上,使弹性支撑材料150的中间部从连结部件121浮起,使插入弹性 支撑材料150中间部和连结部件121的螺栓151与支柱111的柱脚111A拉 伸接合,这样,利用简易结构就能把连结部件121与柱脚111A拉伸接合。
(实施例11 )(图27) 如图27所示,建筑物结构体160呈现方箱形骨架结构的框架结构,平 面图中相互正交的各自长边和短边把顶梁162刚性接合在与相互并列的支
柱161、161上端部刚性接合的连接零件162A上,这样来连结这些支柱161、 161的上端部,而且把地板梁163 (横架材料)刚性接合在与相互并列的支 柱161、 161下端部(柱脚161A)刚性接合的连接零件163A上,这样来连 结这些支柱161、 161的下端部。
建筑物结构体160的各自长边和短边把支柱161、 161的各柱脚161A 通过实施例1的柱脚接合支座120A的柱脚接合接头120与下层结构体170 (下部结构体)接合。
下层建筑物结构体170是把支柱171与梁172刚性接合的框架结构体, 其上层建筑物结构体160的支柱161的柱脚161A通过柱脚接合接头120与 梁172接合。
建筑物结构体160的支承机构实质上与建筑物结构体110的支承机构 相同。因此,建筑物结构体160的支柱161被作用有剪切力Ql,当由该剪 切力Ql而连结部件121要向同剪切方向移动并在两才艮—干122A、 122B上有 轴向力Ta、 Tb产生时,由两根杆122A、 122B的轴向力Ta、 Tb为起因而 在柱脚161A (与连结部件121的刚性接合点)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r,与由 向支柱161作用的剪切力Ql为起因而在柱脚161A (与连结部件121的拉 伸接合点)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c是反方向。且连结部件121被作用有与向 支柱161作用的剪切力Ql同方向的剪切力Q2 (与支柱161的下半部分对
应的壁载重、风压力等)。
根据本实施例则实质上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12)(图28 图30)
如图28、图29所示,构成桥等的梁结构体210分别把单纯梁211的两 端即梁端部211A通过梁接合接头220而与两侧牢固的刚体212接合。把梁 211的长度方向向水平方向配置,梁211上作用有垂直载荷L。以下说明梁 接合接头220的结构(设置在梁211两端梁端部211A的各梁接合接头220 的结构实质上相同,主要说明在一端侧梁端部211A设置的梁接合接头220 的结构)。
梁接合接头220 4巴翼缘221A与梁端部211A刚性接合,把该翼缘221A 设定为基底部件221。
梁接合接头220在刚体212与基底部件221之间"i殳置由两根杆222A、 222B组合构成的杆对222。两根杆222A、 222B把它们的一端与刚体212
销接合(也可以刚性接合),且把它们的另一端与基底部件221销接合(也
可以刚性接合)。使两根杆222A、 222B的另一端间隔比一端间隔狭窄(把 杆222A、 222B相互配置成八字状,使梁211侧的另一端间隔比刚体212 侧的一端间隔狭窄)。本实施例把沿向梁211作用的垂直剪切力L方向的剪 切前方侧的4干222A后倾配置,孑吏剪切后方侧的222B向前倾。
以下对于设置在梁211 —端侧的梁接合接头220说明梁结构体210的 支承机构(图30 )。
(1 )梁211被作用有垂直剪切力L。在设置于梁211 —端侧梁端部211A 的梁接合接头220的基底部件221上被作用有与向梁211作用的剪切力L 同方向的垂直剪切力L1。且在设置于梁211另一端侧梁端部211A的梁接 合接头220的基底部件221上也被作用有与向梁211作用的剪切力L同方 向的垂直剪切力L2。 L = L1+L2。
这时,梁接合接头220在两根杆222A、 222B与刚体212的接合部被 作用有支点反力Rl (设置在梁211另一端侧的梁接合接头220处是R2)。 把对梁211剪切力L的作用点与对刚体212支点反力的作用点R1、R2的距 离设定为a、 b时,则是R1+R2二L, Rlxa=R2xb。
(2) 在梁端部211A(与基底部件221的刚性接合点)产生由向梁211 作用的剪切力L为起因的弯曲力矩Mcl (设置在梁另一端侧的梁接合接头 220是Mc2 )。
(3) 由向两根杆222A、222B作用的支点反力Rl而在各杆222A、 222B 中产生轴向力Ta、 Tb。且轴向力Ta、 Tb在由向梁211作用的剪切力Ll <吏 基底部件221要向同剪切方向移动时产生。
在梁端部211A (与基底部件221的刚性接合点)产生由两根杆222A、 222B的轴向力Ta、 Tb为起因的弯曲力矩Mr 1 (设置在梁另 一端侧的梁接合 接头220是Mc2)。弯曲力矩Mrl与弯曲力矩Mcl是反方向。弯曲力矩Mrl 使剪切前方侧的杆222A另一端下降、使剪切后方侧的杆222B另一端上升, 使基底部件221微小旋转。
