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盘连杆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48930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盘连杆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盘连杆装置,包括立柱、纵梁、横梁、上车盘、下车盘、连杆机构和角度限位块;所述上车盘和下车盘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分别与上车盘和下车盘铰接,所述连杆机构与上车盘的侧面和下车盘的侧面之间分别设置角度限位块。通过本装置的连杆机构,实现了上下车盘之间的相对运动与提升,保证了车盘在升降过程中的平衡性和安全性,在上升过程中实现了传动功能,在车盘叠加过程中不干涉车盘之间的配合,消除了由于受力不均匀所导致的安全隐患,并且外形美观,互换性较强。
【专利说明】
一种车盘连杆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简易升降类三层立体车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盘连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们购买力大大提高,私家车、公务轿车等各种机动车的数量与日剧增,由于城市人口密度较大,城市土地资源紧张,所以人均面积小,加上日益增加的车辆,使停车位显得格外紧张,如何解决车辆停放成为了人们关注和关心的话题。于是有人设计了立体车库。
[0003]现有的立体车库的车盘连杆装置,采用的为一根圆管,其将上下车盘连接,在上升过程中靠该圆管提升下车盘,在下降过程中对上车盘起导向作用。在车盘提升或下降时,由于车盘边缘受压时易发生弹性变形,会导致连杆随之倾斜,使车盘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倾斜、变形甚至侧翻事故,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盘连杆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车盘连杆装置,包括立柱、纵梁、横梁、上车盘、下车盘、连杆机构和角度限位块;所述上车盘和下车盘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分别与上车盘和下车盘铰接,所述连杆机构与上车盘的侧面和下车盘的侧面之间分别设置角度限位块。
[0006]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八个连杆,分别为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第六连杆、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所述上车盘靠近前段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上车盘靠近后端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下车盘靠近前段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所述下车盘靠近后端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
[0007]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分别与上车盘铰接,所述第五连杆、第六连杆、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分别与下车盘铰接,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五连杆之间铰接,第二连杆和第六连杆之间铰接,第三连杆和第七连杆之间铰接,第四连杆和第八连杆之间铰接;
[0008]所述角度限位块包括八个角度限位块,分别为第一角度限位块、第二角度限位块、第三角度限位块、第四角度限位块、第五角度限位块、第六角度限位块、第七角度限位块和第八角度限位块;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与上车盘之间分别设置第一角度限位块、第二角度限位块、第三角度限位块和第四角度限位块,所述第五连杆、第六连杆、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与下车盘之间分别设置第五角度限位块、第六角度限位块、第七角度限位块和第八角度限位块;
[0009]所述第一角度限位块和第五角度限位块位于第一连杆和第五连杆的同侧,且所述第一角度限位块与上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角度限位块与下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角度限位块和第六角度限位块位于第二连杆和第六连杆的同侧,且所述第二角度限位块与上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角度限位块与下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角度限位块和第七角度限位块位于第三连杆和第七连杆的同侧,且所述第三角度限位块与上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角度限位块与下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角度限位块和第八角度限位块位于第四连杆和第八连杆的同侧,且所述第四角度限位块与上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八角度限位块与下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角度限位块、第二角度限位块、第三角度限位块和第四角度限位块结构相同,均为梯形体结构,所述第五角度限位块、第六角度限位块、第七角度限位块和第八角度限位块结构相同,均为倒梯形体结构。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与上车盘铰接的位置和第五连杆与下车盘铰接的位置在一条垂线上,所述第二连杆与上车盘铰接的位置和第六连杆与下车盘铰接的位置在一条垂线上,所述第三连杆与上车盘铰接的位置和第七连杆与下车盘铰接的位置在一条垂线上,第四连杆与上车盘铰接的位置和第八连杆与下车盘铰接的位置在一条垂线上。
[0012]优选的,所述连杆与上车盘和下车盘采用转轴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连杆之间采用转轴连接。
[0014]本装置采用两根连杆,分别装于上下车盘,中间铰接连接,当上车盘上升时,所述车盘连杆装置从折叠状态到打开,最后通过限位块使上下连杆呈小于180°夹角,以避免出现“死点”,影响连杆的折叠,在上升过程,上下车盘通过连杆相互拉动,上车盘带动下车盘上升,实现两个车盘的同时提升。在上车盘下降的过程中,连杆装置从打开状态到折叠,上下车盘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连杆装置能够随之变化,最后随车盘降至地面。当上车盘降至停车位时,所述车盘连杆装置完全折叠,并隐藏于车盘边缘处,对立体车库结构、外观没有影响。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装置的连杆机构,实现了上下车盘之间的相对运动与提升,保证了车盘在升降过程中的平衡性和安全性,在上升过程中实现了传动功能,在车盘叠加过程中不干涉车盘之间的配合,消除了由于受力不均匀所导致的安全隐患,并且外形美观,互换性较强。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存车时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A部放大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取车后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连杆机构的示意图;
[0020]其中1.立柱,2.纵梁,3.上车盘,4.下车盘,002.第二连杆,004.第四连杆,006.第六连杆,008.第八连杆,02.第二角度限位块,04.第四角度限位块,06.第六角度限位块,08.第八角度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22]—种车盘连杆装置,包括立柱1、纵梁2、横梁、上车盘3、下车盘4、连杆机构和角度限位块;
[0023]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八个连杆,分别为第一连杆、第二连杆002、第三连杆、第四连杆
004、第五连杆、第六连杆006、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008;所述上车盘靠近前段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002,所述上车盘靠近后端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004,所述下车盘靠近前段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006,所述下车盘靠近后端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008;
