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5886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气动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击工具,具体涉及一种气动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在汽车内饰装饰板的安装过程中,不能损伤装饰板外表面,且由于装饰板材料易碎,操作工在将内饰板装配在车身的过程中,为了减小对装饰板损毁,通常用手或木榔头来敲击装饰板,使装饰板贴合车身。但这样的操作不仅费力费时、装配效率低,同样还是很容易对装饰件造成刮伤、磨损等破坏。针对上的这些问题,目前尚未有一种很好的工具可以解决。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1841527U,
公开日2011年05月25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冲击工具,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冲击工具,它包括机壳,一个驱动件、一个传动组、一个锤击组、以及一个受锤击组驱动作往复运动的冲锤,所述冲锤设于机壳内。该申请案的冲击工具,可以用于敲击钉子,它具有一个十分集中的冲击力,但是它不能用于敲击汽车内饰装饰板,否则会损坏内饰板;而且该冲击工具结构复杂,没有设置相应的缓冲结构,工作时震动、 噪音大;另外也不能对冲击力进行调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汽车内饰装饰板安装过程中,由于敲击工具简陋, 使得安装过程不仅费力费时,还很容易对装饰件造成刮伤、磨损等破坏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震动噪音小,且可以调节冲击力的气动冲击工具。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动冲击工具,包括本体、气缸、扳机装置,所述本体包括主体和与主体呈钝角连接的手持体,所述气缸设于主体内,所述扳机装置设于手持体内,所述气缸设有活塞和位于活塞上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伸出主体外,所述主体外、活塞杆端部设有撞击头,且气缸前部还设置有用于缓冲活塞的缓冲结构;所述手持体内还设有一进气通道,进气通道一端口置于手持体外,另一端口连接到气缸,且进气通道上设有可调节进气通道的进气口大小的调节阀。本方案通过将气泵的高压气体连接到进气通道端口,操作者扣动扳机,高压气体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汽缸推动活塞向前运动,带动撞击头向前冲击。在气缸前部还设置有用于缓冲活塞的缓冲结构,当高压气体进入汽缸推动活塞向前运动到一定距离时,缓冲结构会对向前做高速运动的活塞进行缓冲,降低活塞前冲速度、及冲击力,这样活塞撞击气缸前端面的冲击力比较小,可以降低气动冲击工具的震动,以及撞击所产生的噪音;同时,可以缓冲撞击头对内饰板的冲击,减小对内饰板撞击时的损伤。另外,本方案在进气通道上设有可调节进气通道的进气口大小的阀门,可以通过调节阀来调节进气口的大小,从而调节高压气体进入汽缸时对活塞的冲击力的大小,以及撞击头的冲击力,可以调节一个合理的冲击力,来有效的保护内饰板。作为优选,缓冲结构是一个设置在气缸前部的导气管路,所述导气管路具有连接到气缸前端面或气缸前部的侧壁上的第一端口、以及位于第一端口后方的气缸侧壁上的第二端口,且导气管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在气缸轴向上的距离大于气缸内活塞的厚度。 该缓冲结构是一个位于气缸前部的导气管路,且导气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到气缸前端面或气缸前部靠近前端面的侧壁上,第二端口设置在气缸侧壁上,且第二端口位于第一端口后方,即导气管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在气缸轴向上,设置有一定的距离,且该距离大于活塞的厚度。