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减震装置及吹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5458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手把减震装置及吹吸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把减震装置及吹吸机。



背景技术:

吹吸机是一种用于清理道路落叶及草坪杂物的园林机械,广泛应用于城市园林、农业果园及道路等室外的清洁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清洁效率。吹吸机主要包括电动机、风叶、机壳和风嘴等,其工作时,通过电动机将动力输出,以完成吹风或者吸风功能。

但是,现有技术中,吹吸机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电动机工作时会产生强大的震动力,这种震动力将直接传递至吹吸机的手把上,致使操作者手臂的疲劳度在短时间内大大增加,从而大大降低了操作者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把减震装置,以解决因手持操作设备震动较大而导致的操作者手臂不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把减震装置,设置在机壳与手把之间,所述手把减震装置包括减震组件和用于将所述减震组件与机壳固定连接的固定柱,所述手把固定套装在所述减震组件上。

所述减震组件包括与所述机壳端面抵接的固定部和用于为所述手把减震的减震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减震部固定连接。

所述减震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固定柱依次穿入所述减震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机壳;所述减震部与所述固定柱之间形成环形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部包括防尘盖和减震块,所述减震块与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

所述减震块与所述固定柱之间形成所述环形间隙。

所述减震块的内壁设置有凹槽,所述防尘盖的外缘卡入所述凹槽中,将所述环形间隙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部包括减震块,所述减震块与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

所述减震块为中空结构且内壁设置有阶梯孔,所述减震块孔径较小的一侧固定套装在所述固定柱上,所述减震块孔径较大的一侧与所述固定柱之间形成环形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块为橡胶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柱与所述机壳为可拆卸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柱上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的端面与所述固定部的端面紧密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为板状结构,且所述固定部的材质为金属。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块的外壁设置有卡槽,所述手把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套装在所述减震块上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卡槽相匹配的卡块。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块的外壁设置有卡块,所述手把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套装在所述减震块上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卡块相匹配的卡槽。

本实用新型手把减震装置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机壳与手把之间设置手把减震装置,该手把减震装置包括减震组件和固定柱,其中,固定柱用于将减震组件固定安装在机壳上,手把固定套装在减震组件上。减震组件包括固定连接的固定部和减震部,并且,固定部与机壳端面抵接。减震部为中空结构,固定柱依次穿入减震部、固定部和机壳,从而将减震组件与机壳固定连接。并且,减震部与固定柱之间形成环形间隙。

该手把减震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当操作者利用手持操作设备进行工作时,来自机壳内部的发动机的震动力将首先传递至机壳上,机壳再将震动力传递至减振组件的固定部上,随后,固定部将震动力传递至减震部上,以对震动力进行衰减,从而减弱套装在震动组件上的手把处的震动力。并且,通过将减震部设置为中空结构,以减小减震部与固定柱之间的接触面积,很好地隔离了来自机壳内部的震动力,从而大大削弱了手把处的震动力。

该手把减震装置通过设置减震部,并使减震部与固定柱之间形成环形间隙,在手把与机壳之间形成了很好的隔震作用,大大减小了手把处的震动力,很好地改善了操作者的工作体验,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操作者的工作效率。此外,该手把减震装置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且成本低廉,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吹吸机,以解决因吹吸机工作时震动较大而导致的操作者手臂不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吹吸机,包括上述手把减震装置。

本实用新型吹吸机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吹吸机中设置上述手把减震装置,其中,手把减震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已在上述手把减震装置的有益效果中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该吹吸机大大减小了其工作过程中手把处的震动力,减小了由于手把处震动力过大而造成的操作者手臂不适的现象,缓解了操作者工作过程中的疲劳,很好地改善了操作者的工作体验,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操作者的工作效率。此外,该手把减震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具有较高的市场经济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手把减震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手把减震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又一手把减震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手把减震装置安装在吹吸机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风叶朝前,且防尘盖未示出;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手把减震装置安装在吹吸机上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风叶朝后。

