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底盘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9498阅读:828来源:国知局
机器人底盘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器人底盘结构。



背景技术:

在作业机器人的主体结构中,底盘系统具有行走、支撑和保证整体稳定性的作用。在一些具有车体的作业机器人中,上车体被支撑在底盘结构的上部,底盘结构一方面支撑上车体,一方面还要实现上车体的移动或转动操作。

有鉴于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满足目前对机器人尤其是机器人底盘结构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机器人底盘结构,结构简单、整体稳定性好、转向灵活。

为实现上述目的,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器人底盘结构,包括框架以及设置在框架上的前支腿、前车轮、后车轮、后支腿。

进一步的,框架包括中间的矩形主支架,以及位于主支架两端的前支架和后支架,由此框架形成一个H型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的前支架设置在矩形主支架的前端,前支架包括两根伸向两侧的支撑杆,每根支撑杆与矩形主支架之间设置水平液压缸,通过水平液压缸的伸缩,实现每根支撑杆相对于矩形主支架的伸缩调节,在每根支撑杆的末端设置竖直液压缸,通过竖直液压缸的调节,实现每根支撑杆的高低调节,在竖直液压缸的底部为前支腿,前支腿包括圆形的底座。

进一步的,后支架与后支腿的设置结构与前支架相同。

进一步的,在矩形主支架的两根主梁的两侧,分别设置两对前车轮和后车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底盘结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底盘结构正视图。

(注意:附图中的所示结构只是为了说明实用新型特征的示意,并非是要依据附图所示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机器人底盘结构,包括框架3、前支腿1、前车轮2、后车轮4、后支腿5。

其中,框架3包括中间的矩形主支架,以及位于主支架两端的前支架和后支架,由此框架3形成一个H型结构。

在矩形主支架中部,具有用于承载上车体的圆形车体支撑盘,圆形车体支撑盘焊接或通过螺栓连接在矩形主支架的两根主梁上,在矩形主支架上开设有一圈与上车体固定的螺栓孔。

所述框架3的前支架设置在矩形主支架的前端,前支架包括两根伸向两侧的支撑杆,每根支撑杆与矩形主支架之间设置水平液压缸,通过水平液压缸的伸缩,实现每根支撑杆相对于矩形主支架的伸缩调节。在每根支撑杆的末端设置竖直液压缸,通过竖直液压缸的调节,实现每根支撑杆的高低调节。

在竖直液压缸的底部为前支腿1,前支腿1包括圆形的底座,可以实现稳固的支撑。

同样的,所述框架3的后支架设置在矩形主支架的后端,后支架也包括两根伸向两侧的支撑杆,每根支撑杆与矩形主支架之间设置水平液压缸,通过水平液压缸的伸缩,实现每根支撑杆相对于矩形主支架的伸缩调节。在每根支撑杆的末端设置竖直液压缸,通过竖直液压缸的调节,实现每根支撑杆的高低调节。

在竖直液压缸的底部为后支腿1,后支腿1包括圆形的底座,可以实现稳固的支撑。

在矩形主支架的两根主梁的两侧,分别设置两对前车轮2和后车轮4。前车轮2和后车轮4设置在圆形车体支撑盘的前后两侧,保证整体重心稳定,通过紧固件,圆形车体支撑盘与矩形主支架的两根主梁固接。

优选的,前车轮2和后车轮4采用万向轮组件。

由于底盘结构包括了由前车轮2和后车轮4组成的行走机构;还包括以框架3为主体的车架总成,在其上具有用于承载上车体的圆形车体支撑盘;以及以前支腿1和后支腿5组成的支腿系统,因此在完成承载功能的同时可以调节高低和伸展方向上的距离,并且可以具有移动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机器人底盘结构,与传统的机器人底盘结构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简化、成本低;(2)结构布置合理,尺寸可调节;(3)具有承载和移动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