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限位滑移隔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0562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限位滑移隔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隔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ー种可限位滑移隔震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建筑结构设计均采用的是“杭”的方法,即根据当地的设防烈度,计算结构的内力,最后通过内力计算构件截面及配筋等结构參数,其特点是ー种“以刚克刚”的设计方法。但通过历次地震证实,该方法很难解决超烈度问·题,即实际地震时的烈度往往超出了设防烈度,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规定汶川的设防烈度为7度,而实际烈度为9度,北川县设防烈度为7度,而实际烈度竟高达11度,远超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因此现有的抗震设计方法有待进ー步完善。应此而生的“隔震”方法是针对超烈度问题而对现有抗震设计方法的有效补充,其特点是通过“以柔克刚”来抵御地震。其中的摩擦滑移隔震是可以有效解决超烈度问题的方法之一,该方法是在主体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该隔震层的主要部件为滑移件。在地震吋,利用滑移件使得上部主体结构和基础产生相对滑动,且运动过程中上部结构受到的作用力是恒定的,不会随着地震烈度的提高而増大,这样在超烈度地震作用下,主体结构基本不会发生破坏,大大减小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现有的滑移件有ZL 94214038. 9,ZL 98233295. 5,ZL 00226054. 9、ZL01240326. I、ZLOl 106775. 6、ZL 01115216. 8中所公开的滑移件均由4部分构成,即上摩擦滑移板、下摩擦滑移板、中间滑块以及涂层,其中,上、下摩擦滑移板和中间滑块之间涂层的厚度以及所用材料均相同,即上摩擦滑移板和滑块之间的摩擦系数与下摩擦滑移板和滑块之间的摩擦系数相同。如果该摩擦系数比偏小,则在设防烈度作用下滑移件即开始起滑,在超烈度作用下其滑移量很大,起不到限位的作用;如果摩擦系数比较大,则滑移隔震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另外,已有的滑移件中间滑块边缘是直角,高压应力作用下,中间滑块边缘和上、下摩擦滑移板接触处的应力集中很大,这样在长期高压荷载作用下,上、下摩擦滑移板和滑块边缘接触位置产生变形,必将影响到滑移件的摩擦性能。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限位滑移隔震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任务,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思是上摩擦滑移板和中间滑块之间的摩擦系数μ !与下摩擦滑移板和中间滑块之间的摩擦系数μ2不同,且U1 > μ2,地震时,摩擦系数小的部件之间即中间滑块与下摩擦滑移板之间先产生滑动,当中间滑块滑动至下摩擦滑移板边缘吋,因所设的凸端的阻挡,中间滑块停止运动,接着上摩擦滑移板相对于中间滑块开始滑动,这样在超烈度时,可有效控制上部建筑的位移,起到科学而有效的限位作用;同时对中间滑块边缘进行倒角,以降低中间滑块边缘和上、下摩擦滑移板接触处的应力。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限位滑移隔震装置,包括纵向截面为“凹”形的下摩擦滑移板、置于下摩擦滑移板凹槽内的中间滑块和位于中间滑块上部的纵向截面为“凹”形的上摩擦滑移板,且上摩擦滑移板的凹面与下摩擦滑移板的凹面相对,中间滑块位于上摩擦滑移板的凹槽内,其中,上摩擦滑移板与中间滑块之间涂有第一涂层,下摩擦滑移板与中间滑块之间涂有第二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涂层的厚度与第二涂层的厚度不同或第一涂层与第二涂层由不同的材料制备。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特征为所述中间滑块的与上摩擦滑移板凹槽凸边相平行的棱均设有倒角。所述倒角半径为3mm 5mm。 优选倒角半径为5mm。所述上摩擦滑移板凹槽底面的粗糙度和下摩擦滑移板凹槽底面的粗糙度均为Ra=I. 6 μ m,所述中间滑块的与上摩擦滑移板和下摩擦滑移板相対的两个表面的粗糙度均为Ra = L 6 μ m。滑移量大始终是滑移隔震结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技术优点可以有效地減少滑移量,起到良好的限位问题,同时解决了局部集中应カ问题,延长滑移块的有效使用期。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參考图。以下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可限位滑移隔震装置,包括纵向截面为“凹”形的下摩擦滑移板2、置于下摩擦滑移板凹槽内的中间滑块3和位于中间滑块3上部的纵向截面为“凹”形的上摩擦滑移板1,且上摩擦滑移板I的凹面与下摩擦滑移板2的凹面相对,中间滑块3位于上摩擦滑移板I的凹槽内,其中,上摩擦滑移板I与中间滑块3之间涂有第一涂层4,下摩擦滑移板2与中间滑块3之间涂有第二涂层5,所述第一涂层4与第二涂层5的厚度不同。为了减少中间滑块3与摩擦滑移板之间的集中应力,中间滑块3的与上摩擦滑移板I或下摩擦滑移板2凹槽凸边相平行的棱均设有倒角。且从结构上考虑,该倒角半径为3mm 5mm ο 且优选5mm。