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板预留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4857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楼板预留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备领域,特别涉及楼板预留组件。



背景技术:

在通过铝模板浇筑建筑的过程中,在厨房或者卫生间等地方,需要浇筑出呈凹陷的形状,如此就需要在原有的水平形状的铝模板上弯折向下设置用于成型出凹陷形状的凹陷板,然后通过连接件将凹陷板连接于铝模板上,并且连接件是通过其两端的丝杠连接在铝模板上的,为了防止丝杠发生倾斜而损坏铝模板,需要将丝杠穿过上下两层的铝模板上,如此就能够使得丝杠保持一个位置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防止铝模板发生形变损坏。

当楼板成型之后,通过转动将丝杠从铝模板上转动下来,然后将连接件也从凹陷板上取下,将铝模板和凹陷板从楼板上取下,最后将丝杠留下的空洞通过混凝土填上,完成楼板的加工,但是后期填入的混凝土与原先成型的楼板之间容易形成间隙,并使得漏水等发生,导致楼板的防水效果差,所以有些加工方式就是在铝模板上设置预留件,通过预留件固定丝杠的位置,然后在加工完成之后将丝杠从预留件上取下,并且将预留件留在楼板中,从而使得楼板的密封性好,但是由于每加工一处就需要将预留件整个留下,加工成本高。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楼板预留组件,通过将连接部从预留部上取下进行重复利用而减少了成本的投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楼板预留组件,包括实体结构的预留部,与预留部螺纹连接的连接部以及转动杆,预留部通过连接部与铝模板连接,所述连接部设置有两个,并且两个连接部对称分布于预留部两端,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转动孔和第二转动孔,所述转动杆上设置有与第一转动孔相对应的第一转动部以及与第二转动孔相配合的第二转动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预留部和连接部连接于铝模板上,然后穿过铝模板在连接部上螺纹连接角钢,并通过角钢提供一个用于支撑凹陷板位置的支点,从而使得凹陷的楼板能够进行正常的加工;当楼板加工完成并成型之后,首先将角钢以及铝模板从楼板上取下,然后将转动杆上的第一转动部以及第二转动部分别放入到第一转动孔和第二转动孔中,然后转动转动杆,并通过转动杆带动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带动第一转动孔和第二转动孔转动,如此就使得与预留部螺纹连接的连接部与预留部分离取下,然后在连接部留下的凹槽处填以混凝土,就能够使得楼板加工完成,其中即使有水体经过了混凝土与原成型的楼板之间,由于预留部是实体结构的,所以水体不能经过预留部,而只能受到预留部的阻挡,并防止水体流下,保证了楼板的防水性能,不仅如此,由于连接部与预留部分开之后能够进行二次使用,所以减少了成本的投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均位于转动杆端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位于转动杆的端部,如此通过另外一端转动转动杆的时候,就使得转动转动杆的动力臂更大,通过杠杆原理可知,为省力的操作,提高了取下连接部的可实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转动部位于转动杆端部,第二转动部呈T形设置,所述第二转动孔的形状与第二转动部的形状相配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转动部呈T字形,并且由于第二转动孔的形状与第二转动部的形状是相配合的,所以第二转动孔的底部也是T字形的,如此第二转动部在位于第二转动孔中的时候,在水平方向转动第二转动部的时候,也能够同时向上提动第二转动部,并通过T字形结构作用到第二转动孔的底部内壁上,如此就能够防止第二转动部从第二转动孔中脱出,提高了取下连接部时候的操作稳定性,同时也能够通过第二连接部使得连接部受到向上提动的作用力,能够在连接部与预留部分开之后第一时间将连接部取出,从而防止连接部发生空转等,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呈Y形设置,所述第一转动部设置有两个,并且两个第一转动部分别位于连接杆Y形的端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通过转动杆转动连接部的时候,连接部与预留部之间的摩擦力作用是通过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进行承受的,将转动杆设置成Y形,如此第一转动部就设置有两个,这样在对同样大小的摩擦力进行传递的时候,另加的第一转动部就能够对这部分作用力也进行承受,从而减小了每一个转动部所承受的作用,对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均起到了保护作用,延长了转动杆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杆端部通过巩固杆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Y形的转动杆在转动取下连接部的时候,通过巩固杆能够使得转动杆的结构整体性更强,从而在转动杆的一处结构受到过大的作用力的时候,通过巩固杆能够将这个作用力进行分散传递,并使得过大的作用应力能够分散开来进行承受,从而对该处受到过大应力处起到了保护作用,对转动杆整体起到了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杆包括与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连接的传动部以及用于驱动传动部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传动部之间呈钝角连接,并且驱动部与第一转动部分布于传动部的两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人手对转动杆进行转动的时候,由于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位于第一转动孔和第二转动孔中,所以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也是朝向铝模板方向的,同时驱动部与第一转动部分布在传动部两侧,如此驱动部就是朝向楼板外侧倾斜的,并与楼板之间的距离大于传动部与楼板之间的间距,这样在转动驱动部的时候,就能够防止人手作用到楼板上,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部所在直线与传动部之间的夹角为20-35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水平方向,驱动部的长度越长的时候,动力臂越长,所以转动传动部的作用力就更小,但是为了能够防止人手作用到楼板上,所以将驱动部与传动部之间设置有一定的夹角,这样就减小了驱动部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而驱动部与传动部之间的夹角为20-35度之间的时候,能够同时保证人手不作用到楼板上,同时也能够使得驱动部保持一个较长的长度,实际使用的综合性更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预留部上螺纹连接有调节件,所述调节件与连接部螺纹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调节件一端与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预留部连接,如此通过调节调节件的个数就能够对预留部和连接部的长度之和进行调节,这样在对不同厚度的楼板进行加工的时候,都能够进行使用,适用范围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件的周缘呈方形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方形的调节件在转动着与预留部结合或者分离的时候,能够提供一个用于把持的支点,从而使得对调节件的操作更为简单容易,实施方便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部呈圆锥状设置,并且连接部截面较小的一端与预留部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连接部在转动与预留部分离之后,由于连接部是圆锥状的,所以位于连接部处的楼板的孔也是圆锥状的,如此在将连接件向上提动之后,就能够使得连接部与混凝土之间分离,并且在继续转动连接部的时候,就能够防止混凝土与连接部之间产生摩擦,对连接部起到了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楼板成型之后,通过转动杆能够将连接部从预留部上取下,并进行二次使用,从而减小了投入成本;

