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框架侧的调节元件的衬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5933发布日期:2018-10-23 21:28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带有框架侧的调节元件的衬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提升横拉元件如提升横拉门或提升横拉窗的衬板装置,所述提升横拉元件包括固定的框架和在抬起的位置中沿着下部的轨道在推移方向上相对于框架可移动的扇叶。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这种衬板装置的提升横拉元件。



背景技术:

所述类型的衬板装置例如在庭院门、阳台门或温室门的领域中是已知的。固定的框架通常在地板区域中具有牢固安置的滑轨。在扇叶上通常设置可枢转的把手杆,借助该把手杆可以将扇叶相对于设置在扇叶的下侧上的起降器抬起。在扇叶的由此产生的抬起的状态中可能的是,低摩擦地沿着滑轨推移扇叶。

已知的衬板装置在扇叶侧需要相对多的结构空间并且由此造成:扇叶即扇叶的在所有调节中并不透明的区域相对宽地构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基于如下任务,提供一种用于提升横拉元件的衬板装置,其能够实现将扇叶尽可能窄地构建并且因此增大扇叶的透明的区域。

该任务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衬板装置来解决并且由此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在框架侧设置调节元件,该调节元件可以沿着推移方向在沉降位置与抬起位置之间运动,使得在框架侧设置具有运行轨道的轨道条,其在横向于推移方向的运动中可在沉降的位置与抬起的位置之间可调节地支承,并且在调节元件上构成或设置至少一个转向元件,调节元件从沉降位置到抬起位置中的运动通过所述转向元件可以转向成将轨道条从沉降的位置调节到抬起的位置中。

通过实现调节的部件设置在框架侧的方式,在扇叶上不再必须设置可调节的元件,即不再必须设置可调节的起降器。对于调节元件的调节所需的调节机构同样可以安装在框架中,使得在扇叶上也不再需要调节机构。因此,扇叶边缘可以相对窄地构成并且透明的扇叶面相对于扇叶边缘面增大。

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形式从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和附图中获得。

根据一个有利的实施形式,轨道条在直线运动中垂直于推移方向在沉降的位置与抬起的位置之间可调节地支承。换言之,轨道条在沉降的位置与抬起的位置之间沿着直线运动,所述直线垂直于推移方向。因为在此情况下轨道条并没有沿着推移方向运动,不必为这样的运动设置结构空间。

根据一个有利的实施形式,转向元件包括至少第一个杆。然而,转向元件可以具有部件或系统的形状,所述部件或系统构成为,沿着轨道条的横向于其构成的运动将调节元件的运动转向。例如,在调节元件上可以构成楔形件,在楔形件的倾斜面上贴靠轨道条并且其中通过推移调节元件,轨道条沿着倾斜的表面滑动地从沉降的位置运动到抬起的位置中。

杆可以与调节元件和/或轨道条可转动地联接。通过杆与调节元件和轨道条这样的联接以简单的方式将轨道条可以从沉降的位置运动到抬起的位置中并且运动返回。

可替选地,杆例如也可以可转动地安置在框架上并且仅贴靠在轨道条上。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形式,转向元件包括第二杆,该第二杆在框架与调节元件之间起作业。例如,第二杆的端部可以可转动地固定在调节元件上而另一端部可以可转动地固定在轨道条上。

为了能够形成对称的杆装置,第一杆和第二杆优选等长。

具体而言,第一杆可以在第一联接部位处利用调节元件可转动地支承而在第二联接部位利用轨道条可转动地支承,并且第二杆在第三联接部位处利用框架可转动地支承而在第四联接部位处利用调节元件可转动地支承。

为了将扇叶的负荷分布到多个杆上,多个第一杆尤其恰好两个第一杆可以在第一联接部位处利用调节元件转动地支承而就在第二联接部位处利用轨道条可转动地支承和/或多个第二杆尤其是两个第二杆在第三联接部位处利用框架可转动地支承而在第四联接部位处利用调节元件可转动地支承。转向元件的多个第一杆和/或多个第二杆分别可以设置在调节元件的相对置的侧上。

根据一个实施形式,第一杆和第二杆共同地形成扩张杆升降单元。由此,能够实现特别好的力传递。

根据一个特殊的实施形式,第一联接部位和第四联接部位在一个转动轴线上。由此,可以省去在调节元件上构建联接部位。

为了在轨道条的抬起的位置中和因此在调节元件的抬起位置中实现通过自锁将轨道条保持在抬起的位置中,至少一个杆可以在调节元件的抬起位置中垂直于轨道条和/或调节位置,即在安装的状态中垂直于地板面构成。在两个杆情况下有利的是,两个杆在轨道条的抬起的位置中垂直于轨道条和/或调节元件设置。

由于要抬起的扇叶通常具有极大的重量,所以有利的是,调节元件在推移方向上沿着轨道条延伸并且沿着调节元件构成或设置多个转向元件。这样,可以经由多个转向元件实现调节运动的转向,由此个别转向元件承受较小负荷。转向元件是杆,所述杆共同形成扩张杆升降单元,则多个转向元件形成用于轨道条的静态确定的引导。

为了使在打开和关闭扇叶时的摩擦减小到滚动摩擦,则在扇叶侧可以设置仅可转动的辊,其与在安置位置中的滚动轨道(至少在轨道条的抬起的位置中)接触。更优选地,辊可支承地支承到轴上,该轴垂直于推移方向定向。辊的直径优选地选择得尽可能大,以便实现安静的滚动。然而,直径仅选择的如所需大小,因为该直径限制机扇叶框架的最小宽度。

