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带瓷砖层的保温复合墙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1844发布日期:2019-02-01 20:1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带瓷砖层的保温复合墙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墙板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带瓷砖层的保温复合墙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建筑工业化生产以其低廉的成本,出色的性能,节能环保的施工理念,已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采用预制混凝土墙板建造全装配式建筑,已成为中国向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途径之一。

目前,由于预制混凝土墙板标准化程度低,传统预制混凝土承重墙板自重大,保温性能差,成本高,而且,传统的复合墙板用作外墙时,若需增加装饰层(例如贴瓷砖或做表面图案造型)时,还需二次施工,费时又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预制带瓷砖层的保温复合墙板,不仅轻质保温,能够模块化施工,而且还自带瓷砖层,避免后续二次加工,省时省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制带瓷砖层的保温复合墙板,包括钢筋网片、若干个设置在墙板下部的套筒、若干个沿所述复合墙板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的套管和浇筑在所述套筒、所述钢筋网片及所述套管外周的混凝土、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其中一外侧上的瓷砖层;所述套筒和所述套管间隔设置,所述套管内设保温材料;所述钢筋网片平行于所述复合墙板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所述瓷砖层包括拼接在一起的若干片瓷砖片,通过设置在所述瓷砖层内侧的抗裂砂浆与所述混凝土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套管设置为并行的两排,所述钢筋网片设置在两排所述套管之间。

进一步,所述套管为采用金属材料或塑胶材料制成的中空状的长条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保温材料包括以下之一:岩棉、EPS、XPS、橡塑保温材料、玻璃棉、泡沫混凝土。

进一步,所述复合墙板宽度方向的窄侧面的其中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凹槽,另一侧面设有凸起,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凸起均沿所述复合墙板的高度方向布置并且相互匹配。

进一步,所述复合墙板的底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凹槽。

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凸起的长度与所述复合墙板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与所述复合墙板的长度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墙板内设置轻质保温材料,不仅使墙板的重量减轻了25%左右,方便吊装,而且还使其保温性能提高了40%左右。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墙板内设置设计合理的钢筋网片、合理间隔布置的套管和套筒,使墙板具备一定承重能力,抗震性能好,可作为承重墙使用。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墙板左右两侧以及底面设置反坎,不仅增加了连接的可靠性,还能有效降低传统预制墙板渗漏问题的发生。

4.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瓷砖层预先放置在模具的上表面,与钢筋网片、套筒以及套管一起经过一次浇筑形成带瓷砖层的保温复合墙板,生产方法简单、施工安装便捷,不仅节省了生产时间,还能大大减少二次施工的工作量,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制带瓷砖层的保温复合墙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制带瓷砖层的保温复合墙板的侧面结构及其底部放大示意图。

