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力调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3202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扭力调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配用工具,特别是一种用于机械行业中的装配、维修所用的扭力调拧器。
在机械行业的装配、维修、拆卸中经常要拧拆螺钉或螺母等,而所使用的机动拧装用器具为扭力调拧器,其可分为气动或电动的,但其基本结构都如

图10所示,它包括一套10和一后套6,前后套之间由连接套1串接在一起,在前后套内均设有槽孔44和30,在连接套1内设有相啮合传动扭矩的前后齿盘2和3,前盘2沿轴向延凸一销杆201,而后齿盘3后延凸一芯轴5,在槽孔44及连接套1的槽孔15中均设有弹簧9和4,前后齿盘2和3是靠钢珠A2来传递扭力的,芯轴5由动力源A驱转。这种拧力调拧器所存在的缺点如下第一,由于前后齿盘之间扭力的传递是通过钢珠的摩擦力而产生的,因此,在初期扭拧时,由于阻力矩不大,还比较顺畅,但随着被拧入件的被拧入深度的加深,其阻力矩会变大,而此时,会因两者之间摩擦力不够大而使后齿盘产生自转,即,无法可靠地带动前齿盘及栓拧件转动,故无法达到完全有效的拧入的目的。第二,由于前后两齿盘之间呈浮动摩擦传动状态,即两者之间呈非刚性连接,所以,当拧入阻力变大时,必须依靠推压力来增大摩擦力,而当增大推挤压力时,使弹簧受到轴向推挤压缩并使扭力调拧器产生沿轴向的前后窜移和抖动,这种窜移和抖动不仅会造成拧入效果的下降,而且,会造成操作的不准确性,尤其是使后部驱动力不能有效、可靠地转换成拧入扭矩。第三,由于相啮合的前后齿盘的轴向窜移、随拧入深度的增加其阻力矩增加而导致传递效果的下降、并因此造成拧具与被拧入件非紧密结合,会使拧具与被拧入件间呈忽套拧、忽脱离的非稳定状态,这种非稳定状态会造成拧具与被拧入件之间的摩损、磕碰,进而造成扭力调拧器的损坏。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在使用时不会产生轴向窜移的拧栓准确、可靠、安全,传递扭矩大、不会损坏拧具的高效率的扭力调拧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一前套、一后套和一将前后套串接在一起的连接套,在连接套内设有相套连并传递扭力矩的前后齿盘,后齿盘与一驱动机构相套合并同步转动,前齿盘与一螺刀套相套连并同步转动,在前后套的槽孔内装有弹簧,其特征在于连接套与前后套体呈活动插套,在连接套的前端与前套内孔前端之间的螺刀套外周套有弹簧,在螺刀套内插装一与芯轴相螺接的螺栓,螺栓将螺刀套与芯轴刚性串接在一起并构成沿轴向无窜移的拧旋结构,在芯轴上套装有一与连接套后部相拧连的调整套,与后套插入的销杆插装在调整套滑槽内,前套上前凸伸有与护套定位滑动的轨杆。前后齿盘通过相互凸嵌的啮合齿将芯轴上的扭矩传递给与螺刀套插卡的拧具,螺刀套前段与护套相拧连。
由上可见本发明的显著效果如下第一,由于前后齿盘间扭力的传递是依靠相互凸嵌啮合的的啮合齿完成的,故其扭矩传递是依靠拨转力和摩擦力综合完成的,因此,其不管阻力矩大、还是小,只要与驱动机构相连的芯轴在转动,动力就会经前齿盘、螺刀套传到拧具上,故可达到完全有效的拧入。第二,由于转动的芯轴与螺刀套之间依靠螺栓刚性连接在一起的,因此,其不会在拧入过程中产生轴向窜移,即使推挤压力再大,其也不会产生窜移或抖动,所以,能够保证准确的拧入和可靠安全的扭力传递。第三,由于在拧入时其不会产生轴向窜移,因此,其拧具与被拧物之间便于准确套装定位和可靠高效的拧入,不会对拧具及被拧物造成损坏。第四,由于前后套与连接套、前套与护套两两之间为可滑动连接,因而,可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前提下,依靠手动和弹簧直接调节扭力大小和拧具的伸探长度。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是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及附图实现的。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分解图。
