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及编织物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233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及编织物制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及其制品,尤指一种不需经过衍缝或车缝而可视需要制作出具有各式 形式容置空间的编织物制品。
背景技术
自古以来,无论食、衣、住、行,布料的交易买卖就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及对布料质量及需求的改变,逐渐提升到讲究布料触感、纤维、编织手法、外观及价位是否合乎需求;其中,布料结构兼具容置空间可携带物品的布料应用,因其生活的使用便利性及可扩展应用的面向极广,因此受到大众的喜爱。近年来,现有布料结构I’的再加工(如衍缝或车缝等)以制作成具有容置空间的布料结构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在市面上贩卖,如图I所示为现有布料结构I’的剖视图,布料结构I’为由上下相叠的第一层体10’及第二层体11’所组成,布料结构I的第一层体10’包括一第一绒布层101’及其内侧的第一基材层102’,第二层体11’包括一第二绒布层111’及其内侧第二基材层112’,因此布料结构I’为一第一基材层102’与第二基材层112’彼此相叠于内侧,而第一绒布层101’及第二绒布层111’显露于外侧的布料结构I’。然而,因布料结构I’本身的结构限制,当欲将布料结构I’制作成具有容置空间的布料结构I’时,必须利用衍缝或车缝方式制作出具有容置空间的布料结构I’,其制作过程繁复、增加人工成本的负担,且易浪费多余布料,造成经济效益不佳;此外,其衍缝线或车缝线会显露于布料结构I’的外表面,影响布料结构I’整体呈现的外观,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因此,本发明人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及编织物制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该编织物制品可视使用者的需求制作成各类具有不同容置部大小、深度及数量的产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包括一第一备料步骤、一第二备料步骤、一第二压合步骤及一第二干燥步骤;其中,第一备料步骤包括al. —第一经纬向编织纤维束步骤,多条纤维束经由该经纬向编织纤维束步骤形成一第一基材层;a2. 一第一压合步骤,将第一基材层送入一第一压合装置进行整平;a3. —第一涂布步骤,将整平的第一基材层再利用至少一第一涂布单元将一隔离层间隔地成型于第一基材层的表面而形成一具有隔离层的第一基材层;以及a4. —第一干燥步骤,利用一第一干燥装置使第一基材层的隔离层干燥。第二备料步骤则包括有一第二经纬向编织纤维束步骤,多条纤维束经由该经纬向编织纤维束步骤形成一第二基材层。第二压合步骤为将上述具有隔离层的第一基材层及第二基材层一起送入一第二压合装置压合形成一第一结合体,第一结合体由上而下依序为第一基材层、隔离层及第二基材层;最后为一第二干燥步骤,其为利用一第二干燥装置将第一结合体冷却回潮而形成一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
本发明实施例另提供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其包括有一第一基材层、一第二基材层、一隔离层及至少一容置部。第一基材层包括有一第一纤维层及一第一内衬层,第二基材层包括有一第二纤维层及一第二内衬层,而隔离层则间隔地涂布于该第一基材层及该第二基材层之间,隔离层与第一基材层及第二基材层连接;至少一容置部,其由第一基材层、第二基材层与隔离层共同界定。本发明实施例再提供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其包括有一第一基材层、一第二基材层、一隔离层、至少一容置部及至少一发热线。第一基材层包括有一第一纤维层及一第一内衬层,第二基材层包括有一第二纤维层及一第二内衬层,而隔离层则间隔地涂布于该第一基材层及该第二基材层之间,隔离层与第一基材层及第二基材层连接;至少一容置部,其由第一基材层、第二基材层与隔离层共同界定;而该发热线则弯折地容置于该容置部中。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编织物制品可通过自动化机械设备大量生产,故具有可大幅缩短制程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人力成本等优点 ’另夕卜,本发明的编织物制品可通过自动化数字排程控制将隔离层以不同间距、长短、深浅位置的形式成型于第一基材层及第二基材层之间而不影响本发明的外观、印刷及接触手感。