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地铁车辆段盖上盖下一体的混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6487阅读:1054来源:国知局
用于地铁车辆段盖上盖下一体的混合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地铁车辆段盖上盖下一体的混合结构。



背景技术:

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人口的聚集,城市地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根据地铁规划建设的要求,对于超过20公里的地铁线路,必须设置停车场和车辆段各一个。而地铁车辆段的区位越来越被纳入城市中心或新城中心的范围,地铁车辆段成为新的分割城市的介质,为减小车辆段对城市的影响,车辆段的物业开发与设计是摆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地铁车辆段是供地铁车辆停放、清洗、整备、运用和修理的所在地,其包含出入段线区、轨道咽喉区、车辆停放和检修区、试车区、配套设施区和综合办公区。这里提的车辆段的物业开发主要指的是停车库区域的物业开发。应工艺要求,车辆段盖下的平面要求垂直地铁轨道的无柱距离为11~15m,车库的层高要求约为10m。车辆段的盖下盖上结构的设计领域不同,盖下部分属于工业建筑,盖上的属于民用建筑,而且两者设计的时间节点不同,这些差异加大了设计的难度。以目前已建成的车辆段盖上盖下结构,全部采用转换结构。盖上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或剪力墙结构及钢结构。低烈度区盖上与盖下采用转换结构,高烈度区也可以在转换层采用隔震装置。转换层高度为7~8m,其中转换梁截面高度为2.2m。

在进行盖上办公楼结构设计时,结构具有竖向构件不连续、因高度变化引起的刚度突变、多塔等不规则项,给设计工作增加诸多挑战和设计难点,也往往需要进行抗震超限专项审查。这也必然造成设计周期的延长与结构不的经济性。目前各个城市的地铁轨道建设如火如荼,为达到结构不转换又能降低原转换层层高、确保楼层间刚度不因结构层高差异导致突变的要求,研究一种涵盖盖下与盖上建筑一体的新型结构体系刻不容缓。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地铁车辆段盖上盖下一体的混合结构,包括:盖下结构以及盖上结构,

所述盖下结构包括:具有型钢混凝土端柱的若干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以及,布设于所述端柱之间且与所述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垂直的钢筋混凝土梁,各所述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共同限定的区域满足地铁车辆段区域尺寸要求,所述端柱中设有型钢,

所述盖上结构包括:与所述端柱内型钢相刚接且截面尺寸相等的钢框架柱、与所述端柱刚接且沿垂直于所述钢框架柱的第一方向布设的第一钢梁、与所述端柱刚接且沿垂直于所述钢框架柱的第二方向布设的第二钢梁,以及,铺设于所述第一钢梁及所述第二钢梁上的盖上承重体,所述第一钢梁的跨度满足地铁车辆段区域尺寸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盖下结构还包括:位于相邻的所述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之间的型钢混凝土组合柱,所述组合柱中设有型钢,所述端柱与所述组合柱之间也布设有钢筋混凝土梁。

所述盖上结构还包括:与所述组合柱内型钢相刚接且截面尺寸一直的钢框架柱,所述第一钢梁及所述第二钢梁均与所述钢框架柱刚接,

进一步的,所述盖上承重体为压型钢板或钢筋桁架。

进一步的,所述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之间间距不超过10米。

进一步的,所述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包括:位于端柱之间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提供一种用于地铁车辆段盖上盖下一体的混合结构,包括:盖下结构以及盖上结构,所述盖下结构包括:设有型钢混凝土端柱的若干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以及,布设于所述端柱之间且与所述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垂直的钢筋混凝土梁,各所述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共同限定的区域满足地铁车辆段区域尺寸要求,所述端柱内设有型钢,所述盖上结构包括:与所述端柱内型钢刚接且截面尺寸相等的钢框架柱、与所述端柱刚接且沿垂直于所述钢框架柱的第一方向布设的第一钢梁、与所述端柱刚接且沿垂直于所述钢框架柱的第二方向布设的第二钢梁,以及,铺设于所述第一钢梁及所述第二钢梁上的盖上承重体,所述第一钢梁的跨度满足地铁车辆段区域尺寸要求。这样,从建筑功能上看,盖上盖下均为大跨度结构,为营造建筑多样化的办公空间提供可能。盖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侧刚度远大于盖上的钢结构,因此,不同形式的结构体系有助于控制上下楼层间的刚度变化。此外,盖上采用钢结构,能减轻自重,且方便工厂化加工,加快施工进度。该结构是一种比较高效且方便实用的新型结构,在地铁上盖物业中的推广具有良好的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地铁车辆段盖上盖下一体的混合结构中盖下结构的标准区格布置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地铁车辆段盖上盖下一体的混合结构中盖上结构的平面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地铁车辆段盖上盖下一体的混合结构,包括:盖下结构以及盖上结构,其中,盖下结构主要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盖上结构主要采用钢结构,

