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墨补充装置、具有印墨补充装置的记录设备及印墨补充的方法

文档序号:1817925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印墨补充装置、具有印墨补充装置的记录设备及印墨补充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印墨加入到喷射如印墨或类似物那样的液体的记录设备中的印墨补充装置、具有这种印墨补充装置的记录设备以及印墨补充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用印墨补充记录印墨盒的印墨补充装置,这种印墨盒可安置于具有这种补充装置的记录设备和喷墨记录设备中。
在如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或类似物以及被用作包括计算机或文字信息处理机的组合设备或工作站的输出装置那样的记录设备中,影像(字符和符号)根据影像信息被记录在如纸或塑性树脂材料薄层(OHP薄层料或类似物)上。这类记录设备可被分为喷墨型、针点型、热感应型、热转移型、激光束型或类似的类型,这种分类是根据该记录设备的记录系统决定的。在一种连续型记录设备中,一个记录头在与记录材料送进方向(副扫描方向)垂直的主扫描方向上移动,该记录材料被放置于一个预定的记录位置后,安装在滑架上、在记录纸上沿主扫描方向可动的记录装置(记录头)就对记录材料扫描而实现影像(字符和符号)的记录。在完成一行记录之后,该记录材料就被送进一段预定的距离(副扫描sub-scan)。接着,下一行就被记录(主扫描)。重复上述过程,以便使影像记录在记录材料的预定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在行型记录设备中,扫描作业就只是送进记录材料、将记录材料置于预定的记录位置上、并且在记录材料被送过一预定距离后立即进行一行记录,以便使影像被记录在记录材料的整个表面上。
在记录设备中的喷墨型(喷墨记录设备)中,印墨从记录装置(记录头)喷至记录材料上而实现记录。喷墨型的优点是记录材料的尺寸可以减小;可以高速度地记录高分辨率的影像;无需特殊处理就可使用普通的纸印刷;经营成本低;噪音小(非冲击型);而且容易用各彩色印墨进行彩色记录。
喷墨记录设备可用于将影像或类似物记录在织物上,即可用于纺织品印刷。
在喷墨型记录设备中,一种利用热能喷墨的喷墨型记录装置的优点是通过利用包括浸蚀、蒸发、喷涂或类似方法在内的半导体制造工艺在一个基板上形成电热变换器、电板、液体隔离层和顶板而可容易地制作很高密度的液体通道(喷射口)。因此其尺寸可以进一步减小。通过利用IC(集成电路)工艺和微型加工工艺的优点,很容易提供一种多位记录装置或两维记录装置。因此,记录装置可以是一种整行多喷咀的喷墨头或是一种高密度记录头。
喷墨记录设备配置有用于将印墨供应至记录装置(记录头)的印墨容器。作为一种印墨容器的墨盒(可更换的)被广泛地采用。印墨盒可以是一种简便的印墨容器,或者可以与记录头构成一体。因此在本申请中“印墨盒”包括上述两种情况,并意味着是一个可更换的盒,至少该盒的一部分构成印墨容器。这种印墨盒被称作“记录印墨盒”以便于与充注印墨盒相区别。充注印墨盒只是一种用于盛装印墨并将印墨注入所述印墨盒中的印墨容器。当赋予记录头和印墨容器以特定的含意时,称之为喷墨盒。有两种类型的喷墨盒,即一种是印墨容器与记录头形成一体;另一种是印墨容器与记录头可以分开。
基于环境问题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两个方面的需要,增加了重复利用印墨盒的重要性。因此希望配备一种可将印墨补充到印墨盒的印墨容器中的装置。为了进行这一补充,广泛地采用了如下所述的一种方法。一种单一的注入器形式的印墨容器安装在印墨盒的连接部分,印墨容器可被压缩而将印墨注入印墨盒,从而使印墨盒可以重复利用。
然而,在利用这种注入器形式的印墨容器进行印墨的再补充的方法中,在操作和功能方面有各种问题,从而使用户数量难以增加。例如,当这种注入器用于具有记录头和容器组件的可更换的墨盒时,会出现下列的不便之处。
在这种可更换的记录头(即墨盒)中,其内部分为头部及印墨容器部分,而且盛装印墨的部分装有存留印墨用的印墨吸收材料。印墨通过一导管从印墨吸收材料供应至头部。为了保护印墨的性质,印墨容器用不透明材料制作。
因此在印墨容器用空之后,在用印墨再填充该容器内的印墨吸收材料时,由于容器内部是看不见的,所以其补充的程度只能凭估算决定。如果过猛、过快地填充印墨,流入注入口、喷射口或连接部分的印墨超过该印墨材料的吸收能力时,就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在吸收材料中装有溢流通道的情况下,大于吸收材料所能容纳量的印墨就通过具有较小通道阻力的溢流通道流出。因此,即使操作者认为已经注入了预定数量的印墨,该印墨吸收材料并没有留住所要求数量的印墨。
在印墨加入注入器或印墨注入印墨盒中时所产生的上述问题也可能在印墨容器中遇到,其结果会导致印墨注入口或印墨连接口的堵塞。此外,在注入作业中当印墨盒在操作者的手中时,注入器侧表面可能会被污染而导致印墨喷射性能变坏。而且,操作者的手可能会与传送电信号用的电连接器件相接触,在人身体内积聚起来的静电可能会毁坏这些电气元件。
就非注入型印墨填充装置而言,美国专利US4968998及US4967207或类似的专利打算在喷墨记录设备中配置一个印墨补充装置。
在US4968998专利中,公开了下列的补充装置。与记录头构成整体的盛装印墨的部分设置有一个带有填充管的孔、一个真空口和一个空气通口,在进行填充印墨作业时,在通过真空口而从印墨容器的泡沫材料的上部把空气和液体色料排走的同时,印墨就通过填充管进入该泡沫材料。填充管的一端置于印墨容器的底部,但不与记录头的喷射器或过滤器邻接。空气通口安置在一个不同于填充管和真空口的位置处。但是以这种结构对容器进行补充印墨时,由于空气通口是打开的,该容器内部的真空条件不会是一样的。而且,如果抽吸量增大,空气会通过印墨喷出口而进入记录头。
由于填充管的端部远离记录头,所以就有印墨填充不到临近记录头的区域的可能。而且,空气可能被推压到印墨容器的拐角处,其结果是使空气可能存留在印墨容器中。在填充作业时,随着抽吸作业而将印墨注入,因此,为了将印墨充入整个印墨容器,必须使用大量的印墨。所以填充作业中的印墨利用率是很低的。美国专利US4967207公开了另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喷墨记录设备配置了一种印墨补充装置。在这种补充方法中,印墨容器内部的压力是通过空气通口降低的,空气通孔有一个真空口,在压力降低之后,印墨通过一个印墨供给针状体而供入。针状体的一端安置在印墨容器的底部不邻接记录头的过滤器或喷射口处。
