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仓仓体下部的耐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5821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煤仓仓体下部的耐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山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仓仓体下部的耐磨结构。



背景技术:

煤矿井下煤仓是在煤矿井底进行临时贮存煤炭的场所,作为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放置煤的容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特殊性。井下煤仓的下缩口一般会因抛落的煤、矸石撞击极易损坏,为了解决煤仓下缩口因撞击易损坏的问题,常规办法是在煤仓下缩口砌筑的钢筋混凝土表面喷射凝固一层200mm厚的钢砂,此方法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能有效保护煤仓下缩口,但随着钢砂层受撞击的次数增加而变薄后,煤仓下缩口仍然会因抛落的煤、矸石撞击损坏,在煤仓下缩口喷射凝固钢砂层的方式,存在使用寿命短的问题。煤仓下缩口一旦损坏,煤矿往往需要停产来专门维修煤仓,不仅严重影响煤矿正常生产,还具有较高危险性,因此需要一种牢固稳定、承受撞击破坏能力强且使用寿命长的结构来保护煤仓下缩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仓仓体下部的耐磨结构,解决煤仓仓体下部因长期受抛落的煤块和矸石摩擦、撞击极易损坏的问题,提高煤仓使用寿命及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煤仓仓体下部的耐磨结构,包括锰钢板层、混凝土层及承托装置,所述锰钢板层设置于仓体下部的内侧,锰钢板层为顶端圆形开口、底端方形开口的锥壳结构。所述混凝土层位于锰钢板层和仓体内壁之间,混凝土层外侧通过锚杆与仓体相连,其内侧通过锚爪与锰钢板层相连。所述承托装置位于锰钢板层的下方,承托装置具有与锰钢板层的底端相匹配的方形出煤口,锰钢板层的底端与承托装置固定相连。

优选地,所述锰钢板层包括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上侧部分为圆锥台状的壳体结构,下侧部分为四棱锥台状的壳体结构,上侧部分的下端通过过渡部分与下侧部分的上端相连。

优选地,锰钢板层上侧部分包括多个环形单元,多个环形单元由下往上依次罗列固定焊接。每个环形单元是由多块梯形锰钢板首位依次相连构成,每块梯形锰钢板均通过至少三个锚爪与混凝土层相连。

优选地,锰钢板层过渡部分是由多块弧形锰钢板焊接构成,其与上侧部分相连的一端为圆形口,与下侧部分相连的一端为方形口,每块弧形锰钢板均通过至少三个锚爪与混凝土层相连。

优选地,锰钢板层下侧部分的每个侧壁,均由多块三角形锰钢板焊接构成,每块三角形锰钢板也均通过至少三个锚爪与混凝土层相连。

优选地,所述混凝土层的内部具有多层环形钢筋笼,多层环形钢筋笼由下往上依次布置,各锚爪的钩状部与其对应的钢筋笼相连。

优选地,每层钢筋笼的外侧沿其延伸方向等间隔设置多个锚杆,锚杆的主体部分锚固于仓体下部的内部。

优选地,所述承托装置包括两个横梁和两个纵梁,两个横梁平行水平布置在仓体的下方。两个纵梁设置在两个横梁之间,两个纵梁与两个横梁围成上述的方形出煤口。

上述的煤仓仓体下部的耐磨结构的施工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承托装置固定安装在仓体的下方,根据计算在仓体的内壁上由下往上逐层布置环形钢筋笼,在布置每层钢筋笼前,先将与其对应的锚杆锚定在仓体的内壁上。

步骤二,先将组成锰钢板层下侧部分的多个三角形锰钢板,通过锚爪固定于其对应的钢筋笼的内侧,再将相邻的三角形锰钢板焊接在一起,并将锰钢板层下侧部分的底端与承托装置焊接,最后在锰钢板层下侧部分与仓体内壁之间浇筑混凝土。锰钢板层下侧部分的上端与过渡部分的下端焊接,过渡部分的上端与上侧部分的下端固定焊接。

步骤三,将组成锰钢板层过渡部分的多个弧形锰钢板,通过锚爪固定于其对应的钢筋笼的内侧,多个弧形锰钢板的连接方式及后续的浇筑混凝土的方式与步骤二中的相同。

步骤四,将锰钢板层上侧部分的多个环形单元,由上往下逐层通过锚爪固定于其对应的钢筋笼的内侧,每安装完一个环形单元后,将该环形单元与仓体内壁之间浇筑一层混凝土,锰钢板层上侧部分外侧对应的混凝土层采用逐层浇筑的方式。各锚爪与钢筋笼相连的一端向一侧呈90°弯折成钩状部,钩状部通过扎筋固定于钢筋笼,锚爪的另一端与其对应的锰钢板固定焊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在煤仓仓体下部的内侧加装锰钢板层和钢筋混凝土层的结构,利用锰钢板具备高耐磨特性提高煤仓内壁耐磨性,另外锰钢板的高强度可提高煤仓的抗冲击能力,配合增加的钢筋混凝土层可极大降低掉落煤块、矸石的撞击对煤仓造成的损伤,起到保护煤仓仓体、增强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煤仓仓体下部的耐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煤仓仓体下部的耐磨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1和图2,一种煤仓仓体下部的耐磨结构,包括锰钢板层1、混凝土层2及承托装置3,所述锰钢板层1为于仓体10下部的内侧,锰钢板层是由若干块锰钢板通过焊缝拼接形成的顶端为圆形开口、底端为方形开口的锥壳结构,其中锰钢板优选65号锰钢。所述锰钢板层1包括上侧部分11和下侧部分12,上侧部分11为圆锥台状的壳体结构,下侧部分12为四棱锥台状的壳体结构,上侧部分11的下端通过过渡部分13与下侧部分12的上端相连,其中过渡部分13也是由锰钢板拼焊成的环形壳体结构,过渡部分13的上端口为与上侧部分11的下端口相适配的圆形口,其下端口为与下侧部分12的上端口相适配的方形口。

