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及装配式建筑节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3129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及装配式建筑节点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及装配式建筑节点。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可以了。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早期的装配式建筑外形比较呆板,千篇一律。后来人们在设计上做了改进,增加了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够成批建造,而且样式丰富。

但是目前的装配式建筑稳定性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因此如何制作出稳定性良好且能抵御自然灾害的装配式建筑成为该技术领域发展的关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其制作简单方便,成型后的构件便于进行机械化制作,不同构件相互连接组装后形成的装配式建筑不仅具有良好的强度、稳定性、保温性能,并且能有效地抵御地震、台风、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横向、斜向剪切力、冲击力。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节点,对相邻的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之间进行联结,提高了整个装配式建筑的稳定性,使整个装配式建筑的竖向、横向、斜向结合的强度得到最佳保证,从而能有效地抵御地震、台风、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横向、斜向剪切力、冲击力。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具有层状结构,包括: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支撑筋、设置于第一混凝土层与第二混凝土层之间的保温层。第一混凝土层内设置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通长钢筋,且每个第一通长钢筋的两端延伸出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内设置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通长钢筋,且每个第二通长钢筋的两端延伸出第二混凝土层。支撑筋连接于第一混凝土层与第二混凝土层之间。

优选地,第一通长钢筋、第二通长钢筋相互交错布置。

优选地,支撑筋为W型钢筋。

优选地,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还包括沿第一混凝土层至第二混凝土层方向贯穿设置的凹槽、沿第一混凝土层至第二混凝土层方向设置的与凹槽匹配榫卯连接的凸出部。

优选地,第一通长钢筋的两端延伸出第一混凝土层并穿过凹槽,且第二通长钢筋的两端延伸出第二混凝土层并穿过凹槽。第一通长钢筋的两端延伸出第一混凝土层并穿过凸出部,且第二通长钢筋的两端延伸出第二混凝土层并穿过凸出部。

优选地,凹槽为燕尾槽。

优选地,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还包括预制在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中的至少一个的连接螺栓。

优选地,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还包括用于与连接螺栓配合的连接件,连接件包括角钢、矩形钢、钢槽中的一种或多种,连接螺栓与连接件配合将相邻两个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之间进行连接。

优选地,角钢、矩形钢以及钢槽均设置有可调节孔。

一种装配式建筑节点,包括多个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相邻两个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相互连接。

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及装配式建筑节点。提供的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具有上下两层混凝土层,并且每层混凝土层中均间隔设置有多根通长钢筋,增强了混凝土层的抗震性能与强度。上下两层混凝土层之间设置有保温层,赋予了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良好的保温性能。并且,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还设置有连接于上下两层之间的支撑筋,可提高此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的整体强度,使得该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能有效地抵御地震、台风、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横向、斜向剪切力、冲击力。同时,由于此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结构简单,化简了装配过程,更便于机械制作。提供的装配式建筑节点充分利用了此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的优点,使整个装配式建筑的竖向、横向、斜向结合的强度得到最佳保证,从而能有效地抵御地震、台风、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横向、斜向剪切力、冲击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为屋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为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连接螺栓与连接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种相邻墙板转角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种相邻墙板转角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1-第一混凝土层;103-第二混凝土层;105-保温层;107-第一通长钢筋;109-支撑筋;111-凹槽;113-凸出部;115-第二通长钢筋;117-连接螺栓;119-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参阅图1,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类似于长方体状,包括:第一混凝土层101、第二混凝土层103、保温层105、支撑筋109。第一混凝土层101设置于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的顶部,第二混凝土层103设置于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的底部,保温层105设置于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的第一混凝土层101与第二混凝土层103之间,支撑筋109连接与第一混凝土层101与第二混凝土层103之间。其中,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的顶部、底部是根据此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的通常使用的状态来定义,在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的其他使用过程中可进行相应调整。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的形状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并且,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也可采用能提供相同功能的其他单一型或混合型的构件来代替,本发明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第一混凝土层101设置于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的顶部。第一混凝土层101内设置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通长钢筋107每个第一通长钢筋107的两端均延伸出第一混凝土层101,延伸出的部分用于与相邻构件进行搭接。第一通长钢筋107是指直径不一定相同但必须采用搭接、焊接或机械连接接长且两端一定在端支座锚固的钢筋,第一通长钢筋107能为此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提供优良的抗震性能。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通长钢筋107也可以采用能提供相同抗震功效的其他部件进行代替,本发明不做限定。并且,由于延伸出的部分裸露在大气或者其他介质中,容易受腐蚀生锈,使得钢筋的有效面积减少,影响结构受力,因此需要根据耐久性要求规定不同使用环境的第一混凝土层101的最小厚度,以保证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在设计使用年限内钢筋不发生降低结构可靠度的锈蚀。本实施例中,第一混凝土层101的最小厚度不低于40mm。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混凝土层101的具体厚度可根据建筑体的具体需求进行选择,并且第一混凝土层101可采用其他能实现相同功能的单一或者混合的构件进行替代,本发明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第二混凝土层103设置于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的底部。第二混凝土层103内设置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通长钢筋115。每个第二通长钢筋115的两端都延伸出第二混凝土层103,延伸出的部分用于与相邻构件进行搭接。与第一通长钢筋107相同,第二通长钢筋115也是指直径不一定相同但必须采用搭接、焊接或机械连接接长且两端一定在端支座锚固的钢筋,同样能为此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提供优良的抗震性能,并且第二混凝土层103与第一混凝土层101相对设置能为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通长钢筋115也可以采用能提供相同抗震功效的其他部件进行代替,本发明不做限定。并且,由于延伸出的部分裸露在大气或者其他介质中,容易受腐蚀生锈,使得钢筋的有效面积减少,影响结构受力,因此需要根据耐久性要求规定不同使用环境的第二混凝土层103的最小厚度,以保证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在设计使用年限内钢筋不发生降低结构可靠度的锈蚀。本实施例中,第二混凝土层103的最小厚度不低于40mm。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混凝土层103的具体厚度可根据建筑体的具体需求进行选择,并且,第二混凝土层103也可采用其他能实现相同功能的单一或者混合的构件进行替代,本发明不做限定。

