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5992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交桥,包括A-B主路和C-D主路;A-B主路和C-D主路的两侧分别设置A-B辅路和C-D辅路;A-B主路从高架的C-D主路下通过,且A-B主路与C-D主路呈“十”字形交叉;该立交桥还包括用于连通A-B主路与C-D主路的四个高架耳桥和位于A-B主路下的地下通道,高架耳桥位于“十”字形交叉的四个角,A-B主路与高架耳桥通过A-B主路上的梯形台连通;地下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连通位于A-B辅路两侧且相对应的两条C-D辅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交桥可以更充分地利用高架车道,实现各车辆、行人都能在直行、右转、左转、掉头等几种方向无交叉无障碍通行,且其结构更加紧凑,占用面积较小。
【专利说明】-种立交桥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桥梁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立交桥。

【背景技术】
[0002] 现代社会,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车辆日益增多,仅采用红绿灯来控制平面交 叉的道路很容易造成车辆拥堵,较佳的解决方案是在在容易拥堵的路段建设立交桥。现有 的十字路立交桥虽然对缓解交通拥堵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普遍存在着功能不够完善、结 构不合理、高架车道利用率较低等问题。有些构造过于复杂、建造成本太高,有些仍需红绿 灯辅助调控,有些则不便于非机动车安全无障碍通行。例如,有的立交桥只能让直行机动车 无障碍通行,左右转车辆还得靠桥下两侧辅道,由红绿灯调控实现;有的立交桥高达三层, 有好多错位交叉车道,造价高且标识不便于识别,但仍不能满足机动车、非机动车各向无交 叉无障碍通行。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立交桥构造复杂且占地面积较大,既不便于建造也不便于立 交桥上的车辆识别行驶线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没有彻底分离,非机动车在十字路口不能 实现安全通行或者需要红绿灯来辅助调控等功能不完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 供一种立交桥,该立交桥可更充分地利用高架车道;无需红绿灯,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都 能在直行、右转、左转、掉头等几种方向无交叉无障碍通行,且结构更加紧凑,占用面积减 小。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立交桥,包括A-B主路和 C-D主路;A-B主路和C-D主路的两侧分别设置A-B辅路和C-D辅路,A-B辅路和C-D辅路 连通;A-B主路从高架的C-D主路下通过,且A-B主路与C-D主路呈"十"字形交叉;
[0005] 该立交桥还包括用于连通A-B主路与C-D主路的四个高架耳桥,四个高架耳桥位 于"十"字形交叉的四个角,A-B主路与高架耳桥通过设于A-B主路上的梯形台连通;
[0006] 该立交桥还包括位于A-B主路下的地下通道,地下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连通位于 A-B辅路两侧且相对应的两条C-D辅路。
[0007]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交桥,通过四个高架耳桥分别在"十"字形交叉的四个角连通 A-B主路与C-D主路,且高架耳桥与A-B主路之间通过设于A-B主路上的梯形台连通;进一 步地,位于A-B主路下的地下通道分别连通位于A-B辅路两侧且相对应的两条C-D辅路。 无需红绿灯,即可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都能在直行、右转、左转、掉头等几种方向无交叉无 障碍通行。此外,通过在A-B主路上设置梯形台,可以直接承接高度较高的高架耳桥,从而 避免了现有立交桥建造结构中,侧转的高架耳桥需要较长的斜面才能与下层道路连接的问 题,使本立交桥结构更加紧凑,占用面积减小。
[0008] 进一步地,高架耳桥通过梯形台两侧的坡道连接A-B主路。
