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注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2635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陶瓷注浆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陶瓷成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陶瓷注浆装置。



背景技术:

注浆成型是一种古老和传统的陶瓷成型方法,应用极为广泛。凡是形状复杂、不规则的、壁薄的、体积大且尺寸要求不严的器物都可以用注浆法成型。包括一般日用陶瓷类的花瓶、汤碗、菜盘、茶壶,卫生洁具类的坐便器、洗面盆,各种形状的工艺瓷器,还有相当一部分工业陶瓷、特种陶瓷产品等。但是,目前注浆成型中使用的注浆装置在注浆时泥浆会产生相互撞击,容易造成泥浆中夹混杂空气,产生气泡。

专利号为CN104626335A的专利提供了一种能够自动翻转、倒浆、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的陶瓷成型的智能注浆翻浆机,虽然,该装置在注浆时控制系统控制注浆管向下移动,使得注浆管插入倒浆管内完成注浆工作,从而避免了泥浆注入模具中时因相互撞击而造成的泥浆中夹杂空气,产生气泡的情况。但是,注浆管伸入石膏模内,石膏模内的泥浆可能会出现回流。而且注入模具中的泥浆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存在分布不均匀,或包裹一些气泡不能消除的情况,因此,产品的质量并不是十分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的陶瓷注浆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陶瓷注浆装置,包括:支撑部、注浆部、旋转部、以及控制部,注浆部包含:固定在支撑部上且包含两个竖直设置的立柱的支架,浆池,一端与浆池相连接的总管,多根一端与总管相连接且固定在支架上的固定支管,活动支管,活动支管的一端与相对应的固定支管的另一端滑动连接,多个分别安装在固定支管上的阀门,与多个活动支管的连接端相固定的第一升降板,安装在活动支管的自由端的泥浆止回单元,以及与第一升降板固定连接且滑动安装在两个立柱上的升降驱动单元;旋转部包含:安装在支撑部上的安装板、至少一个安装在安装板上的第一气缸、与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相连接的第二升降板、多个转动安装在第二升降板上的转轴,多个分别固定在转轴的一端的托盘、多个固定在第二升降板上且与转轴驱动连接的第一电机、固定在支撑部的平面板上的第二气缸、与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相连接的第三升降板、以及多个分别与托盘一一对应且转动安装在第三升降板上的压紧构件;控制部与升降驱动单元、第一气缸、第一电机、第二气缸和阀门电路连接,其中,支撑部的平面板上与活动支管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通孔,托盘的中轴线与相对应的压紧构件的中轴线重合,压紧构件中轴线处设置有第二通孔,多个压紧构件的中轴线分别与相对应的活动支管的中轴线相重合,活动支管向下运动时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陶瓷注浆装置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改进限定:升降驱动单元包含:两个分别滑动安装在两个立柱上且分别固定在第一升降板两端的滑块、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两个滑块上的横杆、两条分别安装在两个立柱上的齿条、两个分别套装在横杆的两端且分别与两个齿条啮合的齿轮、套装在横杆中部的蜗轮、固定在第一升降板上的第二电机、以及安装在第二电机的电机轴上且与蜗轮啮合的蜗杆。

