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拖二预应力智能张拉液压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36856阅读:72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拖二预应力智能张拉液压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装置,具体的涉及一种一拖二预应力智能张拉液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在国内铁路和公路桥梁建设中已经开始逐步推广,但是,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中的液压装置,电控系统和软件系统并没有统一规范化,所导致的最终性能差异也很大。现有的一拖二预应力智能张拉液压装置只能实现了一个油栗控制一个千斤顶,且结构复杂、控制效果差,可靠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一拖二预应力智能张拉液压装置,可以实现了一个油栗控制两个千斤顶,结构简单,控制效果好。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一拖二预应力智能张拉液压装置,包括变频器、电机、油栗、液压油箱、千斤顶、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三位四通电磁阀、液压锁、卸荷电磁阀和控制器;
[0005]所述变频器与所述电机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油栗相连,所述油栗上设有一个进油口和两个出油口,所述油栗的进油口与所述液压油箱相连通,所述油栗的两个出油口均分别通过油路管对应的与两个所述千斤顶连接,两个所述千斤顶的活塞杆上均分别设有位移传感器,两个所述千斤顶的上腔和下腔中均分别设有一个压力传感器;
[0006]所述油栗出油口上的两个油路管上均分别设有所述三位四通电磁阀、液压锁和卸荷电磁阀,所述三位四通电磁阀的进油P 口与所述油栗的一个出油口相连通,所述三位四通电磁阀的回油T 口与所述液压油箱相连通,所述三位四通电磁阀的A油口和B油口均分别对应与所述液压锁的Al油口和A2油口相连,所述液压锁的BI油口和B2油口分别与对应油路管上的所述千斤顶的下腔和上腔对应连接,所述卸荷电磁阀的进油口连接在所述液压锁的BI油口与对应油路管上的千斤顶的下腔之间,所述卸荷电磁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液压油箱相连通;
[0007]所述控制器设有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四个所述压力传感器和两个所述位移传感器均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所述两个三位四通电磁阀、两个所述卸荷电磁阀和所述变频器均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相连。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一拖二预应力智能张拉液压装置充分利用了油栗的两个独立出油口同时控制两个千斤顶,通过变频器控制调整张拉供油量,节约了能耗,有效地防止油栗使用中油温升高造成的内漏,传感器测量不准,液压元器件易老化等弊病,延长了本装置的使用寿命;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并发送千斤顶张拉力和千斤顶伸长量给控制器,为控制器提供及时的操作决策数据,从而实现对变频器和卸荷电磁阀的精确控制,提高张拉精度,而且能对两个独立的同步张拉液压装置进行同步控制,并为同步张拉液压装置的安全性提供保证。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0]进一步,在所述油栗出油口上的两个油路管上均分别设有一个溢流阀,所述溢流阀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三位四通电磁阀与所述油栗的一个出油口之间,所述溢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液压油箱相连通。
[001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对溢流阀的使用,可以在油压过高时,打开释放液压油,避免了因油压过高损坏油路,保证了本装置的安全。
[0012]进一步,所述油栗的进油口与所述液压油箱之间还设有过滤器,所述油栗的进油口通过所述过滤器与所述液压油箱相连通。
[00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过滤器可以对液压油进行过滤,保证了液压油的纯净,进而保证了油路的畅通。
[0014]进一步,所述油栗出油口上的两个油路管上的卸荷电磁阀均为N型电磁球阀、P型电磁球阀、U型电磁球阀和C型电磁球阀中的任意一种。
[0015]进一步,所述油栗出油口上的两个油路管上的三位四通电磁阀均为H型、F型、G型、T型和V型的三位四通电磁阀中的任意一种。
[0016]进一步,所述油栗出油口上的两个油路管上的卸荷电磁阀的进油口均通过阻尼器连接在所述液压锁的BI油口与相对应的千斤顶的下腔之间。