[0009] 优选地,本立交桥的梯形台的高度可以是2. 5-3m ;梯形台两侧坡道的长度可以为 10-12m。因高架耳桥需跨过A-B辅路,所以设定较高的梯形台可以方便辅路上的非机动车 辆、行人从高架耳桥下方经过。另外,梯形台两侧设置长度较长的坡道可以提高车辆上下坡 时的安全系数。
[0010] 优选地,该立交桥还包括四条右拐通路;四条右拐通路分别连通位于同一象限内 的A-B辅路和C-D辅路。
[0011] 通过四条右拐通路连接位于"十"字形的四个角上同一象限内的A-B辅路和C-D辅 路,可进一步实现各通路上的车辆行人均为单向行驶,即不会出现同路逆行。
[0012] 优选地,右拐通路和地下通道端口的坡道相邻且均位于高架耳桥下方。右拐通路 和地下通道的坡道整体被上面的高架耳桥所覆盖,可以防止雨雪直接落在右拐通路和地下 通道的坡道上。
[0013] 优选地,在地下通道的坡道周围安有护栏。因地面的通路与地下通道的入口坡道 或出口坡道间的落差逐渐增大,故在地下通道的坡道周围安装护栏可以提高安全性,防止 意外跌落事件。
[0014]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交桥,具体可以采用如下通行方式:
[0015] 对于机动车,
[0016] A-B向直行机动车:沿A-B方向的直行通路行驶;
[0017] A-C向右转弯机动车:沿A端梯形台一侧的坡道驶入高架耳桥,并沿C-D主路的C 端出口驶出;
[0018] A-D向左转弯机动车:沿B端梯形台一侧的坡道经高架耳桥驶入C-D主路的C端 入口,最后经D端出口驶出;
[0019] A-A向调头行驶机动车,沿B端梯形台一侧的坡道经高架耳桥驶入C-D主路的C端 入口,再通过D端高架耳桥经梯形台一侧的坡道驶入A-B主路的B端入口,最后从A端出口 驶出;
[0020] C-D向直行机动车:沿C-D方向的通路行驶;
[0021] C-B向右转弯机动车:沿C端高架耳桥驶入A-B主路的B端出口;
[0022] C-A向左转弯机动车:沿D端高架耳桥经梯形台一侧的坡道驶入A-B主路的B端 入口,最后从A端出口驶出;
[0023] C-C向调头行驶机动车,沿D端高架耳桥经梯形台一侧的坡道驶入A-B主路的B端 入口,再经A端梯形台的坡道驶入A端高架耳桥转入C-D主路,最后从C端出口驶出;
[0024] 其它方向行驶方式类似,故不赘述。
[0025] 对于非机动车,
[0026] A-B向直行非机动车:直接沿A-B方向上的辅路直行;
[0027] A-C向右转弯非机动车:直接沿A-B辅路转入C-D辅路行驶或沿A-C向右拐通路 转入C端辅路;
[0028] A-D向左转弯非机动车:沿A-B辅路经B侧的地下通道到达D端辅路的驶出端;
[0029] A-A向调头行驶非机动车:沿A-B辅路经B侧的地下通道到达另一侧A-B辅路,最 后从A端驶出;
[0030] C-D向直行非机动车:直接经B侧的地下通道沿C-D辅路行驶;
[0031] C-B向右转弯非机动车:沿C-B向右拐通路转入B端辅路驶出或直接沿C-D辅路 转入A-B辅路并在B端驶出;
[0032] C-A向左转弯非机动车:经B侧的地下通道转入A-B辅路,最后于A端的辅路驶出 端驶出;
[0033] CC向调头行驶非机动车:经B侧的地下通道转入D侧的A-B辅路,再经A侧地下 通道转入C端的辅路驶出端驶出。
[0034] 其它方向行驶方式类似,故不赘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5]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立交桥的示意图一;
[0036] 图2从另一个角度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立交桥;
[0037]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立交桥,地面部分通路的示意图;
[0038]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立交桥,地下通道的示意图。
[0039] 图中,
[0040] 133主路;2、(:-0主路;3、高架耳桥;10、梯形台 ;414-8辅路;42、(:-0辅路;5、 地下通道;50、端口;500、坡道;6、右拐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42] 请参考图1-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立交桥的示意图一;图2从 另一个角度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立交桥;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立交 桥,地面部分通路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立交桥,地下通道的示意图。