本实用新型的陶瓷注浆装置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改进限定:泥浆止回单元包含:固定在活动支管的自由端内壁上且内部中空的柱状的安装块、一端固定在安装块的下端面上的导杆、滑动套设在导杆上的止浆塞、以及套设在导杆上且夹设在止浆塞和安装块的下端面之间的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止浆塞和安装块的下端面连接,安装块朝向活动支管的连接端的端面上与止浆塞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出浆口,另一端面设置有第二出浆口,止浆塞面积大于第一出浆口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陶瓷注浆装置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改进限定:两个立柱上与齿条相对的一侧分别设置有滑轨。用于减小滑块滑动时的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的陶瓷注浆装置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改进限定:活动支管的连接端设置有密封圈。用于提高活动支管在固定支管上滑动时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陶瓷注浆装置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改进限定:压紧构件的转轴上套装有弹性部件,弹性部件夹设在第三升降板和压紧构件的压紧板之间。弹性部件用于缓冲压紧构件在压紧石膏模时的压力,避免石膏模突然受力过大而受损。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陶瓷注浆装置,因为注浆装置在为石膏模注浆时,活动支管伸入石膏模底部,升降驱动单元驱动第一升降板慢慢上升,从而带动活动支管慢慢上升,使得活动支管一边注浆一边向上移动,所以在注浆的过程中能够避免因为泥浆相互撞击而使泥浆中夹杂空气,从而产生气泡;活动支管的自由端安装泥浆止回单元,避免了石膏模中的泥浆回流;由于在注浆的过程中,第二气缸驱动第三升降板下降,第一气缸驱动第二升降板上升,从而使得石膏模被托盘和压紧构件夹住,第一电机驱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托盘转动,从而带动石膏模转动,使得石膏模内的泥浆分布均匀,同时也能够消除泥浆内存在的气泡,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陶瓷注浆装置不仅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而且产品质量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陶瓷注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注浆部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注浆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注浆部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图1中标记A的结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图3中标记B的结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旋转部的下半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图6的主视-部分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图6的仰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旋转部的上半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图9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图10中标记C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陶瓷注浆装置作具体阐述。

如图1、图2所示,陶瓷注浆装置包含:支撑部10、注浆部20、旋转部30和控制部40。注浆部20安装在支撑部10的上方,旋转部30安装在支撑部10的下方。

支撑部10用于安装注浆部20和旋转部30。支撑部10的平面板上设置八个第一通孔11。

注浆部20用于为石膏模50注入泥浆。如图3所示,注浆部20包含:支架21、浆池22、总管23、多根固定支管24、多个阀门25、第一升降板26、多根活动支管27、泥浆止回单元和升降驱动单元。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支管24和活动支管27均为8根,阀门26为8个。

支架21固定在支撑部10的平面板上,支架21中包含两个竖直设置的立柱211。浆池22用于盛放泥浆,总管23的一端与浆池22相连接。固定支管24的一端与总管23相连通,8个固定支管24分排设置。在本实施例中,8个固定支管24分两排设置,每排四个。每根固定支管24上均安装有阀门25,阀门25固定在支架21上,用于控制固定支管24的通断。在本实施例中,阀门25为阀门执行器。8根活动支管27的一端分别滑动安装在固定支管24的另一端,且该连接端固定在第一升降板26上,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支管24的另一端插设进活动支管27的连接端。活动支管27的该连接端安装有固定块271,固定块271设置有密封圈272,用于提高活动支管27在固定支管24上滑动时的密封性。活动支管27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分别与八个第一通孔11相对应。

如图4所示,泥浆止回单元安装在活动支管27的自由端,用于防止泥浆从活动支管27回流。泥浆止回单元包含:安装块291、止浆塞292、导杆293、弹簧294。安装块291固定在与活动支管27自由端的内壁,安装块291为空心柱状,且外壁与活动支管27的内壁形状相同,安装块291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一出浆口2911。安装块291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二出浆口2912。导杆293的一端固定在安装块291的下端面上,另一端向安装块291的上端面延伸,且高度大于等于安装块291的高度。止浆塞292滑动套设在导杆293上,止浆塞292与第一出浆口2911相对应,且面积大于第一出浆口2911的面积,弹簧294套设在导杆293且夹设在止浆塞292和安装块291的下端面之间,弹簧294的两端分别与止浆塞292和安装块291的下端面连接。

