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液压力把钢筋耦合的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291212阅读:来源:国知局
0045]在各自的钢筋固定件200、201、202、203的一侧端部则形成对应于圆锥构件400、401的侧曲面部400a、401a的曲面部收容槽200a、201a、202a、203a。亦即,圆锥构件从图5所示的圆锥构件400、401位置移动到图1所示的位置时,圆锥构件将强力推上述曲面部收容槽。该力量的方向在图1由F1、F2、F3、F4图示。结果,该力量被传递而在图1的卡挡部Dl、D2、D3、D4位置让钢筋固定件200、201、202、203强力推第一、第二本体内部面,钢筋则被钢筋固定件强力约束。
[0046]以钢筋的垂直方向(Cl、c2,图1)推动圆锥构件时所需力量需要利用液压。
[0047]依靠一般作业人员的力量推圆锥构件时很难向钢筋固定件施加足够的压缩力(compressive force),因此需要利用液压装置向圆锥构件的头部的平坦部位施加力量。如前所述的用来耦合钢筋的圆锥构件及利用液压装置执行的加压工序是现有技术中完全没有揭示的技术,因此其具备了独创性。
[0048]另一方面,图1虽然没有图示,但还可以包括钢筋位移阻止用插环300、301,该钢筋位移阻止用插环300、301在包裹钢筋的外周面的同时位于钢筋固定件内部的钢筋卡挡用突起 200b、201b、202b、203b 表面。
[0049]该钢筋位移阻止用插环的结构虽然简单,但其能够填充钢筋与钢筋固定件200、201、202、203之间存在的游隙部分并且非常有效地减少钢筋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方向移动的现象,本发明能够改变插环数量与形状。
[0050]另一方面,图3是将图4结构切成一半后的图形。
[0051]下面结合图6以下的图形说明第二实施例。
[0052]本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在圆锥构件400、401与钢筋固定件204、205、206、207、208、209之间还包括有作为传递力量的媒介的外力分散介质构件600、601,而且在钢筋固定件的内部还各自形成有钢筋卡挡用突起204b、205b、206b、207b、208b、209b ο
[0053]下面将省略针对其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事项的说明,主要以差异点为主进行说明。
[0054]在诸如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采取了圆锥构件400、401与钢筋固定件200、201、202,203直接接触的结构,在这种情形下,就会在诸如图1所示的A1、A2、A3、A4地点之类的非常局部性的部位互相接触。力量从圆锥构件被传递到钢筋固定件时,由于仅仅在局部部位互相接触,因此以稳定性观点来观察时会降低力量传递效率,第二实施例中力量则能够更稳定地从圆锥构件被传递到钢筋固定件,因此能够非常有效地防止钢筋的位移及钢筋的松弛现象。
[0055]当力量被传递到作为互相无关之物而隔离地形成的各钢筋固定件204、205、206、207、208、209时,如果像第一实施例一样地通过较小面积的接触实现则会使得圆锥构件或钢筋固定件对外部振动等因素表现出脆弱性而使得接触状态不稳定。鉴于此点,本发明人揭示本实施例。
[0056]亦即,在传递力量的过程中由于板状外力分散介质构件600、601位于圆锥构件400,401与钢筋固定件之间而使得接触力(图6,请参阅Fll、F21、F31、F41)从圆锥构件传递到形成于外力分散介质构件600、601的一侧面的槽部位,亦即传递到曲面部收容槽600a、600b、601a,接着,该力量被传递到沿着外力分散介质构件600、601的另一侧面周长接触的钢筋固定件204、205、206、207、208、209。
[0057]此时,多个钢筋固定件的端面延着铜钱形态的外力分散介质构件的外侧周长接触,因此使得圆锥构件压入而产生的力量分散而得以发挥出稳定地固定钢筋的功能。
[0058]前述的结构使得各自分离的多个钢筋固定件的一侧末端面和钢筋固定件的一侧周长面同时进行面对面接触地传递力量,因此具备了能够非常稳定地固定钢筋的结构特征。请参阅图6及图10,由图可知,外力分散介质构件600和钢筋固定件的右侧端面在360度角度范围内(亦即,圆周长)互相接触。
[0059]本实施例所图示的钢筋固定件的数量多于上述第一实施例,但是该数量的增减没有脱离本发明的本质。
[0060]本发明的优点大约如下,在垂直于钢筋的方向利用液压力对其侧面构成曲面部的圆锥构件加压,因此不仅能够大幅缩短钢筋耦合作业时间,还能在完全固定钢筋的同时增强钢筋的压缩及抗弯强度。尤其是,能够从圆锥构件通过外力分散介质构件向钢筋固定件稳定地传递力量,从而得以发挥出有效防止钢筋位移及钢筋松弛的结构性优点。
[0061]【产业上的用途】
[0062]本发明能够适用于把一双钢筋端部互相连接的耦合装置的相关技术领域。
【主权项】
