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收容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39694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液体收容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液体收容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等。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已知有喷墨打印机。在喷墨打印机中,可以通过将作为液体一例的墨水从喷射头中喷出到印刷用纸等印刷媒介上,从而对印刷媒介进行印刷。在这样的喷墨打印机中,以往,已知有将贮留于作为液体收容容器的一例的墨水罐(tank)中的墨水供给至喷射头的结构。在该墨水罐中设有墨水注入口。使用者可以从墨水注入口将墨水补充到墨水罐中。在这样的墨水罐中,以往,已知有通过连通部使收容有墨水的液体收容室和导入有大气的空气收容室互相连通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204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墨水罐中,例如,即使液体收容室内的墨水通过连通部流出至空气收容室侧,也能使流出至空气收容室侧的墨水贮留于空气收容室内。因此,在该墨水罐中,容易防止液体收容室内的墨水通过大气开放口漏出至墨水罐外。伴随着由于喷墨打印机的使用而产生的墨水的消耗,贮留的墨水从空气收容室回到液体收容室中。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墨水罐中,连通液体收容室和空气收容室的连通部呈细长流路状。因此,在该墨水罐中,与连通部的横截面积相比空气收容室的横截面积更大。与连通部的横截面积相比,空气收容室的横截面积越大,不回到液体收容室而残留在空气收容室内的墨水量就越多。作为主要原因,列举了例如在液体收容室内的墨水中,离连通部越远的墨水越难到达连通部。残留于空气收容室的墨水不会供于印刷。即,残留于空气收容室的墨水会被浪费。根据上述内容可得,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以往的液体收容容器存在难以减少液体浪费的问题。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至少一部分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可通过以下方式或适用例来实现。[适用例1]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收容容器具有:液体收容部,所述液体收容部能够收容液体;液体注入部,所述液体注入部能够将所述液体注入所述液体收容部;大气室,所述大气室与大气连通;大气导入部,所述大气导入部与所述大气室连通,并能够将所述大气导入所述大气室;连通路,所述连通路使所述液体收容部和所述大气室连通;液体注入部,所述液体注入部被定义为将所述液体注入部与所述液体收容部交叉的交叉部;以及贮留部,在使上述液体注入口在与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朝向上方的姿势中,所述贮留部设在从所述连通路的所述大气室侧朝向上述液体收容部侧的路径中从上方朝向下方的路径上,而且能够贮留上述液体。在该适用例的液体收容容器中,在从液体注入口导入液体收容部的液体从液体收容部流入连通路内的情形下,流入了连通路内的液体在到达大气室之前会先到达贮留部。贮留部设于在从连通路的大气室侧朝向收容部侧的路径中从上方朝向下方的路径上。因此,从液体收容部流向贮留部的液体在连通路中从下方流向上方。由此,到达贮留部的液体的液位从贮留部的下方向上方上升。即,到达贮留部的液体从贮留部的下方向上方蓄积。例如,在贮留部设于从下方朝向上方的路径上的情形下,液体从贮留部更上方流向贮留部。此时,有时会有从上方流向下方的液体乘势通过了贮留部而不到达贮留部的内部,或到达贮留部内的液体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从贮留部中流出的状况。如果发生了这样的状况,就无法充分地利用贮留部的容量。针对这样的情形,在本适用例中,由于到达贮留部的液体从贮留部的下方向上方蓄积,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贮留部的容量。在贮留部内,由于液体聚集于贮留部的下部侧,因此贮留部内的液体容易从贮留部向下方,即向液体收容部侧回到连通路中。由此,容易降低残留于贮留部内的液体的量,因此容易减少液体的浪费。[适用例2]上述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姿势下,上述大气室位于较上述液体收容部更上方的位置,上述连通路的一部分位于较上述大气室更上方的位置。在该适用例中,大气室位于较液体收容部更上方的位置,连通路的一部分位于较大气室更上方的位置,因此从液体收容部流入连通路内的液体由于重力的作用难以上升至大气室上方。因此,从液体收容部流入连通路内的液体难以到达大气室。其结果是容易防止从液体收容部流入连通路内的液体从液体收容容器中漏出。[适用例3]上述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连通路包含第1部分和第2部分,在上述姿势中,上述第1部分和上述第2部分位于在水平方向上隔着上述大气室而相反的两侧。在该适用例中,利用大气室周边的空间,并以包围大气室周围的方式形成连通路,由此可以加长连通路的路径。[适用例4]上述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贮留部具有比上述大气室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更小,并且,比上述连通路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更大的横截面积。在该适用例中,由于贮留部具有比大气室的横截面积更小的横截面积,因此从贮留部的内壁到连通路的水平方向上的距离比从大气室的内壁到连通路的水平方向上的距离更短。因此,贮留部内的液体比流入了大气室内的液体更容易到达连通路。即,贮留部内的液体比流入了大气室内的液体更容易回到液体收容部侧。由此,可以使残留于贮留部内的液体的量降低至比残留于大气室内的液体的量更低。其结果是,在贮留部可捕捉的量的液体从液体收容部流出至大气室侧的情形下,可以降低残留于贮留部的液体的量,因此可以减少液体的浪费。