在印墨喷射之前维持印墨容器内的真空状态是可能的。但是由于供给印墨用的针状体远离记录头部分,在如这里所公开的那样不能建立起完全的真空时,有可能在边缘区域的记录头与印墨容器之间形成一种空气层。
因此,在上述的两种结构中,为了除去记录头周围的空气层,在补充印墨之后实施大量的抽吸补偿作业是不可避免的。此外,所公开的这些结构是十分复杂的。而且,一次补充作业所需要的印墨量大于印墨容器所盛装的量,从而使充注印墨容器的盛装印墨部分的尺寸增大。
为了解决存在于记录头周围的空气层问题,有日本专利申请laid-open公开号101970/1991和250068/1992及类似的专利申请。
在编号为101970/1991的日本专利申请中,印墨容器内部的压力是减小的,在压力减小后,印墨就通过记录头的印墨供给口而从印墨容器中提供给记录头。填充印墨的量是在印墨分布于印墨容器中的全部多孔材料之后,通过穿过空气孔而抽取印墨来控制的,这样就提供了适量的印墨存留在该多孔材料中。这种结构可以防止空气层在记录头部形成。
但是,一旦被填充入容器的印墨的一部分被抽出之后,就要求有比需要量大的印墨,而且用于喷射印墨的结构和真空机构是复杂的。
在日本专利申请Laid-openNo.250068/1992中,公开了一种填充具有空气通口和印墨供给口的液体容器的方法。其填充过程如下在空气通口被关闭期间通过印墨供给口使容器内部抽真空而使容器内部产生真空,之后将印墨从印墨供给口注入,在完成印墨注入作业之后将空气通口打开,并将印墨注入装置从注入口(即印墨供给口)取走。就这种填充方法而言,在印墨填充作业结束、移走印墨注入装置时通过由印墨注入口导入空气而使在记录装置与印墨容器之间形成印墨连接通道的问题得以避免。但是这种设备的复杂化是不可避免的。
在研究上述各实例时,就印墨补充装置及补充方法而言,期望下列各点。
1、在完成印墨补充期间,记录头与印墨容器间的印墨通道不能被其内的空气层阻断。于是,在印墨补充作业之后,用以使得记录头能够喷射印墨的恢复步骤可被缩减。
2、印墨补充过程中所要求的印墨量应尽可能地接近补充到印墨盒(即喷墨盒)中的印墨量。这样,补充印墨的利用率就能提高,且可使补充装置的尺寸减小。
3、补充装置的结构应该简化,这样能使补充装置的尺寸减小。
4、补充后的印墨盒仍能提供高的印刷质量。
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印墨补充方法,一种印墨补充装置及一种具有这种补充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通过这种补充装置,印墨可以毫无困难地补充到印墨盒中,而且补充印墨的利用率高,不污染操作者的手,周期短,结构紧凑。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补充印墨的方法、一种印墨补充装置和具有这种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使用这种设备用补充了的印墨盒可以获得高的记录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将印墨加入到具有一个印墨排出口和一个与周围环境沟通的空气通口的记录墨盒中的印墨补充装置,本补充装置包括一个用于盛装将要被补充到记录印墨盒中的印墨的充注印墨盒;具有一个控制印墨出口压力的第一压力控制部分和一个控制空气通口压力的第二压力控制部分的压力控制机构;用于将第二压力控制部分的压力变化传送至充注印墨盒的压力传送机构。
上述的装置,可以用第一模式操作。在这种模式中,只控制第一压力控制部分使得在第一压力控制部分中的压力减小;也可以用第二种模式操作,在第二种模式中,第一压力控制部分的压力被减小,而且大致在与此同时,第二压力控制部分中的压力被增大;不可以用第三种模式作业,在第三种模式中,只是第二压力控制部分受控制,而且这部分中的压力是被增加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具有通过将印墨喷射到一种记录材料上而实现记录的记录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本设备具有在记录材料与记录装置之间传递相对运动的机构;用于恢复记录装置作业的恢复机构;一个盛装待加入至记录印墨盒中的印墨的充注印墨盒,具有用于控制印墨排放部分压力的第一压力控制部分和用于控制空气通口的压力的第二压力控制部分的压力控制机构;以及用于将第二压力控制部分的压力变化传送至充注印墨盒的压力传送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补充具有一个配置印墨排放口和一个与外界环境沟通的空气通口的印墨的容器印墨盒的补充方法,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关闭空气通口后通过印墨出口给印墨容器内部抽真空而在该印墨容器内建立压力减低状态的第一步骤;继续第一步骤,在从印墨容器内部抽空气的同时将印墨挤压并通过空气通口注入印墨的第二步骤。
上述方法还可以有一个第三步骤继续第二步骤,当通过印墨排放口抽吸空气时通过空气通口挤压并注入印墨。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将印墨加入到具有一个印墨排放口和一个用于与环境沟通的空气通口的记录印墨盒中的印墨补充装置,本装置具有一个盛装将要被补充到记录印墨盒中的印墨的充注印墨盒;具有一个控制印墨排放口的压力的第一压力控制部分和一个控制空气通口的压力用的第二压力控制部分的压力控制机构;将第二压力控制部分的压力变化传送至充注印墨盒的压力传送机构;此装置还具有用于贮存记录印墨盒固有的信息的贮存机构;以及用于贮存已经对记录印墨盒完成的补充次数的另一个贮存机构。
就本发明而言,在完成印墨补充步骤期间可靠地确立了连接记录头与印墨容器的印墨通道,从而使得可以避免因空气膜层或类似物的存在而出现的印墨隔断现象。因此,只要补充(即注入)作业一旦完成,印墨盒就能立即被使用。
补充印墨的印墨利用率能够增大而使得补充作业所要求的时间可被缩减,其良好的结果是导致尺寸减小和结构简化。此外,用补充过的印墨盒也能确保获得高的记录质量。
在结合


下面的实施例之后,本发明的种种目的、优点和特点就会更加清楚。附图介绍如下。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适用于该喷墨记录设备的一个记录印墨盒的局部剖开的立体图;
图3是展示图2所示记录印墨盒喷墨部分的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4是不同于图2所示的记录印墨盒的一个样例的局部剖示示意图;