[00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阻尼器可减小卸荷电磁阀打开时,张拉千斤顶产生的作用力对系统产生的冲击,并限制系统压力陡然下降。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一拖二预应力智能张拉液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0]1、变频器,2、电机,3、油栗,31、第一油路管,32、第二油路管,4、液压油箱,5、第一千斤顶,6、第二千斤顶,7、第一位移传感器,8、第二位移传感器,9、第一三位四通电磁阀,1、第二三位四通电磁阀,11、第一液压锁,12、第二液压锁,13、第一卸荷电磁阀,14、第二卸荷电磁阀,15、第一压力传感器,16、第二压力传感器,17、第三压力传感器,18、第四压力传感器,19控制器,20、第一溢流阀,21、第二溢流阀,22、过滤器,23、第一阻尼器,24、第二阻尼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2]如图1所示,一种一拖二预应力智能张拉液压装置,包括变频器1、电机2、油栗3、液压油箱4、第一千斤顶5、第二千斤顶6、第一位移传感器7、第二位移传感器8、第一三位四通电磁阀9、第二三位四通电磁阀10、第一液压锁11、第二液压锁12、第一卸荷电磁阀13、第二卸荷电磁阀14、第一压力传感器15、第二压力传感器16、第三压力传感器17、第四压力传感器18和控制器19。
[0023]所述变频器I与所述电机2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电机2的输出端与所述油栗3相连,所述油栗3上设有一个进油口和两个出油口,所述油栗3的进油口通过过滤器22与所述液压油箱4相连通,所述油栗3的一个出油口通过第一油路管31与所述第一千斤顶5连接,所述第一千斤顶5的活塞杆上设有所述第一位移传感器7,所述油栗3的另一个出油口通过第二油路管32与所述第二千斤顶6连接,所述第二千斤顶6的活塞杆上设有第二位移传感器8。
[0024]所述第一油路管31上设有所述第一三位四通电磁阀9、第一液压锁11和第一卸荷电磁阀13,所述第一三位四通电磁阀9的进油P 口与所述油栗3的一个出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一三位四通电磁阀9的回油T 口与所述液压油箱4相连通,所述第一三位四通电磁阀9的A油口和B油口均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液压锁11的Al油口和A2油口相连,所述第一液压锁11的BI油口和B2油口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千斤顶5的下腔和上腔相连通,所述第一卸荷电磁阀13的进油口通过第一阻尼器23连接在所述第一液压锁11的BI油口与第一千斤顶5的下腔之间的油路管31上,所述第一卸荷电磁阀13的出油口与所述液压油箱4相连通,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5连接在所述第一千斤顶5的下腔上,所述第二传感器16连接在所述第一千斤顶5的上腔上,在所述第一三位四通电磁阀9与所述油栗3的一个出油口之间的油路管31上设有第一溢流阀20,所述第一溢流阀2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油路管31上,所述第一溢流阀20的另一端与所述液压油箱4相连通。
[0025]所述第二油路管32上设有所述第二三位四通电磁阀10、第二液压锁12和第二卸荷电磁阀14,所述第二三位四通电磁阀10的进油P 口与所述油栗3的另一个出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二三位四通电磁阀10的回油T 口与所述液压油箱4相连通,所述第二三位四通电磁阀10的A油口和B油口均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二液压锁12的Al油口和A2油口相连,所述第二液压锁12的BI油口和B2油口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二千斤顶6的下腔和上腔相连通,所述第二卸荷电磁阀14的进油口通过第二阻尼器24连接在所述第二液压锁12的BI油口与第二千斤顶6的下腔之间的油路管32上,所述第二卸荷电磁阀14的出油口与所述液压油箱4相连通,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17连接在所述第二千斤顶6的下腔上,所述第四传感器18连接在所述第二千斤顶6的上腔上,在所述第二三位四通电磁阀10与所述油栗3的另一个出油口之间的油路管32上设有第二溢流阀21,所述第二溢流阀2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油路管32上,所述第二溢流阀21的另一端与所述液压油箱4相连通。
[0026]所述控制器19设有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5、第二压力传感器16、第三压力传感器17、第四压力传感器18、第一位移传感器7和第二位移传感器8均分别与所述控制器19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三位四通电磁阀9、第二三位四通电磁阀10、第一卸荷电磁阀13、第二卸荷电磁阀14和变频器I均分别与所述控制器19的信号输出端相连。
[0027]所述第一卸荷电磁阀13和第二卸荷电磁阀14均为N型电磁球阀、P型电磁球阀、U型电磁球阀和C型电磁球阀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三位四通电磁阀9和第二三位四通电磁阀10均为H型、F型、G型、T型和V型的三位四通电磁阀中的任意一种。
[0028]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一拖二预应力智能张拉液压装置中,三位四通电磁阀的A油口和B油口为三位四通电磁阀的四个油口中除了进油P 口和回油T 口外的另两个油口;液压锁由两个液控单向阀组成,液压锁的AI油口和BI油口分别对应为液压锁中的一个液控单向阀的顺向进油口(逆向出油口)和顺向出油口(逆向进油口 );液压锁的A2油口和B2油口分别对应为液压锁中的另一个液控单向阀的顺向进油口(逆向出油口)和顺向出油口(逆向进油口)。
[0029]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一拖二预应力智能张拉液压装置中,变频器1、第一三位四通电磁阀9、第二三位四通电磁阀10、第一卸荷电磁阀13、第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