具体地,第一通长钢筋107与第二通长钢筋115可以是一一对应地布置,也可以是相互交错布置。例如,当第一通长钢筋107与第二通长钢筋115相互交错布置时,能有效地分散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受到的横向、斜向剪切力以及冲击力。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通长钢筋107与第二通长钢筋115的布置情况,可以根据装配式建筑所处环境的地理条件、环境等因素进行相应的调整,本发明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保温层105位于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的中部,为此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提供优良的保温性能,赋予建筑构件抵御寒冷的功效。保温层105主要采用粉煤灰、水泥、发泡颗粒或珍珠粉、粘结剂等原料进行配比而成的混合层。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保温层105的组成原料、可根据装配式建筑所处环境进行相应更改、调整,并且,保温层105也可采用其他能实现相同功能的单一或者混合的构件进行替代,本发明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筋109连接于第一混凝土层101与第二混凝土层103之间,为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提供更好的稳定性以及刚度。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支撑筋109穿过保温层105,且两端被分别浇筑在第一混凝土层101与第二混凝土层103内。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支撑筋109位于第一混凝土层101与第二混凝土层103侧边缘(支撑筋109未穿过保温层105),且支撑筋109的两端被分别固定在第一通长钢筋107延伸出第一混凝土层101的部分,以及第二通长钢筋115延伸出第二混凝土层103的部分。

具体地,参照图1,支撑筋109连接于第一通长钢筋107与第二通长钢筋115之间,使得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内的钢筋整体性增强,能更适应更大强度的剪切力以及冲击力。并且,支撑筋109为呈W型的钢筋,便于机械制作,无需进行过多弯折,装配简单便捷,从而提高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的装配效率。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筋109的形状以及支撑筋109在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内的布置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本发明不做限定。例如,支撑筋109依次连接第一通长钢筋107,再依次与第二通长钢筋115连接,即形成矩形的支撑筋109。

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2与图3,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可以具体为墙板或者屋面板,并且无论是墙板还是屋面板,此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都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凹槽111以及与凹槽111位置对应的凸出部113。

具体地,凹槽111沿着第一混凝土层101至第二混凝土层103方向贯穿设置。第一通长钢筋107的两端伸出第一混凝土层101并穿过凹槽111。同样地,第二通长钢筋115两端延伸出第二混凝土层103并穿过凹槽111。第一通长钢筋107与第二通长钢筋115露出的部分均从凹槽111穿过,便于相邻的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在此凹槽111位置处进行搭接作业。