如图1所示,盖下结构包括:设有型钢混凝土端柱2的若干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以及,布设于型钢混凝土端柱2之间且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垂直的钢筋混凝土梁6,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共同限定的区域满足地铁车辆段尺寸要求端柱2中设有型钢4,

如图2所示,盖上结构包括:与端柱内型钢4刚接且尺寸相等的钢框架柱7、与钢框架柱7刚接且沿跨度11方向布设的第一钢梁9、与钢框架柱7刚接且沿垂直于钢梁9方向布设的第二钢梁8,以及,铺设于第一钢梁9及第二钢梁8上的盖上承重体10,第一钢梁9的跨度满足地铁车辆段区域尺寸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盖下结构还包括:位于相邻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之间的型钢混凝土组合柱3,型钢混凝土组合柱3中设置有组合柱内型钢5,端柱2与型钢混凝土组合柱3之间也设有钢筋混凝土梁12,第一钢梁9及第二钢梁8均与相邻的钢框架柱7或13刚接,

盖上结构还包括:与组合柱内型钢5相刚接且截面尺寸相等的钢框架柱13。

盖上承重体10为压型钢板或钢筋桁架。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之间间距不超过10米。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包括:位于端柱2之间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1。

这样,从建筑功能上看,盖上盖下均为大跨度结构,为营造建筑多样化的办公空间提供可能。盖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侧刚度远大于盖上的钢结构,因此,不同形式的结构体系有助于控制上下楼层间的刚度变化。此外,盖上采用钢结构,能减轻自重,且方便工厂化加工,加快施工进度。该结构是一种比较高效且方便实用的新型结构,在地铁上盖物业中的推广具有良好的前景。

本申请的应用实例如下:某项目,盖下结构的地铁停车库高度为9.5m,二层为盖上物业的停车场及辅助用房,三层及以上为办公楼,标准层层高为4.2m。原结构设计方案为盖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盖上结构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二层为转换层,层高为7.5m,总的结构高度为54.8m。结构属于下部框架结构、上部为框架剪力墙的转换结构,结构高度超过框架结构的50m限高要求,同时结构具有竖向构件不连续、刚度不规则等不规则项,需要进行超限高层的抗震专项审查。可见,采用转换层结构的理念,既加大了设计难度,又影响整个设计周期,完成超限抗震专项审查至少需要1个月。

采用本技术后,首先取消转换结构布置,二层的层高可以降低为6m,总的结构高度为53.3m。盖下结构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盖上采用钢结构,钢结构的竖向构件均是同盖下结构竖向构件上延伸上去,结构受力直接、构造简单安全可靠。钢结构的构件可以工厂预制,现场拼装,进一步加快施工进度,也符合国家提倡装配工业化的理念。从功能上,不论是框架剪力墙结构还是钢结构,这两类的设计高度均远超过55m,而且结构不存在竖向构件不连续等不规则。按照国家超限审查要点,该类结构可以不用进行超限高层专项审查,大大缩短设计与生产周期,为业主方节约数百万的投资成本,并且从功能上盖上钢结构的布置可提供无柱的大空间,增加建筑使用的附加价值。

采用本应用技术,其竖向构件沿边缘对称分布,大大提高结构的抗扭特性,中部的大跨结构也是一种非常高效且方便实用的新型结构,可见,该技术具有比较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