把轴向力Ta、 Tb的水平成分设定为Ha、 Hb, 4巴垂直成分设定为Va、 Vb,把轴向力Ta、 Tb对于梁端部211A (与基底部件221的刚性接合点) 的力矩臂长度设定为a、 b,把从基底部件221与梁端部211A的接合点到与 杆222A的接合点的翼缘长度设定为f,把到与杆222B的接合点的翼缘长度
设定为f,把杆222A与刚体212所成的交叉角度设定为6 a (图3 ),把杆 222B与刚体212所成的交叉角度设定为6b(图3 )日于,下面的(1 )式 (5 ) 式成立。忽略梁211的轴向力。
Rl=Va + Vb (1)
Ha + Hb = 0 ( 2 )
Mrl =Tax a + Tb + b (3)
Mrl = ( Va/cos6a) x a + ( vb / cos 6 b ) xb (4) a = fx sin 6 a, b = f x sin 6 b (5)
因此,为了加大弯曲力矩Mrl,则需要加大杆222A、 222B的角度6a、 6b,加大基底部件221的翼缘长度f,加大向基底部件221作用的剪切力 U。
加大向基底部件221作用的剪切力Ll,能通过把把垂直载重L由梁材 料承受,并把它向基底部件221传递等实现。
在才巴杆222A ( 222B )与基底部件221或刚体212的接合设定为销接合 时,由于对于基底部件221的移动阻力小,所以基底部件221能移动大, Mrl也能变大,在设定为刚性接合时,由于对于基底部件221的移动阻力 变大,所以Mrl与销接合时相比变小,但由于杆222A ( 222B)的变形微小 而能抑制微振动的产生。
(4) 通过Mrl =Mcl,使梁端部211A成为刚性接合状态(梁端部211A 不旋转、梁211与刚体212的相对角度不变)。
(5) 通过Mrl 〉 Mcl, 4吏梁端部211A向由Mcl而引起的变形方向 相反的方向返回。把它叫做超刚性接合状态。基底部件221向剪切方向(L 的方向)移动。
(6) 通过Mrl < Mcl,使梁端部211A成为半刚性接合状态(比刚 性接合弱)。基底部件221向与剪切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实施例,有以下的作用效果。 (a)使基底部件221与梁端部211A刚性接合,在刚体212与基底部 件221之间设置由两根杆222A、222B的组合构成的杆对222,两根杆222A 、 222B把它们的一端与刚体212接合,而且把它们的另一端与基底部件221 接合,通过使两根杆222A、 222B的另一端间隔比一端间隔狭窄,而两根杆 222A、 222B的轴向力Ta、 Tb ^吏基底部件221受到弯曲力矩Mrl,该弯曲
力矩Mrl有使梁211的变形(梁211与刚体交叉角度的变位)变小而使梁 整体的变形非常小的作用。
(b) 梁结构体210的梁211被作用有剪切力,当两根杆222A、 222B 上有轴向力Ta、 Tb产生时,由两根杆222A、 222B的轴向力Ta、 Tb为起 因而在梁端部211A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rl,与由向梁211作用的剪切力L 为起因而在梁端部211A所产生的弯曲力矩Mcl是反方向。因此,由弯曲 力矩Mcl引起的梁211的变形与由弯曲力矩Mrl引起的梁211的变形相互 抵消,减小梁211的变形而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非常小。
(c) 由于如上述(a)、 (b)那样能通过向基底部件221作用的弯曲力 矩Mrl、 Mcl而减小梁21的变形,所以即使不把两根杆222A、 222B的一 端与刚体212刚性接合而是简易地销接合的情况下,也能减小梁211的变 形而使建筑物整体的变形非常小。
(d) 通过4巴弯曲力矩Mrl与弯曲力矩Mcl i殳定为Mrl = Mcl,使梁 端部211A相对刚体212成为刚性4妄合状态(梁端部211A不S走转、梁211 与刚体212的交叉角度不变位),能减小梁211的变形。
(e) 通过4巴弯曲力矩Mrl与弯曲力矩Mcl "i殳定为Mrl 〉 Mcl,使梁 端部211A由Mcl而引起的变形利用Mrl而向相反的方向返回而成为超刚 性接合状态,能使梁211的变形比上述(d)小。基底部件221向剪切方向 移动。
本发明的接合接头能适用于架设于RC结构(刚体)的梁、架设于隧 道壁(刚体)的梁、架设于地下(刚体)的梁、架设于桥脚(刚体)的桥、 架设于钢架结构(刚体)的梁、架设于塔(刚体)的梁、架设于船体(刚 体)的梁。
权利要求
