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具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9644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锅具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锅具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烹饪器具的内锅放置在加热盘上,由于内锅与加热盘上均没有任何辅助限位装置,在组装时,内锅与加热盘表面不能完全贴合,容易出现定位不准确等安装问题,这样会影响加热盘对内锅的加热效果,同时也会造成温控装置测温精度不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锅具组件,该锅具组件的结构简单,组装时定位准确,加热面积大,加热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锅具组件的烹饪器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锅具组件,包括:加热盘,所述加热盘上设有限位部;锅体,所述锅体设在所述加热盘上且所述锅体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加热盘紧贴,所述锅体的外表面上设有适于与所述限位部相连的配合部以使所述加热盘与所述锅体的中心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具组件,通过在加热盘的上表面设置限位部,在锅体的与加热盘相连的表面设置配合部,在进行烹饪使用时,通过调整锅体在外锅内的位置,并利用限位部和配合部之间的相互配合,既实现锅体与加热盘之间的快速定位安装,保证锅体的中心与加热盘的中心重合,从而保证温控装置的测温精度,又可以增加锅体的受热面积,从而提高加热效率。该锅具组件的结构简单、可靠,组装效率高,加热效率高,并且可以根据具体的结构进行设计限位部和配合部,具有较强的可制造性和装配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具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部形成为凸出于所述加热盘的外表面的第一凸起和/或相对于所述加热盘的外表面向内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配合部形成为与所述第一凸起适配的第二凹槽和/或与所述第一凹槽适配的第二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部形成为凸出于所述加热盘的外表面的所述第一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部形成为凸出于所述加热盘的外表面且沿所述加热盘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部形成凸出于所述加热盘的外表面的弧形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加热盘的外表面向内凹陷的所述第一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加热盘的外表面向内凹陷且沿所述加热盘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部形成相对于所述加热盘的外表面向内凹陷的弧形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形状分别对应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弓形、矩形或梯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部和所述配合部分别包括多个,多个所述限位部间隔开布置在所述加热盘的外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多个所述限位部沿所述加热盘的周向或径向间隔开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部包括多个,多个所述限位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相对于所述加热盘的外表面向内凹陷的环形凹槽,多个所述限位部中的至少两个形成凸出于所述加热盘的外表面的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凹槽和两个所述环形凸起同心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盘与所述限位部一体成型,所述锅体与所述配合部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锅体具有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圆弧过渡以在所述底壁与侧壁之间形成过渡段,所述加热盘的上表面与所述锅体的底壁紧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盘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上表面与所述锅体的底壁紧贴;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在所述本体的外端且沿所述本体的径向向外、向上延伸以与所述过渡段的至少一部分适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多个所述限位部分别设在所述本体和/或所述延伸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壁的外表面形成向所述锅体内凹陷的弧形面,所述本体的上表面与所述锅体的底壁紧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烹饪器具,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组件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组件的加热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锅具组件;

10:加热盘;

11:本体;12:延伸部;13:限位部;131:第一凸起;132:第一凹槽;

20:锅体;

21:侧壁;22:底壁;23:过渡段;24:配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3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锅具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组件100包括加热盘10和锅体20。具体而言,加热盘10上设有限位部13,锅体20设在加热盘10上且锅体20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加热盘10紧贴,锅体20的外表面上设有适于与限位部13相连的配合部24以使加热盘10与锅体20的中心重合。

换言之,该锅具组件100主要由加热盘10和锅体20组成。其中,锅体20大致形成沿竖直方向(如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锅体20内限定有上端敞开的容纳腔,锅体20设在加热盘10上且锅体20的外表面与加热盘10的加热工作面紧贴,当该锅具组件应用在烹饪器具中时,加热盘10与烹饪器具的电源连接,加热盘10发热并将热量传递到锅体20上,从而达到对锅体20内的食物加热、烹饪的目的。