图2是图1组合后的外形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结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调整扭力时的结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更换拧具时的结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更换拧具后的结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中齿盘的端面结构图。
图8是图7的A-A剖面图。
图9是图2在使用时的A向视图。
图10是现有扭力调拧器的结构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1-9对本发明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发明包括一前套10、一后套6和一将前后套串接在一起的连接套1,在连接套1内装设有前后齿盘2和3,后齿盘与驱动机构A驱转的芯轴5套卡并同步转动,前齿盘2与一螺刀套11套卡并同步转动,螺刀套11前段设有和螺具13相插卡的内棱孔50,在前后套10和6的内孔44和30中各装有弹簧9和8,其特征在于在螺刀套11的圆形内孔43中活动插装一连接螺栓12,连接螺栓12将螺刀套11和芯轴5沿轴向固定螺接在一起,具有相互嵌入凸齿20和21并相啮合的前后齿盘2和3分别与芯轴5前段和螺刀套11后段的套卡段26和25相插套并通过相啮合的凸齿20和21传递扭矩,在后齿盘3后端与拧装在连接套1后端的调整座7之间的芯轴5上套撑有推压后齿盘3的弹簧4,调整座7与套装在连接套1外周的后套6之间穿设有调节调整座7拧入深度的销杆32,在螺刀套11前段螺纹段38以及与其拧连的护套14上设有供前套10上前探对称轨条46相定向插滑并周向拨转的轨槽40和47。参见图1至图6。
在连接套1的后环缘27的环状未端开设有与插设在后套6与调整套之间的销杆32相卡合的复数个孤形豁槽28,销杆32与孤形豁槽28相卡合时后套6被周向定位,销杆32与孤形豁槽28相脱开时后套6沿周向转动并带动销杆32对调整套7进行正反向转拧。参见图1至图4。
芯轴5的前段和螺刀套11的后段的套卡段26和25呈棱柱状,前后齿盘2和3上开设有与棱柱状的套卡段形状相同的中心孔18和19,后齿盘3与芯轴5套卡段26相套卡并同步转动。后齿盘3在弹簧4作用下沿芯轴5轴向滑动并调整其啮合压力。参见图1至图4。
前后齿盘2和3相对应嵌入的相啮合的各凸齿20和21均具有一侧立的拨卡面23和一孤形面24,在拨卡面23相嵌入时为全扭力的传递,在孤形面24相接触时为可调式扭力的传递。参见图1、图3至图4、图7至图8。
销杆32与后套6两对应销孔31插入并探伸在与连接套1后段内螺孔17相拧连的调整套7的圆柱段35上开设的对应轴向滑槽33内,芯轴5与调整套7的圆形内孔36相滑动套插,弹簧8套撑在后套6的前环缘与连接套1的后端环缘27之间轴向的环隙内并将后套6复位,在连接套1的前端凸环29与前套10的槽孔44前端面45之间的螺刀套11外部套撑一使前套10和圆筒形的连接套1沿轴向相对移动的弹簧9,前后齿盘2和3与圆筒形的连接套1的圆形内孔15活动套装,螺刀套11与连接套1的前端穿孔16活动套插。参见图1、图5和图6。
螺刀套11后段为一与圆盘形前齿盘2的棱形孔18相套插的棱柱段25,前段为一开有对称的、且沿轴向贯穿的内凹轨槽40的外螺纹段38,其中段为一开有贯通圆孔41并在圆孔41中装放有定位圆球42的圆筒段39,圆筒段39与前套10的轨条46及内孔44套配后形成一沿轴向推调的调节间隙49,与圆球42相卡合的是插入螺刀套11内棱孔50中的拧具13后段的环形凹槽131。参见图1、图5和图6。
在芯轴5的后段设有与驱动机构A的驱动头B相卡插并周向定位的棱柱状插卡段38Λ,在芯轴5的前端开设有与圆柱形连接螺栓12相拧连的内螺孔37,连接螺栓12与螺刀套11的中后段变径内圆孔43活动插装。参见图1。