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图I为现有布料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的立体示意图;图3A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B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a)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的第一、第二纤维层及第一、第二内衬层的平纹示意图;图4(b)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的第一、第二纤维层及第一、第二内衬层的斜纹示意图;图4(c)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的第一、第二纤维层及第一、第二内衬层的缎纹示意图;图4(d)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的第一、第二纤维层及第一、第二内衬层的纬平示意图;图4(e)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的第一、第二纤维层及第一、第二内衬层的罗纹示意图;图4(f)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的第一、第二纤维层及第一、第二内衬层的经平示意图;图4(g)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的第一、第二纤维层及第一、第二内衬层的经缎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的连续作动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的流程图7A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的第三实施例透视示意图;图7B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的第四实施例透视示意图;以及图8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 物制品的第五实施例透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I ’布料结构10’ 第一层体101’第一绒布层IO2’第一基材层11’ 第二层体111’第二绒布层112’第二基材层I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111第一基材层112第一纤维层113第一内衬层114纤维束11第二基材层121第二纤维层122第二内衬层12隔离结构131第一隔离结构132第二隔离结构133第三隔离结构134隔离层13容置部141第一容置部142第二容置部14第三基材层2第一压合装置3第一涂布单元4第一干燥装置4a第一输气结构5第二压合装置6第三压合装置7第二干燥装置7a第二输气结构8电热毯81发热线82控制盒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2至图3B,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1,其包括有一第一基材层11、一第二基材层12、一间隔设置于第一基材层11与第二基材层12之间的隔离层134及由第一基材层11、第二基材层12及隔离层134共同界定出的至少一容置部14。如图2所示,第一基材层11与第二基材层12相对设置,且隔离层134可以不同长度、深浅、间距及数量等形式成型于第一基材层11与第二基材层12之间,进而形成各种不同大小、深度及数量的容置部14 ;其中,可视商品端的实际需要,通过灵活配置隔离层134的位置而制作出各式可容置物品的编织物制品I。于本具体实施例中,由于本发明的编织物制品I可通过自动化机械设备大量生产,故具有可大幅缩短制程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人力成本等优点。另外,本发明的编织物制品I可通过自动化数字排程控制将隔离层134以各种形式成型于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之间,不但不影响本发明的外观、印刷及接触手感,容置部14更可进一步填充有各类物品而制作成各式商品化的产品;再者,本发明的编织物制品I具有编织纤维的透气、防潮、抗震、抗压、承载性及弹性,因此可成为制作承载各式物品的包装,换言之,本发明的编织物制品I可制作成各式具有容置空间的结构,以承载各式物品。以下将详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2至图3B,图2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的立体示意图,图3A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而图3B则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第一基材层11包括有一第一纤维层111及一第一内衬层112,而第二基材层12则包括有一第二纤维层121及一第二内衬层122,而第一纤维层111与第一内衬层112为交互编织而成,且第二纤维层121与第二内衬层122亦为交互编织而成。上述的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可选用梭织(如图4(a)至4(c))或针织(如图4(d)至4(g))的布料结构,但不以此为限,且第一纤维层111、第二纤维层121、第一内衬层112及第二内衬层122的纤维丝构造可为漆绝丝(Polyester yarn)、全拉伸丝(Fully drawn yarn, FDY)、力口工丝(Draw texture yarn, DTY)、漆锦复合丝(Polyester composite silk brocade)、阳离子漆纟仑丝(Cation Polyester yarn)、尼龙(锦纟仑)丝(Nylon yarn)、棉纤维丝(Cottonfiber)、聚酯纤维丝(PET fiber)、醋酸纤维丝(Acetate silk)、压克力(聚丙烯酸)纤维丝(Polyacrylic fiber)或至少两种以上的混合材料,但亦不在此限。更具体的来说,第一纤维层111及第一内衬层112可具有不同的丝数及丹尼数,例如第一内衬层112相较于第一纤维层111为一每一丝的丹尼数较高的结构,同样地,第二内衬层122相较于第二纤维层121为一每一丝的丹尼数较高的结构,使第一纤维层111及第二纤维层121具有极佳的柔软舒适性,而第一内衬层112及第二内衬层122则具有韧性、厚实与透气性佳等特质。