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轨缓冲装置及纵向换轨运输车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8931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落轨缓冲装置及纵向换轨运输车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落轨缓冲装置及纵向换轨运输车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当铁道线路上需要铺设新钢轨时,作业人员可以通过纵向换轨运输车组将钢轨运送到需要铺设新钢轨处。在达到铺设新钢轨处后,作业人员可以通过纵向换轨运输车组末端的作业车,将钢轨从作业车的导槽卸至铺设新钢轨处,以使得作业人员可以在铁道线路上铺设新的钢轨。

然而,由于作业车的导槽与铁道线路的轨枕和道床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因此,作业人员在将钢轨从纵向换轨运输车组的作业车的导槽上卸至铺设新钢轨处时,钢轨落地会对轨枕和道床产生很大的冲击,导致钢轨和轨枕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落轨缓冲装置及纵向换轨运输车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作业人员在将钢轨从纵向换轨运输车组的作业车的导槽上卸至铺设新钢轨处时,钢轨落地会对轨枕和道床产生很大的冲击,导致钢轨和轨枕易损坏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落轨缓冲装置,包括:固定部、折叠部以及连接件;

所述固定部包括:端板和两个相对的第一侧板,所述两个相对的第一侧板的端部固定于所述端板的内侧面上,其中,所述第一侧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端板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两个相对的第一侧板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第一通孔;

所述折叠部包括:滑板和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所述滑板的两侧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的内侧面上;

所述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

所述两个相对的第一侧板位于所述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外侧,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将所述折叠部与所述固定部可活动连接。

如上所述,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面上设有限位块;

所述第一侧板上与所述端板相对的延伸方向上设有限位部;

所述折叠部运动到预设位置时,所述限位块抵靠于所述限位部上。

如上所述,所述装置还包括:弹性部件;

所述滑板底部设有固定板;

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板,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部。

如上所述,所述固定部还包括:与所述端板平行的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端板垂直的第二支撑板、与端板垂直的第三支撑板、以及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的第四支撑板;

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侧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上;

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的两个侧面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上、且与所述端板相对的侧面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

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的两个侧面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上、且与所述第一侧板垂直的两个侧面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端板上;

所述第四支撑板的两个侧面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端板上、且所述第四支撑板的顶部固定于所述第三支撑板上。

如上所述,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外侧面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所述弹性部件的两端均设有挂钩。

如上所述,所述固定板上穿设有固定螺杆;

所述弹性部件一端的挂钩与所述固定螺杆固定连接。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纵向换轨运输车组,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二连接板、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落轨缓冲装置;

所述落轨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可活动连接。

如上所述,所述纵向换轨运输车组还包括:连接销;

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落轨缓冲装置的外侧;

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四通孔;

所述落轨缓冲装置的所述第一侧板上设有与所述第四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所述连接销穿设于所述第四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中,将所述落轨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可活动连接。

如上所述,所述落轨缓冲装置的所述第二侧板还设有固定销;

在所述落轨缓冲装置以所述连接销为中心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固定销将所述落轨缓冲装置固定于所述纵向换轨运输车组上。

本发明提供的落轨缓冲装置及纵向换轨运输车组,通过将落轨缓冲装置设置在纵向换轨运输车组的作业车尾部,使得作业人员在通过作业车将钢轨从换轨运输车组上卸至铺设新钢轨处时,钢轨可以通过与作业车的尾部连接的落轨缓冲装置的折叠部,平缓的卸至铺设新钢轨处,缓冲了钢轨落地时的冲击力,保证了卸轨过程中钢轨的完好性,减小了钢轨落地对轨枕和道床产生的冲击力,降低了轨枕损坏的概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落轨缓冲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落轨缓冲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落轨缓冲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折叠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固定部; 12:折叠部;

13:连接件; 14:弹性部件;

15:固定销; 21:第二连接板;

22:连接销; 23:第四通孔;

111:端板; 112:第一侧板;

113:第一通孔; 114:限位部;

115:第一支撑板; 116:第二支撑板;

117:第三支撑板; 118:第四支撑板;

119:第一连接板; 120:第三通孔;

121:滑板; 122:第二侧板;

123:第二通孔; 124:限位块;

125:固定板; 126:固定螺杆;