图标:10-手把;20-机壳;30-固定柱;40-减震组件;50-钢板;11-卡块;31-凸缘;41-减震块;42-防尘盖;411-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手把减震装置,该手把减震装置设置在机壳20与手把10之间,包括减震组件40和用于将减震组件40与机壳20固定连接的固定柱30,其中,手把10固定套装在减震组件上。具体的,减震组件40包括与机壳20端面抵接的固定部和用于为手把10减震的减震部,其中,固定部与减震部固定连接。并且,减震部为中空结构,固定柱30依次穿入减震部、固定部和机壳20,从而将减震组件40固定安装在机壳20上。其中,减震部与固定柱30之间形成环形间隙。

该手把减震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当操作者利用手持操作设备进行工作时,来自机壳20内部的发动机的震动力将首先传递至机壳20上,机壳20再将震动力传递至减振组件的固定部上,随后,固定部将震动力传递至减震部上,以对震动力进行衰减,从而减弱套装在震动组件上的手把10处的震动力。并且,通过将减震部设置为中空结构,以减小减震部与固定柱30之间的接触面积,很好地隔离了来自机壳20内部的震动力,从而大大削弱了手把10处的震动力。

该手把减震装置通过设置减震部,并使减震部与固定柱30之间形成环形间隙,在手把10与机壳20之间形成了很好的隔震作用,大大减小了手把10处的震动力,很好地改善了操作者的工作体验,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操作者的工作效率。此外,该手把减震装置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且成本低廉,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请继续参照图1,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减震部包括减震块41和防尘盖42,且减震块41与固定部固定连接。位于防尘盖42与固定部之间的减震块41,其与固定柱30之间形成环形间隙。其中,减震块41的内壁设置有凹槽,防尘盖42的外缘卡入上述凹槽中,将上述环形间隙密封。

通过设置防尘盖42,使得减震块41与固定柱30之间形成的环形间隙与外环境可靠隔离,实现了对减震块41端部的有效密封,减少了由于外环境中杂质进入减震块41中而导致的上述环形间隙的阻塞情形,进一步提高了本实施例手把减震装置的工作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防尘盖42可以是上述卡入减震块41内壁凹槽的这种结构形式,但不仅仅局限于这种结构形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的,如:图2中示出的防尘盖42与减震块41的装配结构形式,该种手把减震装置在使用时,可以直接按压防尘盖42并使其固定套装在固定柱30的一端,同时,防尘盖42的外缘嵌入减震块41端面的凹槽中,从而实现防尘盖42对减震块41内部环境的可靠密封,进而达到防尘的效果。因此,其只要是通过这种装配结构形式的防尘盖42与减震块41,能够实现对减震块41与固定柱30之间形成的环形间隙的可靠密封即可。

请继续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减震部也可以只包括减震块41,且减震块41与固定部固定连接。具体的,减震块41为中空结构且其内壁设置有阶梯孔,并且,减震块41孔径较小的一侧固定套装在固定柱30上,减震块41孔径较大的一侧与固定柱30之间形成环形间隙。

图3示出的手把减震装置中,减震块41的内壁设有一级阶梯孔,并且,减震块41孔径较小的一侧固定套装在固定柱30上。而且,为了提高对减震块41内部环形间隙的防尘及密封效果,减震块41与固定柱30之间可以为过盈装配连接。该手把减震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且易于实现,在实现手把10减震的同时,也实现了环形间隙的防尘目的。

本实施例中,减震块41可以为橡胶材质。

橡胶是一类具有高弹性和粘弹性的材料,由于其弹性变形较大而弹性模量较小,故通过设置橡胶材质的减震块41,可以大大削弱手把10处的震动力,从而改善操作者手臂不适的情形。