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纤维层111、第二纤维层121、第一内衬层112及第二内衬层122均更可进一步经过刷毛(拉毛)、磨毛、双面剪毛、摇粒、压\印花及染色等步骤,换言之,使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更可具有一压花层、印花层或染色层而具有不同变化的绒布效果,因此可增加本发明编织物制品I整体外观的多样变化性及增加经济价值。如图2至图3B所示,隔离层134设置于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之间;其 中,隔离层134可为聚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酯、共聚酰胺、聚氨酯聚乙烯或上述至少两种以上的混合者,但不在此限。由于隔离层134具有防水、耐高温等特质,且经瑞士通用公证(SocieteGenerale de Surveillance Holding S. A. , SGS)检测无齒素的反应,使用上对人体无害,故更适用于本发明的编织物制品I ;另外,由于隔离层134对纤维结构不具有选择性,故隔离层134可连接各类厚薄、长短的纤维丝构造或各类编织方式(如圆编、经编等)编织成的布种;其中,隔离层134使用的种类可视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的布料结构而决定。上述的隔离层134可成型于编织物制品I的第一纤维层111及第二纤维层121之间、第一纤维层111及第二内衬层122之间、第二纤维层121及第一内衬层112之间或第一内衬层112及第二内衬层122之间。如图3A所示,于本具体实施例中,隔离层134可成型于编织物制品I的第一内衬层112及第二内衬层122之间,而形成一由上而下依序为第一纤维层111、第一内衬层112、隔离层134、第二内衬层122及第二纤维层121的编织物制品I。上述隔离层134相互间隔地设置于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之间,隔离层134将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连接在一起;其中,隔离层134与第一内衬层112及第二内衬层122共同界定出至少一容置部14。隔离层134可选择性地以不同间距、长短、深浅位置的形式成型于第一内衬层112及第二内衬层122之间。编织物制品I包括有三组由隔离层134所组成的隔离结构13,隔离结构13包括一第一隔离结构131、一第二隔离结构132及一第三隔离结构133 ;第一隔离结构131包括有两个隔离层134,第二隔离结构132包括有三个隔离层134,第三隔离结构133包括有四个隔离层134,每组隔离结构13的隔离层134之间具有不同的间距以产生各种不同大小的容置部14 ;举例来说,第一隔离结构131中最左侧隔离层134及第二隔离结构132中最右侧隔离层134与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共同界定出一第一容置部141,而第三隔离结构133中最右侧隔离层134及第二隔离结构132中最左侧隔离层134与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共同界定出一第二容置部142,其中,容置部14的配置方式不在此限定,可通过选择性地保留及切断隔离结构13中部分的隔离层134而于编织物制品I内部形成多个容置部14空间的变化。换言之,隔离层134于编织物制品I中的位置可视实际需要而改变,使编织物制品I仅需通过选择性地保留及切割部分的隔离层134,而毋须经过如高周波热合、衍缝或车缝等繁复的工序步骤,即可轻易地制作出可容置其它物品的产品,大幅增加编织物制品I内的空间变化性及其产业应用性。另外,于本具体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纤维层111及第二纤维层121均位于编织物制品I的外侧,故具有极佳的舒适性及柔软的触摸手感。如图3B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编织物制品I由上而下依序亦可为第一内衬层112、第一纤维层111、隔离层134、第二纤维层121及第二内衬层122,于本具体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纤维层111及第二纤维层121均位于编织物制品I的内侧,故可使编织物制品I的内侧(容置部14)具有极佳的柔软舒适性,且可提供放置于容置部14内的物品极佳的缓冲、防撞及保护的功能。上述编织物制品I的容置部14 (如图3A及3B)更可进一步填充有发热线、电热片、羽绒、棉料、保丽龙、隔音海绵、热垫、凉垫或上述至少两种以上者,但不在此限,进而制作如电热毯/垫、毛毯/被、羽绒毯/被、枕头床垫、护具、隔音垫、热垫或凉垫等产品,使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广泛,极具商业利用价值。 