[适用例5]上述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姿势下,上述贮留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上述液体注入口更上方的位置。在该适用例中,即使将液体满满注入至液体注入口为止,液体也难以上升至较液体注入口更高的位置,因此容易防止贮留部被液体充满。[适用例6]上述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拥有槽的盒体部件;以及薄片部件,所述薄片部件通过覆盖上述槽从而塞住上述槽,从上述连通路的上方朝向下方的上述路径中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槽和上述薄片部件所围成的空间构成,上述贮留部通过使上述槽的一部分的深度形成为较上述槽的其他部分的深度更深而构成。在该适用例中,液体收容容器包含盒体部件和薄片部件。通过以薄片部件塞住盒体部件的槽而构成连通路的至少一部分。而且,通过使槽的一部的深度形成为较槽的其他部分的深度更深而构成贮留部。根据该结构,通过加深槽的深度,可以使贮留部的横截面积比连通部的横截面积更大。[适用例7]上述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姿势下,上述槽中与上述贮留部对应的部位的下部侧较上部侧更浅。在该适用例中,在使液体注入口在与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朝向上方的姿势下,与贮留部对应的槽的部位的下部侧较上部侧更浅。由于重力朝贮留部的下部侧作用,因此蓄积于贮留部的液体容易从贮留部的下部侧回到连通部。此时,在该液体收容容器中,与贮留部对应的槽的部位的下部侧较上部侧更浅,因此比起在贮留部的上部侧,在下部侧中贮留部内的液体更容易接近与连通部对应的槽的部位。因此,随着从贮留部的上部侧到下部侧,容易将贮留部内的液体引导至连通部。其结果是,蓄积于贮留部的液体容易回到连通部。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残留于贮留部的液体的量,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液体的浪费。[适用例8]上述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盒体部件上设有向上述盒体部件的与上述薄片部件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凹状的凹部,上述薄片部件通过覆盖上述凹部而塞住上述凹部,上述液体收容部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凹部和上述薄片部件所围成的空间构成,在上述凹部内设有向上述薄片部件侧形成凸状的肋状部。在该适用例中,通过以薄片部件塞住盒体部件的凹部而构成收容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凹部内设有向薄片部件侧形成凸状的肋状部。根据该结构,利用肋状部容易限制在薄片部件朝向凹部内变形时薄片部件的变形。[适用例9]上述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薄片部件接合于上述肋状部。在该适用例中,薄片部件接合于肋状部,因此容易限制薄片部件朝与盒体部件侧相反一侧的变形。[适用例10]上述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具有隔着上述肋状部相对的2个内壁,上述2个内壁中的一个内壁与上述肋状部的间隔与上述2个内壁中另一个内壁与上述肋状部的间隔相等。在该适用例中,容易将薄片部件在一个内壁与肋状部之间的变形和在另一个内壁与肋状部之间的变形限制在同等范围内。[适用例11]上述液体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具有相对的2个内壁,在上述凹部内设有沿与上述2个内壁相对的方向排列的多个上述肋状部,上述2个内壁中的一个内壁与在上述方向上与上述的一个内壁相邻的上述肋状部的间隔和,上述2个内壁中的另一个内壁与在上述方向上与上述的另一个内壁相邻的上述肋状部的间隔和,在上述方向上相邻的2个上述肋状部的间隔互相相等。在该适用例中,容易将薄片部件在一个内壁和与该内壁相邻的肋状部之间的变形、在另一个内壁和与该内壁相邻的肋状部之间的变形、以及在相邻的2个肋状部之间的变形限制在同等范围内。[适用例12]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盒体;机构单元,所述机构单元被上述第1盒体覆盖,作为能够实行印刷动作的机构部分;第2盒体,所述第2盒体与上述第1盒体结合;以及多个上述液体收容容器,上述多个液体收容容器被上述第2盒体覆盖,以能够通过供给管将上述液体供给至上述机构单元的印刷部的方式配置。在该适用例的液体喷射装置中,由于可以将多个液体收容容器配置于同一个第2盒体内,因此可以降低多个液体收容容器中液体残留量的差异。其结果是,即使在使用多个液体收容容器的情形下,对所有的液体收容容器而言,都能带来减少液体浪费的效果。[适用例13]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盒体;机构单元,所述机构单元被上述盒体覆盖,作为能够实行印刷动作的机构部分;以及多个上述液体收容容器,上述多个液体收容容器被上述盒体覆盖,以能够通过供给管将上述液体供给至上述机构单元的印刷部的方式配置。在该适用例的液体喷射装置中,由于可以将多个液体收容容器配置于同一个盒体内,因此可以降低多个液体收容容器中液体残留量的差异。其结果是,即使在使用多个液体收容容器的情形下,对所有的液体收容容器而言,都能带来减少液体浪费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立体图。图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机构单元的立体图。图4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墨水罐的分解立体图。图5为从薄片部件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中的墨水罐时的侧面图。图6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盒体的立体图。图7为以XZ平面横截本实施方式中的墨水注入部、供给口以及大气连通口时的截面图。