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钢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58560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钢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钢管。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常规的多层、高层房屋的建造方法基本包括如下三种:第一是砖混结构,其建造方法为在墙砖砌到一层楼高时浇注圈梁、楼板面,然后再接着往上砌砖,直到又一层楼高,再浇注圈梁、楼板面,以此反复,直到建筑设计高度,该方法适于8层左右楼高的建筑,其施工相对廉价但抗震能力极差。第二是框架结构,其建造方法为在房屋基础上先按设计要求铺设第一层钢筋并用模板浇注支撑房屋的构造立柱和圈梁、楼板面,而后重复持续向上砌筑直至设计高度为止,再按前法逐层在框架内填充墙体,该方法所建造的建筑墙体非但没有分担建筑的荷载反而框架结构显得累赘,造价成本较高、抗震效果也不佳。第三是根据每层房屋墙宽、高预制好大墙板,甚至按单层高先围成框,逐层在房屋基础上吊装,每层间钢筋连接点集中在同一平面且连接,浇制混凝土后不能似一体浇制造的钢筋混凝土结合良好,不利抗震、也不利于制造自保温腔体,且笨重大件运输、吊装均需多耗能、多费钱。
[0003]针对这些传统建造方法存在的缺点,本行业技术人员对建筑砌块的块型、材料和砌筑方法均提出了或多或少的改进设计,如公开号:CN 101413300A的公开发明专利申请等,但是众多技术改进着眼过于狭窄,对于建筑整体的抗震、材料降重、砌筑便利性、建筑成本优化没有提出有建设性的完整解决方案,难于推广应用,无法满足现代化、规模化建筑的需求,也不利于建筑标准的制定。

【发明内容】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钢管,解决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中钢管便利续接的问题。
[0005]本发明上述目的,其技术解决方案为,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钢管,所述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为由砌块、圈梁壳和钢管砌筑构成,所述砌块和圈梁壳设有垂向贯通的插孔,所述钢管纵横插接于插孔中并且全部钢管内浇注混凝土定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的设计高度大于作为立柱的钢管长度,上、下两根钢管相接处设有轴向中空的连接辅件,并且对应相接处的砌块、圈梁壳、钢管和连接辅件设有侧向贯通的穿孔,若干根螺纹钢筋穿接于穿孔中固定砌块、圈梁壳、钢管和连接辅件。
[000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辅件为钢管套,且钢管套的内径与钢管的外径相匹配,上侧钢管穿接于钢管套内定位,上侧钢管插接于钢管套内并与下侧钢管抵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辅件为钢管梭,钢管梭的外径与钢管的内径相匹配,且钢管梭下段设置外螺纹,所述钢管顶部设有与外螺纹匹配螺接的内螺纹,上侧钢管套接于钢管梭上段。
[000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辅件为钢钢管栓,所述钢管栓中段为外径大于钢管内径的圆柱体且相对中段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外径与钢管内径相匹配的栓柱体。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钢管栓下侧的栓柱体表面设置外螺纹,所述钢管顶部设有与外螺纹匹配螺接的内螺纹。
[0010]应用本发明钢管衔接结构的技术方案,提供了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中钢管续接的便利性,并且有效保持了衔接的稳固程度,提升了建筑效率。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发明建筑内侧墙体的实施例外观图。
[0012]图2是图1中A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13]图3是图2中B-B线的结构剖视图。
[0014]图4是图1中B部分结构另一视角的放大示意图。
[0015]图5是本发明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中光管连接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0016]图6是图5组装后的外观示意图。
[0017]图7是本发明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中光管连接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0018]图8是图7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发明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
[0020]如图1至图4所示,在应用于高层建筑的情况下需要逐段续接钢管,上、下两根钢管相接处设有轴向中空的连接辅件,并且对应相接处的砌块、圈梁壳、钢管和连接辅件设有侧向贯通的穿孔,若干根螺纹钢筋穿接于穿孔中固定砌块、圈梁壳、钢管和连接辅件。作为连接辅件可以是钢管套、钢管梭和钢管栓中的一种。分别来看:钢管套73的内径与钢管的外径相匹配(图8所示实施例)。