进一步地,加热盘10的上表面设有限位部13,而锅体20的与加热盘10相连的表面设有与限位部13适配的配合部24,例如,限位部13和配合部24可以分别形成相互适配的弧形凸起和弧形凹槽,用户在使用时,可以将锅体20放入外锅内,然后通过调整锅体20在外锅内的位置,使锅体20上的配合部24与加热盘10上的限位部13配合,实现锅体20的定位安装,保证锅体20的中心与加热盘10的中心重合,从而使加热盘10对锅体20的加热面积达到最大,提高加热效率。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组件100,通过在加热盘10的上表面设置限位部13,在锅体20的与加热盘10相连的表面设置配合部24,在进行烹饪使用时,通过调整锅体20在外锅内的位置,并利用限位部13和配合部24之间的相互配合,既实现锅体20与加热盘10之间的快速定位安装,保证锅体20的中心与加热盘10的中心重合,从而保证温控装置的测温精度,又可以增加锅体20的受热面积,从而提高加热效率。该锅具组件100的结构简单、可靠,组装效率高,加热效率高,并且可以根据具体的结构进行设计限位部13和配合部24,具有较强的可制造性和装配性。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限位部13形成为凸出于加热盘10的外表面的第一凸起131和/或相对于加热盘1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的第一凹槽132,配合部24形成为与第一凸起131适配的第二凹槽和/或与第一凹槽132适配的第二凸起。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限位部13形成为凸出于加热盘10的外表面的第一凸起131,配合部24形成为相对锅体20外表面向内凹陷的第二凹槽,当将锅体20向下放置在加热盘10上时,限位部13(即第一凸起131)与配合部24(即第二凹槽)进行适配,对锅体20和加热盘10进行限位,保证了锅体20和加热盘10的中心重合,从而保证温控装置的测温精度,再者,通过在加热盘10的外表面设置第一凸起131,并在锅体20上设置与第一凸起131适配的第二凹槽,可以增大加热盘10对锅体20的加热面积,进而提高加热效率。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如图3所示,加热盘10上可以同时设置相对于加热盘10外表面的向外凸出的凸起和相对于加热盘10外表面向内凹陷的凹槽,共同形成为限位部13,可以想象,在锅体20上设置与之适配的配合部24,从而进一步增加锅体20和加热盘10配合的稳定性,以及进一步增大加热盘10对于锅体20的加热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

由此,通过在加热盘10的外表面设置第一凸起131和/或第一凹槽132,并在锅体20上设置与第一凸起131适配的第二凹槽和/或与第一凹槽132适配的第二凸起,既可以对锅体20和加热盘10进行限位,保证了锅体20和加热盘10的中心重合,从而保证温控装置的测温精度,又可以增大加热盘10对锅体20的加热面积,进而提高加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限位部13形成为凸出于加热盘10的外表面的第一凸起131。参照图1和图2所示,限位部13形成为相对于加热盘10的外表面向外凸出第一凸起131,而锅体20中的配合部24形成为相对于锅体2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第二凹槽,这样,限位部13能够与配合部24进行限位配合,实现加热盘10对锅体20的快速定位,并且有效增大加热盘10对锅体20的加热面积。

可选地,限位部13形成为凸出于加热盘10的外表面且沿加热盘10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凸起。具体地,加热盘10的外表面大致形成为沿径向延伸(参见图1所示)的圆盘面,为了增大锅体20上的配合部24和加热盘10上的限位部13配合的稳定性,加大加热盘10对锅体20的加热面积,可以将第一凸起131设置成沿加热盘10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凸起,该环形凸起相对加热盘10外表面向外凸出,相应地,将第二凹槽设置成沿锅体20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锅体20与加热盘10装配时,只需将锅体20与加热盘10对中,并使加热盘10的环形凸起设在锅体20的环形凹槽内,即可实现二者的精确装配,从而保证温控装置的测温精度。

可选地,限位部13形成凸出于加热盘10的外表面的弧形凸起。换言之,加热盘10的外表面上的第一凸起131也可以设置为弧形凸起,相应地,锅体20上的第二凹槽可以设置成弧形凹槽,锅体20与加热盘10装配时,将锅体20放置在加热盘10上,然后通过转动锅体20以调整锅体20在加热盘10上的位置,最终使加热盘10的弧形凸起位于锅体20的弧形凹槽内,保证二者的快速定位安装。该锅具组件100的结构更简单,具有较好的可制造性和装配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限位部13形成为相对于加热盘1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的第一凹槽132。具体地,限位部13形成为相对于加热盘1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第一凹槽132,而锅体20中的配合部24形成为相对于锅体20的外表面向外凸起第二凸起,这样,限位部13能够与配合部24进行限位配合,实现加热盘10对锅体20的快速定位,并且有效增大加热盘10对锅体20的加热面积。

可选地,限位部13形成为相对于加热盘1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且沿加热盘10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

