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8538发布日期:2018-08-31 21:24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工业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打开和关闭诸如盖子或门之类的翻转件的自动翻转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家用电器、汽车等产品一般都包括诸如盖子或门之类的翻转件。有些翻转件是手动打开和关闭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这些产品的自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诸如盖子或门之类的翻转件能够自动地开启和关闭。为了实现翻转件的自动开启和关闭功能,许多厂商都开发了具备自动开启和关闭功能的翻转件。然而,目前市场上具有这种翻转件的产品仍然存在问题,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例如,现有的翻转件大多数用电机直接驱动。如果翻转件的重量较大,则需要功率较大的电机。大功率电机不仅工作时会产生噪音,而且能耗高,体积大,装配不方便,并且会增加整体系统的成本。此外,由于翻转件的翻转力矩不是线性变化的,利用电机驱动翻转件翻转时,翻转件不能匀速流畅地翻转,舒适性差。

另外,对于重量较大的翻转件,如果用电机直接驱动,电机负荷较大,使电机长时间超负荷工作,非常容易导致电机损坏,增加维修成本。也会致使用户抱怨产品质量,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此外,现有的翻转件不能在异常情况(例如断电、电机故障或零部件失效)下自动停止,而是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闭合。闭合时的巨大冲击力会砸伤人体,发生安全事故。而且,现有的翻转件在闭合过程中遇到反作用力时也不会停止或向相反方向上升,而是继续下降,从而会夹伤人体,发生安全事故。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顺畅翻转、操作灵活方便和具备安全功能的翻转机构。同时,这种翻转机构应该能够利用较小功率的驱动机构(例如电机、液压马达或气动马达)来驱动。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而作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打开和关闭翻转件的自动翻转装置。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自动翻转装置,能够实现翻转件的顺畅翻转,降低驱动机构的功率和噪音,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自动翻转机构,能够确保翻转件安全翻转而不会造成安全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翻转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于设备主体上位于一侧的第一阻尼器和固定

安装于设备主体上位于另一侧的第二阻尼器,两阻尼器内均设有旋转轴、弹性件和咬合结构,弹性件套装于旋转轴上,旋转轴还分别与咬合结构、翻转件连接,弹性件包括套装于旋转轴上的内压簧和套装于内压簧上的外压簧,外压簧和内压簧的长度、弹簧常数分别不同;咬合结构包括阻尼移动块和与阻尼移动块咬合连接的咬合体,阻尼移动块和咬合体的咬合面为斜面,旋转轴在弹性件作用下带动翻转件轻松开启,翻转件在弹性件对旋转轴的摩擦力作用下安全、缓慢合闭。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一种优化,上述第一阻尼器包括两端开口的壳体一、安装于一开口外端的端盖一、安装于壳体一内的旋转轴一、套装于旋转轴一上的内压簧一、套装于内压簧一上的外压簧一、阻尼移动块一和与阻尼移动块一咬合连接的咬合体一,咬合体一设于端盖一的内侧,旋转轴一先穿过内压簧一和外压簧一,再穿过阻尼移动块一与咬合体一连接;上述旋转轴一上安装有轴承一,轴承一安装于壳体一内,在轴承一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密封圈一;上述旋转轴一上外压簧一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垫圈一;上述咬合体一与端盖一为一体结构,端盖一通过螺丝安装于壳体一上。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另一种优化,上述第二阻尼器包括两端开口的壳体二、安装于一开口外端的电机、安装于另一开口外端的端盖二、与电机连接的旋转轴二、套装于旋转轴二上的内压簧二、套装于内压簧二上的外压簧二、阻尼移动块二和与阻尼移动块二咬合连接的咬合体二,咬合体二设于端盖二的内侧,在端盖二外还设有连接轴,连接轴通过轴承二安装于端盖二上,旋转轴二先穿过内压簧二和外压簧二,再穿过阻尼移动块二和咬合体二,再与连接轴连接;上述电机与壳体二之间、连接轴里端分别安装有密封圈二;上述旋转轴二上外压簧二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垫圈二;上述咬合体二与端盖二为一体结构,端盖二通过螺丝安装于壳体二上;上述端盖二内还安装有套于连接轴上的卡簧。

优选的,该翻转装置设置在汽车尾门、洗衣机翻盖或电冰箱翻盖,所述翻转装置的旋转轴与汽车尾门、洗衣机翻盖、电冰箱翻盖或马桶板翻盖等装置,上述翻转装置的旋转轴与汽车尾门、洗衣机翻盖、电冰箱翻盖或马桶板翻盖等装置连接。

