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2998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记录头在记录材料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尤其 涉及一种包括设在记录头上游的传送辊和设在记录头下游的排纸辊且 甚至在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该传送辊之后也能利用记录头在该记录材 料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传统记录装置中, 一些记录装置包括用以在沿主扫描方向扫描 的同时于记录材料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设在该记录头的上游以传送 记录材料的传送辊和设在该记录头的下游以传送记录材料的排纸辊。传送辊和排纸辊利用经由齿轮或正时带传递的DC电机的转矩来驱 动。另外,编码轮设在传送辊的轴上或者与该传送辊邻接的驱动列上, 该编码轮具有用于检测传送辊的转动量且间距约150至3001pi的标 记,基于从用于读取该编码轮上的标记的编码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控制 传送辊的转动量。在此记录装置中,由于因素例如传送辊和排纸辊的外径、偏移和 摩擦系数的变化、施加给记录材料的传送负载、记录材料的刚性以及 该记录材料内的湿度,实际传送量有时不同于目标值。当实际传送量 大于目标值时,图像中可能产生白色条紋。相反,当实际传送量小于 目标值时,图像中可能产生黑色条紋。伴随着近来朝向相片打印的发 展,需要解决此问题。为尝试解决此问题,使传送辊和排纸辊的零件尺寸保持较接近的 容差,或者改变记录材料的传送路径以减小被施加给该记录材料的传 送负载。然而,这些措施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为校正每个装置内的传送量的变化,日本专利特公开No. 2004-175092描述了这样一种技术,其中,基于打印在打印纸张上的
校正图案来校正打印介质的传送量。日本专利特公开No. 2004-175092 还描述了另一种技术,其中,通过对每种传送速度或每种打印分辨率 校正传送量来解决依据打印模式不同的传送量误差。日本专利特公开 No. 2004-175092还描述了又一种技术,其中,校正在利用传送辊和排 纸辊传送的打印纸张的区域内的传送量和在该打印纸张的后端离开传 送辊之后利用排纸辊传送的该打印纸张的区域内的传送量。日本专利特/>开No. 2004-175092中描述的技术可在利用传送辊纸张时校正传送量。然而,日本专利特公开No. 2004-175092中描述的 技术不被设计用于在打印纸张的后端与传送辊单元分离时校正传送 量。当后端与传送辊单元分离时打印纸张的传送量可基于当该后端离 开传送辊单元时打印的校正图案来校正。然而,由于一张打印纸的后 端仅离开传送辊单元一次,所以需要在改变校正值的同时在多张打印 纸上打印。因此,难以实际地进行此校正。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实施例旨在这样一种记录装置,其可计算当记录材料的 后端离开传送辊单元时的校正值并可利用该校正值进行高质量的记 录。根据本发明的 一方面, 一种记录装置包括被构造用以传送记录材 料且沿该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设在用于在该记录材料上进行记录的记 录头的上游的传送辊和被构造用以传送记录材料且沿该记录材料的传 送方向设在该记录头的下游的排纸辊。此记录装置可在记录材料仅被 排纸辊啮住且不被传送辊啮住的同时利用记录头在该记录材料的一区 域上记录。此记录装置利用第一校正值和第二校正值计算当记录材料 的后端离开传送辊时用于该记录材料的传送量的第三校正值,该第一 校正值用于与利用传送辊和排纸辊传送的记录材料的一区域相关的传 送量,该第二校正值用于与仅利用该排纸辊传送的该记录材料的一区 域相关的传送量。自以下参照附图对示范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图l是依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剖视图; 图3A和3B分别是表示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传送辊之前和之后的 状态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用于校正记录材料的传送量的操作的流程图;图5是用于校正传送量的测试图案;图6是用于校正传送量的测试图案;图7表示反转处理(kicking process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说明依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记录装置。 