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栽桩施工的钢管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2904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运工程中的钢管桩施工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用于栽桩施工的钢管桩。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内河水运行业的繁荣发展,一大批国内在上世纪六、七年代所修建的枢纽船闸的通航能力已远不能满足现今的航运要求,通航瓶颈制约现象日益突出,升级改造势在必行。作为全国首座在运行枢纽条件下实施的船闸扩建改造工程,其上游引航道导航设施需配套升级改造,浮式导航设施一般通过深入到河床基岩上的钢管桩作为承载基础,为了防止船舶在行驶过程中不会撞击钢管桩,一般情况下需要钢管桩深入到风化基岩中很深的位置。由于基岩的强度大,钢管桩无法采用传统的锤击方式进行安装。现有技术通常使用栽桩的方式进行钢管桩的安装施工,即预先在基岩上开设直径略大于钢管桩直径的安装孔,再将钢管桩的下端伸入到安装孔内,从钢管桩的上端往钢管桩内灌注混凝土,混凝土从钢管桩的下端漏出填补钢管桩与安装孔之间的间隙,带混凝土坚实之后,钢管桩就固定在基岩上形成了稳定的支撑结构。

如专利号为“CN203960856U”的名为“一种用于栽桩施工的钢护筒”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介绍的一种栽桩技术。该专利介绍了一种钢护筒,钢护筒的下端靠近其端部的位置设置有多个翻浆孔,多个翻浆孔处于同一水平面,当混凝土从钢管桩的上端进入到钢管桩后,就会从钢管桩下端的翻浆孔中流出,在基岩上形成蘑菇状的混凝土墩柱,这样就能稳定的将钢管桩固定在基岩上。该专利介绍的钢管桩结构简单,能够很好的将钢管桩稳定资基岩上,但是由于钢管桩上的孔靠近其下端, 这样的结构只适用于钢管桩进入基岩不深的情况,如果应用于安装孔较深,比如安装孔深度超过5m时,那该专利的翻浆孔并不能很好的实现混凝土填充安装孔和钢管桩的间隙的目的,混凝土知会只会大量存在于翻浆孔这一层面,对于翻浆孔上部空间,混凝土并不能很好的填充完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栽桩施工的钢管桩。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栽桩施工的钢管桩,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两端开口的圆筒形筒体;所述筒体下端伸入到安装孔内的部位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不少于两排的多排翻浆孔,多排翻浆孔上下平行间隔布置,每排翻浆孔包括多个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等距间隔排列的孔口。

进一步的所述的翻浆孔有两排,包括处于上层的第一排翻浆孔和处于下层的第二排翻浆孔,两排翻浆孔上下平行间隔布置。

进一步的两排翻浆孔之间间隔距离为100cm~300cm。

进一步的第二排翻浆孔距离筒体下端的距离为10~30cm。

进一步的第一排翻浆孔中的第一孔口的竖直中心线位于第二排翻浆孔中的相邻的两个第二孔口的竖直中心线之间。

进一步的第一排翻浆孔中的第一孔口的竖直中心线位于第二排翻浆孔中的相邻的两个第二孔口的竖直中心线的正中间。

进一步的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为开设于筒体圆周外壁上的高度大于宽度的长方形通孔。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筒体下端设置多排翻浆孔可应用于安装孔较深的情况下,在安装孔较深时,混凝土能够均匀的填充在安装孔和筒体之间,使筒体与基岩固定的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筒体伸入到安装孔中的部分的圆周外侧开设多排翻浆孔能够更加均匀的将混凝土填充到安装孔与筒体侧壁之间 的空间,使筒体下端与安装孔的连接更为紧密,孔口交错布置使混凝土更加均匀,形成更加致密的墩柱结构,便于筒体的稳固。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基岩,2—筒体,3—第一孔口,4—第二孔口,5—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一种用于栽桩施工的钢管桩,本实施例的钢管桩包括上下两端开口的圆筒形筒体2,筒体2下端伸入到安装孔5内的部位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不少于两排的多排翻浆孔,翻浆孔根据安装孔5的深度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为两排翻浆孔,两排翻浆孔之间间隔距离为100cm~300cm(如图1中所示的a),第二排翻浆孔距离筒体2下端的距离为10~30cm(如图1中所示的b)。

如图1所示,每排翻浆孔包括多个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等距间隔排列的孔口,孔口贯通筒体2侧壁,孔口为开设于筒体圆周外壁上的高度大于宽度的长方形通孔,本实施例的孔口的规格为50*100cm(长*宽)。

本实施例的孔口交错布置,具体结构见图1,第一排翻浆孔中的第一孔口3的竖直中心线位于第二排翻浆孔中的相邻的两个第二孔口4的竖直中心线的正中间。每排翻浆孔包括六个孔口。相互交错布置能够增强筒体2内混凝土的流动性,使其更均匀的填充到筒体2与安装孔5的内侧壁体之间,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

使用时,使用钻孔设备在基岩1上钻出直径略大于筒体2直径的安装孔5,使用吊装设备将筒体2下放到安装孔5内,从筒体2的上端向筒体2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从孔口内流出自动填充筒体2与安装孔4之间的空隙,待混凝土凝固坚实后,筒体2就稳定的固定在基床1上,完成栽桩工序。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