在护套14的内螺孔中开设的滑槽47及在螺刀套11外螺纹段38上开设的滑槽40为对称状分布,并沿轴向豁通装拼成与前套10前端凸伸的数量相同的轨条46滑动插设的滑槽,前套10由前探的轨条46与螺刀套11和护套14实现周向定位及轴向调移。参见图1、图2及图5至图6。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简介如下当芯轴5被驱动机构A带动旋转时,后齿盘3也会转动并可通过与前齿盘2的啮合而将扭紧力矩传递给前齿盘2和螺刀套11,而螺刀套11又将扭紧力矩传递给拧具13,(拧具13可以是螺刀、杆锥头或套筒搬头等),而拧具拧入时的阻力矩则与扭紧力矩形成两平衡力。参见图2和图3及图9。
而随着拧入深度的增加,而阻力矩不断增大后,则可通过调整套7来调节扭紧力矩的大小,其方法为,将后套6沿轴向后压,使其内弹簧8受压缩而后套沿连接套1后移,此时,销杆32已脱出与连接套1后端孤形豁槽28的卡合,所以此时转动后套6时,其销杆32会拨转调整套7转动,转动的目的是使调整套7沿连接套的内螺孔17旋入或旋出,以调节弹簧4对后齿盘3的轴向压力的大小,参见图3和图4,因为,当弹簧压的越紧,后齿盘3与前齿盘2靠的就越近,其对应的啮合凸齿20和21相互嵌卡的深度也就越深,因此,其产生的滑动就越小,而传递的扭矩也就越大,最大时即为其啮合齿的侧立面相互卡挡而构成全部转换扭转力,而此时,只要驱动机构的驱动力够,不论拧入件阻力矩多大,也都能拧入或栓入。而当弹簧压力小时,后齿盘3会在转动时自动后移,而使啮合齿20和21的孤形齿部24的接触面减小,从而使扭紧力减小并能与螺刀套11传递过来的阻力矩的大小(即旋拧深度的不同)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拧入效果和功率消耗。参见图3和图4。而一旦调整结束,弹簧4即可将后套6复位。而这种调整可在拧入过程中方便地随时进行。
当需更换拧具13时,可后拉前套10而使其相对护套14沿轴向后窜一些,由于前套10的后移,相对来说螺刀套11产生前移,即圆球42从图6状态变为图5状态,所以,此时可将拧具13拨出或进行更换,而一旦松开前套10,其内弹簧9即可将前套复位,因而,可同时将拧具13同时卡住。而又因为在操作时,拧具13、螺刀套11、芯轴5是呈刚性连接,其沿轴向长度不会改变,故绝不会产生轴向窜移、抖动,所以,不会产生影响旋拧、施力的问题。
权利要求
1扭力调拧器,包括一前套(10)、一后套(6)和一将前后套串接在一起的连接套(1),在连接套(1)内装设有前后齿盘(2)和(3),后齿盘与驱动机构A驱转的芯轴(5)套卡并同步转动,前齿盘(2)与一螺刀套(11)套卡并同步转动,螺刀套(11)前段设有和螺具(13)相插卡的内棱孔(50),在前后套(10)和(6)的内孔(44)和(30)中各装有弹簧(9)和(8),其特征在于在螺刀套(11)的圆形内孔(43)中活动插装一连接螺栓(12),连接螺栓(12)将螺刀套(11)和芯轴(5)沿轴向固定螺接在一起,具有相互嵌入凸齿(20)和(21)并相啮合的前后齿盘(2)和(3)分别与芯轴(5)前段和螺刀套(11)后段的套卡段(26)和(25)相插套,并通过相啮合的凸齿(20)和(21)传递扭矩,在后齿盘(3)后端与拧装在连接套(1)后端的调整座(7)之间的芯轴(5)上套撑有推压后齿盘(3)的弹簧(4),调整座(7)与套装在连接套(1)外周的后套(6)之间穿设有调节调整座(7)拧入深度的销杆(32),在螺刀套(11)前段螺纹段(38)以及与其拧连的护套(14)上设有供前套(10)上前探对称轨条(46)相定向插滑并周向拨转的轨槽(40)和(47)。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调拧器,其特征在于在连接套(1)的后环缘(27)的环状未端开设有与插设在后套(6)与调整套之间的销杆(32)相卡合的复数个孤形豁槽(28),销杆(32)与孤形豁槽(28)相卡合时后套(6)被周向定位,销杆(32)与孤形豁槽(28)相脱开时后套(6)沿周向转动并带动销杆(32)对调整套(7)进行正反向转拨。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调拧器,其特征在于芯轴(5)的前段和螺刀套(11)的后段的套卡段(26)和(25)呈柱椎状,前后齿盘(2)和(3)上开设有与棱柱状的套卡段形状相同的中心孔(18)和(19),后齿盘(3)与芯轴(5)套卡段(26)相套卡并同步转动。后齿盘(3)在弹簧(4)作用下沿芯轴(5)轴向滑动并调整其啮合压力。
