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4315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混凝土现场浇筑领域,结构简单、 支撑强度好,生产使用方便、成本低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领域越来越多的工程采用预制填充件埋入、混凝土现场浇筑的技术。实际工程中在现场会按照施工要求预先铺设多个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相邻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之间要留有一定距离,以便混凝土浇筑。为了减小结构自重或者增强混凝土的保温、隔热、隔音、减震效果,需要在混凝土里面放置一些轻质填充材料。用填充材料来代替部分混凝土基本不会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但是可以大大减轻结构的自重。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结构示意图。实用新型专利CN2004200779M. 3公开了一种轻质的带多个空腔的拼装式填充管,它带有多个空腔,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在腔体内带横向或纵向加强肋的构件拼装成为一个完整的填充管。以轻质多孔材料为主材,通过模具生产出带横向或纵向加强肋的构件单元,每个构件单元由管壁1和加强肋2构成。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相互拼装组成一截填充管。在相邻构件单元的管壁或加强肋上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凸键和凹槽,通过凸键与凹槽的相互咬合实现构件单元的连接。另外实用新型CN200420077923. 9中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形成一种带硬质加强层的轻质发泡材料填充件。它由轻质发泡材料本体3、硬质加强层4、外裹密封层5构成。本实用新型中填充件的本体材料为轻质发泡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氯乙烯泡沫塑料、 聚氨酯泡沫塑料),在施工中填充件主要的受力面(上、下表面)涂抹或粘贴硬质加强层;最后在填充管周圈缠绕或涂刷一层密封层。现有技术中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都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轻质部件相互组合构成,然后在模体的受力面上涂布加强层以增大其受力性能,组合成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各轻质部件的结构相互间存在区别,生产多个规格不同的轻质部件需要不同的生产流程,轻质部件的生产和组合工序相对较为复杂,导致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且每个单一轻质部件的力学性能较差,容易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和断裂,在使用中容易产生不合建筑使用规程的残次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混凝土现场浇筑领域,结构简单、 支撑强度好,生产使用方便、成本低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包括轻质部件,形成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上部结构,由整块轻质材质一体成型构成,在轻质部件的下表面设置多个向轻质部件内部方向凹陷的凹槽,相邻凹槽之间通过轻质部件自身的轻质材质隔开;硬质支撑板,形成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下部结构,设置在轻质部件的下方并与轻质部件的下表面相互贴合,将轻质部件下表面设置的各个凹槽封闭为独立的空间;防水隔离层,设置在轻质部件和硬质支撑板的外部,包围住轻质部件和硬质支撑板并将两者相互固定。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所述的设置在轻质部件下表面的凹槽均勻分布,且凹槽的形状为垂直于轻质部件上下表面的柱形结构。上述各凹槽的横截面形状、大小以及柱状结构的深度都彼此对应相同。所述的硬质支撑板的横截面的大小和形状与上述轻质部件下表面的外围轮廓的大小和形状相同。在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上设置浇铸孔,浇铸孔同时贯通轻质部件和硬质支撑板, 即同时贯穿上述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上下两部分结构;浇铸孔与各凹槽相互独立,即浇铸孔与相邻凹槽之间通过轻质部件本身的轻质材质隔开;防水隔离层沿浇铸孔内壁穿过浇铸孔,并将浇铸孔的内壁包围。所述的硬质支撑板的下侧设置多个凸出的支腿。所述的硬质支撑板下侧的各支腿等长,且各个支腿形成同一的支撑受力面。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包括形成上部结构的轻质部件和形成下部结构的硬质支撑板,在轻质部件和硬质支撑板外部包围防水隔离层,轻质部件上均勻设置多个垂直于轻质部件上下表面的柱状凹槽,从而在轻质部件内部形成半空心的结构,均勻分布的多个柱状凹槽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空心加工方式具有支撑强度更高、材料消耗更少的优点,使轻质部件中的受力结构更加平均,在轻质部件的某一位置受力时发生局部损毁和形变的几率更小,从而更加坚固。在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中采用单一的轻质部件,相对应现有技术中多轻质部件组合的结构减少了工作流程,还避免了轻质部件之间发生松动的可能,提高了轻质部件的受力强度。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填充模板下部设置的硬质支撑板进一步提高了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整体受力性能,在硬质支撑板下方设置的多条支腿能够在施工使用中将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架起,从而保证了上下相邻的不同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之间留有固定的距离,无需另行在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之下再设置其他定位结构,从而使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使用更加简单,生产和使用成本都能够相应地降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在分开时的纵向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纵向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俯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纵向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俯视图;图6 是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仰视图。