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立体车库的车辆移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5273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立体车库的车辆移动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立体车库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关于一种用于立体车库的车辆移动系统。



背景技术:

立体车库,又称之为“机械式停车设备”,是结合机械和电气系统实现存取车辆的大型设备,能够有效提高停车场容量。

中国专利CN205604795U公开了一种立体车库,包括一个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该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使用时,通过其拉力装置驱动升降器向上顶起第一支撑板来实现车轮与地面的分离,并驱动第六滑轮前后移动。由于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设置于车辆的底部,且需要使车轮脱离地面,因此需要顶起的高度相对比较高,拉力装置耗能比较大,而且车辆上升和下降都要通过拉力装置驱动,耗能大。此外,该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使用时是设置于两侧车轮之间,要使车辆升降平稳进行,其支撑板的面积要求比较大,受力集中,动能消耗也比较大。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耗能小的用于立体车库的车辆移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能耗小的用于立体车库的车辆移动系统,以解决现有立体车库的车辆移动装置耗能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立体车库的车辆移动系统,包括一个起重平台、设于起重平台上方左右两侧的可移动升降装置、一个或两个用于驱动两可移动升降装置升降的拉力装置(所述拉力装置设于起重平台上)、以及设置于每个单元车位内的载车平台,所述起重平台设于立体车库的外侧并与所述载车平台相对应,

所述可移动升降装置包括若干个并排设置的可移动升降组件,所述可移动升降组件包括第一升降立板、设于第一升降立板下方的第二升降立板、若干个设于第一升降立板和第二升降立板之间的连杆、以及若干个设于所述第二升降立板底部的滑轮,所述第一升降立板的末端与所述拉力装置连接,所述起重平台上设有若干第一滑轨,每个所述可移动升降组件的下方各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滑轨,

所述载车平台上方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套载车组件和若干第二滑轨,所述载车组件包括若干个支撑立板,所述第二滑轨与支撑立板交错设置,所述滑轮分别与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相匹配,使得当可移动升降装置滑入载车平台时,可移动升降组件和支撑立板交错设置。当可移动升降组件下降时,可移动升降组件的上端低于支撑立板的上端;当可移动升降组件上升时,可移动升降组件的上端与支撑立板的上端相平或高于支撑立板的上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升降立板和第二升降立板的纵向上均设有容纳所述连杆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有转轴,所述连杆通过转轴分别可转动连接于第一升降立板和第二升降立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当所述连杆垂直于第一升降立板和第二升降立板时,所述连杆的上端伸出第一升降立板,起限位作用,可以防止车轮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的上端为一弧形倒角,起缓冲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可移动升降装置的宽度为350mm-400mm,所述载车组件的宽度为350mm-400mm,所述两可移动升降装置之间的宽度为1200mm-1250mm,所述两载车组件之间的宽度为1200mm-1250mm,可以使宽度为1.6m-1.9m的车辆的两侧车轮分别停在可移动升降装置或载车组件上。

优选的,所述拉力装置为一个,各第一升降立板同时连接在一连接板上,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拉力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立体车库的车辆移动系统,其有益效果是:

1、可移动升降组件采用连杆结构,且一个拉力装置驱动一套或两套可移动升降装置的所有第一升降立板同时上升,使用时,拉力装置只要提供给各第一升降立板一个拉力即可拉动第一升降立板向外移动,在连杆的作用上,第一升降立板同时上升;当可移动升降组件需要下降时,拉力装置的拉力去除即可,不需要耗能,可以大大减少下降时的能耗;

2、使用时,车辆两侧车轮直接停放在两侧可移动升降装置或载车组件上,车辆的受力分散,使得车辆停放更平稳;而且可移动升降装置或载车组件的宽度只需要略大于车轮的宽度即可,其材料要求少;

