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组件及儿童高脚椅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554887阅读:来源:国知局
由于阻止部180与座椅支撑架124相连接,阻止部180可与座椅组件104同步上下位移。另外,阻止部180可绕枢轴P7旋转于两个位置之间,该两个位置分别为对应阻止状态(如图22所示)和释放状态(如图21所示)。阻止部180处于阻止状态时,即可在座椅组件104抵达其低位置而触发站立架102解锁之前迫使座椅组件104停止。阻止部180处于释放状态时则允许座椅组件104顺畅地位移至其低位置,以触发站立架102的解锁。弹簧182可促使阻止部180至阻止状态,且弹簧18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阻止部180与释锁致动部158的一内侧壁。
[0091]突出部184在接近连杆组162的底末端处与连杆组162 (例如杆体166)相固接,而侧段138的旋转可驱使连杆组162和突出部184同步上下位移。更具体地来说,当侧段138处于伸展状态时,突出部184位于邻近上端部180A的一侧的阻挡位置(如图22所示),从而防止阻止部180从阻止状态旋转至解除释放状态而带动阻止部180的下端部180B移离脚架侧段106A。藉此可限制阻止部180维持于阻止状态。当侧段138处于折叠状态时,连杆组162位移至其高位置,使突出部184位于阻止部180的上端部180A上方的解除位置(如图21所示),从而允许阻止部180从阻止状态旋转至释放状态解除,以将阻止部180的下端部180B移离脚架侧段106A。
[0092]止挡件186在邻近足部110的位置与脚架侧段106A相固接,且在阻止部180沿脚架侧段106A的移动路径上设于一固定位置。如图3所示,止挡件186可设于邻近凸片176。
[0093]于图21中,所显示的突出部184位于解除位置,为对应侧段138的折叠状态。随座椅组件104向下移动并接近释锁致动器172,阻止部180的下端部180B可抵接止挡件186。由于突出部184位于解除位置,止挡件186可顶推阻止部180(例如由止挡件186与阻止部180的末端斜面180C间的接触),以促使阻止部180朝方向D转动,从阻止状态旋转为释放状态,使阻止部180的下端部180B能够通过止挡件186且座椅组件104能进一步向下移动至其低位置,以顶推释锁致动器172并迫使闩锁件118解锁。
[0094]当座椅组件104位于其低位置时,阻止部180维持于释放状态,且阻止部180的上端部180A位于解除位置并抵接突出部184的下方,如此可阻止连杆组162向下位移,进而防止侧段138从折叠状态旋转至伸展状态。因此,当座椅组件104位于其低位置且站立架104被解锁时,便可防止侧段138从折叠状态旋转为打开座椅组件104的伸展状态。
[0095]在图22中,所显示的突出部184位于阻挡位置,为对应侧段138的伸展状态。在突出部184维持于阻挡位置下,随座椅组件104向下移动至接近释锁致动器172,阻止部180的下端部180B可接触到止挡件186。然而,由于突出部184在阻挡位置为接触到阻止部180的上端部180A,使阻止部180无法从阻止状态朝方向D旋转至释放状态(如图21所示)。因此,突出部184可限制阻止部180维持于接触止挡件186的阻止状态,而止挡件186如此可承受座椅组件104的重量,迫使止挡件186停止在其低位置以上的位置。因而,座椅组件104不会顶推释锁致动器172,且闩锁件118的卡合状态可维持站立架102于锁定状态。
[0096]当座椅组件104向上位移并移离其接近足部110的低位置(例如为了展开儿童高脚椅)时,弹簧182即可促使阻止部180恢复其阻止状态,以在上端部180A的一侧形成能让突出部184通过的间隙。因此,座椅组件104抵达所欲设的高度时,阻止部180不会阻碍侧段138的伸展操作,而侧段138可旋转至伸展状态并带动连杆组162向下位移,使突出部184恢复上述的阻挡位置。
[0097]上述的安全机构可确保座椅组件104在站立架102被解锁时不会展开,且座椅组件104仅在侧段138处于折叠状态下才能下降至触发位置,使儿童高脚椅100的使用更安全。
[0098]配合图2,图23为绘示一种用于将站立架102锁定于折叠状态的闩锁装置188的示意图。闩锁装置188可设于脚架侧段108A上,并包括一壳体189、一闩锁件190、一弹簧193、一释锁钮195及一杆件196。壳体189固接于脚架侧段108A,并包括两个分别供闩锁件190及释锁钮195装设的容置部。
[0099]闩锁件190可滑动地组接于壳体189,且面向脚架侧段108A的内侧(即对应座椅组件104的区域)突出。弹簧193的两个相对末端分别与闩锁件190和壳体189的内侧壁相连接,使弹簧193可促使R锁件190至锁固状态以与座椅组件104相卡合。
[0100]释锁钮195可滑动地组接于壳体189,且可朝脚架侧段108A的两个相对侧向外突出,即朝脚架侧段108A的内侧和外侧。释锁钮195大致上具有圆柱形,其表面设有一凹口195A。壳体189可具有一弹性片189A,用以卡合于凹口 195A或脱离与凹口 195A的卡合。
[0101]杆件196与壳体186相枢接,且具有分别与闩锁件190和释锁钮195相连接的两个相对末端。透过杆件196的连结,闩锁件190与释锁钮195互相耦接并朝相反的方向滑动。另外,朝向脚架侧段108A外侧的外板194可与壳体189相固接,且外板194具有一开口 194A,释锁钮195可通过开口 194A伸出于外板194。
[0102]参考图2、图3、图20及图23,当站立架102完全折叠时,弹簧193可促使闩锁件190与座椅支撑架124的侧部124A上的开口 197相卡合,使站立架102锁固于收折状态。在闩锁件190处于锁固状态下,弹性片189A为脱离与释锁钮195的凹口 195A的卡合。
