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方便的压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9144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用方便的压光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造纸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使用方便的压光机。



背景技术:

造纸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分有机制和手工两种形式。机制是在造纸机上连续进行,将适合于纸张质量的纸浆,用水稀释至一定浓度,在造纸机的网部初步脱水,形成湿的纸页,再经压榨脱水,然后烘干成纸,在纸品形成之后,需要将纸品的表面进行压光,从而提高纸品的触感和质量,但是一般的压光机压光效果不好,而且结构复杂,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压光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使用方便的压光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内部设置有相互平行的支撑杆,所述机架通过其内部设置的支撑杆连接有一级压光装置,所述一级压光装置的一侧设置有从左至右依次递增的引纸装置,所述一级压光装置的另一侧设置有转折胶辊,所述转折胶辊的一侧设置有二级压光装置,所述机架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通过其内部设置的支撑杆连接有两个并列设置的卷筒。

优选的,所述一级压光装置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压光辊和第二压光辊。

优选的,所述引纸装置的内部设置有相互平行的上滑轨和下滑轨,所述上滑轨的内部开设有上滑槽,且上滑槽通过其内部设置的滑块滑动连接有上引纸块,所述下滑轨的内部开设有下滑槽,且下滑槽通过其内部设置的滑块滑动连接有下引纸块。

优选的,所述上引纸块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座,且连接座下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之间设置有滚筒,且上引纸块与下引纸块内部的结构相同。

优选的,所述二级压光装置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三压光辊和第四压光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使用方便的压光机,通过一级压光装置、转折胶辊和二级压光装置这些结构之间的配合使用,对纸品进行多次压光,且在一次压光与二次压光之间经过转折胶辊的过度,可以改变纸品在一次压光之后的弧度方向,避免纸品出现褶皱和断裂,避免出现残次品,保证纸品的质量,而且结构比较简单,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引纸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上引纸块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二级压光装置、3引纸装置、4一级压光装置、5转折胶辊、6支撑杆、7固定架、8卷筒、9上引纸块、10上滑轨、11下引纸块、12下滑轨、13滚筒、14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使用方便的压光机,包括机架1,机架1的内部设置有相互平行的支撑杆6,起到支撑压光辊的作用,将压光辊进行固定,有利于对纸品压光的进行,机架1通过其内部设置的支撑杆6连接有一级压光装置4,对纸品进行初次压光,抹平纸品表面较大的褶皱,一级压光装置4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压光辊和第二压光辊,一级压光装置4的一侧设置有从左至右依次递增的引纸装置3,利用机械引纸代替人工引纸,更加安全,可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引纸装置3的内部设置有相互平行的上滑轨10和下滑轨12,方便上引纸块9和下引纸块11的移动,方便将纸品引入压光装置的压光区,上滑轨10的内部开设有上滑槽,且上滑槽通过其内部设置的滑块滑动连接有上引纸块9,可以将纸品引入一级压光装置4内,下滑轨12的内部开设有下滑槽,且下滑槽通过其内部设置的滑块滑动连接有下引纸块11,方便对纸品进行二次压光,上引纸块9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座,且连接座下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杆14,固定杆14之间设置有滚筒13,由滚筒13不断的滚动,带动纸品前进,可以避免纸品出现压痕,且上引纸块9与下引纸块11内部的结构相同,一级压光装置4的另一侧设置有转折胶辊5,经过转折胶辊5的过度,可以改变一级压光装置4压光之后纸品的弧度方向,避免纸品出现褶皱或者断裂,转折胶辊5的一侧设置有二级压光装置2,二级压光装置2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三压光辊和第四压光辊,机架1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架7,固定架7通过其内部设置的支撑杆6连接有两个并列设置的卷筒8,方便对纸品的收集。

工作原理:使用时,引纸装置3内部的上引纸块9和下引纸块11在上滑轨10和下滑轨12内移动,将纸品带入一级压光装置4的压光区,一级压光装置4将纸品表面的褶皱进行抹平,然后经过转折胶辊5改变纸品的弧度方向,再经过二次压光,最后卷筒8对纸品进行收集。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