辊和滑轨优选具有对应的滚动面,扇叶借助该滚动面沿着推移方向引导地运动。例如,辊在其环周面上具有尤其V形的槽和滑轨具有与之匹配的尤其V形的突起部。该突起部于是可以用作辊的运行轨道。

该任务也通过提升横拉元件来解决,该提升横拉元件例如构成为提升横拉门或提升横拉窗并且包括根据本发明的衬板装置。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借助纯粹示例性的实施形式参照所附的附图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衬板装置的剖视图;以及

图2示出了衬板装置的框架侧的部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些图示出了提升横拉门12的衬板装置10,其具有框架14、可推移的门扇16(图1)和固定的门扇18。

如在图1中所示,可推移的门扇16和固定的门扇18分别具有透明的三层玻璃的观察面20、22以及例如由塑料构成的扇叶边缘24、26。扇叶边缘24、26尽可能窄地构成,以便能够实现大面积透明的观察面20、22。在此,扇叶边缘24的宽度B主要通过在可推移的门扇16的扇叶边缘24中容纳的辊28的直径限制。

辊28完全设置在凹进部30中并且在那里围绕转动轴线32可转动地支承。辊28在其环周面上具有V形槽34,在框架侧设置的轨道条38的轨道状的V形突起部36接合到所述V形槽中。沿着可推移的门扇16的下侧39,以此方式,多个辊28与轨道条38的V形突起部36接合。V形突出部36从框架14的轮廓突出,其方式是:V形突起部36穿过在框架14的上侧上的伸长的槽形的凹进部37伸出。

为了将可推移的门扇16从沉降的位置推移到抬起的位置中,轨道条38可以在沉降的位置(参见图1和图2)与抬起的位置之间,其中在沉降的位置中门扇16不能推移,而在抬起的位置中门扇16是可推移的。为了调节轨道条38,设置调节元件40,该调节元件例如可以借助电动机控制。调节元件40以板条形式构建,所述板条沿着轨道条38在推移方向41上延伸。

调节元件40利用多个第一杆44可转动地联接到第一联接部位42上。第一杆44利用轨道条38可转动地又联接到第二联接部位46上。此外,调节元件40利用第二杆50可转动地联接到第四联接部位48上,所述第四联接部位与第一联接部位42对应。第二杆50利用框架14可转动地又联接到第三联接部位52上。第一杆44和第二杆50等长并且第二联接部位46和第三联接部位52如图2中可看到的那样成对地叠置。

通过调节元件40(在图2中向左)的调节,第一杆44和第二杆50扩张并且由此使轨道条38相对于框架14抬起。在抬起轨道条38时,该轨道条将可推移的门扇16向上压,使得可推移的门扇16的下侧39不再靠置在框架14中,而是仅辊28靠置在轨道条38上。在轨道条38的未示出的被抬起的位置中,因此可推移的门扇16在无显著摩擦损耗的情况下即仅在滚动摩擦的情况下沿着推移方向41推移。在被抬起的位置中,第一杆44和第二杆50彼此平行地定向并且沿着重力的方向延伸,即垂直于轨道条38延伸。由此,为了将调节元件40保持在未示出的抬起位置中,不需要力,因为该系统亚稳定地支承并且因此自锁。

如在图1中可看到的那样,对于每个转向元件54即在这里所示的实施形式中对于每个联接部位42设置两个第一杆44和两个第二杆50。第一杆44始终彼此平行地定向并且彼此同步运动。同样内容适用于第二杆50。第一杆44设置在调节元件40的直径上对置的侧上并且与之可转动地联接。此外,第一杆44借助第一轴线56分别在两侧可转动地联接在轨道条38上。针对每个转向元件54还设置两个第二杆50,所述第二杆分别在两侧借助第二轴线58可转动地联接在框架14上。在第一联接部位42上,轨道条38连带两个第一杆44、两个第二杆50和调节元件40共同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三轴线60上。在此,在第三轴线60上还设置轨道条38的两个臂,朝中心首先两个第二杆50、随后两个第一杆44并且居中地调节元件40。

通过将调节元件40从抬起位置复位到沉降位置中(图1和图2),第一杆44和第二杆50向后彼此间成钝角,直至轨道条38和/或调节元件40贴置在框架14的支承面上。

在可推移的门扇16和固定的门扇18的下侧39上,分别设置两个密封件62、64(图1),其在推移方向41中延伸。针对例如由于打开的门扇16而密封件62、64未运行并且在下雨时由此水要通过凹进部37侵入框架14中的情况,设置排出部66,其将水导入排出槽68中。

为了能够无阻挡地通过门,框架14在内和在外与地板70平齐。

借助通过第一和第二杆44、50形成的扩张杆升降单元可以力气比较小的力抬起大的重的门扇16。

附图标记表

10 衬板装置

12 提升横拉门

14 框架

16 可移动的门扇

18 固定的门扇

20、22 扇叶的透明的部分

24、26 扇叶边缘

28 辊子

30 凹进部

32 转动轴线

34 V形的槽

36 V形的突出部

37 凹进部

38 轨道条

39 下侧

40 调节元件

41 推移方向

42 第一联接部位

44 第一杆

46 第二联接部位

48 第四联接部位

50 第二杆

52 第三联接部位

54 转向元件

56 第一轴线

58 第二轴线

60 第三轴线

62、64 密封件

66 排出部

68 排出槽

70 地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