4按照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扭力调拧器,其特征在于前后齿盘(2)和(3)相对应嵌入的相啮合的各凸齿(20)和(21)均具有一侧立的拨卡面(23)和一孤形面(24),在拨卡面(23)相嵌入时为全扭力的传递,在孤形面(24)相接触时为可调式扭力的传递。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力调拧器,其特征在于销杆(32)与后套(6)两对应销孔(31)插入并探伸在与连接套(1)后段内螺孔(17)相拧连的调整套(7)的圆柱段(35)上开设的对应轴向滑槽(33)内,芯轴(5)与调整套(7)的圆形内孔(36)相滑动套插,弹簧(8)套撑在后套(6)的前环缘与连接套(1)的后端环缘(27)之间轴向的环隙内并将后套(6)复位,在连接套(1)的前端凸环(29)与前套(10)的槽孔(44)前端面(45)之间的螺刀套(11)外部套撑一使前套(10)和圆筒形的连接套(1)沿轴向相对移动的弹簧(9),前后齿盘(2)和(3)与圆筒形的连接套(1)的圆形内孔(15)活动套装,螺刀套(11)与连接套(1)的前端穿孔(16)活动套插。
6按照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扭力调拧器,其特征在于螺刀套(11)后段为一与圆盘形前齿盘(2)的棱形孔(18)相套插的棱柱段(25),其前段为一开有对称的、且沿轴向贯穿的内凹轨槽(40)的外螺纹段(38),其中段为一开有贯通圆孔(41)并在圆孔(41)中装放有定位圆球(42)的圆筒段(39),圆筒段(39)与前套(10)的轨条(46)及内孔(44)套配后形成一沿轴向推调的调节间隙(49),与圆球(42)相卡合的是插入螺刀套(11)内棱孔(50)中的拧具(13)后段的环形凹槽(131)。
7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力调拧器,其特征在于在芯轴(5)的后段设有与驱动机构(A)的驱动头(B)相卡插并周向定位的棱柱状插卡段(38A),在芯轴(5)的前端开设有与圆柱形连接螺栓(12)相拧连的内螺孔(37),连接螺栓(12)与螺刀套(11)的中后段变径内圆孔(43)活动插装。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调拧器,其特征在于在护套(14)的内螺孔中开设的滑槽(47)及在螺刀套(11)外螺纹段(38)上开设的滑槽(40)为对称状分布,并沿轴向豁通装拼成与前套(10)前端凸伸的数量相同的轨条(46)滑动插设的滑槽,前套(10)由前探的轨条(46)与螺刀套(11)和护套(14)实现周向定位及轴向调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便、实用、高效的扭力调拧器,它包括一前套、一后套和一将前后套串接在一起的连接套,在连接套内设有前后齿盘,前齿盘与一螺刀套相套连并同步转动,在前后套的槽孔内装有弹簧,其特征在于连接套与前后套体呈活动插套,螺栓将螺刀套与芯轴刚性串接在一起并构成沿轴向无窜移的拧旋结构,在芯轴上套装有一与连接套后部相拧连的调整套,与后套插入的销杆插装在调整套滑槽内,前套上前凸伸有与护套定位滑动的轨杆。前后齿盘通过相互凸嵌的啮合齿将芯轴上的扭矩传递给与螺刀套插卡的拧具。
文档编号B25B21/00GK1147993SQ9610953
公开日1997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1996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1996年8月26日
发明者陈河田 申请人:陈河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