首先,将参照图l和2说明记录装置中用于给送记录材料的部件、 用于在该记录材料上记录的部件以及用于排出该记录材料的部件。图 1和2分别是记录装置的透视图和剖视图。依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 记录装置1包括给送部2、传送部3、排纸部4、滑架部5、供双面打 印使用的U形反转给送/自动传送部8、清洁部6、记录头7等。给送部给送部2包括基部20,该基部20具有安装于其上的以下部件 记录材料P被堆积于其上的压板21、给送该记录材料P的给送辊28、 将该记录材料P分离成单张记录材料的分离辊241、用于使该记录材 料P返回原始堆积位置的返回杆22等。另外,用于保持被堆积在压 板21上的记录材料P的给送盘安装在基部20上或者记录装置1的外 部。给送辊28是具有圆形横截面的棒状体,且具有用于给送被设在记 录材料的堆积基准附近位置的记录材料的辊橡胶。给送辊28利用经由齿轮列传递的给送电机的驱动来驱动。该给送电机设在给送部2内且 还驱动清洁部。可动侧导件23设在压板21上以调整记录材料P的堆积位置。压
板21可绕与基部20连接的转轴枢转且经由压板弹簧212偏压向给送 辊28。分离片213设在压板21上的面向给送辊28的位置。分离片213 由摩擦系数高的材料构成,以防止被堆积在所堆积记录材料P的最顶 张附近的记录材料P被双张给送。利用压板凸轮使压板21能与给送 辊28接触或者离开该给送辊28。另外,用于将记录材料P分离成单张记录材料的分离辊241安装 在分离辊支架24上,且该分离辊支架24可绕为基部20设置的转轴转 动。通过利用分离辊弹簧偏压分离辊支架24,分离辊241被偏压向给 送辊28。分离辊241具有安装于其上的离合器弹簧,且当大于或等于 预定值的荷载被作用于该分离辊241时,其可相对于分离辊支架24 转动。利用分离辊释放轴和控制凸轮,使分离辊241能与给送辊28 接触或者离开该给送辊28。另外,用于使记录材料P返回原始堆积位置的返回杆22可转动 地安装在基部20上,且被弹簧沿释放方向偏压。通过利用控制凸轮克 服弹簧的偏压力转动返回杆22,记录材料P返回原始堆积位置。在通常待机过程中,利用压板凸轮从给送辊28释放压板21且利 用控制凸轮从给送辊28释放分离辊241。另外,返回杆22设在用于 使记录材料P返回原始堆积位置和用于封闭该记录材料P的给送口以 便在堆积记录材料P的过程中该记录材料P不进入传送部3内部的位 置。当开始给送过程时,利用给送电机的驱动,使分离辊241与给送 辊28接触。随后,返回杆22被释放,且使给送辊28与堆积在压板 21上的记录材料P接触。在由给送辊28给送的记录材料P中,仅利 用为基部20设置的初始分离部限定的预定数量记录材料P被发送至 形成于给送辊28与分离辊241之间的辊隙处。已给送的记录材料P 在形成于给送辊28与分离辊241之间的辊隙处分离成单张记录材料, 且仅顶张记录材料P被给送至传送部3。当记录材料P到达传送辊36和压紧辊37 (下述)时,分别利用 压板凸轮和控制凸轮释放压板21和分离辊241。另外,返回杆22利 用控制凸轮返回到初期位置。依据返回杆22的此运动,已到达形成在 给送辊28与分离辊241之间的辊隙的记录材料P返回到原始堆积位 置。传送部传送部3安装在由弯曲金属片形成的底盘11上。传送部3包括用 于传送记录材料P的传送辊36和纸张端部(PE)传感器。传送辊36 由表面涂覆以陶瓷微粒的金属轴形成,且通过在该轴两端的金属部分 处被轴承38接收而安装到底盘11上。拉簧设在传送辊36与轴承38 之间以偏压该传送辊36即以施加预定负载给该传送辊36。利用此负 载,能够使记录材料的传送稳定。利用传送辊36驱动的多个压紧辊37与该传送辊36接触。每个压 紧辊37利用压紧辊支架30保持且利用压紧辊弹簧压向与传送辊36 接触以产生记录材料P的传送力。压紧辊支架30的转轴轴颈安装在 与底盘ll连接的轴承内,且该压紧辊支架30绕此转轴转动。另外, 用于引导记录材料P的导纸挡板33和台板34设在传送辊3的入口处, 朝向该入口传送记录材料P。另外,用于把记录材料P的前端和后端 的检测结果传递给PE传感器的PE传感器杆31设置用于压紧辊支架 30。台板34被定位且安装在底盘11上。导纸挡板33与传送辊36啮 合。导纸挡板33可绕可滑动的轴承部转动,且在导纸挡板33与底盘 11接触时被定位。在上述构造中,给送至传送部3的记录材料P经由压紧辊支架30 和导纸挡板33引导,且被发送至由传送辊36和压紧辊37形成的传送 辊单元。此时,利用PE传感器杆31检测被传送来的记录材料P的前 端,并确定该记录材料P上的记录位置。另外,通过利用传送电机转 动传送辊单元,记录材料P被沿着台板34传送。台板34具有形成在 其表面上的肋(作为记录材料P的传送基准面)。这些肋控制记录材 料P与记录头7之间的距离,且同时与排纸部4 (后述)协作调整该 记录材料P的波动。 通过利用正时带把传送电机的驱动力传递给滑轮361来驱动传送 辊36,其中,该传送电机是DC电机,该滑轮361设在传送辊36的 轴上。另外,用于检测传送辊36的转动量的编码轮362设在该传送辊 36的轴上。