[0024]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002、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004分别与上车盘3转轴连接,所述第五连杆、第六连杆006、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008分别与下车盘4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五连杆之间转轴连接,第二连杆002和第六连杆006之间转轴连接,第三连杆和第七连杆之间转轴连接,第四连杆004和第八连杆008之间转轴连接;
[0025]所述角度限位块包括八个角度限位块,分别为第一角度限位块、第二角度限位块
02、第三角度限位块、第四角度限位块04、第五角度限位块、第六角度限位块06、第七角度限位块和第八角度限位块08;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002、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004与上车盘3之间分别设置第一角度限位块、第二角度限位块02、第三角度限位块和第四角度限位块04,所述第五连杆、第六连杆006、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008与下车盘4之间分别设置第五角度限位块、第六角度限位块06、第七角度限位块和第八角度限位块08;
[0026]所述第一角度限位块和第五角度限位块位于第一连杆和第五连杆的同侧,且所述第一角度限位块与上车盘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角度限位块与下车盘4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角度限位块02和第六角度限位块06位于第二连杆002和第六连杆006的同侧,且所述第二角度限位块02与上车盘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角度限位块06与下车盘4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角度限位块和第七角度限位块位于第三连杆和第七连杆的同侧,且所述第三角度限位块与上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角度限位块与下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角度限位块04和第八角度限位块08位于第四连杆004和第八连杆008的同侧,且所述第四角度限位块004与上车盘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八角度限位块008与下车盘4的侧面固定连接。
[0027]优选的,所述第一角度限位块、第二角度限位块02、第三角度限位块和第四角度限位块04结构相同,均为梯形体结构,所述第五角度限位块、第六角度限位块06、第七角度限位块和第八角度限位块08结构相同,均为倒梯形体结构。
[0028]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与上车盘3转轴连接的位置和第五连杆与下车盘4转轴连接的位置在一条垂线上,所述第二连杆002与上车盘3转轴连接的位置和第六连杆006与下车盘4转轴连接的位置在一条垂线上,所述第三连杆与上车盘3转轴连接的位置和第七连杆与下车盘4转轴连接的位置在一条垂线上,第四连杆004与上车盘3转轴连接的位置和第八连杆008与下车盘4转轴连接的位置在一条垂线上。
[0029]本装置采用两根连杆,分别装于上下车盘,中间铰接连接,当上车盘3上升时,所述车盘连杆装置从折叠状态到打开,最后通过限位块使上下连杆呈小于180°夹角,以避免出现“死点”,影响连杆的折叠,在上升过程,上下车盘通过连杆相互拉动,上车盘3带动下车盘4上升,实现两个车盘的同时提升。在上车盘3下降的过程中,连杆装置从打开状态到折叠,上下车盘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连杆装置能够随之变化,最后随车盘降至地面。当上车盘3降至停车位时,所述车盘连杆装置完全折叠,并隐藏于车盘边缘处,对立体车库结构、外观没有影响。
[0030]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主权项】
1.一种车盘连杆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立柱、纵梁、横梁、上车盘、下车盘、连杆机构和角度限位块;所述上车盘和下车盘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分别与上车盘和下车盘铰接,所述连杆机构与上车盘的侧面和下车盘的侧面之间分别设置角度限位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盘连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八个连杆,分别为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第六连杆、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所述上车盘靠近前段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上车盘靠近后端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下车盘靠近前段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所述下车盘靠近后端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分别与上车盘铰接,所述第五连杆、第六连杆、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分别与下车盘铰接,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五连杆之间铰接,第二连杆和第六连杆之间铰接,第三连杆和第七连杆之间铰接,第四连杆和第八连杆之间铰接; 所述角度限位块包括八个角度限位块,分别为第一角度限位块、第二角度限位块、第三角度限位块、第四角度限位块、第五角度限位块、第六角度限位块、第七角度限位块和第八角度限位块;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与上车盘之间分别设置第一角度限位块、第二角度限位块、第三角度限位块和第四角度限位块,所述第五连杆、第六连杆、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与下车盘之间分别设置第五角度限位块、第六角度限位块、第七角度限位块和第八角度限位块; 所述第一角度限位块和第五角度限位块位于第一连杆和第五连杆的同侧,且所述第一角度限位块与上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角度限位块与下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角度限位块和第六角度限位块位于第二连杆和第六连杆的同侧,且所述第二角度限位块与上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角度限位块与下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角度限位块和第七角度限位块位于第三连杆和第七连杆的同侧,且所述第三角度限位块与上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角度限位块与下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角度限位块和第八角度限位块位于第四连杆和第八连杆的同侧,且所述第四角度限位块与上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八角度限位块与下车盘的侧面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盘连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角度限位块、第二角度限位块、第三角度限位块和第四角度限位块结构相同,均为梯形体结构,所述第五角度限位块、第六角度限位块、第七角度限位块和第八角度限位块结构相同,均为倒梯形体结构。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盘连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连杆与上车盘铰接的位置和第五连杆与下车盘铰接的位置在一条垂线上,所述第二连杆与上车盘铰接的位置和第六连杆与下车盘铰接的位置在一条垂线上,所述第三连杆与上车盘铰接的位置和第七连杆与下车盘铰接的位置在一条垂线上,第四连杆与上车盘铰接的位置和第八连杆与下车盘铰接的位置在一条垂线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盘连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连杆与上车盘和下车盘采用转轴连接。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盘连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连杆之间采用转轴连接。
【文档编号】E04H6/18GK205637752SQ201620411970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5月6日
【发明人】肖勇
【申请人】青岛茂源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