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报纸印刷循环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9261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报纸印刷循环水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节约水资源,在报纸印刷过程中一般采用循环供水装置,但在使用过程中采用定时或定量的循环供水方式,会时常发生在某一时段供水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从而影响壁纸印刷工作效率。

一种壁纸印刷循环水自动控制装置(公告号:CN203383269U,公告日:2014.01.08)公开了一种壁纸印刷循环水自动控制装置,包括水箱、自动循环供水装置,自动循环供水装置包括控制装置、变频水泵、供水管、循环水管;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液位感应器、控制器;所述供水管出水口与水箱连通,所述循环水管进水口、出水口与水箱连通,变频水泵设在循环水管进水口处;液位感应器设在水箱内壁上,液位感应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控制器与水泵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存在的缺点是:不能对水箱内的水进行过滤,且使用成本较高,水流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使印刷循环水循环均匀,不容易产生空气,且可以对循环水进行过滤的报纸印刷循环水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报纸印刷循环水装置,包括水箱,水箱通过循环水管连接循环水斗,循环水斗包括水盘、底座挡板和隔板,底座挡板固定设置在水盘底部,隔板设置在水盘内,且隔板与水盘的内壁之间为活动连接,隔板上还设置有过滤网,循环水斗的底部还设置有进水口,进水口上方设置有排水口,进水口对立面还设置有调节阀。

优选的,所述循环水斗的外部通过废水管连接有废水池,便于循环水斗内通过隔板过滤过的废水和杂质通过废水管流入废水池,便于工作人员统一回收。

优选的,所述废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排水口和废水池,排水口设置在进水口的上方,便于将隔板过滤过的漂浮物排出。

优选的,所述水箱内还设置有水泵,且水泵连接循环水管的一端,有利于对水盘内及时补充水,保持水盘内水循环均匀。

优选的,所述隔板与水盘之间为转动连接,可根据循环水斗内的水质情况转动隔板,可将隔板上过滤网转动至上方或下方对循环水斗内的不同水层的杂质进行过滤。

优选的,所述进水口的高度与底座挡板的高度相同,使得在对循环水斗内加水时,水泵的压力不会对循环水斗内的水产生较大的冲击力,防止循环水斗内沉淀的杂质被吹起,不利于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具有使印刷循环水循环均匀,不容易产生空气,且可以对循环水进行过滤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报纸印刷循环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水箱;2、水泵;3、循环水管;4、循环水斗;5、水盘;6、底座挡板;7、隔板;8、过滤网;9、进水口;10、排水口;11、废水管;12、废水池;13、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报纸印刷循环水装置,包括水箱1,水箱1通过循环水管3连接循环水斗4,循环水斗4包括水盘5、底座挡板6和隔板7,底座挡板6固定设置在水盘5底部,隔板7设置在水盘5内,且隔板7与水盘5的内壁之间为活动连接,隔板7上还设置有过滤网8,循环水斗4的底部还设置有进水口9,进水口9上方设置有排水口10,进水口9对立面还设置有调节阀13。

循环水斗4的外部通过废水管11连接有废水池12,便于循环水斗4内通过隔板7过滤过的废水和杂质通过废水管11流入废水池12,便于工作人员统一回收,废水管11的两端分别连接排水口9和废水池12,排水口10设置在进水口9的上方,便于将隔板7过滤过的漂浮物排出,水箱1内还设置有水泵2,且水泵2连接循环水管3的一端,有利于对水盘5内及时补充水,保持水盘5内水循环均匀,隔板7与水盘5之间为转动连接,可根据循环水斗4内的水质情况转动隔板7,可将隔板7上过滤网8转动至上方或下方对循环水斗4内的不同水层的杂质进行过滤,进水口9的高度与底座挡板6的高度相同,使得在对循环水斗4内加水时,水泵2的压力不会对循环水斗4内的水产生较大的冲击力,防止循环水斗4内沉淀的杂质被吹起,不利于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水通过进水口9流入循环水斗4内,当循环水斗4内的水质较好时,可旋转隔板7,将旋转隔板7上的滤网8转动至上方;当循环水斗4内的水中有杂质或漂浮物时,可旋转隔板7,将旋转隔板7上的滤网8转动至下方,起到过滤作用。循环水斗4内水中的杂质或漂浮物,可通过排水口10,经过废水管11流入废水池12;当循环水斗4内水量较少时,水箱1内的水泵2通过循环水管3可对循环水斗4内进行加水,循环水斗4内设置有与进水口9高度相同的底座挡板6,使得在对循环水斗4内加水时,水泵2的压力不会对循环水斗4内的水产生较大的冲击力,防止循环水斗4内沉淀的杂质被吹起,不利于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具有使印刷循环水循环均匀,不容易产生空气,且可以对循环水进行过滤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创造,凡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