1—套筒;2—钢筋网片;3—套管;4—混凝土;5—第一凹槽;6—凸起;7—第二凹槽;8—瓷砖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如图1-2所示,一种预制带瓷砖层的保温复合墙板,包括钢筋网片2、若干个设置在墙板下部的套筒1、若干个沿所述复合墙板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的套管3和浇筑在所述套筒1、所述钢筋网片2及所述套管3外周的混凝土4、设置在所述混凝土4其中一外侧上的瓷砖层8,所述瓷砖层8包括拼接在一起的若干片瓷砖片,通过设置在所述瓷砖层8内侧的抗裂砂浆与所述混凝土4固定连接。所述瓷砖层8可根据客户需求选择不同样式、不同尺寸的瓷砖片通过预先拼合形成所述瓷砖层8。若干个所述套筒1分设为等间距的若干列,每一列所述套筒1沿着所述复合墙板的宽度方向排列。所述套管(3)为中空状的长条形结构,所述套管3内填充有保温材料,并且与所述套筒1间隔布置。所述套管3的高度低于所述复合墙板的高度,所述套管3的上下两端均设置在所述混凝土4内,避免会暴露在所述混凝土4外面。所述套管3的两端端部处的所述保温材料可与所述混凝土4直接接触,也可以不与所述混凝土4直接接触,当不与所述混凝土4接触时,可在所述套管3的两端设置端盖,即在所述保温材料与所述混凝土4直接接触处设置端盖。所述钢筋网片2设置在若干个所述套管3的同一侧并平行于所述复合墙板的长度方向。各列所述套筒1和若干个所述套管3按照需求间隔预定距离设置,本实用新型优选间隔2-3个所述套管3设置一列所述套筒1。所述套筒1设置为中空的长条形结构,其中一端部上设有内螺纹连接结构,与设置在所述复合墙板内的钢筋条螺纹连接。具体为,所述钢筋条的一端与所述套筒1螺纹连接,另一端凸出所述复合墙板的顶部端面一段距离。所述套筒1的另一端端面与所述复合墙板的底部端面平齐。所述复合墙板可根据客户的需求设置不同的尺寸,所述尺寸包括长度尺寸、宽度尺寸和高度尺寸。一般情况下,所述复合墙板的高度等于楼层的高度,其顶部凸出的所述钢筋条与楼面及上层的所述复合墙板通过现场浇筑混凝土4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钢筋网片2主要由若干根纵向和横向交错布置的钢筋通过焊接或者捆绑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形成矩形的网格状结构。所述钢筋网片2尺寸与所述复合墙板的尺寸相适应,使所述钢筋网片2完全覆盖在所述混凝土4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套管3设置为并行的两排,两排所述套管3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钢筋网片2设置在两排所述套管3之间。所述套管3采用金属材料或塑胶材料制成,金属材料可选用不锈钢或铝合金,塑胶材料可选用PVC或者PPR。所述套管3的横截面形状包括以下之一:矩形、圆形、椭圆形或其它闭合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塑胶材料制成,其横截面为矩形。具体为,所述套管3的尺寸可根据所述复合墙板的尺寸大小和设置在所述复合墙板内的所述套管3的数量对应设置。例如,所述复合墙板的尺寸优选设置为长度×宽度×高度=2000mm×250mm×2900mm,考虑到所述复合墙板的整体承重能力以及保温性能,所述套管3的横截面尺寸不宜超过长度×宽度=180mm×80mm,所述套管3的高度尺寸少于所述复合墙板的高度,优选少100mm,以保证所述套管3的上下两端均不会暴露在所述混凝土4外面。所述套管3内填充有保温材料,所述保温材料可为隔热隔音耐火的轻质保温材料,包括以下之一:岩棉、EPS(聚苯乙烯泡沫)、XPS(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橡塑保温材料、玻璃棉、泡沫混凝土及其衍生的一些轻质保温材料等,本实施例优选为岩棉。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套管3还可以为在墙板内并行的若干排设置。两排所述套管3的尺寸大小可以保持一致,也可以不一致。若两排所述套管3的尺寸大小保持一致,两排所述套管3等间距地设置成排并一一对应;若两排所述套管3尺寸大小不一,优选为,两排所述套管3包括大管材和尺寸比所述大管材略小的小管材,在保证所述复合墙板整体厚度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所述大管材和所述小管材交替混合设置,能进一步降低所述复合墙板本身的重量,也使其保温效果更佳,成本造价更低。

在本实用新型一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筒1设置为二十四个,分为六列,每列均设置有四个所述套筒1。为了使复合墙板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在所述复合墙板长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双列的所述套筒1,在所述复合墙板的中部间隔预定距离设置单列的所述套筒1,通过分别与所述套筒1连接的钢筋增加所述复合墙板的整体强度。

为了实现所述复合墙板的模块化组装,在所述复合墙板宽度方向的窄侧面的其中一侧面设有第一凹槽5,另一侧面设有凸起6,所述第一凹槽5和所述凸起6均沿所述复合墙板的高度方向布置并且相互匹配。优选为,所述第一凹槽5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对应地,所述凸起6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凹槽5尺寸配合的矩形。所述第一凹槽5和所述凸起6的横截面形状还可以为梯形或其它能相互配合的形状。在安装复合墙板时,所述复合墙板的所述第一凹槽5与相邻的一个所述复合墙板的凸起6卡接。所述第一凹槽5和所述复合墙板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凹槽5沿着所述复合墙板的高度方向布置在所述复合墙板的其中一侧侧面的中间位置,其长度与所述复合墙板的高度相等。对应地,所述凸起6和所述复合墙板为一体成型,沿着所述复合墙板的高度方向布置在所述复合墙板的另一侧侧面中间位置,其长度与所述复合墙板的高度相等。所述复合墙板的高度方向上的连接通过所述第一凹槽5和所述凸起6卡接实现,不仅大大提高了相邻两块的复合墙板连接的可靠性,通过所述复合墙板的所述第一凹槽5和相邻的所述复合墙板的所述凸起6的配合卡接,还起防水作用,能有效提高其连接处的抗渗漏性能。

所述复合墙板的底面中间位置还设有第二凹槽7,所述第二凹槽7沿着所述复合墙板的长度方向布置,其长度与所述复合墙板的长度相等。在复合墙板安装时,所述第二凹槽7与地面或楼面上预先设置的向上凸起的连接部卡接,既能快速进行定位,也能起防水作用,能有效降低传统预制墙板的渗漏问题。所述连接部在安装所述复合墙板之前预先通过浇筑混凝土4的方式形成,所述连接部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第二凹槽7匹配。优选为,所述第二凹槽7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对应地,所述连接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二凹槽7尺寸配合的矩形。所述第二凹槽7和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形状还可以为梯形或其它能相互配合的形状。