该缓冲结构的工作机理,类似与连通器原理,具体过程如下活塞在气缸内移动的过程中,将气缸分割成前后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当高压气体进入汽缸推动活塞向前运动到气缸前部,且位于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之间时,此时气缸内、活塞前后两个原本相互独立的两个空间,就通过导气管路接通了,形成一个类似连通器的结构;由于活塞后部气缸内空间内具有高压气体,其气压大于活塞前部气缸空间的气压,因此活塞后部的气缸空间内的高压气体,会快速进入活塞前部气缸空间内,迅速平衡气缸内、活塞前后两个空间的气压;一方面减小气缸内、活塞后部空间的气压,从而减小对活塞向前的推力;另一方面增大气缸内、活塞前部空间的气压,对向前运动的活塞起到缓冲作用,使活塞得到有效的缓冲; 从而降低此时活塞的冲击力,以及与活塞相连接的撞击头的冲击力,进而有效的降低气动冲击工具的震动,以及气动冲击工具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同时,可以缓冲撞击头对内饰板的冲击,减小撞击时对内饰板的损伤。作为优选,调节阀包括阀体、以及阀体内设置的带有转轴的旋转切换片,所述旋转切换片上设置有若干通孔,各通孔均勻布在同一圆周上,且各通孔口径在顺时针方向上逐个依次增大,所述与旋转切换片对应的阀体端面上设置有一个出气孔,阀体的另一端设置有一个进气孔。该调节阀设置在进气通道上,用来调节进气通道的进气口大小,进而调节高压气体进入气缸的;高压气体通过进气通道,从调节阀阀体的进气口进入,经过调节阀调节后,再从阀体出气口导出到进气通道内。在阀体内,设置的旋转切换片上,设置有均勻布在同一圆周上的若干通孔,且各通孔口径在顺时针方向上逐个依次增大;而与旋转切换片对应的阀体端面上设置有一个出气孔,该出气孔与旋转切换片上的通孔是对应设置的,且该出气孔的口径与旋转切换片上设置的通孔中口径最大的通孔的口径相同,可以通过转轴调节旋转切换片,来切换与出气口相对应的通孔;当顺时针转动旋转切换片时,旋转切换片上设置的通孔的口径逐渐增大,即进气通道的进气口逐渐增大;当逆时针转动旋转切换片时, 旋转切换片上设置的通孔的口径逐渐减小,即进气通道的进气口逐渐变小。作为优选,气缸内还设置有用于限位活塞用的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气缸后部内侧面上环形凹槽及环形凹槽内设置的挡圈。通过设置在气缸后部内侧面的环形凹槽,及凹槽内的挡圈,可以在活塞复位时,对活塞进行限位,有效的控制活塞向后运动的行程,即复位的行程。而通过在气缸后部内侧面上设置环形凹槽,并在环形凹槽内设置挡圈, 实现在活塞复位时,对活塞进行限位,是为了方便活塞的装配,可以在活塞装配在气缸内后,在将挡圈安装进环形凹槽内,这样就不会影响到活塞的装配。作为优选,活塞杆上套设有螺旋弹簧,螺旋弹簧一端连接活塞,另一端连接在气缸前端内侧面上。活塞杆上设置的螺旋弹簧,在气动冲击工具完成冲击后,可以通过螺旋弹簧来实现活塞及撞击头快速复位,同时在高压气体进入气缸,活塞向前运动时可以对活塞起到缓冲作用,降低活塞对气缸的冲击力、及冲击造成的震动。作为优选,撞击头包括金属本体,及包覆金属本体的橡胶层,所述金属本体上还设有用于连接活塞杆的螺纹孔。撞击头由金属材料作为骨架,表层包覆橡胶层,不仅可以提高撞击头的强度,在撞击头撞击内饰板时,也不易对内饰板造成损伤。作为优选,气缸内前端面上设有橡胶减震片。在气缸内前端面上设有橡胶减震片, 当活塞向前运动到气缸前端面时可以通过橡胶减震片进行缓冲、减震。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气动冲击工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震动噪音小, 且在使用时还可以调节高压气体的气冲击力大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气动冲击工具未充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气动冲击工具充气状态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调节阀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旋转切换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活塞杆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进气通道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撞击头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本体1、扳机装置2、气缸3、活塞4、撞击头5、活塞杆6、进气通道7、调节阀 