为了更有效的控制各接触面之间的摩擦系数,所述上摩擦滑移板I凹槽底面的粗糙度和下摩擦滑移板2凹槽底面的粗糙度均为Ra = I. 6 μ m,所述中间滑块3的与上摩擦滑移板I和下摩擦滑移板2相対的两个表面的粗糙度均为Ra = I. 6 μ m。传统的隔震滑移装置,因中间滑块与上摩擦滑移板的摩擦系数与中间滑块与下摩擦滑移板的摩擦系数相同,在地震作用下,两个滑动摩擦面同时开始滑动,这样滑移量比较大,难以控制。參考图2,不同于现有的隔震滑移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工作时首先低摩擦系数的接触面开始产生滑动,即中间滑块先相对于下摩擦滑移板滑动,当中间滑块和下摩擦滑移板的外缘即凸端接触在一起时,高摩擦系数的接触面开始产生滑动,即上摩擦滑移板相对于其下部构件开始滑动,除了具有已有滑移件的优越性外,该装置还具有以下的优越性地震作用较小时,滑移件即开始工作,产生滑动,滑动面发生在下摩擦滑移板和中间滑块之间,当滑块碰到下摩擦滑移板边缘时,上摩擦滑移板和中间滑块之间产生滑动,但该接触面的摩擦系数比较大,上部主体结构受到较大的摩擦,可以有效地減少滑移量,进而起到限位的作用。以下是发明人给出的具体实施例,这些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參考图1,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包括纵向截面为“凹”形的下摩擦滑移板3、置于下摩擦滑移板凹槽内的中间滑块3和位于中间滑块3上部的纵向截面为“凹”形的上摩擦滑移板1,且上摩擦滑移板I的凹面与下摩擦滑移板2的凹面相对,中间滑块3位于上摩擦滑移板I的凹槽内,即中间滑块3位于上摩擦滑移板I和下摩擦滑移板2之间,其中,上摩擦滑移板I与中间滑块3之间涂有第一涂层4,下摩擦滑移板2与中间滑块3之间涂有第二涂层5,所述第一涂层4与第二涂层5的厚度不同,进而使得上摩擦滑移板I与中间滑块3之间的摩擦系数μ !与下摩擦滑移板2与中间滑块3之间的摩擦系数μ 2不同,且μ i > μ 2 ;该实施例中,涂层材料为ニ硫化钥,第一涂层4的厚度为8 10微米,第二涂层5的厚度为12 15微米;上摩擦滑移板和中间滑块之间的摩擦系数U1 = O. 2,下摩擦滑移板和中间滑块之间的摩擦系数μ 2 = O. 1。装置的中间滑块3的与上摩擦滑移板I或下摩擦滑移板2凹槽凸边相平行的棱均设有半径为5mm倒角;上摩擦滑移板I和下摩擦滑移板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矩形或其他形状,具体尺寸根据上部建筑荷载的大小以及设置的部位进行确定;本实施例中中间滑块3、上摩擦滑移板I和下摩擦滑移板2的材质均为钢材(Q345),整个装置厚度约为50mm,其中,上摩擦滑移板I的厚度为20mm,下摩擦滑移板2的厚度为20mm,中间滑块3的厚度为20mm。同时,上、下摩擦滑移板凹槽底面的粗糙度为Ra = 1.6μπι,并且中间滑块的与上摩擦滑移板和下摩擦滑移板相対的两个表面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粗糙度要求均为Ra =L 6 μ m0
权利要求1.一种可限位滑移隔震装置,包括纵向截面为“凹”形的下摩擦滑移板(2)、置于下摩擦滑移板凹槽内的中间滑块(3)和位于中间滑块(3)上部的纵向截面为“凹”形的上摩擦滑移板(I),且上摩擦滑移板(I)的凹面与下摩擦滑移板(2)的凹面相对,中间滑块(3)位于上摩擦滑移板(I)的凹槽内,其中,上摩擦滑移板(I)与中间滑块⑶之间涂有第一涂层(4),下摩擦滑移板(2)与中间滑块(3)之间涂有第二涂层(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涂层(4)的厚度与第二涂层(5)的厚度不同。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限位滑移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滑块(3)的与上摩擦滑移板(I)凹槽凸边相平行的棱均设有倒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限位滑移隔震装置,其特征在干,所述倒角半径为3mm 5mm 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限位滑移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半径为5mm。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限位滑移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摩擦滑移板(I)凹槽底面的粗糙度和下摩擦滑移板⑵凹槽底面的粗糙度均为Ra = 1.6 μ m,所述中间滑块(3)的与上摩擦滑移板⑴和下摩擦滑移板⑵相対的两个表面的粗糙度均为Ra = 1.6 μ 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隔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限位滑移隔震装置。该装置包括纵向截面为“凹”形的下摩擦滑移板、置于下摩擦滑移板凹槽内的中间滑块和位于中间滑块上部的纵向截面为“凹”形的上摩擦滑移板,且上摩擦滑移板的凹面与下摩擦滑移板的凹面相对,中间滑块位于上摩擦滑移板的凹槽内,其中,上摩擦滑移板与中间滑块之间涂有第一涂层,下摩擦滑移板与中间滑块之间涂有第二涂层,所述第一涂层与第二涂层的厚度不同或第一涂层与第二涂层由不同的材料制备。该装置可以有效地减少滑移量,进而起到限位的作用,同时减小了中间滑块与上、下摩擦滑移板之间接触面的集中应力,延长装置的有效使用期。
文档编号E04B1/98GK202416620SQ201120568468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3日
发明者刘军生, 税国斌 申请人: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