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炒菜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54936发布日期:2019-08-30 22:27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炒菜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炒菜机。



背景技术:

随着工作压力的逐渐加大,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饭,并且,会做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统的家庭烹饪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高需求,为了使人能更舒心地享用饭菜,智能炒菜机趋势而生,其能轻松地实现做饭过程的自动化,节约了做饭或用餐的时间,使得人们可对时间进行优化分配。

但是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智能炒菜机不能做到自动地分次序、定时、定量分别向锅体内加入食材、调料等,而中餐的烹饪技巧复杂,不同食材、调料的投放顺序、投放时间、投放量都对炒出来的菜品的味道影响很大,而不同的食材所需的烹饪时间不同,不同配料需分次序、定量地加入以实现食材与配料之间的搭配融合,所以其不能烹饪出美味的菜品,同时,现有的智能炒菜机大多采用搅拌杆仅在水平方向上旋转的搅拌方式,对锅体内的食材进行搅拌,这种搅拌方式不能保证锅体各区域内的食材均与锅体接触,导致这类炒菜机制作菜品中,位于锅体内不同位置的食材生熟程度不同,影响菜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炒菜机不能分次序、定时、定量向锅体内加入食材、调料,从而导致菜品味道不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炒菜机。

本发明所述的炒菜机,包括:底座、锅体、加热系统、锅盖、搅拌杆和加料系统,锅体设置在底座上;加热系统设置在底座和锅体之间;锅盖与底座铰接,锅盖上开设进料口;搅拌杆转动设置在与锅体相对的锅盖的一面,且能够在铅锤面上转动;加料系统设置在与锅体相背的锅盖的一面,通过进料口向锅体顺序加料;

其中,加料系统包括料盒、料盒移动组件和料盒旋转组件,加料时或后料盒能够滑动至或滑离进料口的上方;料盒移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由第一电机驱动的传动单元,以及由传动单元带动料盒做往复直线运动的执行单元;料盒旋转组件设置在进料口的上方;包括第二电机,由第二电机驱动而能够旋转的旋转台,以及设置在旋转台上且能够固定料盒的固定件。

优选地,传动单元包括螺杆和螺母,螺杆由第一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而转动;螺母旋接在螺杆上;

执行单元包括拨杆,拨杆能够带动料盒做往复直线运动,拨杆固定连接于螺母上。

优选地,料盒移动组件还包括第一传感器组,用于检测料盒所在的位置和移动的距离。

优选地,拨杆为u形、c形或方形中的一种,料盒放置在拨杆内。

优选地,料盒旋转组件还包括第二传感器组,第二传感器组用于检测旋转台的旋转角度。

优选地,固定件为电磁吸盘,料盒能够被电磁吸盘吸附。

优选地,锅盖包括内壳和安装壳,内壳与锅体扣合,内壳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

与锅体相对的内壳的一面开设第一容纳空间,搅拌杆能够同时在第一容纳空间和锅体内转动;

安装壳扣合在内壳的外侧,安装壳的顶部开设有与进料口相对的投料口,料盒设置在安装壳相背的内壳的一面,第一电机、第二电机设置在安装壳内。

优选地,搅拌杆为c形搅拌杆,用于完全贴合锅体,包括搅拌叶片,以及分别连接在搅拌叶片两端的控制臂和连接臂,控制臂与连接臂具有相同的转动轴线,搅拌叶片关于转动轴线转动。

优选地,底座包括支撑框,支撑框包括底板、与底板的侧面紧固连接的侧板,由底板和侧板构成第二容纳空间;

承载板,承载板设置在与底板相对的侧板的一端,承载板上开设一个通孔,锅体通过通孔坐落于承载板上。

优选地,加热系统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内,包括加热器,包裹在锅体外壁的电磁线圈。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炒菜机设置有能够自动按顺序加料的加料系统,通过料盒移动组件将按顺序排列的料盒,依次推送到位于进料口上方的料盒旋转组件上,由料盒旋转组件产生的旋转离心力和食材、调料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将食材、调料按烹饪顺序,全部投放到锅体内,料盒在加料工序后,其内侧壁上不会有食材、调料的残留,保证了烹饪过程中,分顺序、定时、定量添加食材或调料,使得炒菜机烹饪出的菜品味道更佳,同时,炒菜机内设置有能够在铅锤面上搅拌锅体内食材的搅拌杆,能够使锅体内的食材充分回转,翻炒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炒菜机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2是本发明中炒菜机的锅盖内部结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炒菜机的锅盖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中锅盖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中炒菜机的底座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中炒菜机的搅拌杆结构主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中炒菜机的搅拌杆结构仰视图;