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效果:

本发明翻转装置结构设计合理、紧凑,节省了安装空间,简化了工艺,组装效率大大提高,左右受力平衡,翻转顺畅,翻转件不易变形,操作更稳定、更方便、更灵活、更省力,合闭翻转件更安全,驱动机构的选用功率更小,成本更低,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实施例一第一阻尼器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实施例一第一阻尼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实施例二第二阻尼器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符号说明:

1第一阻尼器11壳体一12端盖一13旋转轴一141内压簧一142外压簧一151阻尼移动块一152咬合体一16轴承一17密封圈一18垫圈一2第二阻尼器20电机21壳体二22端盖二23旋转轴二241内压簧二242外压簧二251阻尼移动块二252咬合体二26轴承二27密封圈二28垫圈二29连接轴30卡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如附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揭示的翻转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于设备主体上位于一侧的第一阻尼器1和固定安装于设备主体上位于另一侧的第二阻尼器2,设备主体可以是汽车、洗衣机、电冰箱或马桶等。在此,设备主体为汽车,第二阻尼器2与第一阻尼器1结构相同。

本实施例中,第一阻尼器1包括两端开口的壳体一11、安装于一开口外端的端盖一12、安装于壳体一11内的旋转轴一13、弹性件和咬合结构,旋转轴一13与翻转件连接,翻转件可以为汽车尾门、洗衣机翻盖、电冰箱翻盖或马桶板翻盖等装置,在此,翻转件为汽车尾门,旋转轴一13与汽车尾门连接;弹性件包括套装于旋转轴一13上的内压簧一141和套装于内压簧一141上的外压簧一142,内压簧一141和外压簧一142的长度不同、弹簧常数分别不同,弹簧常数为弹簧的弹性系数,外压簧一142长度大于内压簧一141长度,在此,内外压簧一的长度之差可选为外压簧一142压缩量的1/3~1/2;咬合结构包括阻尼移动块一151和与阻尼移动块一151咬合连接的咬合体一152,阻尼移动块一151和咬合体一152的咬合面为斜面;咬合体一152设于端盖一12的内侧,并且,咬合体一152与端盖一12为一体结构,端盖一12通过螺丝安装于壳体一11上,增加了咬合体一152的稳固性,旋转轴一13先穿过内压簧一141和外压簧一142,再穿过阻尼移动块一151与咬合体一152连接。

当弹性件和咬合结构初始状态时,在旋转轴一13的作用下,阻尼移动块一151的咬合面脱离咬合体一152的咬合面,而内压簧一141和外压簧一142均处于压缩状态,翻转件处于合闭状态,由于内压簧一141和外压簧一142长度长度不一致,内压簧一141在与外压簧一142的不同位置提供另一压缩力;当手动打开翻转件时,旋转轴一13正向旋转,内压簧一141和外压簧一142的弹力同时释放,内压簧一141和外压簧一142在不同位置产生较大的释放力,从而为翻转提供较大助力;外压簧一142在释放末期,阻尼移动块一151逐渐与咬合体一152逐渐咬合,通过斜面的咬合行程,有效控制外压簧一142释放行程和开启角度,阻尼移动块一151和咬合体一152的斜面咬合设计大大减小了摩擦阻力,翻转过程轻便省力。

当需手动合上汽车尾门时,手动按下汽车尾门,旋转轴一13反向旋转,阻尼移动块一151的咬合面逐渐远离咬合体一152的咬合面,而内压簧一141和外压簧一142逐渐压缩,弹力逐渐增大,直至阻尼移动块一151的咬合面完全脱离咬合体一152的咬合面时合闭。在合闭过程中,外压簧一142提供了大部分了阻力,内压簧一141只提供了小部分阻力,而且,通过阻尼移动块一151和咬合体一152斜面的咬合行程控制,既消除了合闭过程中重力转换时产生的冲击问题,全程平稳缓慢闭合,消除了夹伤手的风险,又减小了合闭所需的能耗。

另外,旋转轴一13上安装有轴承一16,轴承一16安装于壳体一11内,从而旋转轴一13可以在轴承一16的作用下转动;在轴承一16的两侧还分别安装有密封圈一17,防止了杂质进入阻尼器内部,保证了阻尼器正常、稳定工作。

还有,在旋转轴一13上外压簧一142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垫圈一18,从而很好的限制住了外压簧142,防止外压簧一142在工作时窜动。