具体地,加热盘10的外表面大致形成为沿径向延伸(参见图1所示)的圆盘面,为了增大锅体20上的配合部24和加热盘10上的限位部13配合的稳定性,加大加热盘10对锅体20的加热面积,可以将加热盘10的第一凹槽132设置成沿加热盘10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相应地,将锅体20上的第二凸起设置成沿锅体20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凸起,锅体20与加热盘10装配时,只需将锅体20与加热盘10对中,并使锅体20的环形凸起设在加热盘10的环形凹槽内,即可实现二者的精确装配,从而保证温控装置的测温精度。

可选地,限位部13形成相对于加热盘1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的弧形凹槽。换言之,加热盘10的第一凹槽可以设置为相对于加热盘1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的弧形凹槽,锅体20的第二凸起可以设置为相对于锅体20的外表面向外凸出的环形凸起,锅体20与加热盘10装配时,将锅体20放置在加热盘10上,然后通过转动锅体20以调整锅体20在加热盘10上的位置,最终使锅体20的弧形凸起位于加热盘10的弧形凹槽内,保证二者的快速定位安装。该锅具组件100的结构更简单,具有较好的可制造性和装配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限位部13和配合部24的形状可以根据加热盘10与锅体20的具体结构以及具体适配需要进行设计,从而保证锅体20和加热盘10之间具有较好的装配性,且可以增加加热盘10对锅体20加热面积,因此,锅具组件100的结构简单、可靠,装拆方便,组装时定位精准,同时,设计灵活度大,可根据实际适配需要进行设计,保证较好的可制造性和可装配性。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凹槽、第二凸起和第一凹槽132的横截面形状分别对应相同。

具体而言,为了保证加热盘10和锅体20之间的定位限位,实现锅体20在放置到加热盘10上后二者之间中心重合,同时,使得用户使用过程中,锅体20和加热盘10之间适配稳定、可靠,加热效率增大,在此,将加热盘10上的第一凸起131和锅体20上的第二凹槽、加热盘10上第一凹槽132和锅体20上的第二凸起设置为横截面形状分别对应相同的结构,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加热盘10上的第一凸起131和锅体20上的第二凹槽横截面形状相同,从而使限位部13和配合部24之间适配可靠,避免锅体20相对于加热盘10发生晃动,保证锅体20的中心与加热盘10的中心重合,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增大限位部13和配合部24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锅具组件100整体的加热效率。

可选地,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弓形、矩形或梯形。如图3所示,加热盘10上的限位部13可以形成为第一凸起131和第一凹槽132,其中,第一凸起13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和梯形,第一凹槽132的横截面形状为弓形,可以理解的是,锅体20的配合部24同时可以形成为第二凹槽和第二凸起,第二凹槽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和梯形,第二凸起的横截面形状为弓形,从而更好的实现限位部13与配合部24之间的配合,保证锅体20与加热盘10的快速安装,并且可以大大地增加锅体20的受热面积,提高锅具组件100的加热效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限位部13和配合部24的具体形状等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而做出适应性改变,从而保证较好的可制造性和可装配性。

有利地,限位部13和配合部24分别包括多个,多个限位部13间隔开布置在加热盘10的外表面。参照图3所示,限位部13形成为第一凸起131和第一凹槽132,第一凸起131和第一凹槽132沿加热盘10径向方向间隔布置,可以理解的是,锅体20的配合部24同时形成为第二凹槽和第二凸起,第二凹槽和第二凸起同样沿锅体20的径向方向间隔布置,由此,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132和第二凸起相互配合,实现定位限位功能,增大加热盘10对锅体20的加热面积,提高加热效率。

具体地,多个限位部13沿加热盘10的周向或径向间隔开布置。例如,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多个限位部13形成为第一凸起131和第一凹槽132,且第一凸起131和第一凹槽132沿径向方向间隔开布置,由此,可以使得限位部13和配合部24之间适配更加稳固,可靠。可以理解的是,多个限位部13的布置方向是采用周向方向还是采用径向方向间隔开布置,可以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做出适应性的改变,从而满足较好的可制造性和适配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限位部13包括多个,多个限位部13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相对于加热盘1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的环形凹槽,多个限位部13中的至少两个形成凸出于加热盘10的外表面的环形凸起,环形凹槽和两个环形凸起同心布置。参照图3所示,加热盘10的限位部13包括两个第一凸起131和一个第一凹槽132,第一凹槽132形成为相对于加热盘1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环形凹槽,第一凸起131包括横截面形状为梯形和圆形两种形式,且第一凸起131形成为相对于加热盘10的外表面向外凸起环形凸起,两个环形凸起和一个环形凹槽同心布置。