图8是本发明中炒菜机的锅体结构侧视图。

其中,1为底座,10为支撑框,100为底板,1000为第二凹槽,101为侧板,11为承载板,2为锅体,20为可折叠把手,3为锅盖,30为内壳,31为安装壳,310为投料口,4为搅拌杆,40为控制臂,41为连接臂,42为搅拌叶片,5为加料系统,50为料盒,51为料盒移动组件,510为第一电机,511为传动单元,5110为螺杆,5111为螺母,512为执行单元,5120为拨杆,51200为固定部,51201为工作部,51202为推动部,513为第一传感器组,52为料盒旋转组件,520为第二电机,521为旋转台,5210为凸起挡边,522为电磁吸盘,523为第二传感器组,6为加热系统,60为加热器,61为电磁线圈,7为第三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炒菜机不能分次序、定时、定量向锅体内加入食材、调料,从而导致菜品味道不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炒菜机。

本发明所述的炒菜机,如图1至5所示,包括:底座1、锅体2、加热系统6、锅盖3、搅拌杆4和加料系统5,锅体2设置在底座1上;加热系统6设置在底座1和锅体2之间;锅盖3与底座1铰接,锅盖3上开设进料口;搅拌杆4转动设置在与锅体2相对的锅盖3的一面,且能够在铅锤面上转动;加料系统5设置在与锅体2相背的锅盖3的一面,通过进料口向锅体2顺序加料;

其中,加料系统5包括料盒50、料盒移动组件51和料盒旋转组件52,加料时或后料盒50能够滑动至或滑离进料口的上方;料盒移动组件51包括第一电机510,由第一电机510驱动的传动单元511,以及由传动单元511带动料盒50做往复直线运动的执行单元512;料盒旋转组件52设置在进料口的上方;包括第二电机520,由第二电机520驱动而能够旋转的旋转台521,以及设置在旋转台521上且能够固定料盒50的固定件。

在本实施例中,料盒50可由用户购买成套装有烹饪食材、调料的料盒50,在烹饪前,将购买的装有食材、调料的料盒50,去掉其封装的薄膜后,顺序放置在锅盖3内;也可由用户单独购买料盒50,自备料盒50内的食材、调料,并将其安烹饪顺序分别放置在相应料盒50内,最后将装有原料的料盒50放置在锅体2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不同种类的食材、调料分别装入料盒50内,按烹饪顺序依次将装有原料的料盒50,成列排布在进料口的一侧,成列排布的延伸方向与料盒50移动方向平行,加料前,装载有最先需要加料食材的料盒50距离进料口最近,在料盒移动组件51的推动下,所有料盒50均向靠近进料口的方向做直线运动,当料盒50位于进料口的上方时,即料盒50位于旋转台521上时,料盒旋转组件52带动其上的料盒50旋转360度或180度,料盒50内的食材或调料,在旋转离心力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全部脱离料盒50通过进料口被投放到锅体2内,避免加料完毕后,料盒50内仍有食材或调料残留,加料完毕后的料盒50在料盒移动组件51的作用下,被与其相邻后侧的料盒50推离进料口的上方,这样依次重复上述投料步骤,实现定时、定量、按顺序加料;同时,炒菜机内设置有能够在铅锤面转动、以搅拌锅体2内食材的搅拌杆4,使得翻炒更加均匀和充分。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锅体2为半球状结构,锅体2的顶部边缘设置有可折叠把手2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锅体2为半球状结构,在搅拌的过程中,食材被搅拌杆4推动到锅体2的顶端,甚至是更高的位置,这些食材可沿着锅体2边缘的弧度自动滑落回锅体2的底部,保证各种食材或调料充分混合,同时,食材在搅拌或滑落过程中,可进行充分回转,翻炒均匀;在锅体2顶部的边缘设置有可折叠的把手,在食材加工过程中,锅体2上的把手处于折叠闭合状态,节省空间的同时,避免人为误碰,在烹饪完毕后,把锅体2上的把手打开,用户可通过握住把手将锅体2由底座1中取出,盛出烹饪好的菜品,方便把锅体2取出,同时,避免刚烹饪完毕的锅体2自身较热,烫伤用户。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传动单元511包括螺杆5110和螺母5111,螺杆5110由第一电机510的输出轴驱动而转动;螺母5111旋接在螺杆5110上;

