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车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垂直升降类立体车库的升降机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城市的繁华商业地段土地面积紧张,为解决停车不足的问题,需要在有限的土地面积内建立高层停车设备,这样才能满足车位数量的需求。立体车库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空间利用率高、停车密度高等优点。
对于拥有多层停车泊位的垂直升降类立体车库,汽车升降机上的车辆会频繁在升降机和停车泊位上往返移动,会对升降机产生扰动,目前升降机的水平方向上会由四个导向轮限位在垂直轨道中来达到平衡稳定,但是升降机的竖直方向上仅由吊机通过绳索牵引,动辄上千公斤的车辆在升降机和停车泊位上的转移会使得升降机产生竖直方向的扰动位移,直接影响到车辆进出升降机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在竖直方向上锁定升降机的垂直升降类立体车库的升降机定位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垂直升降类立体车库的升降机定位装置,该垂直升降类立体车库的升降机为长方体结构,升降机的四角处分别通过支座安装有导向轮,导向轮均限位在相匹配的垂直轨道内,导向轮可沿着垂直轨道上下移动,所述升降机定位装置包括垂直固定悬挂在所述垂直轨道内侧面的定位直杆、安装在升降机长轴侧面且与定位直杆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用于可分离卡扣在定位直杆上的摆扣组件以及安装在升降机长轴侧面用于控制摆扣组件做弧线运动的伸缩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组件包括垂直安装在升降机侧面的第一固定座、与第一固定座枢轴连接的气缸伸缩杆,气缸伸缩杆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摆扣组件连接且可推动摆扣组件运动至定位直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摆扣组件包括垂直安装在升降机侧面的第二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枢轴连接的摆杆,摆杆与定位直杆处于同一水平面、贯穿开设在摆杆侧面用于卡扣在定位直杆上的定位通孔以及垂直安装在摆杆顶面的限位座,所述限位座与气缸伸缩杆的动力输出端枢轴连接,所述限位座与伸缩组件处于同一水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的长轴侧面对称设置有两组升降机定位装置。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垂直固定悬挂在垂直轨道内侧面的定位直杆与安装在升降机长轴侧面且与定位直杆处于同一水平面的摆扣组件之间的可分离卡扣来实现在竖直方向上锁定升降机,设置的伸缩组件可推动摆扣组件运动至定位直杆上;本实用新型可保持升降机在竖直方向上不会因车辆进出而产生扰动位移,保证车辆进出升降机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在升降机上未实现定位时的结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在升降机上实现定位时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摆扣组件的结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升降机;2-支座;3-导向轮;4-垂直轨道;5-伸缩组件;501-第一固定座;502-气缸伸缩杆;6-摆扣组件;601-第二固定座;602-摆杆;603-定位通孔;604-限位座;7-定位直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垂直升降类立体车库的升降机定位装置,该垂直升降类立体车库的升降机1为长方体结构,升降机1的四角处分别通过支座2安装有导向轮3,导向轮3均限位在相匹配的垂直轨道4内,导向轮3可沿着垂直轨道4上下移动,升降机定位装置包括垂直固定悬挂在垂直轨道4内侧面的定位直杆7、安装在升降机1长轴侧面且与定位直杆7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用于可分离卡扣在定位直杆7上的摆扣组件6以及安装在升降机1长轴侧面用于控制摆扣组件6做弧线运动的伸缩组件5。
其中,伸缩组件5包括垂直安装在升降机1侧面的第一固定座501、与第一固定座501枢轴连接的气缸伸缩杆502,气缸伸缩杆502的动力输出端与摆扣组件6连接且可推动摆扣组件6运动至定位直杆7上。
摆扣组件6包括垂直安装在升降机1侧面的第二固定座601、与第二固定座601枢轴连接的摆杆602,摆杆602与定位直杆7处于同一水平面、贯穿开设在摆杆602侧面用于卡扣在定位直杆7上的定位通孔603以及垂直安装在摆杆602顶面的限位座604,限位座604与气缸伸缩杆502的动力输出端枢轴连接,限位座604与伸缩组件5处于同一水平面。
优选地,升降机1的长轴侧面对称设置有两组升降机定位装置。
根据上述构造,首先在垂直升降立体车库的每层停车泊位相对应的层面的垂直轨道内侧面上均设置好定位直杆7,待升降机1载着车辆到达相应的停车泊位后,气缸伸缩杆502伸长推动摆杆602做弧线运动至定位通孔603卡扣在定位直杆7上,然后车辆才开始从升降机1上横移至停车泊位上停放,这样升降机1在竖直方向上就不会产生扰动位移,保证了车辆进出升降机1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