[0021]如图5和图6所示,该实施例中两根钢管的连接选用的是钢管梭73a,该钢管梭的外径与钢管的内径相匹配。如图所示,该钢管梭也可以分为上下两段,且下段外表设为外螺纹732a。相应地,本实施例中的钢管7a顶端内壁面设有对应的内螺纹74a,钢管两端分别设有贯通的穿孔72,同样地,钢管梭也设有与钢管所设穿孔位置、孔径大小相对应的穿孔731a。在本实施例的钢管7a和钢管梭73a的基础上,该钢管续接的过程为将钢管梭螺纹连接至下侧钢管的顶部,并使相应的穿孔对位贯通,而将上侧钢管套接在钢管梭的上段并同时完成穿孔对位,而后穿接螺纹钢筋6和钢筋联接键61实现钢管长度向的定位锁固。其中螺纹钢筋6可以作为圈梁的支撑部分,一般情况下只要螺纹钢筋6数量足够即可满足强度要求,而如果插接钢筋联接键61,则可进一步增强结构强度。补充说明的是,图示的该实施例可以用于建筑T型柱体。同理,钢管梭可以长度向设为全外螺纹,并在一定位置设置销轴以限位钢管衔接的继续转动,也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的钢管续接。
[0022]如图7和图8所示,该实施例中两根钢管的连接选用的是钢管栓73b,该钢管栓中段为外径大于钢管7b内径的圆柱体732b且相对中段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外径与钢管内径相匹配的栓柱体(未标识)。同上实施例,该钢管7b也设有穿孔72,而钢管栓73b也设有位置和孔径大小相对应的穿孔731b。在本实施例的钢管7b和钢管栓73b的基础上,该钢管续接的过程为先将钢管栓插接至下侧钢管顶端抵持圆柱体732b,并使相应的穿孔对位贯通,而将上侧钢管也套接在钢管栓的上段栓柱体并同时完成穿孔对位,而后穿接螺纹钢筋6和钢筋联接键61实现钢管长度向的定位锁固。该实施例可用于直面墙体,相对前一个实施例可省略部分螺纹钢筋。
[0023]除上述钢管连接实施例外,还可以采用上层钢管相对下层光管直径递减的形式逐层嵌套定位的实施方式,砌筑作业便利性将大大提高。
[0024]如图6和图8所示,在图1的建筑内侧墙体中A、B两部分的外观示意图中,该内侧墙体所采用的是实施例二所述形式的砌块、而钢管的衔接是采用钢管套实现的。特别其圈梁壳(作为一种特殊的砌块2)处的具体结构为:建筑承重柱体处同时对应钢管的衔接处,则该处圈梁壳设有侧向贯通的穿孔,相应位置的钢管7和钢管套73也设有穿孔72。在完成圈梁壳砌筑、钢管套植入、钢管插接后,可以采用在侧向插接螺纹钢筋6和起加强作用的钢筋联接键61贯通该些部分,由此实现圈梁壳、钢管套、相衔接的两层钢管在建筑高度方向上的定位。如图7所示,上层圈梁壳2a和下层圈梁壳2b上下相砌,而钢管则于其中的插孔中所设的钢管套73中相接,而当钢管中被浇注混凝土 8后,将通过从穿孔外溢至整个圈梁壳内腔、包覆钢筋,最终定型成为高紧密结合度的圈梁和柱体两大建筑主要结构。
[0025]应用本发明钢管衔接结构的技术方案,提供了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中钢管续接的便利性,并且有效保持了衔接的稳固程度,提升了建筑效率。
[0026]除上述例举的实施例外,本发明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钢管,所述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为由砌块、圈梁壳和钢管砌筑构成,所述砌块和圈梁壳设有垂向贯通的插孔,所述钢管纵横插接于插孔中并且全部钢管内浇注混凝土定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的设计高度大于作为立柱的钢管长度,上、下两根钢管相接处设有轴向中空的连接辅件,并且对应相接处的砌块、圈梁壳、钢管和连接辅件设有侧向贯通的穿孔,若干根螺纹钢筋穿接于穿孔中固定砌块、圈梁壳、钢管和连接辅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辅件为钢管套,且钢管套的内径与钢管的外径相匹配,上侧钢管穿接于钢管套内定位,上侧钢管插接于钢管套内并与下侧钢管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辅件为钢管梭,钢管梭的外径与钢管的内径相匹配,且钢管梭下段设置外螺纹,所述钢管顶部设有与外螺纹匹配螺接的内螺纹,上侧钢管套接于钢管梭上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辅件为钢钢管栓,所述钢管栓中段为外径大于钢管内径的圆柱体且相对中段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外径与钢管内径相匹配的栓柱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栓下侧的栓柱体表面设置外螺纹,所述钢管顶部设有与外螺纹匹配螺接的内螺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用于建筑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的钢管,其中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为由砌块、圈梁壳和钢管砌筑构成,砌块和圈梁壳设有垂向贯通的插孔,钢管纵横插接于插孔中并且全部钢管内浇注混凝土定型。特别地,建筑的设计高度大于作为立柱的钢管长度,上、下两根钢管相接处设有轴向中空的连接辅件,并且对应相接处的砌块、圈梁壳、钢管和连接辅件设有侧向贯通的穿孔,若干根螺纹钢筋穿接于穿孔中固定砌块、圈梁壳、钢管和连接辅件。应用本实用新型钢管衔接结构的技术方案,提供了钢管混凝土组合体系中钢管续接的便利性,并且有效保持了衔接的稳固程度,提升了建筑效率。
【IPC分类】E04B1-30
【公开号】CN204266374
【申请号】CN201420690853
【发明人】史世英, 史喜婷, 史喜珍
【申请人】苏州市世好建材新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1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