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阀线圈上料机械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8759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手,具体涉及一种电磁阀线圈上料机械手。

技术背景

目前,国内电磁阀的组装测试基本还是以人工为主,大部分的企业都在延续古老的装配测试方法,其效率低下,人工成本过高。近几年国内开始陆续出现电磁阀线圈自动组装测试的机器,但现有的上料机构夹料效果差,而且上料位置不准确,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操作起来不方便,工作效率低下,使得生产成本提高。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电磁阀线圈上料机械手,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阀线圈上料机械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磁阀线圈上料机械手,其特征在于:

包括底座(2),设置在所述底座(2)上的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侧面设置有一水平设置的无杆气缸(6),所述固定板(4)上位于所述无杆气缸(6)上方设置有水平设置的第一直线导轨(8),所述第一直线导轨(8)上设置有第一滑块(10),所述滑块(10)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2),所述无杆气缸(6)上设置有滑动块(601),所述滑动块(601)外侧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4),所述第一连接板(1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14)上端;

所述第二连接板(14)上设置有竖直设置的第二直线导轨(16),所述第二直线导轨(16)上设置有第二滑块(19),所述第二滑块(19)连接有第三连接板(20),所述第二连接板(14)上还设置有第一气缸(18),所述第一气缸(18)驱动轴通过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20)底部;

所述第三连接板(20)上设置有旋转气缸(22),所述旋转气缸(22)设置有旋转头(2201),以及设置在所述旋转头(2201)上的夹爪(2202)。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连接板(20)上还设置有油压缓冲器(13)。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2)为“工”字形。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本装置通过水平和竖直设置的气缸,能够精确控制旋转气缸的运行;

(2)本装置旋转气缸带有夹爪机构,能够方便夹取线圈;

(3)本装置设置了油压缓冲器,可减少震动及噪音,将多个气缸所产生之动能转换为热能并释放于大气中,在动作中将物体平衡有效的停止。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中:2-底座;4-固定板;6-无杆气缸;601-滑动块;602-滑杆;8-第一直线导轨;10-第一滑块;12-第一连接板;13-油压缓冲器;14-第二连接板;16-第二直线导轨;18-第一气缸;19-第二滑块;20-第三连接板;22-旋转气缸;2201-旋转头;2202-夹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电磁阀线圈上料机械手,包括底座2,设置在所述底座2上的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侧面设置有一水平设置的无杆气缸6,所述固定板4上位于所述无杆气缸6上方设置有水平设置的第一直线导轨8,所述第一直线导轨8上设置有第一滑块10,所述滑块10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2,所述无杆气缸6上设置有滑动块601,所述滑动块601外侧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4,所述第一连接板1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14上端;

所述第二连接板14上设置有竖直设置的第二直线导轨16,所述第二直线导轨16上设置有第二滑块19,所述第二滑块19连接有第三连接板20,所述第二连接板14上还设置有第一气缸18,所述第一气缸18驱动轴通过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20底部;

所述第三连接板20上设置有旋转气缸22,所述旋转气缸22设置有旋转头2201,以及设置在所述旋转头2201上的夹爪2202。

-所述第三连接板20上还设置有油压缓冲器13。

-所述底座2为“工”字形。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无杆气缸6上滑动块601沿滑杆602运行,能够驱动第二连接板14通过第一连接板12沿第一直线导轨8运行,同时第一气缸18能够驱动第三连接板20沿第二直线导轨16运行,由于旋转气缸22设置在了第三连接板20上,实现了旋转气缸22的水平和竖直的移动,能够将旋转气缸22精确送到物料上方,并通过旋转气缸22的夹爪2202夹取物料。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本装置通过水平和竖直设置的气缸,能够精确控制旋转气缸的运行;

(2)本装置旋转气缸带有夹爪机构,能够方便夹取线圈;

(3)本装置设置了油压缓冲器,可减少震动及噪音,将多个气缸所产生之动能转换为热能并释放于大气中,在动作中将物体平衡有效的停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