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底板施工单侧外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4766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梁底板施工单侧外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桥梁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桥梁底板施工单侧外挂装置。



背景技术:

钢结构桥梁是采用钢材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桥梁,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装配式钢桥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钢结构桥梁钢箱梁底板焊接需要在底板粘贴陶瓷衬垫进行舱内补焊,一般采用吊篮施工或河面临时栈道施工。吊篮施工是在桥梁两侧通过吊耳悬挂绳索施工,该方法的优点是作业面大,但是不方便移动且晃动较大;而且,单侧面板施工时,单侧双吊耳作业只能在侧面施工,作业面较小,且无法进行底板施工。河面临时栈道施工是利用桥面下的空间搭建临时栈道,在栈道上搭建脚手架进行底板施工,该方法的优点是底板施工方便,但是工作量大,工期长,占用河道,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桥梁底板施工单侧外挂装置,该装置不易晃动,能缩短工期,底板作业面大,无需占用河道,成本低,安全性高。

一种桥梁底板施工单侧外挂装置,包括钢结构的外挂小车;所述外挂小车包括操作平台、固定架和运动平台;所述操作平台与固定架的下端垂直连接,所述运动平台与固定架的上部垂直连接,操作平台和运动平台设置在固定架的同一侧;所述运动平台呈长方形,其四个角部设置有脚轮;所述固定架设置有与运动平台同侧的侧脚轮以及与运动平台背侧的爬行梯。

优选地,桥梁底板施工单侧外挂装置还包括钢结构的迷你吊车;所述迷你吊车包括两个支撑架和顶杆,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有脚轮,顶杆与两个支撑架的顶部连接,其中一个支撑架与顶杆的一端连接,且两个支撑架的距离小于顶杆的长度,顶杆相对于两个支撑架的外伸部分设置电动葫芦,所述电动葫芦用于提拉外挂小车。电动葫芦使外挂小车遇到胎架或桥墩时能外移跨过,以保证连续作业。

优选地,所述运动平台与固定架之间设置有连接用的拉杆。

优选地,所述操作平台与固定架之间设置有连接用的拉杆。

优选地,所述操作平台四周设置有安全护栏。

优选地,所述操作平台上铺设有钢丝网。

优选地,所述顶杆中部还设置有位于两个支撑架之间的手动葫芦或电动葫芦。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的脚轮采用活动脚轮。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与顶杆之间设置有倾斜的承重杆。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呈等腰三角形框架结构,支撑架的底边和顶角间设置有竖立的承载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所述外挂小车的运动平台设置有脚轮,固定架上设置有侧脚轮,可使外挂小车沿着桥梁单侧进行滑移,施工人员也可操作平台上连续作业,加快了钢结构桥梁底板焊接的施工进度。

2.所述运动平台与操作平台和固定架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筋,使得整个外挂小车更为牢固。

3.所述操作平台四周设置有安全护栏,底面上铺设有与之同尺寸的钢丝网,保障了施工人员在施工时的安全性。

4.所述迷你吊车的顶杆的外伸部分设置有电动葫芦,用于提拉外挂小车,使外挂小车遇到胎架或桥墩时能外移跨过,以保证连续作业;迷你吊车的顶杆中部还设置有手动葫芦或电动葫芦,可用于提拉腹杆等小构件在桥面上进行运输。

5.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晃动小,成本低,底板作业面大,无需占用河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迷你吊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挂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跨越桥墩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附图中,1-外挂小车,11-运动平台,111-加强筋,112-第一拉杆,113-固定脚轮,12-固定架,121-侧脚轮,122-爬行梯,13-操作平台,131-安全护栏,132-第二拉杆;2-迷你吊车,21-支撑架,22-活动脚轮,23-承重杆,24-手动葫芦,25-顶杆,26-电动葫芦,27-吊绳,28-承载梁,3-桥梁,4-桥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的保护范围。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如图1、图2和图3,一种桥梁底板施工单侧外挂装置,包括钢结构的外挂小车1和钢结构的迷你吊车2。外挂小车1包括运动平台11、固定架12和操作平台13,运动平台11与固定架12的上部垂直连接,操作平台13与固定架12的下端垂直连接,操作平台13和运动平台11设置在固定架12的同一侧。运动平台11呈长方形,其四个角部设置有固定脚轮113,可使外挂小车1沿着桥梁单侧进行滑移,施工人员也可在操作平台13上连续作业,加快了钢结构桥梁底板焊接的施工进度;运动平台11的下方和上方与固定架12间分别设置有加强筋111和第一拉杆112,可使运动平台11与固定架12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固定架12呈长方形,固定架12上设置有与运动平台11同侧的侧脚轮121,侧脚轮121与桥梁3的边部接触,避免了固定架12与桥梁3边部的直接接触,减小了摩擦力,使外挂小车1的滑动更为容易;固定架12上运动平台11的背侧设置有爬行梯122,便于施工人员移动到操作平台13。操作平台13与固定架12间设置有第二拉杆132,加强了操作平台13与固定架12之间的连接强度;操作平台13的四周设置有安全护栏,其底端铺设有钢丝网,保障了施工人员在施工时的安全性。

迷你吊车2包括两个支撑架21和顶杆25,支撑架21呈等腰三角形框架结构,支撑架21的底边和顶角间设置有竖立的承载梁28,且支撑架21与顶杆25之间设置有三根倾斜的承重杆23,使支撑架21与顶杆25的连接更为稳固;支撑架21的底部设置有活动脚轮22,便于迷你吊车2的移动。顶杆25与两个支撑架21的顶部连接,其中一个支撑架21与顶杆25的一端连接,且两个支撑架21之间的距离小于顶杆25的长度;顶杆25相对于两个支撑架25的外伸部分设置电动葫芦26,电动葫芦26设置有吊绳27,用于提拉外挂小车1,使外挂小车1遇到桥墩4时能外移跨过,以保证连续作业;当外挂小车1遇到胎架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越过。本实施例中,顶杆25中部上还设置有位于两个支撑架21之间的手动葫芦24,可用于提拉腹杆等小构件在桥面上进行运输。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