8、气管路9、第一端口 10、第二端口 11、挡圈12、螺旋弹簧13、阀体14、旋转切换片15、转轴 16、通孔17、进气孔18、出气孔19、橡胶减震片20、主体21、手持体2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图2,图6,图7,图8所示的一种气动冲击工具,包括本体1、气缸3、扳机装置2,所述本体1包括主体21和与主体呈钝角连接的手持体22。所述气缸3设于主体21 内,所述扳机装置2设于手持体22内。所述气缸3设有活塞4和位于活塞4上的活塞杆6, 所述活塞杆6伸出主体21外,所述主体外、活塞杆6端部设有撞击头5。活塞杆6上套设有螺旋弹簧13,螺旋弹簧13—端连接活塞4,另一端连接在气缸3前端内侧面上。气缸3 内、前端面上还设有橡胶减震片20。撞击头5包括金属本体,及包覆金属本体的橡胶层,所述金属本体上还设有用于连接活塞杆的螺纹孔。气缸3前部还设置有用于缓冲活塞4的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是一个设置在气缸3前部的导气管路9,所述导气管路9具有连接到气缸3前端面或气缸前部的侧壁上的第一端口 10、以及位于第一端口后方的气缸侧壁上的第二端口 11,且导气管路的第一端口 10与第二端口 11在气缸3轴向上的距离大于气缸内活塞4的厚度。气缸3内还设置有用于限位活塞4用的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气缸3后部内侧面上环形凹槽及环形凹槽内设置的挡圈12。所述手持体22内还设有一进气通道7,进气通道7 —端口置于手持体外,另一端口连接到气缸3,且进气通道上设有可调节进气通道的进气口大小的调节阀8。如图4、图5所示,调节阀8包括阀体14、以及阀体14内设置的带有转轴16的旋转切换片15,所述旋转切换片15上设置有四个通孔17,四个通孔17均勻布在同一圆周上, 且四个通孔口径在顺时针方向上逐个依次增大,所述与旋转切换片15对应的阀体17端面上设置有一个出气孔19,阀体的另一端设置有一个进气孔18。[0025]操作者在使用时,将气泵的高压气体连接到,设置在本体外的进气通道7的端口 ; 接着,通过转轴16调节调解阀8,即调节进气通道7的进气口大小,进而调节高压气体进入气缸3内的气压。该调节阀调8节方式通过的旋转设置在旋转切换片15上的转轴16,来切换与出气孔18相对应的旋转切换片15上设置的通孔17,当顺时针转动旋转切换片15 时,旋转切换片15上设置的通孔17的口径逐渐增大,即进气通道7的进气口逐渐增大;当逆时针转动旋转切换片15时,旋转切换片15上设置的通孔17的口径逐渐减小,即进气通道7的进气口逐渐变小。同时,为了方便操作,还可以在调节阀8对应的气动冲击工具的本体1上,设置刻度盘,来示意操作者调节。在调节好进气口大小后,将撞击头5紧贴在饰板表面,接着扣动扳机,高压气体通过进气通道进7入气缸3推动活塞4向前运动,带动撞击头5向前冲击,从而推动内饰板紧贴在车身表面上。活塞4向前运动的同时也对弹簧13进行了压缩,在冲击完成后松开扳机,此时进气孔关闭,气体通过本体1上设置的泄气孔释放高压气体,活塞4在弹簧13的弹性势能下回复到初始位置,完成一次冲击动作。如图3所示,为了降低气动冲击工具在工作时的震动及噪音,以及撞击头的冲击力,在气缸3前部还设置有用于缓冲活塞4的缓冲结构,该缓冲结构是一个位于气缸3前部的导气管路9,且导气管路9的第一端口 10连接到气缸3前端面或气缸前部靠近前端面的侧壁上,第二端口 11设置在气缸侧壁上,且第二端口 11位于第一端口 10后方。导气管路 9的第一端口 10与第二端口 11在气缸3轴向上,设置有一定的距离,且该距离大于活塞4 的厚度。该缓冲结构的工作机理,类似与连通器原理。