以下将说明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请参阅图4(a)至图5,图4(a)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的平纹示意图,图4(b)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的斜纹示意图,图4(c)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的缎纹示意图,图4(d)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的纬平示意图,图4(e)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的罗纹示意图,图4(f)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的经平示意图,图4(g)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的经缎示意图,而图5则为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的连续作动示意图;首先步骤一包括一第一备料步骤及一第二备料步骤,该第一备料步骤主要提供一具有隔离层134的第一基材层11,而 该第二备料步骤则提供一第二基材层12。该第一备料步骤包括有一第一经纬向编织纤维束步骤、一第一压合步骤、一涂布步骤及一第一干燥步骤。该第一经纬向编织纤维束步骤为将多条纤维束113先经由经纬向编织而形成一第一基材层11,第一基材层11可为梭织结构(如图4(a)至图4(c))或针织结构(如图4(d)至图4(g)),但不在此限。该第一压合步骤,如图5所示,将第一基材层11送入一第一压合装置2内进行整平后,再利用一第一涂布单元3将一隔离层134均匀地成型于整平后的第一基材层11的表面而形成一具有隔离层134的第一基材层11 ;其中,一涂布单元3更可连接有一服务器(图未示),该服务器以计算机排程等方式用以控制第一涂布单元3选择性地以不同间距、长短、深浅位置等形式将隔离层134成型于第一基材层11表面,于本具体实施例中,隔离层134涂布于第一内衬层112的表面。由于第一基材层11先进行整平再涂布隔离层134,故可使隔离层134于第一基材层11上的涂布密度增加,可有效减少隔离层134的涂布厚度,因此可节省制作成本,加快制程。最后,上述具有隔离层134的第一基材层11再利用一第一干燥装置4使隔离层134部分干燥;更具体的来说,第一干燥装置4可更利用至少一第一输气结构4a将热气输出而使隔离层134呈半烘干状态,半烘干的隔离层134较有利于后续的压合步骤;其中,上述第一涂布单元3可为胶辊或网纹辊等,但不在此限。第一基材层11于第一压合装置2内所受的温度及压力分别为常温及10 25吨(ton),隔离层134部分干燥所需的热气温度为80 180°C。该第二备料步骤包括有一第二经纬向编织纤维束步骤,该第二经纬向编织纤维束步骤形成一第二基材层12 ;其中,该第二经纬向编织纤维束步骤及第二基材层12的结构分别与该第一经纬向编织纤维束步骤及第一基材层11的结构相同,故不在此赘述。上述的该第一备料步骤及该第二备料步骤并无固定的制程顺序。步骤二为一第二压合步骤,其为将上述该步骤一所提供的具有隔离层134的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 —起送入一第二压合装置5内压合形成一由上而下依序为第二基材层12、隔离层134及第一基材层11的第一结合体(未标号),更具体的来说,第二压合装置5更可具有多个高温加压辊(图未示)对送入的具有隔离层134的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进行加温作用而使隔离层134渗入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中,故可使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通过隔离层134而相互紧密贴合形成该第一结合体。上述的隔离层134可作为结合第一基材层11与第二基材层12的中介层,且隔离层134可视实际连结需要而适当地调整材质,隔离层134可为聚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酯、共聚酰胺或聚氨酯聚乙烯,但不在此限。具有隔离层134的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于第二压合装置5内所受的温度及压力分别为80°C 195°C及15 30吨(ton)。步骤三为一第二干燥步骤,由于上述第二压合步骤为高温压合,易使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硬化,故该第二干燥步骤为利用一第二干燥装置7进一步利用至少一第二输气结构7a使该第一结合体的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冷却回潮,使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回复原有的纤维柔软弹性,而形成具有丰厚手感的本发明编织物制品I ;其中,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所受的冷却回潮温度为15°C 25°C。编织物制品I可进一步进行加工裁切制作成各式可容置物品的产品或捆卷而收藏待用。值得注意的是于上述第二压合步骤(步骤二 )的后更可视第一基材层11及第二基材层12所使用的材料而增加一第三压合步骤,该第三压合步骤可使该第一结合体更紧密地压合在一起。请参阅图6为本发明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的流程图,编织物制造方法的各项参数及的编织物制品I的结构组成整理列表如下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一第一备料步骤,其包括al. —第一经纬向编织纤维束步骤,多条纤维束经由该第一经纬向编织纤维束步骤形成一第一基材层;a2. —第一压合步骤,将该第一基材层送入一第一压合装置进行整平;a3. —第一涂布步骤,将整平的该第一基材层利用至少一第一涂布单元将一隔离层间隔地成型于该第一基材层的表面而形成一具有隔离层的第一基材层;以及a4. —第一干燥步骤,利用一第一干燥装置使该第一基材层的该隔离层干燥; 一第二备料步骤,其包括一第二经纬向编织纤维束步骤,多条纤维束经由该第二经纬向编织纤维束步骤形成一第二基材层; 一第二压合步骤,其为将该具有隔离层的第一基材层及该第二基材层一起送入一第二压合装置压合形成一第一结合体;以及 一第二干燥步骤,其为利用一第二干燥装置将该第一结合体干燥而形成一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及第二备料步骤中,该第一基材层及第二基材层均为梭织结构、平织结构、针织结构或经编结构。