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释消声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9370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缓释消声门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缓释消声门锁。



背景技术:

现有门锁通过转动执手(球)实现门锁的开启,开启后利用复位簧的回弹力将执手(球)及锁舌回复到原位置,因复位簧回弹时产生较大弹力,导致执手(球)及锁舌回弹迅猛,容易因撞击及摩擦而产生较大噪音,影响人们工作及睡眠,同时,撞击及剧烈摩擦使得零件磨损速度加快,产品使用寿命缩短。

因此,如何改善门锁结构,以降低开关门时的噪音,延长门锁使用寿命,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释消声门锁,以降低开关门时的噪音,延长门锁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缓释消声门锁,包括锁具主体,所述锁具主体包括固定机构以及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固定机构上并可相对于所述固定机构转动,还包括阻尼装置,所述阻尼装置设置于所述固定机构和/或门体与所述转动机构之间。

优选地,所述阻尼装置包括:

内腔充满缓冲液的壳体,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固定机构和/或门体;

与所述壳体转动密封配合的阻力件,所述阻力件的第一端伸入所述内腔中,第二端位于所述壳体外并与所述转动机构铰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前挡盖以及后挡盖,所述壳体固定于所述前挡盖或所述后挡盖。

优选地,所述壳体固定于所述前挡盖或所述后挡盖朝向所述前挡盖及所述后挡盖中的另一个的一侧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前执手、后执手、前转动架以及后转动架,所述前转动架连接于所述前执手,所述后转动架连接于所述后执手,所述阻力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前执手、所述后执手、所述前转动架以及所述后转动架中的一个铰接。

优选地,所述阻力件包括:

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壳体转动密封配合;

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轴两端的拉杆以及连接架,所述拉杆位于所述内腔中,所述连接架与所述转动机构铰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架与所述转动机构之间通过销钉或者铰链铰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释消声门锁,包括锁具主体以及阻尼装置,锁具主体包括固定机构以及转动机构,固定机构通常用于将锁具主体固定于门体,转动机构设置于固定机构上并可相对于固定机构转动,用于驱动锁舌伸出或缩回,一般情况下,转动机构与固定机构之间还设置有用于使转动机构回到初始位置的复位簧,阻尼装置设置于固定机构和/或门体与转动机构之间;

在应用时,转动转动机构开锁的同时,转动机构与固定机构之间的复位簧受拉伸,当释放转动机构时,复位簧驱动转动机构向初始位置回弹,此时阻尼装置2发挥作用,耗减复位簧的能量,使原来的迅猛回弹转变为缓慢回弹,从而减少撞击及摩擦引起的噪音,延缓零件磨损速度,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缓释消声门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缓释消声门锁在阻尼装置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和图2中:

1为锁具主体;11为前执手;12为前挡盖;13为前转动架;14为方杆;15为后转动架;16为后挡盖;17为后执手;2为阻尼装置2;21为壳体;22为阻力件;221为拉杆;222为连接轴;223为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释消声门锁,该缓释消声门锁的结构设计能够降低开关门时的噪音,延长门锁使用寿命。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缓释消声门锁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缓释消声门锁,包括锁具主体1以及阻尼装置2。

其中,锁具主体1包括固定机构以及转动机构,固定机构通常用于将锁具主体1固定于门体,转动机构设置于固定机构上并可相对于固定机构转动,用于驱动锁舌伸出或缩回,一般情况下,转动机构与固定机构之间还设置有用于使转动机构回到初始位置的复位簧,阻尼装置2设置于固定机构和/或门体与转动机构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释消声门锁,在应用时,转动转动机构开锁的同时,转动机构与固定机构之间的复位簧受拉伸,当释放转动机构时,复位簧驱动转动机构向初始位置回弹,此时阻尼装置2发挥作用,耗减复位簧的能量,使原来的迅猛回弹转变为缓慢回弹,从而减少撞击及摩擦引起的噪音,延缓零件磨损速度,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阻尼装置2采用液压阻尼结构,如图2所示,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缓释消声门锁在阻尼装置处的局部放大图,该阻尼装置2包括壳体21以及阻力件22,壳体21具有内腔且内腔中充满缓冲液,壳体21可设置于固定机构和/或门体,只要能够相对于转动机构固定即可;阻力件22与壳体21转动密封配合,阻力件22的第一端伸入内腔中作为阻力端,第二端位于壳体21外并与转动机构铰接作为受力端。转动机构转动时同步带动阻力件22转动,当松开转动机构时,转动机构将在复位簧的作用下回弹,这时阻力件22受到缓冲液的阻力,并将该阻力传递至转动机构,抵消一部分的弹力,从而起到缓冲的作用,降低转动机构的回弹速度,从而达到减小噪音的目的。

上述的阻力件22包括连接轴222、拉杆221以及连接架223,其中,连接轴222与壳体21转动密封配合;拉杆221以及连接架223分别连接于连接轴222的两端,且拉杆221位于内腔中,连接架223与转动机构铰接,根据所需阻力的不同,拉杆221可采用多种结构,比如拉杆221可以为杆状、螺旋桨状等等。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架223与转动机构之间可以通过销钉直接铰接,也可以通过铰链或者连接杆实现铰接。

当然,上述的阻尼装置2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优选实施方案,实际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如弹簧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等结构实现缓冲。

如图1中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机构指前挡盖12以及后挡盖16,当然根据门锁结构的不同,固定机构也可以为其他的结构,壳体21固定于前挡盖12或后挡盖16,也可以在前挡盖12及后挡盖16上各固定一壳体21。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壳体21固定于前挡盖12或后挡盖16朝向前挡盖12及后挡盖16中的另一个的一侧表面上,通过优化壳体21的固定位置,在门锁完成在门体上的装配后,前挡盖12或后挡盖16能够将阻尼装置2罩住,避免其外露,可以在不改变现有门锁结构的基础上将阻尼装置2封闭。

进一步地,转动机构包括前执手11、后执手17、前转动架13以及后转动架15,前转动架13连接于前执手11,后转动架15连接于后执手17,阻力件22的第二端与前执手11、后执手17、前转动架13以及后转动架15中的一个铰接,阻力件22的第二端遵循就近的原则与转动机构铰接,比如,若壳体21固定于前挡盖12,则阻力件22的第二端可与前执手11或前转动架13铰接,若壳体21固定于后挡盖16,则阻力件22的第二端可与后执手17或后转动架15铰接。

如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阻尼装置2的壳体21设置于前挡盖12,阻力件22的第二端与前转动架13连接,在使用时,按压前执手11,前转动架13随前执手11转动并转压第一复位簧(位于前转动架13与前挡盖12之间,图中未标号),使其产生回弹力,当松开前执手11时,第一复位簧带动前执手11回弹,此时阻尼装置2的阻力件22受缓冲液的阻力,抵消掉一部分第一复位簧的弹力,降低回弹速度,使原来迅猛回弹变成慢慢释放。当按压后执手17时,后转动架15转压第二复位簧(位于后转动架15与后挡盖16之间,图中未标号),同时通过方杆14驱动前转动架13转动,前转动架13带动阻力件22运动,从而在松开后执手17时,使回弹力受到控制,得到缓解。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