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形成焖制效果的方法及其焖煮锅结构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772209阅读:来源:国知局
体现的所述阈值是一种控制运行结果而不是所述阈值本身。本发明中,表征体现所述阈值外在特征的是当所述内锅I符合所述阈值时,至少所述内锅I内还明显存有部分水,无论所述内锅I内的水已经沸腾或还是没有沸腾,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加热器2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2下移离开所述内锅I的底部,实现从旺火到焖煮的转换,焖制温度逐渐降低不会结锅巴。
[0054]为了取得理想的焖制效果,所述阈值设置为对应于临近水的沸点温度数值100°(±3°?±5°比较适宜)或/和对应于旺火阶段实施的加热时间。加热时间的长短与锅内存量水的多少也是直接关联的问题,即前期旺火加热的时间也是所述阈值的考量变量,旺火加热阶段至少不能将锅内的水全部烧干相反应当至少保证所述内锅内还留存有能够实施焖煮的水。如果所述内锅内没有存量的水,所述内锅的工作温度不仅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远远超过水的沸点10°?20°而且也会烧焦锅内的食物即出现传统所称的锅巴。有的现有技术采用精准的自动温度控制虽然能够缓和该问题但由于加热的惯性、内锅本身的储热特性以及温度感测器本身存在的测量误差,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为此,本发明设置所述阈值实际上也同时以此定义了一种工作工况或者说一种整体性的烹饪方法,即以能够大量储存热量的所述陶类、紫砂类或石料类锅胆为基础,以设定的内锅温度值以及所述内锅内是否留存有水等几个要素为基准而设置的工况。而如何判断所述内锅内是否留存有水,可以与食物特征对应地注水量、连续加热的时间、加热温度的上升梯度、到达水沸点温度后的持续加热时间量等予以综合设置。本发明实际上是在现有精确控制技术所希望主要避免的所述内锅的储热特性的问题上,采用相反的模式主要利用所述内锅的储热特性采用阈值控制模式实现焖煮方法,用比较粗放简单的控制方法替代现有价格高昂的精确控制方法,实现焖煮并且焖煮过程中的温度逐渐降低不会结锅巴。
[0055]而为了取得理想的焖制效果,还可以采用煮饭、煲粥或煲汤等分级管理的模式,SP对于煮饭的模式,可以在感测到所述内锅的温度到达沸点时,马上响应于此阈值让所述加热器停止工作并下移离开所述内锅或者在感测到所述内锅的温度到达水的沸点温度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例如2到5分钟,响应于此阈值再让所述加热器2停止工作并下移离开所述内锅I,此后让所述内锅I利用余热继续工作;对于煲汤的模式,可以在感测到所述内锅I的温度到达沸点时,马上响应于此阈值让所述加热器2停止工作并下移离开所述内锅I,此后让所述内锅I利用余热继续工作,当感测所述内锅I的温度明显下降后再次提升所述加热器2并加热一段时间让所述内锅I的温度再次到达沸点时,再次马上响应于此阈值再让所述加热器2停止工作并下移离开所述内锅I,此后让所述内锅I利用余热继续工作。为此具体的步骤安排可以按照所焖制的食物的类型、烹饪的需求例如煲饭、煮粥或煲汤等合理地设计和选择。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所述加热器2加热的过程只是让所述焖煮锅完成了对食物加热也对所述内锅加热的前半部分加热任务,即“旺火”煮制过程;在所述中央控制器响应于所述阈值并随之控制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时至少所述内锅内还明显存有部分水,借助于所述内锅的余热继续“焖煮”过程从而对这部分水予以后续蒸发,让后续的“焖煮”过程的温度不高于水的沸点,温度逐渐降低不会结锅巴。
[0056]其中,当加热所述内锅I符合阈值时特征,首先定义了所述加热器2进行加热工作的时间段,在所述加热器2的工作时间段内所述焖煮锅完成了对所述内锅本身及锅内食物、水的前半部分加热任务,可以达到类似人们常用的旺火煮制的效果。为了方便论述,也为了方便与后半部分“焖煮”加热过程相区分,我们把前半部分的加热过程定义为“旺火”煮制过程,之所以命名为“旺火”只是表示上述的加热过程可以达到类似旺火煮制的效果;其次,还定义了所述加热器2停止工作并下移离开所述内锅I的时间点,即所述内锅I符合所述阈值时停止加热。
[0057]其次,在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加热器2停止加热并让所述加热器2下移离开所述内锅I一定的间距后,让所述内锅I利用余热继续工作,实现从旺火到焖煮的转换,这样,在所述加热器2停止加热后,所述内锅I中的食物和水主要依靠所述内锅I的余热继续进行加热焖制,此时,所述焖煮锅100进入后半部分的加热焖制过程,可以达到类似人们常用的焖煮焖制的效果,焖制温度逐渐降低不会结锅巴。我们把这后半部分的加热过程定义为“焖煮”加热过程。同样地,之所以命名为“焖煮”只是表示上述的加热过程可以达到类似焖煮煮制的效果。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内锅I的余热是指在所述加热器2停止加热后,仍保留储存在所述内锅I中的热量。