对应地,锅体20的外表面设有两个与第一凸起131适配的第二凹槽和一个与第一凹槽132适配的第二凸起。由此,锅体20放置在加热盘10上时,通过配合部24和限位部13之间相互配合而定位限位,既可以保证锅体20和加热盘10的中心重合,从而保证温控装置的测温精度,又可以增加锅体的受热面积,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加热盘10与限位部13一体成型,锅体20与配合部24一体成型。也就是说,加热盘10上的限位部13可以在加热盘10的壳体成型时一体加工而成,锅体20的配合部24也可以通过成型工艺直接形成在锅体20上。具体地,加热盘10的限位部13与锅体20的配合部24相互适配,达到定位作用,同时增大了传热面积,从而提高传热效率,而为了进一步提高传热效率,且保证结构更加稳定、可靠,加热盘10与限位部13、锅体20与配合部24分别一体成型,由此,实现了加热盘10的限位部13与锅体20的配合部24配合更加稳定、可靠,且传热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其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锅体20具有底壁22和侧壁21,侧壁21与底壁22圆弧过渡以在底壁22与侧壁21之间形成过渡段23,加热盘10的上表面与锅体20的底壁22紧贴。例如,在图1和图2所示的示例中,锅具组件100包括锅体20和加热盘10,锅体20大致形成沿竖直方向(如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锅体20具有侧壁21和底壁22,侧壁21和底壁22之间形成为横截面形状为弧形的过渡段23,侧壁21、底壁22以及过渡段23共同限定有上端敞开的容纳腔,加热盘10的上表面与锅体20的底壁紧贴(如图1中位置所示),从而保证加热盘10与锅体20的传热面积,提高传热效率。

而加热盘10包括本体11和延伸部12。具体而言,本体11的上表面与锅体20的底壁22紧贴,延伸部12设在本体11的外端且沿本体11的径向向外、向上延伸以与过渡段23的至少一部分适配。

例如,在图1和图2所示的示例中,加热盘10的本体11的上表面与锅体20的底壁22紧贴,延伸部12设在本体11外端并且沿本体11径向向外、向上延伸以与锅体20的过渡段23部分紧贴,由此,可通过延伸部12与过渡段23的部分紧贴增大加热盘10对锅体20的加热面积,从而提高加热效率,且用户使用锅具组件100时,将锅体20放置于加热盘10上,而延伸部12位于加热盘10的本体11外端并沿径向向外、向上延伸可以使锅体20与加热盘10之间的配合更加稳固、可靠。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多个限位部13分别设在本体11和/或延伸部13上。换言之,多个限位部13既可以设在本体11上(如图3中所示),也可以设在延伸部13上(如图1和图2中所示),限位部13设置位置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做出适应性的改变,从而满足较好的可制造性和适配性。

有利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底壁22的外表面形成向锅体20内凹陷的弧形面,本体11的上表面与锅体20的底壁紧贴。参照图1和图2,锅体20底壁22的外表面向锅体20内凹陷形成为弧形凹面,而本体11的上表面向外凸出形也形成为弧形凸面,由此,本体11的弧形凸面与锅体20的弧形凹面,相互配合,紧密贴合,增大了加热盘10对锅体20的加热面积,进而增大了加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未示出),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锅具组件100。例如,该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等,下面以电饭煲为例进行说明,电饭煲包括外锅(未示出)和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锅具组件100,其中,外锅内限定有上端敞开的安装腔,锅具组件100的加热盘10设在外锅的底部,锅具组件100的锅体20设在外锅的安装腔内且加热盘10与锅体20的底壁紧贴以对锅体20进行加热.

用户在使用时,可以将锅体20放入外锅内,然后通过调整锅体20在外锅内的位置,使锅体20上的配合部24与加热盘10上的限位部13配合,实现锅体20的定位安装,保证锅体20的中心与加热盘10的中心重合,从而保证温控装置的测温精度,并且还可以使锅体20的底壁与加热盘10的上表面完全贴合,使加热盘10对锅体20的加热面积达到最大,提高加热效率,进而实现烹饪器具对食物加热、烹饪的目的。

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组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即该烹饪器具的结构简单,各部件连接可靠,装拆方便,组装时,定位安装准确,加热效率高,用户体验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