活塞4在气缸内3移动的过程中,将气缸3分割成前后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当高压气体进入汽缸3推动活塞4向前运动到气缸3前部,且位于第一端口 10与第二端口 11之间时,此时气缸3内、活塞4前后两个原本相互独立的两个空间,就通过导气管路9接通了,形成一个类似连通器的结构;由于活塞后部的气缸空间内具有高压气体,其气压大于活塞前部气缸空间的气压,因此活塞后部的气缸空间内的高压气体,会快速进入活塞前部气缸空间内,迅速平衡气缸内、活塞前后两个空间的气压;一方面减小气缸内、活塞后部空间的气压,从而减小对活塞向前的推力;另一方面增大气缸内、活塞前部空间的气压,对向前运动的活塞起到缓冲作用,使活塞得到有效的缓冲;从而降低此时活塞的冲击力,以及与活塞相连接的撞击头的冲击力,进而有效的降低气动冲击工具的震动,以及气动冲击工具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同时,还可以缓冲撞击头对内饰板的冲击,减小撞击时对内饰板的损伤。
权利要求1.一种气动冲击工具,包括本体(1)、气缸(3)、扳机装置(2),所述本体(1)包括主体 (21)和与主体呈钝角连接的手持体(22),所述气缸(3)设于主体内,所述扳机装置(2)设于手持体内,所述气缸(3)设有活塞(4)和位于活塞上的活塞杆(6),其特征是,所述活塞杆伸出主体外,所述主体外、活塞杆端部设有撞击头(5),且气缸(3)前部还设置有用于缓冲活塞的缓冲结构;所述手持体内还设有一进气通道(7),进气通道一端口置于手持体外,另一端口连接到气缸(3 ),且进气通道上设有可调节进气通道的进气口大小的调节阀(8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动冲击工具,其特征是,所述缓冲结构是一个设置在气缸(3)前部的导气管路(9),所述导气管路(9)具有连接到气缸(3)前端面或气缸前部的侧壁上的第一端口(10)、以及位于第一端口后方的气缸侧壁上的第二端口(11),且导气管路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在气缸轴向上的距离大于气缸内活塞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动冲击工具,其特征是,所述调节阀包括阀体(14)、 以及阀体内设置的带有转轴的旋转切换片(15),所述旋转切换片上设置有若干通孔(17), 各通孔均勻布在同一圆周上,且各通孔口径在顺时针方向上逐个依次增大,所述与旋转切换片对应的阀体端面上设置有一个出气孔,阀体的另一端设置有一个进气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气动冲击工具,其特征是,所述气缸内还设置有用于限位活塞用的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气缸后部内侧面上环形凹槽及环形凹槽内设置的挡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气动冲击工具,其特征是,所述活塞杆上套设有螺旋弹簧,螺旋弹簧一端连接活塞,另一端连接在气缸前端内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气动冲击工具,其特征是,所述撞击头包括金属本体,及包覆金属本体的橡胶层,所述金属本体上还设有用于连接活塞杆的螺纹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气动冲击工具,其特征是,所述气缸内前端面上设有橡胶减震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动冲击工具,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震动噪音小,且还可以调节冲击力的气动冲击工具。它包括本体、气缸、扳机装置,所述本体包括主体和与主体呈钝角连接的手持体,所述气缸设于主体内,所述扳机装置设于手持体内,所述气缸设有活塞和位于活塞上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伸出主体外,所述主体外、活塞杆端部设有撞击头,且气缸前部还设置有用于缓冲活塞的缓冲结构;所述手持体内还设有一进气通道,进气通道一端口置于手持体外,另一端口连接到气缸,且进气通道上设有可调节进气通道的进气口大小的调节阀。
文档编号B25D9/04GK202292682SQ20112035434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1日
发明者于洋, 回金楷, 张荣生, 李修宇, 王新刚, 赵福全, 韦兴民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