1.一种利用液压力把钢筋耦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第二本体(100、250),让钢筋贯穿内部地插入; 圆锥构件(400、401),插入上述第一、第二本体(100,250)的收容孔(105、106、252、253),第一本体(100)的收容孔(105,106)与第二本体(250)的收容孔(252,253)互相对应; 多个钢筋固定件(204、205、206、207、208、209),插入上述第一、第二本体(100、250)各自的内侧部,隔离地位于所插入的钢筋的外周,内侧面则形成钢筋卡挡用突起(204b、205b、206b、207b、208b、209b); 液压装置,通过上述第一、第二本体(100、250)的收容孔(105、106、252、253)把上述圆锥构件(400、401)插入上述第一、第二本体(100、250)内部; 一双外力分散介质构件(600、601),互相相对,形成于在一侧面连接上述圆锥构件(400,401)而另一侧面则连接钢筋固定件(204、205、206、207、208、209)的端部面的位置;拉伸力施加到钢筋时,上述钢筋固定件(204、205、206、207、208、209)和钢筋一起推上述第一、第二本体(100、250)内部面的卡挡部(D5、D6、D7、D8)的同时防止钢筋游动, 在上述外力分散介质构件(600、601)的一侧面的边缘形成对应于上述圆锥构件(400、401)的侧曲面部(400a、401a)的曲面部收容槽(600a、600b、601a、601b),在上述圆锥构件(400、401)移动到上述第一、第二本体(100、250)的内部时,上述曲面部收容槽(600a、600b,601a,601b)接触(由于圆锥构件被压入而接触)上述圆锥构件(400、401)而得以传递接触力(请参阅Fl1、F21、F31、F41),接着,上述接触力传递到沿着上述外力分散介质构件(600、601)的另一侧面的周长接触的上述钢筋固定件(204、205、206、207、208、209)。2.一种利用液压力把钢筋耦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第二本体(100、250),让钢筋贯穿内部地插入,上下各自形成收容孔(105、106、252、253); 一双圆锥构件(400、401),插入上述第一、第二本体(100,250)的收容孔(105,106,252、253),上述第一本体(100)的收容孔(105、106)与上述第二本体(250)的收容孔(252、253)互相对应; 多个钢筋固定件(200、201、202、203),各自插入上述第一、第二本体(100、250)的内侧部,隔离地位于所插入的钢筋的外周,内侧面则形成钢筋卡挡用突起(200b、201b、202b、203b); 液压装置,通过上述第一、第二本体(100、250)的收容孔(105、106、252、253)把上述圆锥构件(400、401)插入上述第一、第二本体(100、250)的内部; 拉伸力施加到钢筋时,上述钢筋固定件(200、201、202、203)和钢筋一起推上述第一、第二本体(100、250)内部面的卡挡部(D1、D2、D3、D4)的同时防止钢筋游动, 在上述钢筋固定件(200、201、202、203)的一侧端部形成对应于圆锥构件(400、401)的侧曲面部(400a,401a)的曲面部收容槽(200a、201a、202a、203a),在上述圆锥构件(400、401)移动到上述第一、第二本体(100、250)的内部时,上述圆锥构件(400、401)接触上述曲面部收容槽(200a、201a、202a、203a)而得以传递力量。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液压力把钢筋耦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第二本体(100、250)互相进行螺纹结合, 上述卡挡部(D1、D2、D3、D4)具有倾斜度,该倾斜度朝上述第一、第二本体(100、250)的钢筋插入侧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液压力把钢筋耦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钢筋位移阻止用插环(300、301),其在包裹上述钢筋的外周面的同时位于上述钢筋固定件内部的钢筋卡挡用关起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液压力把钢筋耦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力分散介质构件(600、601)以铜钱形态的板状形成,上述圆锥构件(400、401)接触上述曲面部收容槽(600a、600b、601a、601b)而传递的接触力(FlU F21、F31、F41)则分散到沿着铜钱形态的边缘周长接触的上述钢筋固定件(204、205、206、207、208、209)。
【专利摘要】本发明揭示一种耦合装置,该装置在垂直于钢筋的方向利用液压力对其侧面构成曲面部的圆锥构件加压,不仅因此得以大幅缩短钢筋耦合作业时间,还能在完全固定钢筋的同时增强钢筋的压缩及抗弯强度。能够从圆锥构件通过外力分散介质构件向钢筋固定件稳定地传递力量,从而得以发挥出有效防止钢筋位移及钢筋结合松弛的结构性优点。
【IPC分类】E04G21/12, E04C5/16
【公开号】CN105008632
【申请号】CN201480012179
【发明人】李锺烈, 宋俊宇
【申请人】李锺烈
【公开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请日】2014年5月9日
【公告号】US20150337533, WO2015030342A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