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李箱锁抓锁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0562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行李箱锁抓锁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李箱锁抓锁控制系统,属于汽车车身电子的技术领域,可应用于汽车行李箱锁和门锁抓锁控制。
背景技术
行李箱锁是乘用车的重要配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行李箱锁的舒适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行李箱锁遥控开锁/闭锁等舒适性功能在乘用车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行李箱锁的各种舒适性控制基本都要以行李箱关严为前提,而恰恰很多车辆花较大的力气才能可靠的关严行李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李箱操作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行李箱锁抓锁控制系统,其让行李箱由半开位置自动吸合到全关位置,使行李箱轻松可靠的关严,提升用户舒适度。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行李箱锁抓锁控制系统,由控制单元、蓄电池、抓锁电机、行李箱状态开关、AJAR开关、PAWL开关、锁轴、抓锁组成,其特征在于蓄电池通过电源线连接控制单元,行李箱状态开关通过电源、信号线与控制单元连接,行李箱状态开关的公共端即COM端并联AJAR开关、PAWL开关,控制单元控制端通过电源线连接抓锁电机,控制单元上有接地线,抓锁电机通过锁轴与抓锁连接。所述的抓锁有全开、半开、全关三种位置,全开位置抓锁的卡槽位于箱锁锁槽的底部,半开位置抓锁的卡槽位于箱锁锁槽的中部,全关位置抓锁的卡槽位于箱锁锁槽的顶部。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其让行李箱由半开位置自动吸合到全关位置,使行李箱轻松可靠的关严,提升用户舒适度。

图I为行李箱控制系统接线图。图2为行李箱全开状态示意图。图3为行李箱半开状态示意图。图4为行李箱全关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一种行李箱锁抓锁控制系统,由控制单元、蓄电池、抓锁电机、行李箱状态开关、AJAR开关、PAffL开关、锁轴I、抓锁2组成,其特征在于蓄电池通过电源线连接控制单元,行李箱状态开关通过电源、信号线与控制单元连接,行李箱状态开关的公共端(COM)端并联AJAR开关、PAffL开关,控制单元控制端通过电源线连接抓锁电机,控制单元上有接地线,抓锁电机通过锁轴I与抓锁2连接。所述的抓锁2有全开、半开、全关三种位置,全开位置抓锁2的卡槽4位于箱锁3锁槽的底部,半开位置抓锁2的卡槽4位于箱锁3锁槽的中部,全关位置抓锁2的卡槽4位于箱锁3锁槽的顶部。抓锁实现方式如图2、3、4所示,控制单元采集AJAR开关和PAWL开关状态,根据开关通断特性判断行李箱状态。当AJAR开关持续保持接通状态,PAWL开关由断开状态转换为接通状态后,即行李箱关闭过程中由全开位置关至半开位置后,控制单元驱动抓锁电机动作;控制单元采集到AJAR开关断开,即行李箱关至全关位置后,控制抓锁电机停止动作。从而实现了抓锁控制,即让行李箱由半开位置自动关至全关位置。防止行李箱开启过程中抓锁电机动作致使行李箱开启困难的实现方式控制单元采集PAWL开关的状态变化,而不是只采集其状态,在半开位置时AJAR开关和PAWL开关的接通状态虽然是一致的,但是行李箱开启过程中,即行李箱状态变化全关位置-半开位置-全开位置,对应PAWL开关状态变化接通-接通-断开;而行李箱关闭过程中,即行李箱状态变化全开位置-半开位置-全关位置,对应PAWL开关状态变化断开-接通-接通,控制单元仍然可以区分出开启过程和关闭过程,从而实现行李箱开启过程中抓锁电机不动作,行李箱关闭过程中抓锁电机才动作。
权利要求1.一种行李箱锁抓锁控制系统,由控制单元、蓄电池、抓锁电机、行李箱状态开关、AJAR开关、PAffL开关、锁轴、抓锁组成,其特征在于蓄电池通过电源线连接控制单元,行李箱状态开关通过电源、信号线与控制单元连接,行李箱状态开关的公共端即COM端并联AJAR开关、PAffL开关,控制单元控制端通过电源线连接抓锁电机,控制单元上有接地线,抓锁电机通过锁轴与抓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中所述的一种行李箱锁抓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抓锁有全开、半开、全关三种位置,全开位置抓锁的卡槽位于箱锁锁槽的底部,半开位置抓锁的卡槽位于箱锁锁槽的中部,全关位置抓锁的卡槽位于箱锁锁槽的顶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李箱锁抓锁控制系统,由控制单元、蓄电池、抓锁电机、行李箱状态开关、AJAR开关、PAWL开关、锁轴、抓锁组成,其特征在于蓄电池通过电源线连接控制单元,行李箱状态开关通过电源、信号线与控制单元连接,行李箱状态开关的公共端(COM)端并联AJAR开关、PAWL开关,控制单元控制端通过电源线连接抓锁电机,控制单元上有接地线,抓锁电机通过锁轴与抓锁连接。其让行李箱由半开位置自动吸合到全关位置,使行李箱轻松可靠的关严,提升用户舒适度。
文档编号E05B65/19GK202731483SQ20122042614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7日
发明者孙连明, 高长胜, 苏朋军 申请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