1、一种接合接头,把结构体的梁端、柱脚或与它们刚性接合的周边部件经由支承机构,与能承受弯曲力矩的其他结构体接合,其特征在于,利用由于作用于梁或柱的外力引起而在与其他结构体的接合部产生的反力,使支承机构产生由弹性范围内微少的几何移动而引起的变形,而能够产生与在柱脚或梁端产生的弯曲力矩Mc成为反方向的弯曲力矩Mr。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端接合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至少由两根杆组合而构成,这些杆使一端与梁端或周边部件接合,且使另一端与侧部结构体接合, 这些杆的一端彼此离开、另一端彼此也离开,使一端的间隔比另一端 的间隔狭窄。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端接合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至少由两根杆组合而构成,这些杆使一端彼此由连结部件连结,使连结部件与梁端或周边部件接 合,且使杆的另一端与侧部结构体接合,这些杆的一端彼此离开、另一端彼此也离开,使一端的间隔比另一端 的间隔狭窄。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脚接合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至少由两根杆组合而构成,这些杆使下端与下部结构体接合,且使上端与柱脚或周边部件接合, 这些杆的上端彼此离开、下端彼此也离开,使上端的间隔比下端的间 隔狭窄。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脚接合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至少由两根杆组合而构成,这些杆使下端与下部结构体接合,且使杆的上端彼此由连结部件连结, 使连结部件与柱脚或周边部件接合,这些杆的上端彼此离开、下端彼此也离开,使上端的间隔比下端的间 隔狭窄。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柱脚接合接头,其中,把所述建筑物结构体放 置在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杆的连结部上。
7、 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柱脚接合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杆的接合部的 一个是刚性接合。
8、 如权利要求5 7任一项所述的柱脚接合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柱 脚或周边部件与所述连结部件的接合是向它们之间作用有导入张力的拉伸 接合。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柱脚接合接头,其中,所述拉伸接合在所述连 结部件的下部设置弹性支承材料,把弹性支承材料的两端部支承在连结部 件或所述杆上,把弹性支承材料的中间部设定成从连结部件离开且变形少 的合理的截面,使贯通弹性支承材料中间部和连结部件的螺栓与柱脚或周 边部件接合。
10、 如权利要求1 9任一项所述的接合接头,其中,Mr = Mc。
11、 如权利要求1 9任一项所迷的接合接头,其中,Mr 〉 Mc。
12、 如权利要求1、 4 11任一项所述的柱脚接合接头,其中,所述下 部结构体是基础。
13、 如权利要求1、 4 11任一项所述的柱脚接合接头,其中,所述下 部结构体是下层建筑物结构体。
14、 一种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具有包括多个柱的框架结构体,至少 一个柱利用权利要求1、 4 13任一项所述的柱脚接合接头与下部结构体接 合。
15、 一种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具有梁,至少一个梁利用权利要求1 3、 10、 11任一项所述的梁端接合接头与侧部结构体接合。
16、 一种桥,其特征在于,具有梁,至少一个梁利用权利要求1 3、 10、 11任一项所述的梁端接合接头与侧部结构体接合。
全文摘要
一种接合接头(20),把结构体(10)的梁端、柱脚或与它们刚性接合的周边部件经由支承机构(22)与能承受弯曲力矩的其他结构体(13)接合,利用由于作用于梁或柱的外力引起而在与其他结构体的接合部产生的反力,使支承机构(22)产生由弹性范围内微少的几何移动而引起的变形,而能够产生与在柱脚或梁端产生的弯曲力矩(Mc)成为反方向的弯曲力矩(Mr)。
文档编号E04B1/58GK101208485SQ200680022850
公开日2008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5日
发明者伊理知香, 大西克则 申请人: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