本发明翻转装置结构设计合理、紧凑,节省了安装空间,简化了工艺,组装效率大大提高,左右受力平衡,翻转顺畅,汽车尾门不易变形,开启汽车尾门更稳定、更方便、更灵活、更省力,合闭汽车尾门更安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实施例二:如附图4-5所示,本实施例所揭示的翻转装置结构整体与实施例一中结构近似,不同之处为第二阻尼器2结构不同。

本实施例中,第二阻尼器2包括两端开口的壳体二21、安装于一开口外端的电机20、安装于另一开口外端的端盖二22、与电机20连接的旋转轴二23、弹性件和咬合结构,旋转轴二23与汽车尾门连接,弹性件包括套装于旋转轴二23上的内压簧二241和套装于内压簧二241上的外压簧二242,内压簧二241和外压簧二242的长度不同、弹簧常数分别不同,弹簧常数为弹簧的弹性系数,外压簧二242长度大于内压簧二241长度,在此,内外压簧二的长度之差可选为外压簧二242压缩量的1/3~1/2;咬合结构包括阻尼移动块二251和与阻尼移动块二251咬合连接的咬合体二252,阻尼移动块二251和咬合体二252的咬合面为斜面;咬合体二252设于端盖二22的内侧,并且,咬合体二252与端盖二22为一体结构,端盖二22通过螺丝安装于壳体二21上,增加了咬合体二252的稳固性,在端盖二22外还设有连接轴29,连接轴29通过轴承二26安装于端盖二22上,轴承二26安装于端盖二22内,连接轴29在轴承二26的作用下转动;旋转轴二23先穿过内压簧二241和外压簧二242,再穿过阻尼移动块二251和咬合体二252,再与连接轴29连接;为了保证轴承二26的安装稳固性,在端盖二22内还安装有套于连接轴29上的卡簧30。

当弹性件和咬合结构初始状态时,在旋转轴二23的作用下,阻尼移动块二251的咬合面脱离咬合体二252的咬合面,而内压簧二241和外压簧二242均处于压缩状态,汽车尾门处于合闭状态,由于内压簧二241和外压簧二242长度长度不一致,内压簧二241在与外压簧二242的不同位置提供另一压缩力;当电机20工作时,电机20驱动旋转轴二23正向旋转,内压簧二241和外压簧二242的弹力同时释放,内压簧二241和外压簧二242在不同位置产生较大的释放力,从而为翻转提供较大助力,而电机20只工作带动旋转轴二23产生了较小的力,能耗大大降低,降低了电机20的功率,减小电机20的体积,避免了电动翻转工作时过度依赖电机20所产生的力;外压簧二242在释放末期,阻尼移动块二251逐渐与咬合体二252逐渐咬合,通过斜面的咬合行程,有效控制外压簧二242释放行程和开启角度,阻尼移动块二251和咬合体二252的斜面咬合设计大大减小了摩擦阻力,翻转过程轻便省力。

当需合上汽车尾门时,电机20驱动旋转轴二23反向旋转,,阻尼移动块二251的咬合面逐渐远离咬合体二252的咬合面,而内压簧二241和外压簧二242逐渐压缩,弹力逐渐增大,直至阻尼移动块二251的咬合面完全脱离咬合体二252的咬合面时合闭。在合闭过程中,外压簧二242提供了大部分了阻力,内压簧二241只提供了小部分阻力,电机20工作也只产生了较小的力,能耗大大降低,降低了电机20的功率,减小电机20的体积,避免了电动合闭工作时过度依赖电机20所产生的力;而且,通过阻尼移动块二251和咬合体二252斜面的咬合行程控制,既消除了合闭过程中重力转换时产生的冲击问题,全程平稳缓慢闭合,消除了夹伤手的风险,又减小了合闭所需的能耗。

另外,在电机20与壳体二21之间、连接轴29的里端分别安装有密封圈二27,防止了杂质进入阻尼器内部,保证了阻尼器正常、稳定工作。

还有,在旋转轴二23上外压簧二242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垫圈二28,,从而很好的限制住了外压簧二242,防止外压簧二242在工作时窜动。

与实施例一中结构相比,本实施例结构同样具有结构设计合理、紧凑、节省安装空间、简化工艺、提高组装效率、左右受力平衡、翻转顺畅、不易变形的优点,开启汽车尾门同样更稳定、更方便、更灵活、更省力,合闭汽车尾门更安全,电机20的选用功率也更小,成本更低。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实现的优选方案,并非限定性穷举,在相同构思下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变换形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发明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