图8为从薄片部件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中的墨水罐时的侧面图。图9为从薄片部件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中的墨水罐时的侧面图。图10为以YZ平面横截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缓冲室时的截面图。图11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缓冲室的其他例子的截面图。图12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墨水罐的分解立体图。图13为从薄片部件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中的墨水罐时的侧面图。图14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盒体的立体图。图15为从薄片部件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中的墨水罐时的侧面图。图16为图15中的A部的放大图。图17为从薄片部件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中的墨水罐时的侧面图。图18为从薄片部件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中的墨水罐时的侧面图。图19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复合机的立体图。图20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复合机的立体图。图2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立体图。图2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机构单元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作为液体喷射装置一例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为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为了使各自的结构达到可认识程度的大小,结构或部件的比例尺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具有第1盒体3和墨水罐单元5。打印机1通过作为液体一例的墨水而可以在印刷用纸等印刷媒介P上进行印刷。墨水罐单元5具有作为盒体部件一例的第2盒体7和多个(2个以上)的墨水罐9。第1盒体3和第2盒体7等构成打印机1的外壳。另外,在图1中附有相互正交的坐标轴XYZ轴。在此以后的示意图中也根据需要附有XYZ轴。在XYZ轴的各轴中,箭头的朝向表示+方向(正方向),与箭头的朝向相反的朝向表示-方向(负方向)。在打印机1被使用的状态下,打印机1配置于通过X轴方向和Y轴方向规定的水平平面。在打印机1的使用状态下,Z轴方向为与水平平面正交的方向,-Z轴方向为铅直朝下的方向。在第1盒体3中收容有打印机1的机构单元10(图3)。机构单元10为在打印机1中实行印刷动作的机构部分。关于机构单元10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中陈述。如图1所示,多个墨水罐9被收容于第2盒体7内,并各自收容有供于印刷的墨水。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4个墨水罐9。在4个墨水罐9中每个墨水罐9中墨水的种类都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墨水的种类采用了黑色、黄色、洋红、青色4种。而且,收容黑色墨水的墨水罐9、收容黄色墨水的墨水罐9、收容洋红墨水的墨水罐9和收容青色墨水的墨水罐9各设有1个。在打印机1中,多个墨水罐9设于第1盒体3的外侧。因此,在打印机1中,多个墨水罐9没有内置于覆盖机构单元10的第1盒体3中。而且,在打印机1中设有排纸部11。在打印机1中,印刷媒介P从排纸部11中排出。在打印机1中,以设有排纸部11的面为正面13。并且,打印机1在与正面13交叉的上表面15上具有操作面板17。操作面板17上设有电源按钮18A和其他的操作按钮18B等。在第1盒体3中,墨水罐单元5设于与正面13和上表面15交叉的侧部19。第2盒体7设有窗口部21。在第2盒体7中,窗口部21设于与正面23和上表面25交叉的侧部27上。窗口部21具有透光性。而且,在与窗口部21重合的位置上设有上述4个墨水罐9。因此,使用打印机1的操作者可以透过窗口部21辨认4个墨水罐9。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各墨水罐9的窗口部21相对的部位具有透光性。从各墨水罐9的具有透光性的部位可以确认墨水罐9内的墨水。因此,操作者通过透过窗口部21确认4个墨水罐9,从而可以确认各墨水罐9中的墨水量。在各墨水罐9中,与窗口部21相对的部位设有表示墨水量上限的上限标记28和表示墨水量下限的下限标记29。操作者可以上限标记28及下限标记29为记号而掌握各墨水罐9中的墨水量。另外,第1盒体3与第2盒体7互相分开地构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2盒体7可从第1盒体3上分离。第2盒体7通过安装螺钉31而结合于第1盒体3上。此外,如图2所示,第2盒体7覆盖4个(2个以上)墨水罐9的至少一部分,例如正面、上表面、侧面。如表示机构单元10的立体图的图3所示,打印机1具有印刷部41和供给管43。印刷部41具有托架45、印刷头47和4个中继单元49。印刷头47和4个中继单元49搭载于托架45。供给管43具有可挠性,被设于墨水罐9和中继单元49之间。墨水罐9内的墨水通过供给管43被输送至中继单元49。中继单元49将通过供给管43从墨水罐9供给而来的墨水转送到印刷头47。印刷头47将供给来的墨水以墨水滴的方式喷出。而且,打印机1具有媒介输送机构(未图示)和印刷头输送机构(未图示)。媒介输送机构以来自未图示的发动机的动力驱动输送辊51,从而沿Y轴方向输送印刷媒介P。印刷头输送机构将来自发动机53的动力通过同步齿形带55传递至托架45,从而沿X轴方向输送托架45。印刷头47搭载于托架45。因此,可以利用印刷头输送机构通过托架45在X轴方向上输送印刷头47。另外,印刷头47以与印刷媒介P相对的状态被托架45支承。