[004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交桥,如图1-4所示,该立交桥包括A-B主路1和 C-D主路2 ;A-B主路1和C-D主路2的两侧分别设置A-B辅路41和C-D辅路42,A-B辅路 41和C-D辅路42连通;A-B主路1从高架的C-D主路2下通过,且A-B主路1与C-D主路 2呈"十"字形交叉;
[0044] 该立交桥还包括用于连通A-B主路1与C-D主路2的四个高架耳桥3,四个高架耳 桥3位于"十"字形交叉的四个角,A-B主路1与高架耳桥3通过设于A-B主路1上的梯形 台10连通;
[0045] 该立交桥还包括位于A-B主路1下的地下通道5,地下通道5的两个端口 50分别 连通位于A-B辅路41两侧且相对应的两条C-D辅路42。
[0046]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交桥,通过四个高架耳桥分别在"十"字形交叉的四个角连通 A-B主路与C-D主路,且高架耳桥与A-B主路之间通过设于A-B主路上的梯形台连通;进一 步地,位于A-B主路下的地下通道分别连通位于A-B辅路两侧且相对应的两条C-D辅路。 无需红绿灯,即可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都能在直行、右转、左转、掉头等几种方向无交叉无 障碍通行。此外,通过在A-B主路上设置梯形台,可以直接承接高度较高的高架耳桥,从而 避免了现有立交桥建造结构中,侧转的高架耳桥需要较长的斜面才能与下层道路连接的问 题,使本立交桥结构更加紧凑,占用面积减小。
[0047] 进一步地,高架耳桥3通过梯形台10两侧的坡道连接A-B主路1。在实际建造本 立交桥时,高架耳桥上开设双向车道,双向车道分别通过梯形台两侧的坡道连接A-B主路。
[0048] 优选地,本立交桥的梯形台的高度可以是2. 5_3m ;梯形台两侧坡道的长度可以为 10-12m。因高架耳桥需跨过A-B辅路,所以设定较高的梯形台可以方便辅路上的非机动车 辆、行人从高架耳桥下方经过。另外,梯形台两侧设置长度较长的坡道可以提高车辆上下坡 时的安全系数。
[0049] 优选地,该立交桥还包括四条右拐通路6 ;四条右拐通路6分别连通位于同一象限 内的A-B辅路41和C-D辅路42。
[0050] 通过四条右拐通路连接位于"十"字形的四个角上同一象限内的A-B辅路和C-D辅 路,可进一步实现各通路上的车辆行人均为单向行驶,即不会出现同路逆行。
[0051] 优选地,右拐通路6和地下通道端口 50的坡道500相邻且均位于高架耳桥下方。 右拐通路和地下通道5的坡道500整体被上面的高架耳桥3所覆盖,可以防止雨雪直接落 在右拐通路和地下通道的坡道上。
[0052] 优选地,在地下通道5的坡道500周围安有护栏(附图中未示出)。因地面的通路 与地下通道的入口坡道或出口坡道间的落差逐渐增大,故在地下通道的坡道周围安装护栏 可以提高安全性,防止意外跌落事件。
[0053]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优选实施方案中,该立交桥具体可以采用如下通行方 式:
[0054] 对于机动车,
[0055] A-B向直行机动车:沿A-B方向的直行通路行驶;
[0056] A-C向右转弯机动车:沿A端梯形台一侧的坡道驶入高架耳桥外侧车道,并沿C-D 主路的C端出口驶出;
[0057] A-D向左转弯机动车:沿B端梯形台一侧的坡道经高架耳桥内侧车道驶入C-D主 路的C端入口,最后经D端出口驶出;
[0058] A-A向调头行驶机动车,沿B端梯形台一侧的坡道经高架耳桥内侧车道驶入C-D主 路的C端入口,再通过D端高架耳桥的内侧车道经梯形台一侧的坡道驶入A-B主路的B端 入口,最后从A端出口驶出;
[0059] C-D向直行机动车:沿C-D方向的通路行驶;
[0060] C-B向右转弯机动车:沿C端高架耳桥外侧车道驶入A-B主路的B端出口;
[0061] C-A向左转弯机动车:沿D端高架耳桥的内侧车道经梯形台一侧的坡道驶入A-B 主路的B端入口,最后从A端出口驶出;
[0062] C-C向调头行驶机动车,沿D端高架耳桥的内侧车道经梯形台一侧的坡道驶入A-B 主路的B端入口,再经A端梯形台的坡道驶入A端高架耳桥的内侧车道转入C-D主路,最后 从C端出口驶出;
[0063] 其它方向行驶方式类似,故不赘述。
[0064] 对于非机动车,
[0065] A-B向直行非机动车:直接沿A-B方向上的辅路直行;
