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模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2835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薄模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切装置,更具体的涉及一种超薄模切装置。



背景技术:

模切产品一般包括一层离型纸、保护层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粘性层。模切产品广泛应用在汽车制造、电子行业,尤其是平面显示器、移动数码行业中。根据电子产品内部的框架的形状,利用特定形状的模切刀冲压或滚动方式模切出特定的形状。目前,现有技术中的模切装置一般机械结构笨重,操作工艺复杂,更换磁性刀片十分不方便,同时由于现有的模切装置在工作时,磁性辊和模切底辊以及主动辊之间的受力方向是单一的,模切刀口对模切底辊的冲击力影响很大,冲击力没有得到很好处理,导致模切受力分布不稳定,影响了模切质量,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模切装置对12um以下底材才进行模切时无法保证产品的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的对超薄的底纸进行模切,且模切时稳定性好的超薄模切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超薄模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层的磁性辊、第二层依次并排的第二承重辊、第一承重辊、模切底辊、第三承重辊以及第三层并排的主动辊和第四承重辊,所述磁性辊叠放在所述第一承重辊和所述模切底辊之间,所述主动辊设置在所述模切底辊的正下方,所述第四承重辊设置在所述模切底辊正下方,所述磁性辊表面贴有磁性刀皮;所述磁性辊、所述第二承重辊、所述第一承重辊、所述模切底辊、所述第三承重辊、所述主动辊和所述第四承重辊上均设置有传动齿轮和轴承。

进一步的,所述磁性刀皮的厚度为0.4~1.8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超薄模切装置,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根据模切的深度要求对磁性辊进行施加不同的压力,达到理想的模切效果,同时设置有第一承重辊、第二承重辊、第三承重辊、第四承重辊,因此能很好的均衡分散模切刀口在工作时产生的冲击力,保证材料在模切过程中受到磁性刀口和模切底辊冲击力的平稳,减少了刀口的跳动,从而保证模切深度的一致性,提高了模切的稳定性,保证材料模切后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结构力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磁性刀皮模切不干材料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传动齿轮;2-磁性辊;3-磁性刀皮;4-轴承;5-第一承重辊;6-材料;7-模切底辊;8-第二承重辊;9-主动辊;10-第三承重辊;11-第四承重辊;12-水冷压辊;13-压辊支架;14-总压力;15-模切底辊分力;16-第一承重辊分力;17-第三承重辊分力;18-主动辊分力;19-第二承重辊分力;20-第四承重辊分力;6A-面材;6B-热熔胶;6C-硅油;6D-底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解释,但是以下的内容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薄模切装置,包括第一层的磁性辊2、第二层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二承重辊8、第一承重辊5、模切底辊7、第三承重辊10以及第三层并排设置的主动辊9和第四承重辊11,所述磁性辊2叠放在第一承重辊10和模切底辊7之间,所述主动辊9设置在模切底辊7的正下方,所述第四承重辊11设置在第一承重辊5正下方,磁性辊2表面贴有磁性刀皮3;磁性辊2、第二承重辊8、第一承重辊5、模切底辊7、第三承重辊10、主动辊9和第四承重辊11上均设置有传动齿轮1和轴承4。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磁性刀皮的厚度为0.4~1.8mm。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如图1、图2所示,使用时,整个装置固定在墙壁上,用压辊支架13固定的冷水压辊12压在磁性辊2上,对冷水压辊12施加一向下总压力14,总压力14通过冷水压辊13传到磁性辊2,磁性辊2再将总压力14分解为模切辊分力15和第一承重辊分力16,模切辊分力15再分解为第三承重辊分力17和主动辊分力18,同时第一承重辊分力16分解为第二承重辊分解力19和第四承重辊分解力20。通过将总压力14层层分解,保证模切装置在高速运转是情况下,各个辊的运转平稳,保证材料在模切过程中受到磁性刀皮3和模切底辊7的冲击更平稳,减小磁性刀皮上刀口的跳动,从而保证了模切深度的一致性。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模切的稳定性,即保证了磁性刀皮3与模切底辊7之间的稳定性,磁性刀皮3的刀锋与模切底辊7之间的距离可以控制在很小的精度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用来切割超薄材料,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切割由面板6A、热熔胶6B、硅油6C以及底纸6D四层组成的不干胶材料,底纸6D可以是12um以下的超薄材料,节省了资源,降低了制备不干胶材料成本。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