请继续参照图1-图3,本实施例中,固定柱30与机壳20为可拆卸固定连接,具体的,固定柱30与机壳20之间可以为螺纹连接,并且,在固定柱30背离机壳20的一端端面上还可以设置便于安装和拆卸的一字头或者十字头螺帽。这样的设置,可以方便地实现手把10与机壳20之间的安装和拆卸过程,便于后续的维护。

请继续参照图1-图3,本实施例中,在固定柱30上设置有凸缘31,其中,凸缘31的端面与固定部的端面紧密抵接。

通过在固定柱30上设置凸缘31,并使该凸缘31的端面与固定部的端面紧密抵接,使得减震组件40与机壳20之间得以可靠固定,实现了减震组件40在水平方向上的可靠限位,减少了手把10在工作过程中的晃动,进一步了保证了该手把减震装置的工作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凸缘31可以是在固定柱30上连续设置一圈,但不仅仅局限于这种结构形式,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形式的凸缘31,如:在固定柱30上间隔设置,其只要是通过这种结构形式的凸缘31能够实现固定柱30将减震组件40可靠地压紧在机壳20上,进而实现减震组件40在机壳20上的可靠安装即可。

请继续参照图1-图3,本实施例中,固定部可以为板状结构,且固定部可以为金属材质。优选的,固定部为钢板50。

通过设置钢板50结构的固定部,不仅增大了固定部与机壳20端面的接触面积,增强了减震组件40的安装稳定性,而且,钢板50硬度较高,基本不会出现脆裂等恶劣情形,因而大大提高了本实施例中减震组件40与机壳20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了本实施例手把减震装置的工作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减震块41与钢板50为固定连接,二者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是粘结在一起。这样的设置,减少了减震块41与钢板50之间连接结构的使用,从而减少了工人的装配强度与装配成本,便于后期的装配与维护工作。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固定部可以是上述采用钢板50的形式,但不仅仅局限于这种材质形式,还可以采用其他材质,如:铁板等,其只要是通过这种材质形式的固定部能够实现减震组件40与机壳20之间的可靠连接即可。

请继续参照图1-图3,本实施例中,减震块41的外壁可以设置卡槽411,手把1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套装在减震块41上的安装孔,且在安装孔的内壁设置有与上述卡槽411相匹配的卡块11。

本实施例中,通过卡块11与卡槽411之间的卡接装配关系,不仅使得减震块41在水平方向被可靠限位,减小了由于工作过程中震动力过大而造成的手把10滑脱的现象,而且实现了减震组件40与手把10之间的可拆卸固定连接,便于后期维护。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卡槽411可以为环形的一圈卡槽,对应的,卡块11为环形的一圈卡块,也可以是间隔且匹配设置的卡槽411和卡块11,其只要是通过这种设置形式的卡槽411和卡块11结构能够实现减震块41与手把10安装孔之间的可靠连接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该手把减震装置可以是上述在减震块41上设置卡槽411、在手把10安装孔中设置卡块11的结构形式,但不仅仅局限于这种结构形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如:在减震块41的外壁设置卡块11而在手把10安装孔中设置卡槽411,其只要是通过这种结构形式能够实现减震组件40与手把10之间的可靠固定即可。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手把10上的安装孔为两个。这样的设置,使得手把10与机壳2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从而使得吹吸机的工作可靠性更高。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吹吸机,该吹吸机包括上述手把减震装置。

通过在吹吸机中设置上述手把减震装置,其中,手把减震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已在上述文字中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该吹吸机大大减小了其工作过程中手把10处的震动力,减小了由于手把10处震动力过大而造成的操作者手臂不适的现象,缓解了操作者工作过程中的疲劳,很好地改善了操作者的工作体验,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操作者的工作效率。此外,该手把减震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具有较高的市场经济价值。

本实施例中,在吹吸机上还可以设置背带。操作者在使用时,可以先将背带挎在肩膀处,同时手持手把10,以进行操作。这样的设置,在一定程度改善了操作者手臂的受力情况,减小了操作者手臂处的不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