间距为150至3001pi的标记形成在此编码轮362上。用于 读取编码轮362上的标记的编码传感器安装在与该编码轮362相邻的 底盘11上。另外,基于图像信息进行记录的记录头7沿记录材料被传送的方 向(传送方向)设在传送辊36的下游。依据示范实施例的记录头7 是喷墨式,且各种颜色的墨罐可更换地安装在该记录头7上。此记录 头7可利用加热器等给墨施加热量,且此热量使墨薄膜沸腾。由此, 依据在薄膜沸腾的作用下由气泡的生长或收缩导致的压力变化,记录 头7从其喷嘴喷出墨并在记录材料P上形成图像。滑架部滑架部5包括记录头7可安装于其内的滑架50。滑架50依据导 轴52和导轨111的引导往复运动以进行扫描,该导轴52沿着与记录 材料P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设置,该导轨111支持滑架50的后端且 维持记录头7与记录材料P之间的间隙。导轴52安装在底盘11上, 而导轨111与该底盘形成一体。另外,滑架50利用安装在底盘11上的滑架电机54经由正时带 541驱动。此正时带541利用惰轮542伸展和支持。正时带541经由 橡胶等构成的緩冲器与滑架50连接。此结构衰减滑架电机54等的振 动,并减小图像的不均匀性。用于检测滑架50位置的编码带561平行 于正时带541设置。间距为150至3001pi的标记形成在编码带561上。 另外,用于读取编码带561上的标记的编码传感器设在滑架50上。另夕卜,偏心凸轮521设在导轴52的两端,以当驱动力经由齿轮列 591传递至该偏心凸轮521时上下移动该导轴52。由此,即便记录材 料P的厚度不同,也能维持滑架50与该记录材料P之间的距离处于 最佳值。
当在上述构造中于记录材料P上形成图像时,利用传送辊单元传 送该记录材料P至用于成像的行位置(沿着记录材料P的传送方向的位置),且同时利用滑架电机54移动滑架50至用于成像的列位置(沿 着与记录材料P的传送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的位置)。利用此布置,记 录头7面向成像位置。接着,记录头7依据从电气基板9输出的信号 朝向记录材料P喷射墨以形成图像。排纸部排纸部4包括第一排纸辊40、第二排纸辊41、被偏压向该排纸辊 40和41以响应于该排纸辊的转动而转动的从动辊42、用于把传送辊 36的驱动传递给该排纸辊40和41的齿轮列等。第一排纸辊40和第二排纸辊41安装在台板34上。沿着记录材料 P的传送方向设在第一排纸辊40下游的第二排纸辊41包括金属轴和 多个安装在该金属轴上的橡胶部。沿着记录材料P的传送方向设在第 二排纸辊41上游的第一排纸辊40包括树脂轴和由安装在该树脂轴上 的弹性体构成的多个弹性体。传送辊36的驱动首先经由空转齿轮传递 给第二排纸辊41。然后,第二排纸辊41的驱动经由空转齿轮传递给 第一排纸辊40。从动辊42由周围具有凸部的SUS板和与该板形成一体的树脂部 形成。从动辊42安装在从动辊支架43上,且利用由棒状盘簧形成的 从动辊弹簧压向与排纸辊40和41接触。从动辊42可分为设在与第一 排纸辊40的弹性体和第二排纸辊41的橡胶部对应的位置且主要用于 生成记录材料P的传送力的那些从动辊42,和设在不是该弹性体和橡 胶部所处的位置且主要用于防止该记录材料P在记录过程中浮起的那 些从动辊42。利用上述构造,图像在滑架部5内形成于其上的记录材料P在夹 在排纸辊40和41与从动辊42之间的同时被传送,且排出至排纸盘。接着,将参照图3A至7说明用于校正记录材料P的传送量的构 造,此构造是本发明的特征。
图3A和3B分别是表示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传送辊之前和之后的 状态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用于校正记录材料的传送量的操作的流程 图。图5和6是用于校正传送量的测试图案。现在将参照图4所示的流程图说明用于校正记录材料P的传送量 的操作。首先,把记录材料P放置在给送部2内。由给送部2给送的 记录材料P被发送至形成在传送辊36与压紧辊37之间的辊隙处。此 时,通过利用PE传感器杆31检测记录材料的前端,确定该记录材料 P上的记录位置。记录材料P在台板34上被传送,且该记录材料P 的前端被夹在第一排纸辊40与从动辊42之间。当记录材料P被传送 辊单元和由第一排纸辊40和从动辊42形成的排纸辊单元夹住时,在 该记录材料P上打印第一校正图案群(图5和6中所示的图案a至e) (步骤Sl )。也可在记录材料P的前端被夹在第一排纸辊40与从动辊 42之间前打印图案群。然而,在示意实施例中,在记录材料P的前端 被排纸辊单元夹住后打印图案组,因为可以稳定该记录材料的运动。 用于第一校正图案群的校正值每32线栅(1200dpi单位)变化2/115200 英寸,32线栅是基本给送量。也就是说,当以128线栅(目标给送量 2.7093mm)打印图案a至e时,校正值变化cx = 4 x 25.4 x 2/115200 1.8jim。利用以下传送量打印图案a至e。