图5是用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一个印墨补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说明图5所示印墨补充装置的结构和作业用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装置中的充注泵处于备用状态时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装置中的充注泵处于起动状态后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9是图6所示装置中的真空产生充注泵处于停息状态时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0是图6所示装置中的充注泵进行加压时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图6所示装置中的充注泵的一个活塞处于返回冲程时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2是处于停歇状态的、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印墨补充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3是处于进行加压作业时的图12所示印墨补充装置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4是图12所示印墨补充装置中活塞处于返回冲程时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5是处于预备状态的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印墨补充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印墨补充装置在从凹孔口中的抽吸作业正被实施时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7是处于备用状态的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印墨补充装置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8是处于备用状态的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印墨补充装置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9是说明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印墨补充装置的结构和作业的示意性视图;
图20是说明第六实施例的印墨补充装置的控制作业的流程图。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加以说明。参看图1,图1表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在图1中,本设备适合用具有一个整体的记录装置(记录头)2和印墨容器3的印墨盒。该印墨盒1可拆卸地安装于一个滑架4上。正如上文所述的那样,“印墨盒”意指具有一个整体的记录头和印墨容器的墨盒及仅具有印墨容器的墨盒两种意思。
滑架4由导轨5支承、引导,它沿着导轨5运动,并借助于一个滑架电机而沿双向箭头P所示方向通过同步皮带(timingbelt)7作往复运动。纸张或塑性树脂材料薄层形式的记录材料8由一对由送进电机9驱动的送进辊10及与之共同作用的一对夹持辊在箭头F所示的方向上以预定的时间间隔和预定的间距沿着预定的轨道传送。
当记录材料8被支承着平铺在一个面对着记录装置(记录头)2的记录位置上时,滑架4就被移动,从而由记录头2在沿方向P的主扫描期间实现记录作业。在完成了一行记录之后,使记录材料8沿方向F步进一个相当于一行宽度的行距。之后,又进行下一行的记录。包括记录头2和印墨容器3的印墨盒1支承在滑架4上,并可从其上拆下。
在记录区域之外但在滑架4移动范围之内的一个预定位置处配置一个用于不透气地封盖记录头2的喷射侧表面的封盖装置12。封盖装置12有效地气密性地封闭记录头2的喷射口,从而防止因干燥而使印墨粘度增高或印墨固化,使得喷射一直得以正确地进行。封盖装置12通过管13而与抽吸泵14连接,以便组成一个用于记录头2的恢复机构。用这种恢复机构,在由于记录头2的喷射口被堵塞或类似情况出现而不能正确喷射时,抽吸泵14在喷射口被盖住时就被起动,从而使该印墨通过喷射口被抽走而恢复喷射功能。在设备立体的预定位置处配置一个用于将印墨补充(包括初始充注)至记录印墨盒中的印墨补充装置15。在本实施例中,在喷墨记录设备内配置有一个印墨补充装置。但是,这不是只限于此种情况,在打算缩减喷墨记录设备的尺寸时,适合使用分开的印墨补充装置。
图2是一个局部剖开的视图,用于表明可以安装在滑架4上、又可以从其上拆下的印墨盒的结构。在图2中,记录印墨盒1的内部被分为一个记录头2和一个印墨容器3。在印墨容器3内有用于将印墨保留于其内的印墨吸收材料16。保留在印墨吸收材料16中的印墨通过导管17被供给至记录头2,通过驱动记录头2,该印墨通过喷射口而被喷出。由数码18标明的一个空气通口用于使印墨容器的内部与外界环境沟通。
在本实施例中,记录装置(记录头)2是一种利用热能进行喷墨的喷墨记录装置,它配置有产生热能用的电热转换器。通过利用由电热转换器供给的热能而产生的沸腾印墨膜泡的膨胀和收缩而产生的压力变化,记录头2就通过喷射口喷墨。
图3是部分立体图,用于示意性地说明记录头2的喷墨部分的结构。在图3中,面对记录材料8,且彼此间有预定间隙(例如约为0.5-2.0)的一个喷射侧表面21配置有以预定间距排列的多个喷射口22。沿着沟通公用液体腔23和喷射口22的液体通道24的壁,配置有产生印墨喷射能量的电热转换器(发热电阻器)25。在本实施例中,记录头2安置在滑架4上,彼此间的相对关系使得喷射口22被安置在垂直于该滑架的主扫描方向的方向上。用这种结构,电热转换器25由喷射信号即影像信号驱动(被供给电能),使在液体通道24内的印墨沸腾产生膜泡,其结果是产生的压力增加,利用这一压力变化通过喷射口22将印墨喷出。因此喷射口22就是印墨排放区。
如在印墨喷射作业或恢复作业中那样,当印墨被排放到外面时,空气就随着印墨的消耗而通过空气通口18导入到印墨容器中。印墨在印墨容器中的分布状况使得印墨集中于与记录头沟通的导管附近处,因而空气层形成于空气通口附近。
在补充印墨时,如果存在有空气层,即使将印墨供应至印墨容器或印墨盛装部分中,到达记录头的合适的印墨通道也不会建立起来。
因此,要求通过如从记录头的喷射口进行抽吸作业或类似作业一类的恢复作业建立起印墨通道。否则,所补充的墨盒就不能用。