141: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的落轨缓冲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作业人员在将钢轨从纵向换轨运输车组的作业车的导槽上卸至铺设新钢轨处时,钢轨落地会对轨枕和道床产生很大的冲击,导致钢轨和轨枕易损坏的技术问题。当然,本发明所涉及的落轨缓冲装置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在纵向换轨运输车组上的应用场景,只要涉及将卸钢轨的所有场景,均可以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落轨缓冲装置。下述申请文件以纵向换轨运输车组为例,来对本发明所提供的落轨缓冲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落轨缓冲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落轨缓冲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落轨缓冲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为正视图,图2为俯视图,图3为左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该落轨缓冲装置可以包括:固定部11、折叠部12以及连接件13;

固定部11包括:端板111和两个相对的第一侧板112,两个相对的第一侧板112的端部固定于端板111的内侧面上,其中,第一侧板112的延伸方向与端板111的延伸方向垂直;

两个相对的第一侧板112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第一通孔113;

折叠部12包括:滑板121和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122,滑板121的两侧分别固定于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122的内侧面上;

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122上分别设有与第一通孔113对应的第二通孔123;

两个相对的第一侧板112位于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122外侧,连接件13穿设于第一通孔113和第二通孔123内,将折叠部12与固定部11可活动连接。其中,上述连接件13可以为任一具有连接功能的部件,例如:连接销和连接销锁等。图2中示出的是以连接销和连接销锁为例的落轨缓冲装置。

具体的,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落轨缓冲装置可以通过固定部11设置在纵向换轨运输车组中作业车的尾部,具体可以设置在作业车收、卸钢轨的导槽的尾部。其中,落轨缓冲装置的固定部11的端板111与换轨运输车组中作业车的尾部抵靠连接,以限定落轨缓冲装置在作业车的尾部的位置。具体实现时,落轨缓冲装置的固定部11的端板111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换轨运输车组中作业车的尾部抵靠连接,还可以通过连接件13与换轨运输车组中作业车的尾部抵靠连接等。

落轨缓冲装置中与固定部11可活动连接的折叠部12,可以与作业车的导槽对接。在作业人员在通过作业车将钢轨从换轨运输车组上卸至铺设新钢轨处时,该折叠部12可以根据作业车的导槽与地面的高度,以固定部11为轴心运动,使得折叠部12上分别固定于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122的内侧面上的滑板121形成一倾斜的、且向地面延伸的滑道。

因此,作业人员在通过作业车将钢轨从换轨运输车组上卸至铺设新钢轨处时,钢轨从导槽滑下后,可以经由落轨缓冲装置的折叠部12的滑板121,平缓的滑落到铺设新钢轨处,缓冲了钢轨落地时的冲击力,保证了卸轨过程中钢轨的完好性,减小了钢轨落地对轨枕和道床产生的冲击力,降低了轨枕损坏的概率。

本发明提供的落轨缓冲装置,通过将落轨缓冲装置设置在纵向换轨运输车组的作业车尾部,使得作业人员在通过作业车将钢轨从换轨运输车组上卸至铺设新钢轨处时,钢轨可以通过与作业车的尾部连接的落轨缓冲装置的折叠部,平缓的卸至铺设新钢轨处,缓冲了钢轨落地时的冲击力,保证了卸轨过程中钢轨的完好性,减小了钢轨落地对轨枕和道床产生的冲击力,降低了轨枕损坏的概率。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折叠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折叠部12的第二侧板122的外侧面上设有限位块124;固定部11的第一侧板112上与端板111相对的延伸方向上设有限位部114。需要说明的是,图1至图5中示出的限位块124和限位部114的结构仅是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限位块124和限位部114可以为任一能够相互配合,以达到对折叠部12限位的目的的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作业人员在通过作业车将钢轨从换轨运输车组上卸至铺设新钢轨处时,该折叠部12可以根据作业车的导槽与地面的高度,以固定部11为轴心运动,在折叠部12运动到预设位置时,限位块124可以抵靠于限位部114上,形成对折叠部12的限位。通过这种方式,在实现了折叠部12上分别固定于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122的内侧面上的滑板121形成一向地面延伸的滑道的基础上,又可以避免因折叠部12运动过度,出现滑板121与地面接触导致滑板121磨损的问题,提高了落轨缓冲装置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图2、图3、图5所示,上述固定部11还可以包括:与端板111平行的第一支撑板115、与端板111垂直的第二支撑板116、与端板111垂直的第三支撑板117、以及与第一侧板112平行的第四支撑板118;第一支撑板115的两侧分别固定于两个第一侧板112的内侧面上;第二支撑板116与第一侧板112平行的两个侧面分别固定于两个第一侧板112的内侧面上、且与端板111相对的侧面固定于第一支撑板115上;第三支撑板117与第一侧板112平行的两个侧面分别固定于两个第一侧板112的内侧面上、且与第一侧板112垂直的两个侧面分别固定于第一支撑板115和端板111上;第四支撑板118的两个侧面分别固定于第一支撑板115和端板111上、且第四支撑板118的顶部固定于第三支撑板117上。