一边利用媒介输送机构及印刷头输送机构改变印刷头47相对印刷媒介P的相对位置,一边通过从印刷头47喷出墨水而对印刷媒介P进行印刷。对关于墨水罐9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下文中,为了在每个实施方式中识别墨水罐9,在每个实施方式中墨水罐9的符号上附注不同的字母。(第1实施方式)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墨水罐9A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墨水罐9A具有作为墨水罐本体一例的盒体61和薄片部件63。盒体61例如由尼龙或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而且,薄片部件63利用合成树脂(例如尼龙或聚丙烯等)而形成膜状,并且具有可挠性。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部件63具有透光性。墨水罐9A具有接合了盒体61和薄片部件63的结构。盒体61上设有接合部64。在图4中,为了能简单易懂地表示结构,对接合部64画了影线。薄片部件63接合于盒体61的接合部64。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熔敷接合盒体61和薄片部件63。如图5所示,墨水罐9A具有收容部65和连通部67。连通部67具有第1大气室68、第2大气室69、第1连通路71、第3大气室72、第2连通路73、第1缓冲室74和第2缓冲室75。在墨水罐9A中,墨水收容于收容部65内。另外,图5中表示了从薄片部件63侧观察墨水罐9A时的状态,并隔着薄片部件63在图中表示出了盒体61。收容部65、第1大气室68、第2大气室69、第1连通路71、第3大气室72和第2连通路73被接合部64相互分隔。第1缓冲室74和第2缓冲室75分别设于第2连通路73内。盒体61具有第1壁81、第2壁82、第3壁83、第4壁84、第5壁85、第6壁86、第7壁87和第8壁88。第1大气室68、第2大气室69、第1连通路71和第3大气室72配置于第5壁85的与收容部65侧相反的一侧。在从薄片部件63侧平视第1壁81时,收容部65被第2壁82、第3壁83、第4壁84和第5壁85包围。此外,在从薄片部件63侧平视第1壁81时,第1大气室68、第2大气室69、第1连通路71、第3大气室72被第5壁85、第6壁86、第7壁87和第8壁88包围。另外,收容部65的第1壁81与第1大气室68、第2大气室69以及第3大气室72的第1壁81互为同一壁。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部65、第1大气室68、第2大气室69和第3大气室72相互共有第1壁81。如图6所示,第2壁82、第3壁83、第4壁84以及第5壁85分别与第1壁81交叉。第2壁82和第3壁83设于在X轴方向上隔着第1壁81相互相对的位置。第4壁84和第5壁85设于在Z轴方向上隔着第1壁81相互相对的位置。第2壁82与第4壁84以及第5壁85分别交叉。第3壁83也与第4壁84以及第5壁85分别交叉。第2壁82、第3壁83、第4壁84和第5壁85从第1壁81向+Y轴方向突出。由此,以第1壁81为主壁,利用从主壁向+Y轴方向延伸的第2壁82、第3壁83、第4壁84和第5壁85构成凹部91。凹部91以朝-Y轴方向形成凹状的朝向而构成。凹部91朝向+Y轴方向,即朝向薄片部件63(图4)侧开口。换言之,凹部91以向-Y轴方向,即向与薄片部件63(图4)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凹状的朝向而设置。而且,一旦薄片部件63接合于盒体61,则凹部91被薄片部件63塞住而构成收容部65。另外,第1壁81~第8壁88各自并不限定为平坦的壁,也可为包含凹凸的壁。如图5所示,第6壁86从第5壁85向第5壁85的与第4壁84侧相反的一侧、即向第5壁85的+Z轴方向侧突出。第7壁87从第5壁85向第5壁85的与第4壁84侧相反的一侧、即向第5壁85的+Z轴方向侧突出。第6壁86和第7壁87设于在X轴方向上隔着第1大气室68、第2大气室69、第1连通路71和第3大气室72而相互相对的位置。第8壁88设于在Z轴方向上与第5壁85隔着第1大气室68、第2大气室69、第1连通路71和第3大气室72相对的位置。第6壁86与第5壁85以及第8壁88分别交叉。第7壁87也与第5壁85以及第8壁88分别交叉。在第5壁85和第8壁88之间设有在Z轴方向上分隔第1大气室68和第2大气室69的第9壁93。此外,在第6壁86和第7壁87之间设有第10壁94和第11壁95。在第1大气室68以及第2大气室69和第3大气室72之间在X轴方向上被第10壁94以及第11壁95隔开。第10壁94设于第6壁86的靠第7壁87一侧,与第6壁86相对。第11壁95设于第7壁87的靠第6壁86一侧,与第7壁87相对。另外,第11壁95设于第10壁94的靠第7壁87一侧。如图6所示,第6壁86、第7壁87、第8壁88、第9壁93、第10壁94和第11壁95分别从第1壁81向+Y轴方向突出。利用从第1壁81向+Y轴方向延伸的第6壁86、第9壁93、第10壁94和第8壁88而构成凹部97。而且,利用从第1壁81向+Y轴方向延伸的第6壁86、第5壁85、第10壁94和第9壁93构成凹部98。此外,利用从第1壁81向+Y轴方向延伸的第5壁85、第7壁87、第8壁88和第11壁95构成凹部99。凹部97、凹部98以及凹部99分别向+Y轴方向,即向薄片部件63(图4)侧开口。换言之,凹部97、凹部98以及凹部99分别以向-Y轴方向,即向与薄片部件63(图4)侧相反一侧形成凹状的朝向而设置。而且,一旦薄片部件63接合于盒体61,则凹部97被薄片部件63塞住,从而构成第1大气室68。同样地,一旦薄片部件63接合于盒体61,则凹部98被薄片部件63塞住,从而构成第2大气室69,凹部99被薄片部件63塞住,从而构成第3大气室72。另外,第2壁82~第8壁88、第9壁93~第11壁95从第1壁81的突出量设定为相互相同。第2壁82和第6壁86在X轴方向上具有断层差。第2壁82位于第6壁86的靠第3壁83一侧,即第6壁86的-X轴方向侧。而且,第3壁83和第7壁87在X轴方向上具有断层差。第7壁87位于第3壁83的靠第2壁82一侧,即第3壁83的+X轴方向侧。而且,在从薄片部件63侧平视第1壁81的状态下,在第3壁83和第7壁87之间设有墨水注入部101。墨水注入部101设于第5壁85上。如图5所示,第1连通路71设于第10壁94和第11壁95之间,连通第2大气室69和第3大气室72。第2连通路73设于收容部65、第1大气室68、第2大气室69、第1连通路71以及第3大气室72的外侧。第2连通路73连通第3大气室72和收容部65。第9壁93上设有连通口102。