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止浆塞292刚好与第一出浆口2911相接处,且完全堵住第一出浆口2911。当活动支管27内有泥浆向下流,止浆塞292沿着导杆293向下滑动,弹簧294压缩,泥浆将止浆塞292冲开,泥浆通过第一出浆口2911流入安装块291的空腔内,然后从第二出浆口2912流出。当活动支管27内没有泥浆向下流或泥浆从石膏模内回流时,弹簧294自动张开推动止浆塞292向上运动直至将第一出浆口2911堵住。

升降驱动单元滑动安装在两个立柱211上,第一升降板26固定在升降驱动单元上,升降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第一升降板26上下运动,从而使得活动支管27上下移动。升降驱动单元包含:两个滑块281、横杆282、两个齿轮283、两条齿条284、蜗轮285、第二电机286、蜗杆(图中未显示)。两个滑块281分别滑动安装在两个立柱211上,且分别固定在第一升降板26的两端。如图6所示,两个立柱211上一侧分别安装一个滑轨212,用于减小滑块281滑动时的摩擦力,滑轨212的下部安装有挡块213,用于防止滑块281向下移动时超出滑轨212和齿条284的区域。如图5所示,横杆282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两个滑块281上,两个齿轮283分别套装在横杆282的两端。两个立柱211上与滑轨212相对的一侧分别安装一个齿条284,两个齿轮283分别与相对应对齿条284啮合。蜗轮285套装在横杆282中部,第二电机286固定在第一升降板26上,第二电机286的电机轴上固定有蜗杆,蜗杆与蜗轮195啮合组成蜗轮蜗杆机构。

第二电机286工作通过蜗轮蜗杆机构使得横杆282转动,两个齿轮283随着横杆282转动,由于齿轮283与齿条284啮合,所以齿轮283在齿条284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升降板26上下移动,第一升降板26带动活动支管27上下运动,当活动支管27向下运动时,穿过相对应的第一通孔11。

旋转部30用于带动石膏模50旋转。如图7、图8、图9所示,旋转部30包含:安装板301、至少一个第一气缸302、第二升降板303、多个转轴304、多个托盘305、至少一个第一电机306、至少一个第二气缸307、第三升降板308、多个压紧构件309和多个弹性部件3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缸302为四个,转轴304、托盘305、压紧构件309和弹性部件310均为八个,第一电机306为两个,第二气缸307为四个。

安装板301固定在支撑部10上,四个第一气缸302均安装在安装板301上,且位于第二升降板303的下方,用于带动第二升降板303上升和下降。在本实施例中,四个第一气缸302以“十”字形且以第二升降板303的中心为十字交叉点分布在第二升降板303的下部。第二升降板303与四个第一气缸302的活塞杆相连接,四个第一气缸302的活塞杆往复运动时带动第二升降板303上升和下降。

八个转轴304均转动安装在第二升降板303上,且八个转轴304均匀分布在第二升降板303上。转轴304的排数和每排的个数分别与八个活动支管27的分布相同,并且每个转轴304的中轴线分别与相对应的活动支管27的中轴线相重合。第二升降板303上固定有旋转套3041,旋转套3041内安装有轴承3042,转轴304插设在轴承3042内,轴承3042能够减小转轴304转动时的摩擦力,转轴304的一端直径大于旋转套3041的通孔直径,以图7中的方向看,该端为转轴304的上端;另一端伸出旋转套3041,以图7中的方向看,该端为转轴304的下端。所以转轴304插设在旋转套3041时,不会掉落。

托盘305用于放置石膏模50,托盘305的个数与转轴304的个数相同,八个托盘305的中心分别安装在八个转轴304的上端,托盘305随着转轴304的转动而转动。第一电机306安装在第二升降板303的下方,与转轴304驱动连接,用于驱动转轴304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机306为两个,分别位于左边四个转轴304中间,和右边四个转轴304的中间,第一电机306的电机轴上设置有主动轮3061,转轴304的下端设置有从动轮3041,一个第一电机306的主动轮3061分别与周围四个转轴304上的从动轮3041通过链条连接,所以第一电机306工作,能够驱动与之相连接的四个转轴304转动。