[0103]要展开站立架102时,可下压释锁钮195,使闩锁件190脱离开口 197的卡合且使弹性片189A与凹口 195A相卡合。弹性片189A与凹口 195A的卡合可维持释锁钮195的下压位置及闩锁件190的解锁状态,藉此,照顾者不必为了维持收折闩锁件190的释锁状态而连续地下压释锁钮195。在释锁钮195处于下压位置下,其一末端为伸出于脚架侧段108A的内侧。随站立架102展开时,释锁钮195上伸出于脚架侧段108A内侧的该末端将与侧部124A的外表面上的凸台198相接触,以顶推释锁钮195往脚架侧段108A的外侧滑动,并使闩锁件190朝与释锁钮195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藉此,闩锁装置188可从释锁状态切换为可卡合于闩锁件190的初始状态。
[0104]如先前所述,儿童高脚椅100的前座椅部128可介于收合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相对于后座椅部126移动。依据一实施例,儿童高脚椅100还可包含一种能避免前座椅部128朝向后座椅部126的意外移动的安全机构。图24至图26为绘示前述安全机构的实施例的示意图,所述安全机构为一种重量敏锁定机构(重量敏感锁定机构,即受重量致动的锁定机构)202A,其在座椅组件104上邻近后座椅部126与前座椅部128设置。参考图24-26,重量敏锁定机构202A可在座椅组件104上置放负载L(例如,当儿童坐在后座椅部126与前座椅部128上)时被启动,以阻止前座椅部128相对于后座椅部126由展开状态位移至收合状态。重量敏锁定机构202A可包含一固接于后座椅部126的第一接触面204、一固接于前座椅部128的第二接触面206、以及一连接于座椅组件104的弹性件208。
[0105]依据一实施例,后座椅部126的下方可设有向下突出的挡止肋210,而第一接触面204可由挡止肋210所形成。第一接触面204可靠近于后座椅部126的前端并且面向前方。另外,第二接触面206可由前座椅部128的后缘212所形成且面向后方。如图24所示,后座椅部126可与轴部131相连接,轴部131的两个末端部分别与座椅支撑架124相组接,且此连接允许后座椅部126绕着轴部131的轴线旋转一些角度。当后座椅部126绕着轴部131的轴线相对于前座椅部128往下或往上旋转时,第一接触面204与第二接触面206可朝向彼此或相对移离移动。
[0106]弹性件208可与座椅组件104相连接,且弹性件208的施力作用可促使第一接触面204与第二接触面206相互移离,即增加第一接触面204与第二接触面206之间的距离。依据一实施例,弹性件208例如为扭簧214,扭簧214绕轴部131设置且与后座椅部126相连接。举例来说,扭簧214可具有第一末端部214A及第二末端部214B,第一末端部214A与轴部131相连接,第二末端部214B则于偏离轴部131的位置与后座椅部126相连接。弹性件208的施力作用可驱使后座椅部126绕着轴部131往上转动,以带动后座椅部126的第一接触面204移离前座椅部128的第二接触面206,即增加第一接触面204与第二接触面206之间的距离。
[0107]配合图24,图25与图26为绘示重量敏锁定机构202A的操作的剖视图。当后座椅部126的上表面126A以及前座椅部128的上表面128A所定义的乘坐表面上均未放置负载时(即座椅组件104上没有孩童乘坐),弹性件208的施力作用即可驱使后座椅部126相对于前座椅部128往上移动,使得后座椅部126的第一接触面204移离前座椅部128的第二接触面206。图25为显示第一接触面204与第二接触面206之间的距离的增长状态。如同前述,要收折儿童高脚椅100时,可往下旋转侧段138以驱使前座椅部128朝向后座椅部126的下方往后滑动。随前座椅部128相对于后座椅部126向后滑动,第二接触面206可通过第一接触面204位移。因此,儿童未乘坐于座椅组件104上时,重量敏锁定机构202A允许前座椅部128相对于后座椅部126于收合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滑动。
[0108]参阅图26,在后座椅部126与前座椅部128处于展开状态下,若将负载L (即对应于儿童乘坐于座椅组件104上)放置于后座椅部126的上表面126A以及前座椅部128的上表面128A所定义的乘坐表面(尤其对应后座椅部126的上表面126A的区域)上时,会促使后座椅部126克服弹性件208的施力作用并相对于前座椅部128往下转动。如此一来,后座椅部126的前末端区可在前座椅部128的后末端区与其上表面128A相接触,而后座椅部126的第一接触面204可朝向前座椅部128的第二接触面206位移,从而缩短第一接触面204与第二接触面206之间的距离。如图26所示,第一接触面204因此可位于邻近第二接触面206,而第一接触面204与第二接触面206间的接触或接合可阻止前座椅部128相对于后座椅部126由展开状态滑动至收合状态。因此,可以防止座椅组件104的意外收折(例如因不慎下压未正确锁定的侧段138所造成的意外操作)。
[0109]图27为绘示重量敏锁定机构202B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同前述,重量敏锁定机构202B可包含为固接于后座椅部126的第一接触面204、固接于前座椅部128的第二接触面206、以及可促使后座椅部126相对于前座椅部128向上移动的弹性件208 (如第24图所示)。然而,第一接触面204是由后座椅部126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