图案a = 2.7093-0.0035 = 2.7058mm图案b = 2.7093-0.0018 = 2.7075mm图案c = 2.7093+0 = 2.7093mm图案d = 2.7093+0.0018 = 2.7111mm图案e = 2.7093+0.0035 = 2.7128mm校正值不限于以上所述的,而是可为每个装置确定校正值。由于 在图5中这些图案沿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对齐,所以传送辊36的偏心 会影响这些图案。然而,由于在依据示范实施例的记录装置中偏心(偏 移)的公差相对于传送辊36的外径的公差小,所以影响不大。当要求 更高的传送精度且需要考虑偏心的影响时,这些图案可如图6所示沿 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对齐。在此情况中,首先打印图案a,然后反向转动传送辊36。接着,打印图案b,然后再次反向转动传送辊36。按 照相同方式,还打印图案c至e。由于可在传送辊36外轮廓上的基本 相同位置打印沿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对齐的这些图案,所以能够消除 该传送辊36的偏心的影响。接着,传送记录材料P直至该记录材料P的后端完全离开传送辊 单元。然后,当记录材料P仅被排纸辊单元夹住时打印笫二校正图案 群(图5和6中所示的图案f至j)(步骤S2)。用于第二校正图案群 的校正值每32线栅(1200dpi单位)变化2/115200英寸,32线栅是 基本给送量。也就是说,当以128线栅(目标给送量2.7093mm)打 印图案f至j时,校正值变化P =4 x 25.4 x2/115200 1.8jim。利用以 下传送量打印图案f至j。图案f = 2.7093-0.0035 = 2.7058mm图案g = 2.7093-0.0018 = 2.7075mm图案h = 2.7093+0 = 2.7093mm图案i = 2.7093+0.0018 = 2.7111mm图案j = 2.7093+0.0035 = 2.7128mm校正值不限于以上所述的,而是可为每个装置确定校正值。如以 下利用第一校正图案群所述的,这些图案沿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对齐。在打印第一和第二校正图案群后,从打印于被排出的记录材料P 上的图案a至e和图案f至j中选择具有较少条紋的图案(步骤S3和 S4)。换句话说,确定在利用传送辊单元和排纸辊单元传送的记录材料 P的区域内的校正值A和仅利用排纸辊单元传送的该记录材料P的区 域内的校正值B (步骤S5和S6)。在示范实施例中,用户利用视觉从 打印于记录材料P上的校正图案中选择最佳图案。图案的选择不限于 此方法。例如,可给滑架提供用于光学读取图案的读取传感器,以便 基于该图案的密度变化来选择最佳图案。按照此方式,确定在利用传送辊单元和排纸辊单元传送的记录材 料P的区域内的校正值A和仅利用排纸辊单元传送的该记录材料P的 区域内的校正值B。接着,将说明一种利用这两校正值确定当记录材
料的后端离开传送辊单元时的校正值。在最近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当记录材料的后端离开传送辊单元时 对该记录材料的一区域执行特殊的处理(以下称为"反转处理")。首 先,将说明反转处理。当在通常的换行操作过程中记录材料的后端离 开传送辊单元时,不能确定该记录材料的后端在该换行操作中的何处 离开传送辊单元。换句话说,当位于传送辊单元附近的记录材料的后 端经由一次换行操作完全通过该传送辊单元时,由于该记录材料在换 行后不位于传送辊单元内,所以不发生任何问题。当位于传送辊单元 附近的记录材料的后端在一次换行操作后仍然位于由该传送辊单元形 成的辊隙附近时,该传送辊单元的位置不能稳定且可被记录材料转动。 因此,执行反转处理以稳定记录材料P的运动且提高记录精度。图7表示反转处理。图7中,记录头7在记录材料P被从右至左 传送的同时于该记录材料P上进行记录。记录材料的后端与PE传感 器杆31分离。当PE传感器杆31转动时,该PE传感器杆31的一端 的位置改变,且该PE传感器杆31阻挡光线进入PE传感器。由此, 可精确地检测记录材料P的后端的位置。另外,记录材料的后端与由 传送辊单元形成的辊隙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由PE传感器杆31与 传送辊单元之间的距离确定,该距离由机械结构确定。这里,点P2 限定在与由传送辊单元形成的辊隙相隔距离X的位置。当预计下次换 行后记录材料P的后端位于靠近由传送辊单元形成的辊隙的点P2的 一侧(沿传送方向的点P2的下游)时,增大下次换行量以使该记录 材料的后端可靠地位于由该传送辊单元形成的辊隙的下游。由此,换 行后,记录材料的后端不会停止在由传送辊单元形成的辊隙内。在现有产品里,此换行过程中的预定校正值被保留在主体内。然 而,当需要更高的图像质量水平时,由在此反转处理过程中换行量的 变化导致的白条紋和黑条紋就成为问题。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方面, 可消除此白条紋和黑条紋。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由校正值A和校正值B的平均值确定 反转处理过程中每个装置的校正值C。在示范实施例里,反转处理过