[0066] A-C向右转弯非机动车:沿A-C向右拐通路转入C端辅路;
[0067] A-D向左转弯非机动车:沿A-B辅路经B侧的地下通道到达D端辅路的驶出端;
[0068] A-A向调头行驶非机动车:沿A-B辅路经B侧的地下通道到达另一侧A-B辅路,最 后从A端驶出;
[0069] C-D向直行非机动车:直接经B侧的地下通道沿C-D辅路行驶;
[0070] C-B向右转弯非机动车:沿C-B向右拐通路转入B端辅路驶出;
[0071] C-A向左转弯非机动车:经B侧的地下通道转入A-B辅路,最后于A端的辅路驶出 端驶出;
[0072] CC向调头行驶非机动车:经B侧的地下通道转入D侧的A-B辅路,再经A侧地下 通道转入C端的辅路驶出端驶出。
[0073] 在建造本立交桥时,如图3、4所示,右拐通路6和地下通道5过渡到地面的坡道 500相邻且均位于相应的高架耳桥3的下方,或者说,右拐通路6与地下通道5的坡道500 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邻,且均位于相应的高架耳桥3的下方,高架耳桥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将右拐通路6与地下通道5的坡道500整体覆盖住,地下通道的坡道500和右拐通路6的 宽度总和比高架耳桥3小1-1. 5米。
[0074] 地下通道的端口 50需略高于路面,以保证雨水不会从路面灌入地下通道,坡道周 围需加防护栏;右拐通路6和地下通道5的坡道500整体被上面的高架耳桥3所覆盖,可以 防止雨雪直接落在右拐通路和地下通道的坡道上。
[0075] 在本实施例中,A-B主路和C-D主路直行方向上的每个行驶方向均包括两条同向 车道,在其它可选实施方式中,如果空间有限,也可以减少一条直行车道,即每个行驶方向 只有一条直行车道。
[0076] 本实施例中,立交桥上的各类车辆及自行车、行人如需调头,只需连续两次左转即 可实现。
[0077] 本实施例中,立交桥的主路及高架耳桥部分可以作为机动车道供机动车行驶,立 交桥的辅路及地下通道部分可以作为非机动车道、行人供非机动车行驶。当然,立交桥各部 分通行状态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任意适当的调整。
[0078]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并且,在 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对于本领 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 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立交桥,包括A-B主路(1)和C-D主路(2) ;A-B主路和C-D主路的两侧分别设 置A-B辅路(41)和C-D辅路(42),A-B辅路和C-D辅路连通;A-B主路从高架的C-D主路下 通过,且A-B主路与C-D主路呈"十"字形交叉; 其特征在于:该立交桥还包括用于连通A-B主路与C-D主路的四个高架耳桥(3),四个 高架耳桥位于"十"字形交叉的四个角,A-B主路与高架耳桥通过设于A-B主路上的梯形台 (10)连通; 该立交桥还包括位于A-B主路下的地下通道(5),地下通道的两个端口(50)分别连通 位于A-B辅路两侧且相对应的两条C-D辅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高架耳桥通过梯形台两侧的坡道连接 A-B主路。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梯形台的高度为2. 5-3m ;梯形台两侧 的坡道长度为l〇-12m。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四条右拐通路(6);四条右拐通 路分别连通位于同一象限内的A-B辅路和C-D辅路。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右拐通路和地下通道端口的坡道(500) 相邻且均位于高架耳桥下方。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地下通道的坡道周围安有护栏。
【文档编号】E01C1/04GK203866661SQ201420266270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3日
【发明者】王计文 申请人:王计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