具体的,由于上述落轨缓冲装置在协助纵向换轨运输车组中的作业车完成钢轨的卸载时,钢轨需要经过落轨缓冲装置卸至铺设新钢轨处,所以落轨缓冲装置需要承受钢轨的重量。因此,上述落轨缓冲装置的固定部11设置有用于支撑钢轨的第一支撑板115、第二支撑板116、第三支撑板117、以及第四支撑板118。其中,上述第一支撑板115、第二支撑板116、第三支撑板117、以及第四支撑板118可以由承重力较好的材质制作而成。上述第一支撑板115、第二支撑板116、第三支撑板117、以及第四支撑板118之间,以及,与固定部11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以进一步提高固定部11的承重能力,进而提高落轨缓冲装置的承重力,增加了落轨缓冲装置的寿命。

继续参照图1至图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上述落轨缓冲装置还可以包括:弹性部件14;其中,该弹性部件14可以为任一具有弹性功能的部件,例如:弹簧、弹片等。图1至图2中示出的是以弹簧为例的落轨缓冲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折叠部12的滑板121底部设有固定板125,该固定板125可以与折叠部12的滑板121垂直固定连接,且该固定板125的两侧可以分别固定于折叠部12的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122的内侧面上。弹性部件1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板125,弹性部件1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部11。其中,本实施例不限定弹性部件14与固定板125和固定部11的固定连接方式,例如:弹性部件14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固定板125和固定部11固定连接等。

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1至图5所示,上述第一支撑板115的外侧面可以设有第一连接板119,弹性部件14的另一端通过与第一连接板119固定连接的方式,与固定部11固定连接。具体实现时,上述第一连接板119上设置有通孔,上述弹性部件14的两端可以均设置有挂钩141,相应地,上述固定板125上穿设有固定螺杆126,上述弹性部件14的一端的挂钩141与固定螺杆126固定连接,另一端的挂钩141与第一连接板119固定连接,以实现将弹性部件1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板125,弹性部件1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部11的目的。上述图中示出的是以弹性部件14通过挂钩141与第一连接板119和固定板125固定连接的落轨缓冲装置。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弹性部件14的一端的挂钩141与固定螺杆126固定连接的方式,实现弹性部件14与固定板125的固定连接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调节固定螺杆126深处固定板125的长度,来调节位于第一连接板119与固定板125之间的弹性部件14的弹力,使其可以拥有适当的弹力。

通过设置弹性部件14的方式,可以在作业人员在通过作业车将钢轨从换轨运输车组上卸至铺设新钢轨处后,即该折叠部12可以根据作业车的导槽与地面的高度,以固定部11为轴心运动,使得折叠部12上分别固定于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122的内侧面上的滑板121形成一向地面延伸的滑道后,使折叠部12的滑板121可以借助该弹性部件14的弹性力,自动复位至与地面水平的位置。因此,本发明所提供的落轨缓冲装置,可以在完成钢轨卸载后,使与固定部11产生相对运动的折叠部12自动复位,不需要作业人员手动复位折叠部12,降低了作业人员在卸轨时的工作量,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卸轨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落轨缓冲装置,通过将落轨缓冲装置设置在纵向换轨运输车组的作业车尾部,使得作业人员在通过作业车将钢轨从纵向换轨运输车组上卸至铺设新钢轨处时,钢轨可以通过与作业车的尾部连接的落轨缓冲装置的折叠部12,平缓的卸至铺设新钢轨处,缓冲了钢轨落地时的冲击力,保证了卸轨过程中钢轨的完好性,减小了钢轨落地对轨枕和道床产生的冲击力,降低了轨枕损坏的概率。

继续参照图1至图5,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纵向换轨运输车组,该纵向换轨运输车组可以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二连接板21、以及上述所说的落轨缓冲装置,以及,作业车(图中未示出)等;其中,落轨缓冲装置与第二连接板21可活动连接。