程中的换行(line feed)量被设定为128线栅(1200dpi单元,2.7093mm)。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这里,从记录在利用传送辊单元和排纸辊单元传送的记录材料的区域内的图案中选择图案a且校正值A被确定为-2a。另一方面,从记录在仅利用排纸辊单元传送的记录材料的区域内的图案中选择图案g且校正值B被确定为-p。在此情况下,每单位换行量的校正值C通过确定校正值A和校正值B的平均值来计算,且被确定为(-2a画卩)/2 - (-3.5 1.8 ) /2 =画2.65拜(反转处理过程中记录材料被给送128线栅)。当计算结果不能被校正值的分解能(resolution)除尽时,可依据分解能修正校正值C。在一种示范实施例中,简单地由校正值A和校正值B的平均值确定校正值C。然而,关系式也可由试验等导出,或者由传送辊单元和排纸辊单元施加给记录材料的夹持压力导出。另外,可由这样两个长度的比来确定校正值C,前一长度是在反转处理里的换行过程中利用传送辊单元和排纸辊单元传送的记录材料的区域的长度(换行前辊隙与后端之间的距离),后一长度是在反转处理里的换行过程中仅利用排纸辊单元传送的记录材料的区域的长度(换行后辊隙与后端之间的距离)。另外,可依据记录材料的种类、尺寸或记录质量来改变校正值。在一种示范实施例中,利用实际传送的记录材料来确定校正值A,B和C。然而,可仅利用实际传送的参照记录材料来确定校正值,并利用关系式确定用于除参照记录材料以外的记录材料的不同种类、尺寸和记录质量的其它校正值。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示范实施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记录装置, 其可计算当记录材料的后端离开传送辊时的校正值且可利用该校正值高质量地记录。尽管已参照示范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的是,本 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范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与最宽解 释一致以涵盖所有修改、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记录装置,包括传送辊,被构造用以传送记录材料,且沿所述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设在用于在所述记录材料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的上游;排纸辊,被构造用以传送所述记录材料,且沿所述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设在所述记录头的下游,其中,所述记录装置能够在所述记录材料被所述排纸辊啮住且不被所述传送辊啮住的同时利用所述记录头在所述记录材料的一区域上记录;以及控制单元,被构造用以利用第一校正值和第二校正值计算当所述记录材料的后端与所述传送辊分离时用于所述记录材料的传送量的第三校正值,所述第一校正值与利用所述传送辊和所述排纸辊传送的所述记录材料的一区域相关,所述第二校正值与仅利用所述排纸辊传送的所述记录材料的一区域相关。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校正 值用于确定当记录材料被所述传送辊和所述排纸辊两者啮住时要使用 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量。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校正 值用于确定当记录材料被所述排纸辊啮住且不被所述传送辊啮住时要 使用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量。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在记录材 料上打印多个图案且检测所打印的图案来确定所述第 一校正值,每个 所述图案与不同的校正值相关。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记录材 料被所述传送辊和所述排纸辊两者啮住时,在所述记录材料上打印所 述多个图案。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在记录材 料上打印多个图案且检测所打印的图案来确定所述第二校正值,每个 所述图案与不同的校正值相关。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记录材 料被所述排纸辊啮住且不被所述传送辊啮住时,在所述记录材料上打 印所述多个图案。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案沿所 述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对齐。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案沿所 述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对齐。