作为优选地方案,凹槽111为燕尾槽,燕尾槽状的凹槽111能提供更强的连接力,使整个装配式建筑的竖向、横向、斜向结合的强度得到最佳保证,从而能有效地抵御地震、台风、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横向、斜向剪切力、冲击力。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凹槽111的形状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本发明不做限定。

具体地,凸出部113与凹槽111的大小相匹配。凸出部113沿着第一混凝土层101第二混凝土层103方向设置。第一通长钢筋107的两端伸出第一混凝土层101并穿过凸出部113。同样地,第二通长钢筋115两端延伸出第二混凝土层103并穿过凸出部113。当相邻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进行连接时,凸出部113与凹槽111进行榫卯连接,并且从凸出部113伸出的第一通长钢筋107、第二通长钢筋115与凹槽111伸出的第一通长钢筋107、第二通长钢筋115进行搭接。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相邻的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的钢筋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可以为焊接、机械连接等,本发明不做限定。并且,参阅图2,当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为屋面板时,屋面板的四周均设置有凸出部113与凹槽111,相邻的屋面板之间则通过凸出部113与凹槽111进行榫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当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为墙板时,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还可以根据需求设置连接螺栓117。连接螺栓117间隔预制于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中,并从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中伸出。

作为优选地方案,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还包括与连接螺栓117配合且同轴设置的连接件119。连接件119均设置有可调节孔(图未标),当相邻墙板进行连接时,其中一块墙板的连接件119可以通过可调节孔与另一块墙板的对应位置的连接螺栓117对接,使得连接螺栓117伸入可调节孔内。在连接件119装配成功之后,在安放螺帽之前,可先安放4mm厚度的钢限位垫圈,待连接螺栓117拧紧后,将限位垫圈与连接件119焊接,增强其连接处的刚度。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钢限位垫圈的厚度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本发明不做限定。

具体地,参阅图4,连接件119与连接螺栓117可通过埋设于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内的第一通长钢筋107或者是第二通长钢筋115焊接在一起,将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的钢结构连接为整体,增强其稳定性。同时,位于建筑最下方的连接件119还可以作为与地梁、圈梁的高强螺栓连接部位。当连接螺栓117与连接件119完全连接之后,可用水泥砂浆把连接件119连同连接螺栓117抹平,直至没有外露而完全隐蔽与水泥中,达到隔绝空气而不受空气侵蚀的目的,从而延长连接螺栓117和连接件119的使用寿命和疲劳周期。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避免钢筋外漏的方法与构件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本发明不做限定。

其中,连接件119的类型可以为角钢、矩形钢、钢槽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例如,参阅图3,相邻墙板进行连接时,连接件119为矩形钢;参阅图4,连接螺栓117可通过槽钢与埋设于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内的第一通长钢筋107或者是第二通长钢筋115连接,同时采用矩形钢与位于下端的相邻墙板进行连接;参阅图5,转角处的相邻墙板之间的连接时,连接件119也可以为矩形钢,并且矩形钢一般的厚度至少比墙板厚度少12mm,以此保证连接刚度;参阅图6,同样是转角处的相邻墙板之间的连接时,连接件119则可以为角钢。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119的具体实现方式以及连接件119的厚度均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本发明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节点(图未示),包括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

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及装配式建筑节点的工作原理为:提供的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具有第一混凝土层101与第二混凝土层103,并且每层混凝土层中均间隔设置有多根通长钢筋,增强了混凝土层的抗震性能与强度。上下两层混凝土层之间设置有保温层105,赋予了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良好的保温性能。并且,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还包括连接于上下两层之间的支撑筋109,提高了此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的整体强度,使得该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能有效地抵御地震、台风、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横向、斜向剪切力、冲击力。同时,由于此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结构简单,因此化简了装配过程,更便于机械制作。提供的装配式建筑节点为此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相互联结的连接点,当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为屋面板时,充分利用了此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的凸出部113与凹槽111的榫卯连接;当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为墙板时,充分利用了此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100的凸出部113与凹槽111的榫卯连接以及连接螺栓117与连接件119的完全连接。因而,无论是相邻墙板之间的连接、相邻屋面板之间的连接还是相邻的墙板与屋面板之间的连接都能使得整个装配式建筑的竖向、横向、斜向结合的强度得到最佳保证,从而能有效地抵御地震、台风、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横向、斜向剪切力、冲击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