第1大气室68和第2大气室69通过连通口102连通。第2大气室69通过连通口103与第1连通路71相通。而且,第3大气室72通过连通口104与第1连通路71相通。第1连通路71为蜿蜒状。第2大气室69通过第1连通路71蜿蜒通至第3大气室72。如图6所示,盒体61设有伸出部105。第2连通路73设于伸出部105。在第5壁85中第7壁87的-X轴方向侧的区域中,伸出部105具有沿凹部91的开口边缘从第5壁85向+Z轴方向侧伸出的部位105A。部位105A也在第7壁87中沿凹部99的开口边缘从第7壁87向-X轴方向侧伸出。而且,伸出部105具有从第8壁88向+Z轴方向侧伸出的部位105B。而且,伸出部105具有在第6壁86中沿凹部97及凹部98的开口边缘从第6壁86向+X轴方向侧伸出的部位105C。而且,伸出部105具有在第2壁82中沿凹部91的开口边缘从第2壁82向+X轴方向侧伸出的部位105D。第2连通路73以设于伸出部105上的向与薄片部件63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凹状的槽117的方式构成。在此,凹部91内设有凹部109。凹部109以向第4壁84的与第5壁85侧相反的一侧、即向第4壁84的-Z轴方向侧形成凹状的朝向而设置。而且,在凹部109中,在与第3壁83和第2壁82相对的壁111上设有供给口113。因此,在平视第1壁81的状态下,供给口113设于第3壁83和第2壁82之间。墨水注入部101和供给口113分别连通了盒体61的外侧和凹部91的内侧。另外,供给口113从壁111沿X轴方向向第2壁82侧突出。而且,第8壁88上设有大气连通口115。大气连通口115从第8壁88向第8壁88的与第5壁85侧相反的一侧、即第8壁88的+Z轴方向侧突出。在平视第8壁88时、即于XY平面平视第8壁88时,大气连通口115设于与凹部97重合的位置。大气连通口115连通了盒体61的外侧和凹部97的内侧。大气连通口115为用于将盒体61外侧的大气导入至凹部97的内侧的大气通路。另外,在盒体61中,接合部64沿凹部91、凹部97、凹部98、凹部99、凹部109、第1连通路71以及第2连通路73各自的轮廓设置。如图4所示,薄片部件63沿Y轴方向隔着第2壁82~第8壁88与第1壁81相对。经平视可得薄片部件63具有覆盖凹部91、凹部97、凹部98、凹部99、凹部109以及伸出部105的大小。薄片部件63在与第1壁81之间具有空隙的状态下,被熔敷于接合部64。由此,凹部91、凹部97、凹部98、凹部99、凹部109、第1连通路71以及第2连通路73被薄片部件63密封。因此,可将薄片部件63看做是盒体61的蓋子。如图5所示,第2连通路73具有连通口106和连通口107。连通口106为向第3大气室72的内侧开口的开口部。连通口107为向收容部65的内侧开口的开口部。第3大气室72从连通口106通过第2连通路73并经由连通口107而与收容部65相通。根据上述内容,收容部65通过第2连通路73、第3大气室72、第1连通路71、第2大气室69、第1大气室68以及大气连通口115而与墨水罐9A的外部相通。即,连通部67连通了大气连通口115和收容部65之间。从大气连通口115流入第1大气室68内的大气通过连通口102流入第2大气室69。流入第2大气室69的大气通过第1连通路71流入第3大气室72。而且,流入第3大气室72的大气通过第2连通路73流入收容部65内。墨水注入部101设于第5壁85上。如图6所示,墨水注入部101设于由第7壁87、伸出部105、第3壁83和第1壁81围成的凹部121内。如上所述,伸出部105向第5壁85的靠第8壁88一侧突出。而且,第7壁87也向第5壁85的靠第8壁88一侧突出。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壁81及第3壁83也分别向第5壁85的第8壁88侧突出。而且,伸出部105与第7壁87及第3壁83双方都交叉。而且,第1壁81与第3壁83及第7壁87双方都交叉。因此,第5壁85中第7壁87的靠第3壁83一侧的区域形成由第7壁87、伸出部105、第3壁83和第1壁81围成的凹部121。凹部121以从第5壁85侧向第4壁84侧形成凹状的朝向而设置。根据上述结构,墨水注入部101被第7壁87、伸出部105、第3壁83和第1壁81包围。换言之,墨水注入部101设于第5壁85中被第7壁87、伸出部105、第3壁83和第1壁81包围的区域内。而且,凹部121具有墨水承接部的机能。墨水承接部例如可以承接从墨水注入部101中溢出的墨水或注入时滴下的墨水。如此,凹部121便具有作为承接墨水的墨水承接部的机能。在盒体61中,凹部123设于第6壁86的与凹部97侧相反的一侧。凹部123和凹部97隔着第6壁86排列在X轴方向上。此外,在盒体61中,凹部124设于第6壁86的与凹部98侧相反的一侧。凹部124和凹部98隔着第6壁86排列在X轴方向上。凹部123及凹部124分别以向与薄片部件63(图4)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凹状的朝向设置。凹部123和凹部124中的任一个均设于槽117内,隔着第12壁125排列在Z轴方向上。凹部123及凹部124可分别看作是加深了槽117的一部分中的深度而成的结构。如图5所示,一旦将薄片部件63接合于盒体61,则槽117被薄片部件63塞住,从而构成第2连通路73。而且,在第2连通路73中,凹部123形成为第1缓冲室74,凹部124形成为第2缓冲室75。在此,如上所述,凹部123及凹部124可分别看作是加深槽117的一部分中的深度而成的结构。因此,第1缓冲室74及第2缓冲室75可看作是加深第2连通路73的一部分中的深度而成的结构。因此,第1缓冲室74及第2缓冲室75各自在水平方向(XY平面)中的横截面积大于第2连通路73在水平方向(XY平面)中的横截面积。第1缓冲室74及第2缓冲室75各自在水平方向(XY平面)中的横截面积小于第3大气室72在水平方向(XY平面)中的横截面积。而且,第1缓冲室74及第2缓冲室75各自的容积小于第3大气室72的容积。如图5所示,在收容部65内设有多个支承部127。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2个支承部127。在下文中,在分别识别2个支承部127的情形时,将2个的支承部127分别表示为支承部127A及支承部127B。2个支承部127排列于X轴方向上。2个支承部127中支承部127A位于支承部127B的靠第3壁83一侧。2个支承部127分别将第2壁82、第3壁83、第4壁84及第5壁85互相隔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壁83与支承部127A之间的间隔、支承部127A与支承部127B之间的间隔和第2壁82与支承部127B之间的间隔设定为互相相等。