3、车辆两侧车轮直接停放在两侧可移动升降装置或载车组件上,两侧可移动升降装置上升或下降时,只需要上升或下降很小的位移,即可实现停车和取车,其能耗大大减少,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立体车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立体车库的横截面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起重平台、载车平台、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起重平台与可移动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起重平台与可移动升降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载车平台与载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可移动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可移动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可移动升降组件的上升至最高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可移动升降组件的上升至最高点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立体车库的车辆移动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立体车库的车辆移动系统,包括一个起重平台1、设于起重平台1上方左右两侧的可移动升降装置2(如图3所示)、一个或两个用于驱动两可移动升降装置2升降的拉力装置3(所述拉力装置3设于起重平台1上)、以及设置于每个单元车位内的载车平台4,所述起重平台1设于立体车库100的外侧并与所述载车平台4相对应(如图3所示),如图4、图7-10所示,所述可移动升降装置2包括若干个并排设置的可移动升降组件5,所述可移动升降组件5包括第一升降立板51、设于第一升降立板51下方的第二升降立板52、若干个设于第一升降立板51和第二升降立板52之间的连杆53(所述连杆5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升降立板51和第二升降立板52可转动连接)、以及若干个设于所述第二升降立板52底部的滑轮54,所述第一升降立板51的末端与所述拉力装置3连接,所述起重平台1上设有若干第一滑轨6,每个所述可移动升降组件5的下方各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滑轨6,如图6所示,所述载车平台4的上方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套载车组件7和若干第二滑轨8,所述载车组件7包括若干个支撑立板71,所述第二滑轨8与支撑立板71交错设置,所述滑轮54分别与第一滑轨6和第二滑轨8相匹配,使得当可移动升降装置2滑入载车平台4时,可移动升降组件和支撑立板交错设置。当可移动升降组件5下降时,可移动升降组件5的上端低于支撑立板71的上端;当可移动升降组件5上升时,可移动升降组件5的上端与支撑立板71的上端相平或高于支撑立板71的上端。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升降立板51和第二升降立板52的纵向上均设有容纳所述连杆53的容纳空间9,所述容纳空间9内设有转轴10(如图1、图8-10所示),所述连杆53通过转轴10分别可转动连接于第一升降立板51和第二升降立板52。

如图10所示,当所述连杆53垂直于第一升降立板51和第二升降立板52时,所述连杆53的上端伸出第一升降立板51,起限位作用,可以防止车轮滑动。优选的,所述连杆53的上端为一弧形倒角,起缓冲作用。

所述可移动升降装置2的宽度为350mm-400mm,所述载车组件7的宽度为350mm-400mm,所述两可移动升降装置2之间的宽度为1200mm-1250mm,所述两载车组件7之间的宽度为1200mm-1250mm,可以使宽度为1.6m-1.9m的车辆的两侧车轮分别停在可移动升降装置2或载车组件7上。

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拉力装置3为一个,各第一升降立板51同时连接在一连接板20上,所述连接板20与所述拉力装置3连接。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移动系统的使用过程进行描述:

(一)停车过程如下:

先将车辆驶入可移动升降装置2上,两侧车轮分别位于两侧可移动升降装置2的上端;接着,使用者通过智能控制装置来查询单元车位的停车状态,选定未停车的单元车位,也可以通过智能控制装置上的选择按钮,直接选定单元车位;接着,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识别,控制起重平台1移动至选定单元车位的外侧,此时第一滑轨6和第二滑轨8相对接;接着,拉力装置3提供一个拉力拉动第一升降立板51向外移动,在连杆53的作用下,第一升降立板51同时上升;与此同时,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识别,并驱动滑轮54滑动,从而带动可移动升降装置2沿第一滑轨6滑至第二滑轨8的合适位置,然后拉力装置3自动识别,拉力解除,第一升降立板51受力解除,在车辆的自身重力作用下,第一升降立板51下降,使得可移动升降装置2的上端低于载车组件7的上端;车轮停放在载车组件7上;接着,可移动升降装置2沿第二滑轨8、第一滑轨6滑回起重平台1,停车成功。

(二)取车过程如下:

使用者通过智能控制装置直接选定单元车位;接着,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识别,控制起重平台1移动至选定单元车位的外侧,并使第一滑轨6和第二滑轨8相对接;接着,在智能控制系统的驱动下,滑轮54转动,带动可移动升降装置2沿第一滑轨6滑至第二滑轨8的合适位置;接着,拉力装置3提供一个拉力拉动各可移动升降组件5上的第一升降立板51向外移动,在连杆53的作用下,第一升降立板51同时上升,车轮置于可移动升降装置2上;接着,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识别,并驱动滑轮54滑动,可移动升降装置2沿第二滑轨8、第一滑轨6滑至起重平台1,取车成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