执行单元512包括拨杆5120,拨杆5120能够带动料盒50做往复直线运动,拨杆5120固定连接于螺母5111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电机510的驱动,为螺杆5110的转动提供动力,螺母5111与螺杆5110匹配,套装在螺杆5110上的螺母5111,在螺杆5110的转动下,做沿螺杆5110轴向上的直线运动,从而带动与螺母5111紧固连接的拨杆5120运动,沿螺杆5110轴向运动的拨杆5120,带动料盒50向靠近或远离进料口的方向运动,从而将料盒50按顺序放置在进料口上方的旋转台521上,或,在加料完毕后将料盒50由旋转台521上推离,实现顺序加料,提高炒菜机烹饪菜品的品质。

在其他优选实施例中,传动机构还可以包括丝杠,以将第一电机510的回转驱动转化为直线运动,从而推动料盒50作直线往复运动,当然,传动机构还可以为任一现有结构,满足工作要求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料盒移动组件51还包括第一传感器组513,用于检测料盒50所在的位置和移动的距离。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传感器组513通过实时检测螺母5111所处的位置,以此来判断料盒50与旋转台521的相对位置,当判断出料盒50位于旋转台521上时,将相应信息输出到料盒旋转组件52,通过料盒旋转组件52的作用,按制作顺序要求将食材或调料投放入锅体2内,保证菜品品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拨杆5120为u形、c形或方形中的一种,料盒50放置在拨杆5120内。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当拨杆5120为c状结构时,包括固定部51200,以及分别垂直连接在固定部51200两端的工作部51201和推动部51202,工作部51201和推动部51202关于固定部51200的中线对称,固定部51200、工作部51201和推动部51202围绕构成放置空间,料盒50沿固定部51200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于放置空间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螺母5111固定连接的拨杆5120能够传递沿螺杆5110轴向上的运动动力,同时,在移动过程中,限定料盒50沿靠近固定部51200方向上的偏移,确保料盒50能被放置到旋转台521上的相应位置;工作部51201、推动部51202分别与位于一列中最前面、最后面的料盒50抵接,一方面,在靠近进料口的运动过程中,推动部51202由推动最后面的料盒50的方式,推动所有料盒50沿靠近或远离进料口的方向运动,另一方面,给予料盒50左右两侧扶持,避免料盒50在移动过程中翻倒。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料盒旋转组件52还包括第二传感器组523,第二传感器组523用于检测旋转台521的旋转角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传感器组523用于检测旋转台521的旋转角度,即在料盒50转动加料过程中,实时检测旋转台521上料盒50的转动角度,以此判断是否加料完毕;具体地,料盒50由料盒移动组件51推送到旋转台521上,此时料盒50和旋转台521处于初始位置,需要加料时,在第二电机520的作用下,料盒50和旋转台521由初始位置旋转到加料位置,完成加料后,旋转到最终位置,当第二传感器组523检测到旋转台521处于最终位置时,第二传感器组523将加料完毕的信息发送给料盒移动组件51,料盒移动组件51将加料后的料盒50推离旋转台521,并定时将下一需要加料的料盒50,推送到旋转台521上,实现加料过程的自动化。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固定件为电磁吸盘522,料盒50能够被电磁吸盘522吸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料盒移动到旋转台521上,并需要向锅体2内添加食材、调料时,为电磁吸盘522通电,料盒50底部由电磁吸盘522固定到旋转台521上,开始转动加料,当加料完毕后,第二传感器组523检测到旋转台521旋转回初始角度后,为电磁吸盘522断电,加料后的料盒50在拨杆5120的带动下,向远离旋转台521的方向移动。

在其他优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料盒旋转组件52还可以采用夹爪的方式,代替电磁吸盘522固定的方式,具体地,旋转台521上设置有导轨,两个相对设置的抱臂在电机的驱动下,能够在导轨上,做相向或相背运动,以实现夹持或释放旋转台521上的料盒50。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旋转台521沿长度延伸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凸起挡边5210,料盒50在旋转台521的带动下,能够实现以沿旋转台521长度延伸方向上的中线为转动轴线的180度或360度旋转,凸起挡边5210的设置,使得料盒50在旋转过程中,不会发生沿旋转台521长度延伸方向上的偏移。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至3所示,锅盖3包括内壳30和安装壳31,内壳30与锅体2扣合,内壳30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

与锅体2相对的内壳30的一面开设第一容纳空间,搅拌杆4能够同时在第一容纳空间和锅体2内转动;

安装壳31扣合在内壳30的外侧,安装壳31的顶部开设有与进料口相对的投料口310,料盒50设置在安装壳31相背的内壳30的一面,第一电机510、第二电机520设置在安装壳31内。

