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非渗透滞留池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746384阅读:来源:国知局
>[0027]图3:实施例1的爆炸示意图;
[0028]图4:实施例1带溢流堰的主预制构件和池底预制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实施例1池底预制构件与固定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0]图6:实施例1顶板与支撑柱以及上侧墙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1]图7:实施例1上侧墙板与下侧墙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2]图8:实施例1顶板与支撑柱连接结构主视图;
[0033]图9:实施例1池底预制构件与固定柱的连接结构主视图;
[0034]图10:实施例2的竖直剖切面示意图;
[0035]图11:图10的2-2剖面图;
[0036]图12:实施例2的爆炸示意图;
[0037]图13:实施例2的溢流堰布置结构示意图;
[0038]其中:I一主预制构件;2—端墙预制构件;3—侧墙预制构件;3.1一上侧墙板;
3.2—下侧墙板;3.3—第二凹槽;3.4—第二凸筋;4一进水管;5 —出水管;6—池底预制构件;7—支撑柱;8—固定柱;9一第一凹槽;10—第一凸筋;11一承台;12—过孔;13—顶板;14一溢流堰;15—出水孔;16—检查井预制构件;17—爬梯;18—底板;19一固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40]实施例1: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的非渗透滞留池位于地面以下,由多块预制构件拼装而成,包括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不透水的主预制构件1、端墙预制构件2和侧墙预制构件3,主预制构件1、端墙预制构件2和侧墙预制构件3为混凝土浇筑而成的预制平板结构。
[0041]端墙预制构件2和侧墙预制构件3固定在滞留池的池底上端面形成滞留池的池壁。主预制构件I包括水平横向布置的顶板13和浇注于顶板13下端面上的不少于两根的支撑柱7,本实施例的支撑柱7成对布置,相邻支撑柱7并列间隔排布与顶板13形成“兀”字形的支撑结构,相邻支撑柱9之间的间隙形成过水通道,过水通道为过水面积很大的通道,能够方便的将滞留池内的空间连通为整体,还便于维修人员下到滞留池内检查维修。多块主预制构件I的顶板13相互之间互相拼装连接固定在滞留池池底的上方形成滞留池的池顶,处于滞留池边缘位置的主预制板构件I的下端面与端墙预制构件2和侧墙预制构件3的上端连接形成完整的滞留池结构。
[0042]本实施例的滞留池池底为多块池底预制构件6相互拼装连接而成的承载底座。池底预制构件6为混凝土浇筑而成的预制构件,与主预制构件1、端墙预制构件2和侧墙预制构件3结构相似。
[0043]本实施例在池底预制构件6的上端面浇注有与支撑柱7对应的固定柱8,固定柱8与支撑柱7相互对应,相邻固定柱8与池底预制构件8形成倒“兀”字形支撑结构,相邻固定柱8之间的间隙形成过水通道。如图4?9所示,实际使用时可以使用模板在预制厂一起浇筑成型,主预制构件I和池底预制构件6使用一种模具生产,拼装时,正反放置即可完成拼装连接过程。支撑柱7的下端固定在固定柱8的上端,主预制构件I和池底预制构件6相互对称排列。为了增强整个滞留池结构的稳定性,本实施例在固定柱8的上端面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凸筋10,上支撑柱7的下端面设置有对应第一凸筋10的第一凹槽9,使用时直接将第一凸筋10卡合在第一凹槽9内,即可完成主预制构件I和池底预制构件6的固定连接。
[0044]第一凸筋10和第一凹槽9能够有效的增加滞留池的抗横向滑移的能力,保证了滞留池结构在横向上有足够的结构稳定性。另外第一凸筋10和第一凹槽9的配合也使得整个滞留池的拼装变得更为方便快捷。
[0045]支撑柱7和固定柱8为“兀”字形结构,能够方便水流在滞留池内流动,保持滞留池内各个区域内水流保持同样的水平高低,便于对雨水的蓄积减缓城市雨水处理系统的压力。支撑柱7、固定柱8与预制构件连接的端部设置有横截面积大于支撑柱7横截面积的锥台型承台U,承台11结构能够增大支撑柱7、固定柱8与预制板接触面积,增强整个结构的稳定性,避免了滞留池池顶覆压情况下垮塌。承台11与池底预制构件6连接位置开设有让泥沙通过的过孔12,这样的设置方便淤积在池底上的泥沙不至于受到承台11的拦截无法排出。
[0046]如图5?7所示,本实施例的侧墙预制构件3包括浇筑在处于滞留池边缘位置的主预制构件I下端面的上侧墙板3.1和浇筑在与该主预制构件I对应的池底预制构件6上端面的下侧墙板3.2。实际使用时,可以在预制厂预先通过模具浇筑而成,侧墙预制构件3分为两部分方便拼装连接。另外,本实施例在下侧墙板3.2的上端面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第二凸筋3.4,上侧墙板3.1的下端面设置有对应第二凸筋3.4的第二凹槽3.3,第二凸筋3.4卡合在第二凹槽3.3内。这样的结构使侧墙预制构件3的拼装更为方便,增大了上下侧墙板之间的横向接触面积,使整个滞留池抗横向滑移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0047]端墙预制构件2的下端与池底预制构件6防水密封连接,上端与边缘位置的主预制构件I防水密封连接,侧部与侧墙预制构件3防水密封连接形成滞留池的池壁。其中,位于滞留池水流上游位置的端墙预制构件2或侧墙预制构件3(按照实际情况便利来安装设置)的上端位置设置有进水管4,位于流体流动方向下游处的端墙预制构件2上设有出水管5,本实施例的出水管5位于端墙预制构件2的下端位置,能够快速的将水排出,进水管4的出水口高度大于出水管5的进水口的高度。
[0048]为了降低滞留池中的水流速度,使流出的水洁净,本实施在滞留池内设置有溢流堰14,如图1?2所示,位于接近出水管5位置的池底预制构件6的上端设置有溢流堰14,溢流堰14的上端高于出水管5的进口且低于进水管4的出口,溢流堰14的下端墙体上开设有孔径小于进水管5和出水管5管径的出水孔15。溢流堰14能够阻挡水流流动,降低水流流速,便于水流蓄积、水中的杂质沉降,使流出的水洁净便于后期的利用和处理。出水孔15能够小流量的流出水流,在雨水流量较小的情况下满足出水管5的水流流出要求。
[0049]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的溢流堰14的下端固定在池底预制构件6的上端,溢流堰14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的两侧与相邻的两个上支撑柱7防水密封连接,下半部分的两侧与相邻的两个固定柱8防水密封连接。溢流堰14的上端与主预制构件I的下端面留有间隙。
[0050]出水管5的进水高度小于或等于出水孔15的出水高度,水流从出水孔15进入到出水管5不会在溢流堰14和端墙预制构件2之间形成淤积,泥沙也能快速通过不会沉积在滞留池内。
[0051]本实施例的溢流堰14的结构为U型结构,固定于池底预制构件6的上端面,开口一侧固定在出水管5进口端两侧的端墙预制构件2上。
[0052]实际运行时,靠近溢流堰14这一部分的池体容易出现故障问题,因此本实施例在这部分池体上设置有检查井预制构件16。如图1?2所示,溢流堰14与设置有出水管4的端墙预制构件2或侧墙预制构件3之间上方的主预制构件I上安装有检查井预制构件16,检查井预制构件16为固定在主预制构件I上端的混凝土筒形结构,检查井预制构件I的下端穿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