10.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案沿 所述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对齐。
11.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案沿 所述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对齐。
12.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用户利用视 觉从所述多个图案中选择图案以确定所述第一校正值。
13.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用户利用视 觉从所述多个图案中选择图案以确定所述第二校正值。
14.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利用读 取传感器读取所述多个图案并从所述多个图案中选择图案来确定所述 第一校正值。
15.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利用读 取传感器读取所述多个图案并从所述多个图案中选择图案来确定所述 第二校正值。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校 正值是所述第 一校正值和所述第二校正值的平均值。
1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当所述记 录材料的所述后端与所述传送辊分离时的换行过程中,由利用所述传 送辊和所述排纸辊传送的所述记录材料的区域的长度与仅利用所述排 纸辊传送的所述记录材料的区域的长度的比确定所述第三校正值。
18. —种用于校正记录装置中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量的方法,所述 记录装置包括被构造用以传送记录材料且沿所述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 设在用于在所述记录材料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的上游的传送辊和被构 造用以传送所述记录材料且沿所述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设在所述记录 头的下游的排纸辊,所述记录装置能够在所述记录材料被所述排纸辊 啮住且不被所述传送辊啮住的同时利用所述记录头在所述记录材料的一区域上记录,所述方法包括当所述记录材料被所述传送辊和所述排纸辊两者啮住时在所述记 录材料的一区域上打印第一图案群,每个图案具有各自的校正值;当所述记录材料被所述排纸辊啮住且不被所述传送辊啮住时在所 述记录材料的一区域上打印第二图案群,每个图案具有各自的校正值;通过从所述第一图案群中选择图案来确定第一校正值,所述第一 校正值用于确定当所述记录材料被所述传送辊和所述排纸辊两者啮住 时要使用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量;通过从所述第二图案群中选择图案来确定第二校正值,所述第二 校正值用于确定当所述记录材料被所述排纸辊啮住且不被所述传送辊 啮住时要使用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量;以及利用所述第 一校正值和所述第二校正值确定第三校正值,所述第 三校正值用于确定当所述记录材料的后端与所述传送辊分离时的传送
全文摘要
一种记录装置,其利用第一校正值和第二校正值计算第三校正值,该第一校正值用于在由传送辊和排纸辊传送的记录材料的区域内的传送量,该第二校正值用于在仅由排纸辊传送的记录材料的区域内的传送量,以及该第三校正值用于当记录材料的后端与传送辊分离时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量。
文档编号B41J11/42GK101130313SQ200710142
公开日2008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22日
发明者岩仓广弥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