图4展示了一种其内记录头部分与印墨盛装部分相互分开的印墨盒。它与图2所示的印墨盒不一样,在这种结构的印墨盒中,在图2所示的印墨导管17处,从记录头2突伸出一个印墨供给部分19,该部分19被插入在印墨容器3上所形成的一个印墨供给口26中。即使在这种分离型的印墨盒中,也在邻近印墨供给口26即印墨供给部分19处产生上述的空气层的问题。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印墨补充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在图5中,在印墨补充装置15的主体31上具有一个放置记录印墨盒用的凹槽32和一个放置印墨补充盒33用的凹槽34。记录喷墨盒1和补充印墨盒33分别安装于凹槽32和34中,并可通过调整杆35而将它们从凹槽中拆下。
根据需要或要求,图4所示的印墨补充装置可以安置在记录设备上或可与该记录设备分开。
在分离的结构中,补充装置可以有记录印墨盒和补充印墨盒两者,也可以仅仅有两者之一,或者仅仅有印墨补充机构,这要根据需要或要求来确定。
在记录喷墨盒适合使用时,在印墨容器中的印墨分布使得只有少量的印墨留存于印墨容器中,但是在邻近沟通记录头与印墨容器的导管处仍然没有印墨,而有的是空气层。
图6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印墨补充装置的结构和作业的示意图。在图6中,其上安装有记录印墨盒1和充注印墨盒33的主体31配置有可与调整杆35的运动同步操作的一个充注泵(压力控制机构);一个借助于充注泵36而减小盖中压力的封盖机构37,以及一个可与调整杆35的运动同步操作的充注接头38。
为了简化作业说明,该容器的印墨抽吸部分和印墨注入部分将被看作是彼此面对面地放置的。但是,并不只限于这一种结构。例如,即使印墨抽吸部分和印墨充注部分配置于本印墨容器的同一侧,如果剖切线选择的是沿着连接印墨抽吸部分和印墨充注部分的印墨通道的,如图6所示一样的状态依然是存在的。
在充注泵36内部有一个可滑动的活塞39,借助于包括杆49在内的连杆机构或类似物,活塞39与调整杆35连成一体。在与活塞39的滑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充注泵36有一个恒定的横截面。封盖机构37的作用是通过覆盖记录喷墨盒1的喷射口21而确立起一个不透气的密封。印墨喷射连接部分38的作用是连接充注印墨盒33的内部和记录印墨盒的印墨容器的内部。在喷墨记录设备中配置充注装置时,最好在印墨补充装置15的周围配置一种用以保护操作者手指或类似物的防护件(未示出)。
如上所述,印墨充注泵(压力控制机构)配置有活塞39,在印墨充注泵内具有一个控制印墨排放口的压力的压力控制件51和一个控制空气通口的压力、也就是控制通过空气通口加压注入印墨时的印墨压力的压力控制件52。
压力控制件51是一种真空产生腔,用于抽吸和降低用盖37覆盖住的印墨排放区的压力。作为这种压力控制作业状态,有一种压力降低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印墨容器内的压力是通过印墨排放区的抽吸而降低的;还有一种释放压力降低状态的释放状态,这种释放状态是通过使盖37的内部与外界环境沟通而停止抽吸作用来实现的。
压力控制件52是用于在通过一个充注接头38将印墨注入到印墨注入区(空气通口)时实行压力控制的一个压力腔。作为这种压力控制状态,有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加压腔与外界环境沟通因而无加压作用于充注印墨盒上;还有一个加压状态,在这一状态中,充注印墨盒被加压使印墨加压注入。
下面对将压力控制器的压力传送至盖37和充注接头38的机构加以说明。
如图6所示,配置一个连接部分40,它用于将具有印墨注入接头38的导管41和夹持在本装置的主体31上的充注印墨盒33的印墨排放部分连接起来。数码42标明的是一个连接部分,它用于连接充注印墨盒33的压力提供部分和来自充注泵36的加压腔的导管43(压力传送部分)。封盖机构37与充注泵36的真空发生侧以导管44相连。在充注泵36的加压腔室端部和一个真空产生腔端部分别配置有单向阀45、46。此外,充注泵36的中间部分通过导管28而与剩余印墨容器47相连。泵36的真空产生腔侧端通过导管48、单向阀46与剩余印墨容器47相连。
这样,用真空产生腔的容积变化、通过导管44对邻近记录喷墨盒1的印墨排放区的空气或印墨进行抽吸。
在另一方面,用加压腔的容积变化对其内的空气进行加压,加压过的空气通过导管43推充注印墨盒33,以使得盒内的印墨被加压充注。用这种结构,泵36就能通过压力信号控制机构对印墨排放部分和印墨充注部分的压力进行控制。这样,零部件的数目就被减少,并使结构简化,因而使装置的尺寸缩小。
当用一个这样的记录印墨盒,即在该印墨盒中,记录头2和印墨容器是如图4所示那样可分开的,来替换上述的记录印墨盒1时,只有印墨容器安置在印墨充注装置的主体31的凹槽32中。在这种情况下,封盖机构37通过覆盖印墨容器的印墨供给口26(印墨排放部分)而确立气密性密封。在为可分离的记录喷墨盒充注印墨时,当记录头和印墨容器被彼此连接,即在与整体型记录喷墨盒相似的情况下,进行印墨充注作业。
通过操纵调整杆35,通过连杆和凸轮机构,由一个未示出的驱动动力源(例如弹簧)或该调整杆来提供驱动动力,以使得封盖机构37压在印墨盒1的前表面上,从而为喷射侧面21提供一种气密性密封状态。与此同时,使一个注墨器(注墨接头)38沿方向B移动而插入到记录印墨盒1的印墨容器3中,由此而使充注印墨盒33与印墨容器3连通。在这种情况下,连通与密封均是由连结部分40完成的。
由于操作者沿方向A移动调整杆35,所以通过连杆机构(杆49或类似构件)连接的活塞39开始在方向C上朝上死点移动。图7-11示意性地展示了在印墨充注作业期间的活塞39的运行情况。
参看图6-11,下面介绍印墨补充装置15的充注作业。
图7展示一个初始等待位置。通过移动调整杆35,活塞39开始在C方向上朝上死点移动。在活塞39从图7所示位置朝图8所示位置移动期间,真空发生腔51(活塞39左侧的一个腔)在一个封闭体系中扩大,因而在真空产生腔51中的压力减小为负压,该真空通过导管44作用在封盖机构37上,因而这负压就通过喷射口22被传送至印墨盒1的内部,而且该负压也被传送至印墨容器3的内部。直到图8所示状态建立为止,充注泵36的加压腔52(活塞39右侧)是与导管28(空气通口)沟通的,故加压腔52的压力不会增高,而是保持在大气压力。这样,在上述的步骤中,只有少量的印墨在印墨容器内的真空作用下进入该印墨容器,但这一真空状态(负压)是作为一个整体确立起来的。
在图8所示状态被确立时,导管(空气通口)28就被活塞39封闭,从而使真空腔室51中维持真空状态,而在加压腔52中,一个正压力开始产生。负压通过导管44作用在记录头2的喷射口22上,正压力则通过导管43开始作用在充注印墨盒33上。这样充注印墨盒33中的未示出的印墨就被正压力压缩,由此而使加了压的印墨开始从印墨盒33中流出。
记录印墨盒1的印墨容器3内部继续维持来自图7所示状态的负压,因而能够抽吸出存留在印墨容器3中的印墨。通过连续抽吸作业,加过压的印墨就被在负压作用下,通过导管41和注入连接头38而充注到印墨容器3中的印墨吸收材料16中。通过这种方式,印墨比靠简单地减压或只是加压注入更快地进入印墨容器3中的吸收印墨材料16的每一个角落。