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涂布步骤中,该第一涂布单元还连接一服务器,该服务器控制该第一涂布单元选择性地以不同间距、长短、深浅位置的形式将该隔离层成型于该第一基材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材层包括一第一纤维层及一第一内衬层,该第二基材层包括一第二纤维层及一第二内衬层。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涂布单元为胶辊或网纹辊。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干燥步骤中,该第一干燥装置还利用至少一第一输气结构使该隔离层部分干燥。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压合步骤中,该第二压合装置对该第一结合体进行加温作用,使该隔离层渗入该第一基材层及该第二基材层中,而使该第一基材层及该第二基材层相互紧密贴合形成该第一结合体。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压合步骤之后还可有一第三压合步骤,该第三压合步骤使该第一结合体更紧密地压合。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干燥步骤中,该第二干燥装置还利用至少一第二输气结构使该第一结合体的该第一基材层及该第二基材层冷却回潮。
10.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材层,该第一基材层包括一第一纤维层及一第一内衬层; 一第二基材层,该第二基材层包括一第二纤维层及一第二内衬层; 一隔离层,该隔离层间隔地涂布于该第一基材层及该第二基材层之间,该隔离层与该第一基材层及该第二基材层连接;以及 至少一容置部,该容置部由该第一基材层、该第二基材层与该隔离层共同界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材层及该第二基材层为梭织结构或针织结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纤维层及该第二纤维层均为经编刷毛结构,或者该第一纤维层及该第二纤维层均为经编刷毛摇粒结构。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材层及该第二基材层还具有一压花层、印花层或染色层。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其特征在于该隔离层可选择性地以不同间距、长短、深浅位置的形式涂布于该第一基材层及该第二基材层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其特征在于该容置部填充有发热线、电热片、羽绒、棉料、保丽龙、隔音海绵、热垫、凉垫或上述至少两种以上材料。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其特征在于该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还包括一第三基材层及一另一隔离层,该另一隔离层可选择性地连接于该第一基材层与该第三基材层之间或连接于该第二基材层与该第三基材层之间。
17.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材层,该第一基材层包括一第一纤维层及一第一内衬层; 一第二基材层,该第二基材层包括一第二纤维层及一第二内衬层; 一隔离层,该隔离层间隔地涂布于该第一基材层及该第二基材层之间,该隔离层与该第一基材层及该第二基材层连接; 至少一容置部,该容置部由该第一基材层、该第二基材层与该隔离层共同界定;以及 至少一发热线,该发热线弯折地容置于该至少一容置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其特征在于该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还包括一第三基材层及一另一隔离层,该另一隔离层可选择性地连接于该第一基材层与该第三基材层之间或连接于该第二基材层与该第三基材层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造方法及编织物制品,该编织物制造方法包括一第一备料步骤、一第二备料步骤、一第二压合步骤及一第二干燥步骤而形成一由下而上依序为第一基材层、隔离层及第二基材层的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其中,该第一备料步骤包括有一第一经纬向编织纤维束步骤、一第一压合步骤、一第一涂布步骤及一第一干燥步骤,而该第二备料步骤包括有一第二经纬向编织纤维束步骤。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编织物制品,这些预先成型于编织物制品的隔离层可满足各类不同空间大小、深度及数量的制作需求,且不影响编织物制品的外观。
文档编号B32B3/22GK102615865SQ2011100328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6日
发明者赖大豊, 赖欣佑, 赖欣扬 申请人:丰森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