根据该结构,可以在第3壁83与支承部127A之间、支承部127A与支承部127B之间及第2壁82与支承部127B之间相互同等地限制薄片部件63的变形。另外,在设有1个支承部127的结构中,第3壁83与支承部127之间的间隔和第2壁82与支承部127之间的间隔设定为互相相等。由此,可以在第3壁83与支承部127之间和第2壁82与支承部127之间同等地限制薄片部件63的变形。如图6所示,2个支承部127设于第1壁81,从第1壁81向薄片部件63(图4)侧、即向+Y轴方向侧突出。2个支承部127分别呈沿YZ平面延伸的板状。2个支承部172的从第1壁81的突出量设定为与第2壁82~第5壁85的从第1壁81的突出量相等。而且,在2个支承部127的每一个中,在与第1壁81侧相反的一侧、即薄片部件63(图4)侧的端部设有接合部64。薄片部件63也接合于2个支承部127中各自的接合部64。如以XZ平面横截墨水注入部101、供给口113及大气连通口115时的截面图即图7所示,墨水注入部101具有开口128和侧壁129。开口128为设于第5壁85的贯通孔。开口128也是墨水注入部101和收容部65交叉的交叉部。作为墨水注入部101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侧壁129向收容部65的内侧突出的结构。在侧壁129向收容部65的内侧突出的结构中,也将墨水注入部101和收容部65交叉的交叉部定义为开口128。凹部91通过作为贯通孔的开口128与凹部91的外侧连通。侧壁129设于第5壁85的与第4壁84侧相反的一侧,包围开口128的周围,形成墨水注入通路。侧壁129从第5壁85向与第4壁84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129向第1壁81及第3壁83各自的与第4壁84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利用侧壁129可以防止蓄积于凹部121的墨水流入开口128。另外,第1缓冲室74(图5)位于Z轴方向上较开口128更上方的位置。如从薄片部件63侧观察墨水罐9A时的侧面图即图8所示,在墨水罐9A中,墨水141收容于收容部65的内部。在图8中,为了简单易懂地表示结构,省略薄片部件63的图示,并且对接合部64画影线。收容部65内的墨水141被从供给口113供给至印刷头4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打印机1用于印刷的状态下,在供给口113上连接供给管43,并在墨水注入部101上加上盖143。凹部91内的墨水141通过中继单元49吸取到供给管43内,从而从供给口113到达印刷头47。随着使用印刷头47的印刷,收容部65内的墨水141被输送到印刷头47侧。因此,随着使用印刷头47的印刷,收容部65内的压力变得低于大气压。一旦收容部65内的压力变得低于大气压,则第3大气室72内的大气经由第2连通路73被输送至收容部65内。由此,容易将收容部65内的压力保持为大气压。另外,大气从大气连通口115依次经过第1大气室68、第2大气室69及第1连通路71而流入第3大气室72。根据上述内容,墨水罐9A内的墨水141被供给至印刷头47。一旦墨水罐9A中的收容部65内的墨水141被消耗,墨水141的残量变少,操作者可以从墨水注入部101向收容部65内补充新的墨水。如图9所示,第2连通路73可被划分为第1通路151、第2通路152、第3通路153、第4通路154、第5通路155和第6通路156。第1通路151以连通口106为起点,沿第5壁85、即沿X轴方向前往第3壁83。第1通路151为从连通口106至反转部161。反转部161为第2连通路73中流路朝向发生反转的部位。在反转部161中,流路的朝向从-X轴方向反转为+X轴方向。另外,在从大气连通口115至收容部65的大气路径中,以大气连通口115侧为上流侧,连通口107侧为下流侧。第2通路152从反转部161沿第1通路151的延伸方向,即沿X轴方向前往第7壁87。第2通路152为从反转部161至屈曲部162。屈曲部162为第2连通路73中流路的朝向发生弯曲的部位。在屈曲部162中,流路的朝向从+X轴方向弯曲至+Z轴方向。第3通路153从屈曲部162沿第7壁87,即沿Z轴方向前往第8壁88。第3通路153为从屈曲部162至屈曲部163。屈曲部163为第2连通路73中流路的朝向发生弯曲的部位。在屈曲部163中,流路的朝向从+Z轴方向弯曲至+X轴方向。第4通路154从屈曲部163沿第8壁88、即沿X轴方向前往第6壁86。在Z轴方向上,第4通路154位于较第3大气室72更上方的位置。第4通路154为从屈曲部163至屈曲部164。屈曲部164为第2连通路73中流路的朝向发生弯曲的部位。在屈曲部164中,流路的朝向从+X轴方向屈曲至-Z轴方向。第5通路155从屈曲部164沿第6壁86、即沿Z轴方向前往第4壁84。第5通路155为从屈曲部164至反转部165。如上所述,在Z轴方向上,第4通路154位于第3大气室72上方。即,第2连通路73的一部分位于第3大气室72上方。根据该结构,从收容部65流入第2连通路73内的墨水由于重力的作用难以上升至比第3大气室72更上方的位置。因此,从收容部65流入第2连通路73内的墨水难以到达第3大气室72。其结果是,容易防止从收容部65流入第2连通路73内的墨水从墨水罐9A中漏出。此外,在墨水罐9A中,第3通路153和第5通路155位于在X轴方向上隔着第3大气室72相反的两侧。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第3大气室72周围的空间,以包围第3大气室72的周围的方式形成第2连通路73,从而可以加长第2连通路73的路径。从使收容部65内的墨水的液体成分难以蒸发的观点或、使从收容部65流入第2连通路73内的墨水难以到达第3大气室72的观点等来看,优选加长第2连通路73的路径。反转部165为第2连通路73中流路的朝向发生反转的部位。在反转部165中,流路的朝向从-Z轴方向反转为+Z轴方向。第6通路156从反转部165沿第2壁82、即沿Z轴方向前往第5壁85。第6通路156从反转部165经过屈曲部166而到达连通口107。屈曲部166为第2连通路73中流路的朝向发生弯曲的部位。第2连通路73在屈曲部166内流路的朝向从+Z轴方向弯曲至-X轴方向,其后通过连通口107与收容部65内连通。第1缓冲室74及第2缓冲室75分别设于第2连通路73中的第5通路155。第1缓冲室74配置于Z轴方向上第9壁93和第8壁88之间。第2缓冲室75配置于Z轴方向上第5壁85和第9壁93之间。因此,在铅直方向上,第1缓冲室74位于较第2缓冲室75更上方的位置。另外,第1缓冲室74及第2缓冲室75的配置位置不限定于第5通路155。作为第1缓冲室74及第2缓冲室75的配置位置,可分别采用第1通路151~第6通路156的任一个部位。