为了方便所述复合墙板的安装,一般在所述复合墙板边缘的合适位置设置若干个吊装埋件(图中未画出)。所述吊装埋件包括吊环、螺杆式预埋件、圆头吊钉等等,在预埋时可按需求进行适当的选择和预埋。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预制带瓷砖层的保温复合墙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①清扫钢模台,支模,并在模具围合起来的内部的底面上放置所述瓷片模具,然后将瓷片对应放入所述瓷片模具中,使所述瓷片的背面朝上;其中,若干片瓷片在所述瓷片模具拼接在一起形成所述瓷砖层8的,且若干片所述瓷片需预先浸泡预定时间。所述瓷片通过瓷片模具可快速拼接成各种所需的样式。

②在所述瓷砖层8的背面上均匀铺设抗裂砂浆,所述抗裂砂浆的铺设厚度不超过5mm。

③将若干个填充了保温材料的套管3水平间隔合适距离放置于所述抗裂砂浆之上,并在所述套管3上放置若干个第一垫块。其中,若干个所述套管3之间互相平行,并与所述复合墙板的高度方向平行。

④预埋若干个套筒1和若干个吊装埋件,所述套筒1和所述套管3间隔设置。其中,每列的所述套筒1为若干个所述套筒1分设为若干层,上下相邻的两层所述套筒1之间通过第三垫块分隔开。所述套筒1在预埋时,其一端与模具侧面抵接,另一端与钢筋条螺纹连接。放置在最下面的套筒1直接放置抗裂砂浆之上,而在所述套筒1之间、所述套筒1与钢筋网片2之间均分别通过第三垫块间隔。所述套筒1可以是通过插置的方式将通过第三垫块相互间隔的套筒1分别相应插置抗裂砂浆与钢筋网片2之间及钢筋网片2之上;又或者在放置钢筋网片2前就先放置部分通过第三垫块相互间隔的套筒1,再将钢筋网片2放置其上,并继续在所述钢筋网片2上对应放置剩下的通过第三垫块相互间隔的套筒1,形成多列的所述套筒2且各列与所述套管3间隔设置。所述钢筋条的其中一端与所述套筒1之间螺纹连接,另一端凸出所述模具一段预设距离。为了方便复合墙板的吊装,需要在所述复合墙板边缘合适的位置放置若干个吊装埋件。所述吊装埋件包括但不限于吊环、螺杆式预埋件、圆头吊钉等等,在预埋时可按需求进行适当的选择和预埋。

⑤将预先制好的钢筋网片2放入模具内并放置于所述第一垫块之上。所述钢筋网片2主要由若干根纵向和横向布置的钢筋通过焊接或者捆绑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形成矩形的网格状结构。

⑥在所述套筒1、所述钢筋网片2以及所述套管3外周浇筑混凝土4并进行收面处理及后期处理,保证混凝土4表面光洁平整。具体地,在浇筑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充分的、均匀的振捣,还要经常观察吊装埋件、套管3和套筒1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灌,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4凝结前修正完好。所述收面处理主要指用铁抹子或木抹子在混凝土4表面反复压抹,直到达到工程所需表面光洁要求。所述后期处理主要指保湿处理,即间隔预定时间往所述复合墙板上浇水保湿,防止混凝土4表面开裂。

⑦拆模,待所述混凝土4凝结到一定程度时拆除所述钢模台和所述瓷片模具得到带瓷砖层8的保温复合墙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在步骤⑤之后执行步骤a:将若干个填充了保温材料的套管3水平放置在所述钢筋网片2上,其中,所述套管3与所述钢筋网片2之间设置第二垫块,所述第二垫块将所述套管3和所述钢筋网片2分隔开,方便在浇筑时,所述混凝土4能充分填充所述套管3和所述钢筋网片2之间的间隙。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钢筋网片2的上下两侧均设有若干所述套管3,然后一次性浇筑混凝土4,既能在满足所述复合墙板厚度的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所述复合墙板的重量,又能通过设置在所述套管3内的保温材料实现双层保温,大大提高了所述复合墙板的保温隔热隔音性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墙板内设置轻质保温材料,不仅使墙板的重量减轻了25%左右,方便吊装,而且还使其保温性能提高了40%左右。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墙板内设置设计合理的钢筋网片、合理间隔布置的套管和套筒,使墙板具备一定承重能力,抗震性能好,可作为承重墙使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墙板左右两侧以及底面设置反坎,不仅增加了连接的可靠性,还能有效降低传统预制墙板渗漏问题的发生。而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瓷砖层预先放置在钢模台上的瓷片模具内,与钢筋网片、套筒以及套管一起经过一次浇筑形成带瓷砖层的保温复合墙板,生产方法简单、施工安装便捷,不仅节省了生产时间,还能大大减少二次施工的工作量,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