同时进行的抽吸和充注过程的行程可以通过活塞39的宽度W加以调整。
当活塞39进至图9所示的位置时,导管28就连通真空产生腔51,从而使腔51的真空消除,回到初始状态(大气压力)。之后,如图10所示,活塞39继续沿方向C朝上死点移动。在这一时间内,加压腔52继续产生正压力,这个压力继续加压充注盒33,从而继续将印墨注入到记录印墨盒1(印墨容器3)内。在这一期间,真空发生腔51内的负压已经除去,从而使得通过记录头2的喷射口22的印墨抽吸被停止,新的(装入的)印墨不被迫吸出。由于导管28是敞开的,因此不会阻止将印墨供入到印墨容器3中。
因此,在充注泵36内部,结合附图7-10所介绍的活塞39的运动完成了印墨容器内部的压力控制及在印墨补充步骤内的印墨排放部分和印墨注入器的压力控制,并同时实现了印墨供给量的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下列三个步骤是连续进行的。
在第一阶段,抽吸作业被从记录头侧(印墨排放部分)开始实施,印墨容器内部压力被降低,没有通过空气通口侧的(印墨注入部分)加过压的印墨充注。
在第二阶段,将加过压的印墨从空气通口侧充注到具有在第一阶段降低了的压力的印墨容器内,与此同时,在记录头的喷口侧开始出现吸抽作用,因而降低的压力状态是作为一个整体维持的,以便使之进行印墨注入。
在这时间内供给的印墨量可以通过调整活塞39的宽度W加以控制,以便使印墨到达印墨排放部分或到达其附近区域。由于在印墨容器内部维持有一定程度的真空,印墨都分布在印墨容器内部的上方。
在第三阶段,在本实施例中,记录头(印墨排放部分)的喷咀侧的抽吸被停止,以便使之与外界环境沟通。而且在这之后,加过压的印墨通过空气通口(印墨注入部分)注入。由于充注泵36有下列三种状态,故上述三个阶段均被完成。
在第一种状态中,通过容积的改变在真空产生腔中建立起负压,而在另一方面,加压腔与外界环境沟通。
在第二种状态中,继续维持第一种状态,但在真空产生腔中压力降低的同时,加压腔中的压力被增加,这两个腔的体积变化率之绝对值基本相同,但极性相反。
在第三种状态中继续第二种状态,但真空产生腔与外界环境沟通而消除其真空状态,但加压腔中的压力仍在增加。
由于有这三种状态,故上述三种作业是可能的。
进行上述作业之后,印墨能分布在印墨容器内,而且,即使记录头中的印墨被印墨容器的真空导入到印墨容器中,印墨亦可以被供至其正常的位置处。
由于印墨是被加压并无抽吸地被注入,在印墨容器内的被降低了的压力状态逐步接近于环境压力,因而印墨不会通过记录头的喷咀而外泄。
因此通过连续的完成上述的第一、二、三种步骤,恒定量的印墨就能被供给至印墨容器的内部的任何地方,而且可以保证在记录头与印墨容器的内部之间确立印墨流通道。因此,在充注印墨盒中的印墨能被有效地利用。此外,在补充印墨之后,记录喷墨盒被重装上时,能进行无泄漏的记录作业。
通过将活塞39移动至图10所示位置而补充印墨,之后,将调整杆35移动至释放位置,这样活塞39就向反方向移动。如图10所示,单向阀45和46就被打开。活塞39就沿箭头D指示的方向朝原来的位置(等待位置)移动。在这一时间内,流入真空产生腔51中的剩余印墨就被通过导管48排放到活塞缸外面的剩余印墨容器47中。根据这种印墨补充作业,在剩余印墨被通过真空和正压力之间的时间差强制地排放后,加过压的印墨就被注入到通常是处于真空状态的印墨容器中。因此,其充注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此外,印墨的泄漏也可以被防止,而且可以以简便的作业添加印墨,同时可以防止其周围的部件被沾污。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如在图6中所示,调整杆35被用于直接与一个移动活塞39的驱动机构连接,作为它的一种替代,一种将延迟(delay)施加于该连杆机构上的操作力传送至活塞39上的结构也是适用的。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的驱动力也可以被积贮在诸如螺旋弹簧、飞轮或类似物一类的蓄能机构中。因此,作为一种驱动动力源,电机、柱塞或别的驱动动力源均是适用的。作为一种替换,调整杆35的操作可用扳机来起动。此外,充注作业也可以响应起动开关或类似物而进行。
参看图12、13、14,这里展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个印墨补充装置15。在本实施例中,充注印墨盒33和充注泵36与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一样是统一标准的。
按照本实施例,这种统一标准化可以使印墨充注装置的尺寸缩小。但是,它不包括有相当于第一实例中第三阶段的那个步骤。因此,足以到达印墨排放部分的印墨量被注入是靠在印墨容器内部减小压力而完成印墨加压注入来进行的。图12展示了在充注作用之前的等待状态。在图13展示的状态中,活塞39沿箭头C所示方向已移动到靠近上死点处了。在图14展示的状态中,活塞39已被反向,并沿箭头D所示方向从图13所示状态向其初始状态移动。
在图12中,本实施例的充注泵36通过其缸体内的印墨囊加压腔52的一个部件(见图12中的虚线)而具有开、闭功能。柔性的印墨囊54相应于图5中的充注印墨盒33,在本实施例中,在真空产生腔51与跟封盖机构37(见图6)沟通的导管44之间配备有一个单向阀56,阀56只允许负压被传送至封盖机构37。在本实施例中,在印墨囊54被放入时(见图12),在印墨囊54与加压腔52之间有二个空间57。为了允许印墨囊54变形,在活塞对面的壁上设置一个孔58,用于使加压腔52的内部与外界环境沟通。
在使用中,印墨囊54被放入到加压腔52中。将与记录印墨盒1(图6)连接的导管41通过配置在加压腔一端的接头55与印墨囊54连接。之后,该孔被关闭。然后操作杠杆(图6中所示的调整杆35或类似物),使活塞39沿C所示方向朝其上死点移动。这样如图12所示,印墨就被直接加压而推入到记录印墨盒中。在印墨注入后,操纵杠杆使活塞反向并如图14所示那样沿D方向朝其起始位置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活塞39的功能是作为一种压力传送部件将压力送至充注印墨盒。
图12-14中所示的第二实施例在上述方面不同于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在其余方面,这两者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为了简便起见,通过对相应的构件采用相同的数码标号而将对之进行的细节介绍略去。本实施例提供了与第一实施例利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时相类似的良好效果。其原因在于,加压腔52与印墨囊54之间的空间58作用有如一个阻尼器,从而使得能够确保负压与正压之间的时间差。