而且,作为第1缓冲室74及第2缓冲室75的配置位置,可分别采用反转部161、反转部165、屈曲部162、屈曲部163、屈曲部164、及屈曲部166中的任一个部位。连通口106位于第7壁87和第5壁85交叉的交叉部。从另一观点来看,连通口106位于铅直方向上第3大气室72的下端。连通口107位于第2壁82和第5壁85交叉的交叉部。从另一观点来看,连通口107位于铅直方向上收容部65的上端。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口107位于铅直方向上较第2缓冲室75更下方的位置。此外,连通口103位于第5壁85和第10壁94交叉的交叉部。从另一观点来看,连通口103位于铅直方向上第2大气室69的下端。连通口104位于第5壁85和第11壁95交叉的交叉部。从另一观点来看,连通口104位于铅直方向上第3大气室72的下端。在此,如图7所示,连通口107位于铅直方向上较上限标记28更上方的位置。上限标记28位于铅直方向上较第5壁85更下方的位置。因此,上限标记28位于铅直方向上较墨水注入部101的开口128更下方的位置。由此,容易防止操作者将墨水从墨水注入部101注入墨水罐9A内时,墨水超过上限标记28而到达开口128。因此,容易防止操作者将墨水从墨水注入部101注入墨水罐9A内时,墨水从墨水注入部101中溢出。在第1实施方式中,Z轴方向与和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应,收容部65与液体收容部相对应,墨水注入部101与液体注入部相对应,开口128与液体注入口相对应,第3大气室72与大气室相对应。而且,大气连通口115、第1大气室68、连通口102、第2大气室69及第1连通路71与大气导入部相对应。此外,第2连通路73与连通路相对应,第1缓冲室74及第2缓冲室75分别与贮留部相对应,盒体61与盒体部件相对应。而且,支承部127与肋状部相对应。而且,第2壁82及第3壁83与隔着肋状部相对的2个内壁相对应。此外,第3通路153及第5通路155的一方与第1部分相对应,第3通路153及第5通路155的另一方与第2部分相对应。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缓冲室74及第2缓冲室75设于第2连通路73。因此,例如,即使收容部65内的墨水经第2连通路73向第3大气室72侧逆流,也可以利用第1缓冲室74及第2缓冲室75捕捉墨水,因此容易防止收容部65内的墨水到达第3大气室72。由此,容易避免收容部65内的墨水从大气连通口115漏出至墨水罐9A外。另外,缓冲室的个数并不限定为第1缓冲室74及第2缓冲室75这2个。作为缓冲室的个数,也可以采用1个或3个以上。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缓冲室74及第2缓冲室75设于第2连通路73的第5通路155(图9)。在收容部65内的墨水经第2连通路73向第3大气室72侧逆流的情形下,在第5通路155中,逆流的墨水在Z轴方向上从下方向上方流动。该流向与大气从第3大气室72侧向收容部65侧的流向相反。如以YZ平面横截第1缓冲室74时的截面图即图10(A)所示,经第5通路155从下方向上方流动的墨水141从第1缓冲室74的下方向上方蓄积。因此,到达第1缓冲室74的墨水141的液位从第1缓冲室74的下方向上方上升。在此,例如,在从收容部65侧向第3大气室72侧逆流的墨水141在第5通路155中从上方向下方流动的情形下,逆流的墨水141从第1缓冲室74的上方向第1缓冲室74流动。此时,如图10(B)所示,可能会有墨水141无法到达第1缓冲室74的内部而通过了第1缓冲室74,或到达第1缓冲室74内的墨水141由于重力的作用从第1缓冲室74中流出的情形。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形,则第1缓冲室74的容量无法得到充分使用。针对这样的情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到达第1缓冲室74墨水141从第1缓冲室74的下方向上方蓄积,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第1缓冲室74的容量。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缓冲室74具有较第3大气室72的横截面积更小的横截面积,因此从第1缓冲室74的内壁到第2连通路73的水平方向上的距离较从第3大气室72的内壁到第2连通路73的水平方向上的距离更短。因此,第1缓冲室74内的墨水比流入第3大气室72内的墨水更容易到达第2连通路73。即,第1缓冲室74内的墨水比流入第3大气室72内的墨水更容易回到第2连通路73。由此,可以将残留于第1缓冲室74内的墨水的量降低至比残留于第3大气室72内的墨水的量更低。其结果是,在由第1缓冲室74可以捕捉的量的墨水从收容部65流出至第3大气室72侧的情形下,由于可以降低残留于第1缓冲室74的墨水的量,因此可以减少墨水的浪费。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第2缓冲室75的上流侧设有第1缓冲室74,因此可以利用第1缓冲室74捕捉从第2缓冲室75溢出的墨水。由此,更容易防止收容部65内的墨水到达第3大气室72,因此也更容易防止收容部65内的墨水从大气连通口115漏出至墨水罐9A外。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1缓冲室74位于Z轴方向上较开口128更上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例如,即使将墨水满满注入至开口128为止,由于墨水难以上升至较开口128更高的位置,因此容易避免第1缓冲室74被墨水充满。另外,为了容易地避免第1缓冲室74被墨水充满,第1缓冲室74的至少一部分可位于Z轴方向上较开口128更上方的位置。在此结构中,也可以容易地避免第1缓冲室74被墨水充满。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连通口107位于铅直方向上较上限标记28更上方的位置。因此,容易避免收容部65内的墨水到达连通口107。其结果是,由于容易防止收容部65内的墨水从连通口107流入第2连通路73内,因此容易防止收容部65内的墨水从大气连通口115漏出至墨水罐9A外。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连通口107位于铅直方向中收容部65的上端。因此,在使用打印机1的状态下,容易防止收容部65内的墨水从连通口107流入第2连通路73内。其结果是,容易防止收容部65内的墨水从大气连通口115漏出至墨水罐9A外。