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包括轻质部件6,形成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上部结构,由整块轻质材质一体成型构成,在轻质部件的下表面设置多个向轻质部件内部方向凹陷的凹槽8,相邻凹槽之间通过轻质部件6自身的轻质材质隔开;硬质支撑板7,形成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下部结构,设置在轻质部件6的下方并与轻质部件的下表面相互贴合,将轻质部件下表面设置的各个凹槽封闭为独立的空间;防水隔离层11,设置在轻质部件和硬质支撑板的外部,包围住轻质部件和硬质支撑板并将两者相互固定。所述的设置在轻质部件下表面的凹槽8均勻分布,使轻质部件各部分的受力结构相对均勻,且凹槽的形状为垂直于轻质部件上下表面的柱形结构。凹槽的横截面可以采用圆形结构,即凹槽为圆柱形结构。上述各凹槽的横截面形状、大小以及柱状结构的深度都彼此对应相同,使各凹槽的受力结构相同,在一点受力时的可以将力向周围分散,从而使轻质部件的形变更加平均。硬质支撑板7的横截面的大小和形状与上述轻质部件6下表面的外围轮廓的大小和形状相同,使硬质支撑板同轻质部件的之间的贴合更加紧密,从而将各个凹槽完全封闭。在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上设置浇铸孔9,浇铸孔同时贯通轻质部件和硬质支撑板, 即同时贯穿上述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上下两部分结构;浇铸孔与各凹槽相互独立,即浇铸孔与相邻凹槽之间通过轻质部件本身的轻质材质隔开;防水隔离层沿浇铸孔内壁穿过浇铸孔,并将浇铸孔的内壁包围。在实际使用中混凝土能够进入到浇铸孔中,从而使浇铸的效果更好,混凝土和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之间的强度更高。硬质支撑板的下侧设置多个凸出的支腿10。所述的硬质支撑板下侧的各支腿等长,且各个支腿形成同一的支撑受力面,将填充模板架起,在使用中能够使填充模板与浇铸面之间留有距离,从而提供混凝土的浇铸强度。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包括形成上部结构的轻质部件和形成下部结构的硬质支撑板,在轻质部件和硬质支撑板外部包围防水隔离层,轻质部件上均勻设置多个垂直于轻质部件上下表面的柱状凹槽,从而在轻质部件内部形成半空心的结构,均勻分布的多个柱状凹槽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空心加工方式具有支撑强度更高、材料消耗更少的优点,使轻质部件中的受力结构更加平均,在轻质部件的某一位置受力时发生局部损毁和形变的几率更小,从而更加坚固。在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中采用单一的轻质部件,相对应现有技术中多轻质部件组合的结构减少了工作流程,还避免了轻质部件之间发生松动的可能,提高了轻质部件的受力强度。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填充模板下部设置的硬质支撑板进一步提高了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整体受力性能,在硬质支撑板下方设置的多条支腿能够在施工使用中将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架起,从而保证了上下相邻的不同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之间留有固定的距离,无需另行在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之下再设置其他定位结构,从而使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使用更加简单,生产和使用成本都能够相应地降低。[0035]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然会利用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成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 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其特征在于包括轻质部件,形成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上部结构,由整块轻质材质一体成型构成,在轻质部件的下表面设置多个向轻质部件内部方向凹陷的凹槽,相邻凹槽之间通过轻质部件自身的轻质材质隔开;硬质支撑板,形成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下部结构,设置在轻质部件的下方并与轻质部件的下表面相互贴合, 将轻质部件下表面设置的各个凹槽封闭为独立的空间;防水隔离层,设置在轻质部件和硬质支撑板的外部,包围住轻质部件和硬质支撑板并将两者相互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其特征在于设置在轻质部件下表面的凹槽均勻分布,且凹槽的形状为垂直于轻质部件上下表面的柱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凹槽的横截面形状、大小以及柱状结构的深度都彼此对应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其特征在于硬质支撑板的横截面的大小和形状与上述轻质部件下表面的外围轮廓的大小和形状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其特征在于在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上设置浇铸孔,浇铸孔同时贯通轻质部件和硬质支撑板,即同时贯穿上述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上下两部分结构;浇铸孔与各凹槽相互独立,即浇铸孔与相邻凹槽之间通过轻质部件本身的轻质材质隔开;防水隔离层沿浇铸孔内壁穿过浇铸孔,并将浇铸孔的内壁包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其特征在于硬质支撑板的下侧设置多个凸出的支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其特征在于硬质支撑板下侧的各支腿等长,且各个支腿形成同一的支撑受力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包括轻质部件,形成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上部结构,由整块轻质材质一体成型构成,在轻质部件的下表面设置多个向轻质部件内部方向凹陷的凹槽;硬质支撑板,形成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下部结构,将轻质部件下表面设置的各个凹槽封闭为独立的空间;防水隔离层,包围住轻质部件和硬质支撑板并将两者相互固定。均匀分布的多个柱状凹槽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空心加工方式具有支撑强度更高、材料消耗更少的优点,使轻质部件中的受力结构更加平均,在轻质部件的某一位置受力时发生局部损毁和形变的几率更小,从而更加坚固。采用单一的轻质部件与硬质支撑板组合的方式使现浇混凝土填充模盒的使用更加简单,生产和使用成本都能够相应地降低。
文档编号E04B5/36GK202202459SQ201120254648
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9日
发明者尹华教, 胡宝群 申请人:天津高德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