根据本实施例,用于放置图5中所示的充注印墨盒33的凹槽34及图6中所示的连接部分42和印墨导管43均可以被省略。因此,印墨补充装置15的尺寸可以进一步得以缩减。接头数目的减少,除了成本降低外还可以使本装置的可靠性提高。此外,由于印墨囊54是直接被压缩的,故充注效率可以毫无困难地进一步提高。
但是,在印墨被补充时的印墨分布均匀性方面,第一实施例要优于本实施例。
参看图15、16,下面介绍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这是一个附加了印墨加压注入能力而无需再从记录头抽吸印墨的上述第二实施例的一个改型。
为此,配置了一个沟通真空产生腔51内外所用的孔59。在这些图中,用与第二实施例同样的数码标号表明具有相应功能的构件,因而为了简便起见对之进行的详细说明予以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加孔59这一措施就添加了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三阶段的一个步骤。但是本实施例在以下各点仍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图16展示了真空产生腔的真空状态被转变至大气状态前的一瞬间的状态。在这之后,活塞沿C方向移动,允许通过孔59将空气导入,结果使真空产生腔中呈现大气压力。在这时间内,阀56被关闭而防止了从封盖侧的抽吸。在本实施例中,被注入的印墨到达沟通印墨容器和记录头的导管上的靠印墨容器这侧的孔处或到达该孔的临近处。
因此,印墨被挤压和注入而无需从封盖侧加以抽吸,故封盖侧的压力随着印墨注入而与大气压力隔断。在这时间内,会有与封盖侧到阀56之间的总体积有关的少量的印墨通过喷咀泄漏。在这方面,第一实施例更优于本实施例。然而,由于本实施例有不用从印墨排放区抽吸就挤压和注入印墨的步骤,所以印墨能分布至印墨容器内的每一个角落,而且还确保了在充注作业结束时的记录头与印墨容器之间的沟通。
图1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印墨补充装置15的一个纵向剖切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相类似,不用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调整杆35,从而使本装置的尺寸进一步缩减。在本实施例中,充注泵36和充注印墨容器61均与活塞轴62连接,而且通过配置在操作钮63和活塞轴62之间的齿轮齿条机构64和65,活塞轴62沿双头箭头E所指示的方向移动。由于采用了图17所示的结构,印墨补充装置15又小又薄。
在图17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用于充注泵36的活塞66和用于充注印墨容器61的活塞67分别被配置于活塞轴62的两端。真空产生腔51是在充注泵36内形成的,而加压腔52则是在充注印墨容器61内形成。在加压腔52内放置了一个柔性的印墨囊54。在印墨囊54与加压腔52之间有一个起缓冲作用的空间57。在充注泵36右侧的腔通过通孔68与大气环境沟通,在充注印墨容器61的左侧的腔则通过孔69与大气环境沟通。
图17所示的第四实施例在上述的各方面不同于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及图16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但是就别的方面而言,这四者基本上是一样的,为了简单起见,对具有相应功能的构件用相同的数码标号来指示而将对之的详细说明予以省略。图17中的实施例提供有与第二实施例及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二阶段相同的良好效果。作为一种图17所示结构的改型,钮63的旋转运动和封盖机构37(图6)或类似物可以被相互关联地操纵。封盖机构37或其类似物可以由电机或别的驱动动力源来操纵。而且如对封盖机构37和各种连接部分,其结构方式可以使得利用预加载荷的弹簧能在记录印墨盒插入孔32中(图5)时,该气密性密封被自动地建立起来。换言之,在检验过记录印墨盒1对印墨补充装置15的安装情况后,充注作业可以被自动地进行。
图18展示了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这是上述第四实施例的一个改进型,它配置了一个无需从记录头侧也就是说从印墨排放部分抽吸就允许加压的印墨注入的步骤。其与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加压腔配置有孔59。在其余方面,其结构均与第四实施例中的一样。因此为了简单起见,对具有相应功能的构件用同一数码标号标注,而将对之的详细说明加以省略。本实施例中的该孔有与第三实施例中的孔59相同的功能。因此,可以有比第四实施例更多的印墨量补充至记录印墨盒内的每一个角落。
从使本装置具有小的尺寸的观点来看,第四、第五实施例均优于第一、二、三实施例,然而从印墨充注之后的印墨分布的观点看,则第一、三、五实施例侧优于第四实施例。
然而,与第三实施例相类似,在相应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阶段的步骤中,第五实施例也有少量印墨泄漏的可能性存在。因此,从补充印墨的利用率的观点来看,优选推荐第一实施例。
图19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个印墨补充装置15的系统结构和操作情况。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图6所示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结构外,还配置有给记录印墨盒1提供识别标志的结构。这标记上载有印墨补充的记录。这种标志每充注操作一次均添加。这样做了之后,就会告诉用户该部件的使用寿命极限是否到达。在图19中,用与图6中相同的数码标号来标注具有相应功能的构件,因此,为了简单起见,对之的详细说明予以省略。
在图19中,将记录用的样版(检测样版)71作为记录印墨盒1的一部分,而且通过检测样版71的阻抗可以得知充注作业的次数。如果得知的次数不大于预定的数量,则样版71的一部分可以由样版变化机构72加以变化(如通过切割一部分)。之后,就可以进行印墨充注作业。作为一种替换,通过读取记录印墨盒1上的原有的标志(例如顺序编号)或类似物,就可将补充作业的次数贮存于主装置内。然后可将这贮存的信息与使用寿命数加以比较,以便作出结论,判定充注作业的次数是否超过预定的数(即判定使用寿命是否到达)。作为一种更替,也可将多个记录印墨盒盛放在一个筐架内,根据检测到的该印墨盒是否空盒的情况,将印墨连续地充注到这些印墨盒中,然后继续操作,直至整个筐架中的印墨盒均被用完。