所述承托装置3位于锰钢板层1的下方,承托装置3具有与锰钢板层1的底端出口相匹配的方形出煤口31,锰钢板层1的下侧部分12的各侧壁的底端与承托装置3固定焊接在一起。所述承托装置3包括两个横梁32和两个纵梁33,两个横梁32平行水平布置在仓体10的下方,两个纵梁33水平平行设置在两个横梁32之间,两个纵梁3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横梁固定焊接在一起,两个纵梁33与两个横梁32围成上述的方形出煤口31。锰钢板层1的下侧部分12的四个侧壁,分别与两个横梁32和两个纵梁33的上表面焊接在一起,在使用过程中下落的煤块对锰钢板层1冲击,对锰钢板层1可起到支撑的作用

锰钢板层1的上侧部分11包括多个环形单元,锰钢板层1的上侧部分11是由多个环形单元由下往上依次罗列并固定焊接构成,环形单元为上端扩口、下端收口的壳体结构,各环形单元的轴线均重合,多个环形单元首尾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构成锰钢板层1的上侧部分11。每个环形单元均由多块梯形锰钢板首位依次相连围成的锥形壳体结构,每块梯形锰钢板上均设置有三个安装孔,每个安装孔内设置一个锚爪8,锚爪8是由钢筋的一端向一侧弯折90°形成钩状部,各锚爪8均位于环形单元的外侧,其远离钩状部的一端插入对应的安装孔与锰钢板固定焊接在一起。

锰钢板层1的过渡部分13是由多块弧形锰钢板焊接构成,其与上侧部分相连的一端为圆形口,与下侧部分相连的一端为方形口。每块弧形锰钢板上均设置有三个安装孔,弧形锰钢板的每个安装孔内设置一个锚爪8,每块弧形锰钢板的外侧的锚爪8,采用与梯形锰钢板外侧的锚爪8布置方式相同。锰钢板层1下侧部分的每个侧壁,均由多块三角形锰钢板焊接构成,每块三角形锰钢板上均设置有三个安装孔,三角形锰钢板的每个安装孔内设置一个锚爪8,每块弧形锰钢板的外侧的锚爪8,采用与梯形锰钢板外侧的锚爪8布置方式相同。

所述混凝土层2位于锰钢板层1和仓体10的内壁之间,混凝土层2的内部设置有多层环形的钢筋笼7,多层环形的钢筋笼7由下往上依次布置。混凝土层2外侧通过锚杆9与仓体10的内壁相连,各锚杆9的一端锚定在仓体10内,另一端植入混凝土层2内,起到连接混凝土层2与仓体10的作用,混凝土层2的内侧通过锚爪8与锰钢板层1固定相连,具体地,锚爪8的钩状部的一端植入混凝土层2内,各锚爪8的钩状部与其对应的钢筋笼7通过扎筋固定相连在一起,锚爪8起到连接混凝土层2与锰钢板层1的作用。

上述煤仓仓体下部的耐磨结构的施工过程,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将承托装置3的两个横梁3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墙体内,承托装置3的出煤口31位于仓体10的下方,根据计算在仓体10的内壁上由下往上逐层布置环形钢筋笼7,在布置每层钢筋笼7前,先将与其对应的锚杆9锚定在仓体10的内壁上,将钢筋笼7通过扎筋固定于对应的锚杆伸出仓体10内壁外侧的一端。步骤二,根据预先计算将已经下好料的组成锰钢板层1下侧部分12的所有三角形锰钢板、组成锰钢板层1过渡部分13的所有弧形锰钢板、组成锰钢板层1上侧部分11的所有梯形锰钢板运送至煤仓装载硐室,将组成锰钢板层1下侧部分的多个三角形锰钢板。对于锰钢板层1下侧部分12的安装,是通过锚爪8将各三角形锰钢板固定于其对应的钢筋笼7的内侧,各锚爪8与钢筋笼7相连的一端向一侧呈90°弯折成钩状部,钩状部通过扎筋固定于钢筋笼7上,锚爪的另一端与其对应的锰钢板固定焊接。再将相邻的三角形锰钢板焊接在一起,并将锰钢板层1下侧部分12的底端分别与承托装置3的两个横梁32和两个纵梁33的上表面焊接,最后在锰钢板层1下侧部分12与仓体10内壁之间浇筑牌号为C30的混凝土。

步骤三,将组成锰钢板层1过渡部分13的多个弧形锰钢板,通过锚爪8固定于其对应的钢筋笼7的内侧,多个弧形锰钢板的布置、连接方式及后续的浇筑混凝土的方式与步骤二中的相同。锰钢板层1下侧部分11的上端与过渡部分13的下端焊接,过渡部分13的上端与上侧部分11的下端固定焊接。步骤四,将锰钢板层1上侧部分11的多个环形单元,由上往下逐层通过锚爪8固定于其对应的钢筋笼7的内侧,将锰钢板层1上侧部分的安装是按照先组装、焊接完下层环形单元再组装、焊接相邻的上层单元的顺序进行,各环形单元之间焊接在一起。每安装完一个环形单元后,将该环形单元与仓体10内壁之间浇筑一层牌号为C30的混凝土,所述锰钢板层1上侧部分11外侧对应的混凝土层采用逐层浇筑的方式。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