另外,第二升降板303上还安装有至少一根第一导向杆303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杆3031为5根。安装板301上与第一导向杆3031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导向套3032,第一导向杆3031滑动插设在第一导向套3032内,在第二升降板303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第一导向杆3031在第一导向套3032内上下滑动,用于避免气缸在驱动第二升降板303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会发生晃动,从而影响设备的寿命。

如图10所示,第二气缸307安装在支撑部10的平面板上方,第三升降板308设置在支撑部10的平面板的下方。第二气缸307的活塞杆穿设过支撑部10的平面板与第三升降板308相连接,第二气缸307的活塞杆往复运动时,能够驱动第三升降板308上升和下降。在本实施例中,四个第二气缸307矩形分布在支撑部10的平面板上方,且矩形的中心与第三升降板308的中心重合。

如图11、图12所示,压紧构件309转动安装在第三升降板308上,用于向下压紧石膏模50,压紧构件309包含一个转轴和与转轴一端连接的压紧板,在每个压紧构件309的中心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通孔3091,第二通孔3091贯穿压紧构件309的转轴和压紧板。八个压紧构件309的转轴转动安装在第三升降板308上,且八个压紧构件309的第二通孔3091的中轴线分别与相对应的活动支管27的中轴线相重合。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3091的直径大于活动支管27的直径,使得活动支管27能够在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3091内插入和拔出。为了减小压紧构件309转动时的摩擦力,在压紧构件309的转轴上套装有轴承3093,轴承3093安装在轴承座3092上,轴承座3092固定在第三升降板308上。

由于压紧构件309的中轴线分别与相对应的活动支管27的中轴线相重合,转轴304的中轴线分别与相对应的活动支管27的中轴线相重合,所以相对应的压紧构件309、活动支管27和托盘305的中轴线三线相重合。

每个弹性部件310分别套设在相对应的压紧构件309的转轴上,且夹设在第三升降板308与压紧构件309的压紧板之间。用于缓冲压紧构件309对石膏模50的压力大小,避免压紧构件309的压紧板突然对石膏模50施加的压力太大而使石膏模50受到损坏。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件310为弹簧。

当然弹性部件310也可以为橡胶等能够起到缓冲作用的东西。

另外,在第三升降板308上还安装有至少一根第二导向杆308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向杆3081为4根。在支撑部10的平面板与第二导向杆3081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导向套3082,第二导向杆3081滑动插设在第二导向套3082内,在第三升降板308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第二导向杆3081在第二导向套3082内上下滑动,用于避免气缸在驱动第三升降板308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会发生晃动,从而影响设备的寿命。

当然,第一气缸421、第一电机425、第二气缸426的个数也可以为其它,第一气缸421和第二气缸426分别能够带动第二升降板422和第三升降板427平行上下运动即可,第一电机425的个数能够驱动所有转轴423转动即可。

控制部40与第一气缸421、第一电机425、第二气缸426、第二电机286和阀门25电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部40为PLC控制器。

注浆时,控制部40控制升降驱动单元28驱动活动支管27向下运动,活动支管27依次穿过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3091进入石膏模50的底部,然后控制阀门25打开,浆池22中的泥浆依次从总管23、固定支管24、活动支管27经过,并从流出活动支管27的下端流出,在阀门25打开的同时,控制部40控制第一气缸302驱动第二升降板203向上,第二气缸307驱动第三升降板308向下运动,使得托盘305和压紧构件309将石膏模50夹紧,第一电机306驱动转轴304转动,从而使得石膏模50转动。在注浆的过程中,活动支管27一边注浆一边向上升起,同时石膏模50不停的转动,从而可以降低泥浆中的气泡,使得泥浆在石膏模50中分布均匀,当活动支管27的下端离开石膏模50,即第一升降板26上升一定距离时,控制部40控制阀门25闭合,停止注浆,从而避免石膏模内浆液溢出。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案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