图20是上述检测机构的步骤流程图。
在图19所示的第六实施例中,下列机构被添加到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机构中在检测了记录印墨盒1的安装情况之后实施充注作业的机构;为每一次补充作业用指示标志标记记录印墨盒1的机构;通过检验被补充的记录印墨盒的编号或类似物将其补充作业的经历贮存起来的机构;在记录印墨盒1将被用至超过其使用寿命时显示这种事实的机构;或用于检测记录印墨盒1进行补充作业的次数并在记录印墨盒将要被使用至超过其使用寿命时显示这种次数的机构。通过添设这些机构,在向记录印墨盒1中补充了印墨之后就可以使其充分使用至到达其使用寿命,并且仍然保持该记录设备的可靠性。因此能够为喷墨记录设备提供一种经济的印墨补充装置。
在上面的介绍中,已经介绍了一种可更换的记录印墨盒1,印墨盒1是标准化了的印墨容器3和记录头2。但是,这不过是一个实例,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具有同样效果的、只有印墨容器而不带记录头部分的一种印墨盒作为这种可更换的记录印墨盒。
在前面的各实施例中,已经介绍一系列类型的记录设备,在其滑架上载有记录头(记录印墨盒)。但是,本发明也可应用于能覆盖整行宽度或其基本部分的一行型记录头,具有同样的良好效果。在前述的那些实施例中,只有一个记录头(记录印墨盒)被使用。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使用多个记录头实现不同颜色的记录的彩色喷墨设备及能够利用多个记录头进行在同种颜色内提高不同色调层次的色调印刷的喷墨记录设备。也就是说,不管颜色如何,记录头数目多少,本发明均可被使用,而且具有良好的效果。
本发明适用于任何种类的喷墨设备,例如那些使用如压电元件那样的机电变换器的喷墨设备。但是本发明特别适合于其中的热能是由电热转换器、激光束或类似物产生并用以使印墨状态变化而喷射或排放该印墨的那些喷墨记录头和记录设备。这是因为记录高密度的象素和高分辨率均是可能的。
这种典型机构和作业原理已经很好地公开在美国专利US4723129及US4740796中了。这种原理和机构可以应用于所谓的“响应”型(on-demand)记录系统和连续型记录系统。但是,实际上更适合于“响应”型,因为这种原理是至少一个驱动信号被加到放置于一存留液体(印墨)用的薄层或液体通道上的电热转换器上,这个驱动信号足以提供一个超过偏离成核沸点(beyondadeparturefromnucleationboilingpoint)的快速温升,通过这种方式由电热转换器提供热能使之在记录头的加热部分上产生(印墨)膜层沸腾。由此而相应于每个热驱动信号在该液体(印墨)内能够形成气泡。
通过气泡的产生、膨胀和收缩,该液体(印墨)就被通过喷口射出而至少产生一个点。驱动信号推荐采用脉冲形式,因为这样就可以使该气泡的胀大和收缩能在瞬间实现,因而使之能迅速响应喷射出该液体(印墨)。以脉冲形式的驱动信号最好是公开于美国专利US4463359和US4345262中的那种。此外,加热表面的温升率也最好是公开在美国专利US4313124中的那种。
记录头的结构可以是在美国专利US4558333及US4459600中展示的那样。在这些结构中,加热部分被安置于一个弯曲部分,而且其喷射口、液体通道和电热转换器的组合结构如同在上述的专利中所公开的一样。此外,本发明还可应用于在日本laid-open专利申请No.123670/1984中公开的结构中,在该结构中,一个公用狭缝被用作多个电热转换器的喷射口;还可用于在日本laid-open专利申请No.138461/1984中公开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相应于喷射部分形成一个用于吸收热能的压力波的孔。这是由于本发明无论对何种型号的记录头均能可靠地高效地完成记录作业。
本发明还能有效地应用于其长度相应于最大记录宽度的所谓整行型(full-linetype)记录头。这类记录头可以有单个记录头和组合成能覆盖最大宽度的多个记录头。
此外,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一个连续型的记录头,在该记录头内,记录头被固定于主体上;也可应用于与主设备有电气连接的可更换芯片(chip)型记录头,当该记录头安装在主设备上后可以对其供给印墨;还可以应用于具有一个整体印墨容器的盒型记录头。
最好采用用于预备性操作的恢复机构和/或辅助机构,因为它们能进一步稳定本发明的效果。作为这类的机构有记录头的封盖机构及清洁机构,加压及抽吸机构,可以是电热转换器、一个辅助热元件或其组合的预热机构。此外,还有实现预备喷射(不是用于记录作业的)的机构,也可用于稳定记录作业。
关于各种可装配的记录头,它可以是单个的相应于一单色印墨的记录头,也可以是相应于多种印墨材料的、有多种不同记录颜色或密度的一组记录头。本发明可有效地应用于至少具有单色方式且主要是黑色的设备,也可用于采用多种不同颜色印墨材料的多色方式或/和使用混合颜色的(full-color)彩色方式的设备,它们可以是一种构成整体的记录部件或者是一种多个记录头的组合。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印墨均是液态的,但是,印墨也可以是在低于室温时呈固态而在室温时呈液态的一种印墨材料。为了稳定温度从而为这种型号的普通记录设备提供稳定的喷射性能,印墨温度被控制在不低于30℃不高于70℃的范围之内,故印可以是别种类型的印墨,当本发明的记录信号施加于其上时,它们在上述温度范围内呈液态。在这印墨中的一种中,在其从固态转化成液态时有消耗热能,使该印墨因热能而出现的温升被绝对防止。另外一种印墨材料在它们存放时是固态的,以便防止印墨挥发。在所有这些情况中,一加上产生热能的记录信号,印墨就被液化,而液化了的印墨就可以喷射,另外一种印墨材料在其到达记录材料时,它可以开始固化。本发明还可应用在对其施加热能时能被液化的那种印墨材料。这样的印墨材料可以以液态或固态形式保留在一种公开于日本laid-open专利申请No.56847/1979及71260/1985中的多孔薄层材料上形成的通孔或凹口中,这种薄层材料面对着电热转换器。上面介绍的最有效的一种印墨材料是那种膜层沸腾体系(filmboilinysgstem)。
喷墨记录设备可以被用作如计算机或类似物那样的信息处理设备的输出终端,如一种与影像阅读器或类似物组合的复印机,或一种具有信息发送和接收功能的传真机。
从上述对本发明的介绍中会了解到,本发明提供一种印墨补充装置,在这种装置内,在印墨充注表面或在记录印墨盒的印墨排放部分中产生负压后,加过压的印墨就被充注到记录印墨盒中,因此印墨的补充(即重新添加至印墨盒)能用一种紧凑的结构来进行,且无任何困难,效率高,不污染操作者的手指及其类似物,操作周期短。