[0058]其次,所述加热器2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2下移离开所述内锅I一定的间距,这样,在所述加热器2与所述内锅I之间形成隔热空间,避免或者减少所述加热器2上的余热热量大量地直接传递到所述内锅I上而对所述内锅I中的食物进行过度加热,但是,所述加热器2上的余热仍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热辐射的形式为所述内锅I提供少量的热量。另外,所述加热器2停止加热与所述加热器2下移动作之间可以是同步的或前后连贯的,也可以是延迟动作间隔一定时间分步进行,只要保证至少所述内锅I内还明显存有部分水时让所述加热器2下移离开所述内锅IS卩是可行的方案;至于所述加热器2停止加热在前还是所述加热器I下移动作在前则也是可以任意设定的。为此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加热器2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2下移离开所述内锅一定的间距特征,首先强调的是所述加热器2停止加热与所述加热器2下移动作之间具有的配合性,其次强调的才是动作在时间上的连贯性,并不意味着所述加热器2停止加热与所述加热器2下移动作之间在时间上必须是同步的。
[0059]所述升降机构4可以采用多种的实施方式,例如采用现有技术专利201420280422.4中披露的技术方案,但该结构过于复杂,下面我们提出一种新型的用于驱动所述加热器2上下升降移动的升降机构4。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升降机构4包括驱动器41以及杠杆体44,所述杠杆体44的首端44b通过螺钉46固定连接到连接座21上,所述连接座21通过紧固件锁定到所述加热器2上。所述杠杆体44的尾端44a与所述驱动器41传动连接;所述杠杆体44的中段杆体44c支承在支点体45上,所述支点体45固定设置在所述内壳31的外侧上;当所述驱动器41驱动所述杠杆体44的尾端上下移动时,所述杠杆体44绕所述支点体45上下跷动,从而通过所述杠杆体44的首端44b带动所述加热器2上下移动。其中,所述杠杆体44的中段杆体指的是位于所述杠杆体44的首端和尾端之间的杆体区域。其次,由于所述杠杆体44的首端固定连接到所述加热器2上,为此,所述杠杆体44的首端与所述加热器2是连接一起的,这样依靠所述杠杆体44的首端对所述加热器2起到定位支撑的作用。
[°06°]而为了实现所述杠杆体44的尾端44a与所述驱动器41传动连接,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杠杆体44的尾端与所述驱动器41之间还设置有啮合机构,所述啮合机构包括上、下方向布置的齿条43和与所述齿条43嗤合传动的齿轮42;所述齿条43设置在所述杠杆体44的尾端,所述齿轮42设置在所述驱动器41上并能够在所述驱动器41的驱动下绕其转轴自转。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轮42直接设置在所述驱动器41的输出轴上,为此所述驱动器41的输出轴同时也就成为所述齿轮42的旋转轴。其中,所述上、下方向布置的齿条43定义了所述齿条43的布局方式,所述齿条43整体上按所述加热器2的上下升降运动方向布局,从而使所述齿条43上的多个齿上、下方向排列。这样,当所述齿轮42绕其转轴自转时,能够驱动所述齿条43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所述杠杆体44上下翘动而使所述加热器2上下升降。
[0061]而为了能够控制所述加热器2上、下移动的范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用于检查所述加热器2是否到达上极限位置的上限位开关5,以及包括用于检查所述加热器2是否到达下极限位置的下限位开关50,所述上限位开关5和下限位开关50信号连接到所述中央控制器。
[0062]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升降机构4的结构极其简单,巧妙地利用了杠杆原理控制所述加热器2的升降。而且利用所述杠杆体44把所述驱动器41与所述加热器2传动连接一起,从而使所述驱动器41具有更为灵活的设置方式以及可选择的安装位置,也不会让所述升降机构的传动螺纹部分直接接触所述加热器,而长期烤炙而损坏,有效延长了所述升降机构的使用寿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