其二:传动部与驱动部之间的夹角为20-35度,使得驱动部既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较长的投影,也能够防止人手作用到楼板上,综合性最强;

其三:转动杆呈Y字形,同时Y字形两端通过巩固杆连接,如此就使得转动杆的整体性更强,能够将转动杆受到的作用力进行分散,保证了转动杆的形状稳定性;

其四:通过调节件能够调节预留部和连接部的整体大小,如此就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厚度的楼板上,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预留部和连接部的结构;

图2是实施例一中预留组件的组合图,主要表现各部分之间的位置以及连接关系;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二中的爆炸示意图,主要表现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1、预留部;2、连接部;3、转动杆;3a、传动部;3b、驱动部;4、第一转动孔;5、第二转动孔;6、第一转动部;7、第二转动部;8、巩固杆;9、调节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楼板预留组件,如图1所示,包括预留部1、以及螺纹连接在预留部1两端的连接部2,连接部2呈圆锥状形状,并且通过圆锥形状的横截面较小的一端与预留部1连接,另一端与铝模板连接;在连接部2端部开设有两个第一转动孔4以及一个第二转动孔5,并且三个转动孔在连接部2上呈圆周均匀分布;同时与第一转动孔4和第二转动孔5相对应设置有用于转动连接部2的转动杆3,转动杆3包括传动部3a以及驱动部3b,传动部3a呈V形并与驱动部3b构成Y形,如图2和图3所示,Y形的两端底部焊接有第一转动部6,V形中部底部焊接有第二转动部7,并且第一转动部6和第二转动部7分别与第一转动孔4和第二转动孔5相配合,如此通过驱动部3b转动传动部3a的时候,通过传动部3a和第一转动部6以及第二转动部7就能够带动连接部2转动,这样连接部2转动就能够与预留部1之间分离,简单方便,其中在传动部3a的两个端部之间焊接有巩固杆8,通过巩固杆8能够提高转动杆3的整体性,防止转动杆3发生形变,延长了转动杆3的使用寿命。

不仅如此,传动部3a所在的平面与驱动部3b之间的夹角为20-35度,这里取其为30度,这样不仅能够保证驱动部3b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较长的水平长度,从而使得转动驱动部3b的时候能够省力的进行,而且也能够在驱动部3b与楼板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从而在人手操作的时候,防止人手作用到铝模板上,综合性更强。

当楼板浇筑成型之后,首先将铝模板从楼板上分离,然后将转动杆3与连接部2对准,然后转动驱动部3b,并通过驱动部3b带动传动部3a使得连接部2转动,如此就能够将连接部2从预留部1上取下,然后再向连接部2留下的楼板处进行浇筑混凝土,如此即使后期有水体流进到后来浇筑的混凝土中,由于预留部1是与楼板密封连接的,同时预留部1是实体结构,所以能够防止水体流下,保证了楼板的防水性能,同时由于连接部2与预留部1分开之后还能够进行继续使用,所以节省了投入成本。

在预留部1上螺纹连接有调节件9,并且调节件9的另外一端与连接部2螺纹连接,如此通过调节件9的螺纹连接个数就能够对连接部2以及预留部1的总长度进行调节,由于对于不同要求的楼板具有不同的厚度,所以通过调节调节件9的个数就能够使得连接部2以及预留部1正常的进行使用,适用范围广。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转动孔4和第二转动孔5均设置有一个,并且对称分布于连接部2顶部,同时第二转动部7底部呈T字形设置,而且第二转动孔5呈与第二转动部7相配合的T字形,如此在通过第二转动部7带动连接部2转动的时候,就能够通过T形结构提供一个限位的作用,并防止第二转动部7从第二转动孔5中脱出,使得转动操作正常的进行,同时当连接部2与预留部1分离之后,能够通过T形结构将连接部2从楼板中取出,简单方便。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