具体的,上述两个相对的第二连接板21可以为设置在纵向换轨运输车组中作业车的尾部,具体可以设置在作业车收、卸钢轨的导槽的尾部,用于与落轨缓冲装置实现可活动连接,以使得落轨缓冲装置可以以第二连接板21为轴心进行运动。这样,当纵向换轨运输车组不需要卸钢轨时,可以将落轨缓冲装置以第二连接板21为轴心,向上旋转,以将落轨缓冲装置收到作业车上,减少了作业车的长度,进而减少了纵向换轨运输车组的长度。

其中,本实施例不限定上述落轨缓冲装置与第二连接板21可活动连接的具体实现方式。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纵向换轨运输车组可以还包括:连接销22;其中,第二连接板21位于落轨缓冲装置的外侧;第二连接板21上设有第四通孔23;落轨缓冲装置的第一侧板112上设有与第四通孔23对应的第三通孔120,连接销22穿设于第四通孔23和第三通孔120中,将落轨缓冲装置与第二连接板21可活动连接,同时,通过将连接销22锁穿设在连接销22孔中,以将连接销22固定在第四通孔23和第三通孔120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落轨缓冲装置的固定部11的端板111与纵向换轨运输车组中作业车的车体抵靠连接,以限制落轨缓冲装置在作业车的尾部的位置。

进一步地,上述落轨缓冲装置的第二侧板122还设有固定销15,相应地,纵向换轨运输车组的作业车上设置有与固定销15配套的销锁(例如:缓冲锁,图中未示出)。这样,在落轨缓冲装置以连接销22为中心运动至预设位置时,固定销15和缓冲锁共同配合,将落轨缓冲装置固定于纵向换轨运输车组上。

下面对该纵向换轨运输车组的工作过程说明如下:

当铁道线路上需要铺设新钢轨时,作业人员可以通过纵向换轨运输车组将钢轨运送到需要铺设新钢轨处。在达到铺设新钢轨处后,作业人员在通过纵向换轨运输车组末端的作业车,将钢轨从作业车的导槽卸至铺设新钢轨处之前,可以先打开作业车上的缓冲锁,将位于纵向换轨运输车组的作业车尾部的落轨缓冲装置以第二连接板21为轴心旋转放下,以使得落轨缓冲装置与地面保持水平位置,同时使落轨缓冲装置的端板111与作业车车体接触,实现限位。

作业人员在通过作业车将钢轨从换轨运输车组上卸至铺设新钢轨处时,钢轨从作业车的导槽滑下,落至落轨缓冲装置的折叠部12的滑板121上。鉴于钢轨存在一定的重量,因此,折叠部12会以固定部11为轴心向下旋转。当折叠部12运动到预设位置时,折叠部12的限位块124可以抵靠于固定部11的限位部114上,形成对折叠部12的限位。此时,折叠部12的滑板121相当于一个滑梯,钢轨通过滑板121可以平缓的滑落到铺设新钢轨处,缓冲了钢轨落地时的冲击力,保证了卸轨过程中钢轨的完好性,减小了钢轨落地对轨枕和道床产生的冲击力,降低了轨枕损坏的概率。

在作业人员在通过作业车将钢轨从换轨运输车组上卸至铺设新钢轨处时,随着折叠部12的运动,与折叠部12的固定板125和固定部11固定连接的弹性部件14被拉长。当钢轨脱离折叠部12的滑板121后,即完成钢轨的卸载后,折叠部12的滑板121可以在弹性部件14的回弹力下,自动复位至水平位置,不需要作业人员手动复位折叠部12,降低了作业人员在卸轨时的工作量,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卸轨效率。

在作业人员完成钢轨的卸载后,作业人员可以将落轨缓冲装置以连接销22为轴心向上旋转,以将落轨缓冲装置收到作业车上,并通过落轨缓冲装置的第二侧板122上设置的固定销15,以及,纵向换轨运输车组的作业车上设置的销锁共同配合,将落轨缓冲装置固定于纵向换轨运输车组上。

至此就完成了钢轨卸载的整个过程。

本发明提供的纵向换轨运输车组,通过将落轨缓冲装置设置在纵向换轨运输车组的作业车尾部,使得作业人员在通过作业车将钢轨从纵向换轨运输车组上卸至铺设新钢轨处时,钢轨可以通过与作业车的尾部连接的落轨缓冲装置的折叠部,平缓的卸至铺设新钢轨处,缓冲了钢轨落地时的冲击力,保证了卸轨过程中钢轨的完好性,减小了钢轨落地对轨枕和道床产生的冲击力,降低了轨枕损坏的概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