在本实施例中,内壳30为弧形结构,且具有一定的高度,在搅拌杆4沿竖直方向搅拌时,能够为搅拌杆4的运动预留空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壳30与锅体2扣合,在搅拌杆4搅拌过程中,可避免食材或汤汁在炒菜机内随意飞溅,保持炒菜机内清洁,同时,内壳30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料盒50在转动过程中,可通过投料口310、进料口将食材或调料全部投放到锅体2内,不会因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将原料误投到内壳30与安装壳31之间的锅体2外的区域,造成食材或调料浪费,影响菜品品质;而且,料盒50设置在安装壳31相背的内壳30的一面,可承托料盒50,同时便于用户向料盒50内添加食材、调料,第一电机510、第二电机520设置在安装壳31内,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小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安装壳3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宽度等于料盒50的宽度,料盒50依次设置在第一凹槽内,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与投料口310的延伸方向垂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壳31上设置有宽度等于料盒50宽度的第一凹槽,且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与投料口310的延伸方向垂直,料盒50按加工顺序依次设置在第一凹槽内,可避免料盒50在移动过程中,沿投料口310的延伸方向偏移,从而导致料盒50不能准确移动到旋转台521上。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6至8所示,搅拌杆4为c形搅拌杆,用于完全贴合锅体2,包括搅拌叶片42,以及分别连接在搅拌叶片42两端的控制臂40和连接臂41,控制臂40与连接臂41具有相同的转动轴线,搅拌叶片42关于转动轴线转动。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搅拌叶片42的中部设置有一处折弯,使得在搅拌过程扫过的弧面能够与锅体2的内侧面契合,从而保证锅体2内部不会存在搅拌死角;如图2所示,搅拌杆4由第三电机7驱动,具体地,第三电机7设置在锅盖3内,第三电机7的驱动端与控制臂40连接,在第三电机7的驱动端转动下,带动连接臂41以及依次与连接臂41连接的搅拌叶片42、连接臂41的转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臂40和连接臂41均与内壳30转动连接,二者具有相同的转动轴线,搅拌叶片42设置在二者之间,能够沿转动轴线旋转,即搅拌杆4能够在锅体2内,沿竖直方向旋转,充分搅拌锅体2内的食材,确保锅体2内各区域食材的熟度满足要求,同时,搅拌杆4为c形搅拌杆,搅拌叶片42的形状更加贴合锅体2的形状,确保充分搅拌锅体2内部边缘的食材,避免锅体2内部存在搅拌死角,导致食材焦糊,影响菜品品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5所示,底座1包括支撑框10和承载板11,支撑框10包括底板100、与底板100的侧面紧固连接的侧板101,由底板100和侧板101构成第二容纳空间;承载板11设置在与底板100相对的侧板101的一端,承载板11上开设一个通孔,锅体2通过通孔坐落于承载板11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锅体2通过通孔坐落于承载板11上,便于用户在烹饪完毕后,将锅体2由底座1内取出,盛取菜品,以及清洗锅体2;而且,调节承载板11相对于底板100的位置,可以调节锅体2在底座1内的深度,即能够根据需求调节锅体2相距加热系统6的距离,提高炒菜机的适用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底板100的底部对称设置有若干便于人手把握的第二凹槽1000,承载板11为耐热塑料。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底板100的底部对称设置有若干第二凹槽1000,便于用户通过握住底板100底部的第二凹槽1000,搬运炒菜机整体,避免底板100底部光滑以及人为失误,在搬运过程中损坏炒菜机。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加热系统6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内,包括加热器60,包裹在锅体2外壁的电磁线圈61。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磁线圈61包裹在锅体2的外壁,通电后,磁场包围锅体2的球面,使得与锅体2的内壁上下部接触的食材都能同时被加热,使得食材受热均匀。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炒菜机设置有能够自动按顺序加料的加料系统5,通过料盒移动组件51将按顺序排列的料盒50,依次推送到位于进料口上方的料盒旋转组件52上,由料盒旋转组件52产生的旋转离心力和食材、调料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将食材、调料按烹饪顺序,全部投放到锅体2内,料盒50在加料工序后,其内侧壁上不会有食材、调料的残留,保证了烹饪过程中,分顺序、定时、定量添加食材或调料,使得炒菜机烹饪出的菜品味道更佳,同时,炒菜机内设置有能够在铅锤面上搅拌锅体2内食材的搅拌杆4,能够使锅体2内的食材充分回转,翻炒均匀。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