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杆扶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18426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便携式扶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电杆扶正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扶正电杆工作多采用临时地锚、拉线牵引,安全系数低、作业人员多,并且受地形、建筑物等条件约束,不便于此项工作的开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电杆扶正工作的效率,降低检修作业施工风险,特提供了一种电杆扶正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杆扶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杆扶正器,包括手压装置手柄1,压杆2,脚踏装置3,支撑平台4,脚轮5,底座6,液压缸7,液压活塞8,抱箍装置9;其中:手压装置手柄1固定在压杆2的顶部,脚踏装置3安装在压杆2的下部,脚轮5安装在支撑平台4的底部,支撑平台4与底座6铰接;液压缸7与压杆2连接,共同安装在底座6上,压杆2带有的打压机构与液压缸7连通;液压活塞8与液压缸7配合连接,液压活塞8的头部带有抱箍装置9。所述的抱箍装置9为两个半圆形成的分体结构,包括半圆卡箍901和螺栓902,两个半圆卡箍901通过螺栓902连接。所述的脚轮5的个数为1~3个。所述的脚轮5的底座6的底部带有用于与插入地面的锥状凸起结构。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所述的电杆扶正器,提高电杆扶正工作的效率,降低检修作业施工风险。体积小、重量轻便于移动和运输。不用登杆、设置临时拉线等作业内容,大大减少作业过程人身伤害。减少作业人员投入,提高工作效率。体积小适合多种地形,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农作物等损失。重量最小化便于携带,适合不同型号电杆,底座牢固,角度可调并有轮子,便于移动和运输。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电杆扶正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抱箍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杆扶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杆扶正器,包括手压装置手柄1,压杆2,脚踏装置3,支撑平台4,脚轮5,底座6,液压缸7,液压活塞8,抱箍装置9;其中:手压装置手柄1固定在压杆2的顶部,脚踏装置3安装在压杆2的下部,脚轮5安装在支撑平台4的底部,支撑平台4与底座6铰接;液压缸7与压杆2连接,共同安装在底座6上,压杆2带有的打压机构与液压缸7连通;液压活塞8与液压缸7配合连接,液压活塞8的头部带有抱箍装置9。所述的抱箍装置9为两个半圆形成的分体结构,包括半圆卡箍901和螺栓902,两个半圆卡箍901通过螺栓902连接。所述的脚轮5的个数为1个。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杆扶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杆扶正器,包括手压装置手柄1,压杆2,脚踏装置3,支撑平台4,脚轮5,底座6,液压缸7,液压活塞8,抱箍装置9;其中:手压装置手柄1固定在压杆2的顶部,脚踏装置3安装在压杆2的下部,脚轮5安装在支撑平台4的底部,支撑平台4与底座6铰接;液压缸7与压杆2连接,共同安装在底座6上,压杆2带有的打压机构与液压缸7连通;液压活塞8与液压缸7配合连接,液压活塞8的头部带有抱箍装置9。所述的抱箍装置9为两个半圆形成的分体结构,包括半圆卡箍901和螺栓902,两个半圆卡箍901通过螺栓902连接。所述的脚轮5的个数为2个。所述的脚轮5的底座6的底部带有用于与插入地面的锥状凸起结构。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杆扶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杆扶正器,包括手压装置手柄1,压杆2,脚踏装置3,支撑平台4,脚轮5,底座6,液压缸7,液压活塞8,抱箍装置9;其中:手压装置手柄1固定在压杆2的顶部,脚踏装置3安装在压杆2的下部,脚轮5安装在支撑平台4的底部,支撑平台4与底座6铰接;液压缸7与压杆2连接,共同安装在底座6上,压杆2带有的打压机构与液压缸7连通;液压活塞8与液压缸7配合连接,液压活塞8的头部带有抱箍装置9。所述的抱箍装置9为两个半圆形成的分体结构,包括半圆卡箍901和螺栓902,两个半圆卡箍901通过螺栓902连接。所述的脚轮5的个数为3个。所述的脚轮5的底座6的底部带有用于与插入地面的锥状凸起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