根据本发明的各个方面,下列机构可以被采用有用于支承记录印墨盒和一个充注印墨盒及充注泵的一支承部分的结构;用于在印墨补充作业中通过一调整杆进行一系列操作的机构;在检验记录印墨盒安装情况后实现充注作业的机构;对每一次补充作业,用指示标志标记记录印墨盒机构;在其内可以探查被补充的记录印墨盒的系列号码或其类似物并可将补充作业的经历贮存于其中的机构,在该机构中可以显示出记录印墨盒的使用寿命是否达到在或采用可检测记录印墨盒的补充作业的次数且在该记录印墨盒被使用超过其使用寿命时能将之显示出来的机构。因而,对该印墨盒的补充印墨可以用紧凑的结构更有效地进行,而且没有任何困难,效率高,操作周期短且不污染操作者的手指及其类似物。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通过从一个记录装置向记录材料上喷墨而实现记录的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在该设备内,当真空在喷射侧表面或记录印墨盒的印墨排放部分产生之后,加压的印墨就被注入到记录印墨盒内,因而,对该印墨盒补充印墨可以用紧凑的结构进行,而且毫无困难,效率高,操作周期短,且不会污染操作者的手指及其类似物。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些方面,下列机构是适于采用的有一个用于支承记录印墨盒和充注印墨盒及充注泵的支承部分的机构;通过利用调整杆在印墨补充装置内在印墨补充作业中实行一系列操作的机构;在检验记录印墨盒在印墨补充装置内的安装情况后实现充注作业的机构;用指示标志为每一次印墨补充装置的补充作业对记录印墨盒进行标记的机构;在其内被补充的记录印墨盒的顺序号码或其类似物可以被控查、补充作业的经历可以被贮存而且在记录印墨盒将要被超过其使用寿命使用时这种情况能被显示出来的印墨补充装置;在其内可以检测记录印墨盒的补充作业的次数、且在记录印墨盒将要被超过其使用寿命使用时能显示这种情况的印墨补充装置。因此,该印墨盒的印墨补充作业可以用紧凑的结构被更高效地进行,而且无任何困难,效率高,操作周期短,且不会污染操作者的手指及其类似物。
此外,在使用本发明时,在印墨补充步骤完成时,保证在记录头与印墨容器之间建立起印墨流通道而无任何空气层或类似物的存在,以便不使印墨流被阻断。因此,该印墨盒适于在充注作业之后立即使用。
印墨补充盒的利用率也被增大,由于本装置结构简单、尺寸小,补充该盒所需要的时间也能被缩短。
用这种补充印墨盒能够确保高的印刷质量。
虽然本发明是结合在此说明书中公开的结构进行介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本发明只局限于这些已叙述过的细节结构,本申请意在覆盖那些在下面权利要求的基本精神范围之内所作出的各种变化和改型。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将印墨注入到一个具有一个印墨排放口和一个用于与外界环境沟通的空气通口的记录印墨盒中的印墨补充装置,该装置具有一个用于盛装被用于补充记录印墨盒的印墨的充注印墨盒;具有一个用于控制印墨出口的压力的第一压力控制部分及一个用于控制空气通口的压力的第二压力控制部分的压力控制机构;用于将第二压力控制部分的压力变化传送至充注印墨盒的压力传送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可以一种第一模式操作,在这种模式中,只有第一压力控制部分受控制以减小在第一压力控制部分内的压力;亦可以一种第二模式操作,在这种模式中,在第一压力控制部分中的压力被减小,而大致在这与此同时,第二压力控制部分中的压力被增大;还可以一种第三模式操作,在这种模式中,只有第二压力控制部分受控制,而且在第二压力控制部分中的压力被增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具有用于贮存记录印墨盒固有的信息的贮存机构;以及另一个用于贮存对记录印墨盒完成的印墨补充作业次数的贮存机构。
4.一种具有通过将印墨喷到记录材料上而实现记录的记录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该设备有在记录装置与记录材料之间传递相对运动的机构;用于恢复记录装置的作业的恢复机构;盛放被注入记录印墨盒的印墨的一个充注印墨盒;具有用于控制印墨排放部分的压力的一个第一压力控制部分及用于控制空气通口的压力的一个第二压力控制部分的压力控制机构;用于将第二压力控制部分中的压力变化传送至充注印墨盒的压力传送机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设备,其特征在于,压力控制机构可以用第一种模式操作,在这一模式中,只有第一压力控制部分受控制以减小第一压力控制部分中的压力;也可以用第二种模式操作,在这种模式中,在第一压力控制部分中的压力被降低,而大致在与此同时,第二压力控制部分中的压力被增加;还可以用第三种模式操作,在这种模式中,只有第二压力控制部受控制,而且第二压力控制部分中的压力被增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还具有用于贮存记录印墨盒固有的信息的贮存机构;及另一个用于贮存已对记录印墨盒进行的印墨补充作业的次数的贮存机构。
7.一种给具有一个其上配置有印墨排放口和用于与大气环境沟通的空气通口的印墨容器的印墨盒补充印墨的印墨补充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骤,在空气通口关闭后,用通过印墨排出口从印墨容器内部抽吸空气的方式在印墨容器内建立压力降低状态;第二步骤,与第一步骤相连续,在从印墨容器内部抽吸空气的同时又加压印墨并通过空气通口注入印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继续第二步骤的同时,还有在通过印墨排放口抽吸空气时加压印墨并通过空气通口注入印墨的第三步骤。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将印墨注入到具有一个印墨排放口和一个与外界环境沟通的空气通口的一个记录印墨盒中的印墨补充装置,它具有一个用于盛装被用于补充至记录印墨盒中的印墨的充注印墨盒;一个具有一个用于控制印墨出口压力的第一压力控制部分及一个用于控制空气通口的压力的第二压力控制部分的压力控制机构;用于将第二压力控制部分的压力变化传送至充注印墨盒的压力传送机构。
文档编号C04B28/06GK1092720SQ9311988
公开日1994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1993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1992年12月25日
发明者宫川晃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