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2连通路73设有反转部165。第2连通路73在反转部165中自从铅直上方朝铅直下方的朝向反转为从铅直下方朝铅直上方的朝向。因此,在墨水从连通口107进入第2连通路73内的状态下,只要不改变墨水罐9A的姿势,则进入了第2连通路73的墨水难以越过反转部165逆流至第5通路155的上流侧。因此,更容易防止收容部65内的墨水到达第3大气室72。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收容部65内设有从盒体61的第1壁81向薄片部件63侧突出的支承部127。因此,例如,在向盒体61的第1壁81、即向收容部65的内侧推压薄片部件63时,可以利用支承部127支撑薄片部件63。由此,容易限制薄片部件63的弯曲。其结果是,例如,可以减少在向收容部65的内侧推压薄片部件63时的收容部65内容积的缩小。因此,例如,容易避免在向收容部65的内侧推压薄片部件63时,收容部65内的墨水从连通口107流入第2连通路73内。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收容部65内设有多个支承部127,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在向收容部65的内侧推压薄片部件63时收容部65内的容积的缩小。因此,例如,更容易避免在向收容部65的内侧推压薄片部件63时,收容部65内的墨水从连通口107流入第2连通路73内。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薄片部件63接合于设于支承部127的接合部64。因此,容易防止薄片部件63的移位。此外,例如,在收容部65内的压力变得高于大气压等时,可以减少收容部65内的容积的增大。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现了以盒体61及薄片部件63构成墨水罐9A的例子,但墨水罐9A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作为墨水罐9A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以多个部件构成盒体61的例子。作为以多个部件构成盒体61的例子,列举了以其他的部件构成盒体61的第1壁81的例子。进一步,作为以其他的部件构成盒体61的第1壁81的例子,列举了以与薄片部件63不同的薄片部件来构成第1壁81的例子。在此例子中,形成以薄片部件63和其他的薄片部件夹持盒体61的结构。根据该结构也可以构成墨水罐9A。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第1缓冲室74的深度如图11(A)所示,也可采用在Z轴方向上第1缓冲室74的下部侧形成较上部侧更浅的结构。在图11(A)所示的例子中,第1缓冲室74内设有倾斜部168。倾斜部168以从第1缓冲室74的上部侧向下部侧逐渐接近薄片部件63侧的朝向,即以从第1缓冲室74的上部侧到下部侧,第1缓冲室74的深度变浅的朝向倾斜。根据该结构,由于重力向第1缓冲室74的下部侧作用,蓄积于第1缓冲室74的墨水容易从第1缓冲室74的下部侧回到第2连通路73。此时,如果第1缓冲室74的深度为下部侧较上部侧更浅,则比起在第1缓冲室74的上部侧,在下部侧中第1缓冲室74内的墨水更容易接近第2连通路73。因此,容易将第1缓冲室74内的墨水从第1缓冲室74的上部侧向下部侧引导至第2连通路73。其结果是,容易使蓄积于第1缓冲室74的墨水回到第2连通路73。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残留于第1缓冲室74的墨水量,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墨水的浪费。另外,作为使第1缓冲室74的下部侧的深度较上部侧浅的方法,例如,如图11(B)所示,也可以采用使倾斜部168形成为阶梯状的方法。该结构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此外,在第2缓冲室75中也可采用设置倾斜部168的结构。如果第2缓冲室75也设有倾斜部168,则可以进一步降低残留于第2缓冲室75的墨水量,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墨水的浪费。另外,在图11(A)及图11(B)中分别表示了以YZ平面横截第1缓冲室74时的截面图。(第2实施方式)对第2实施方式中的墨水罐9B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附上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如图12所示,墨水罐9B具有盒体171和薄片部件63。盒体171由例如尼龙或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墨水罐9B具有接合盒体171和薄片部件63而成的结构。盒体171设有接合部64。在图12中,为了简单易懂地表示结构,对接合部64画了影线。盒体171的接合部64接合有薄片部件63。在本实施方式中,盒体171和薄片部件63通过熔敷接合在一起。如图13所示,墨水罐9B具有收容部181和连通部183。连通部183具有第1大气室184、第1连通路185、第2大气室186、第2连通路187和缓冲室188。墨水收容于收容部181内。另外,在图13中,如从薄片部件63侧观察到的墨水罐9B的状态所示,隔着薄片部件63图示了盒体171。收容部181、第1大气室184、第1连通路185、第2大气室186和第2连通路187被接合部64相互分隔。缓冲室188设于第2连通路187内。盒体171与盒体61同样具有第1壁81~第8壁88。进一步,盒体171具有第9壁191、第10壁192、第11壁193和第12壁194。第1大气室184、第1连通路185和第2大气室186配置于第5壁85的与收容部181侧相反的一侧。从薄片部件63侧平视第1壁81时,收容部181被第2壁82、第3壁83、第4壁84、第5壁85、第9壁191和第10壁192包围。此外,从薄片部件63侧平视第1壁81时,第1大气室184、第1连通路185和第2大气室186被第5壁85、第6壁86、第7壁87、第8壁88、第9壁191和第10壁192包围。应予说明,收容部181的第1壁81与第1大气室184及第2大气室186的第1壁81互为同一壁。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部181、第1大气室184和第2大气室186相互共有第1壁81。此外,盒体171设有墨水注入部101、供给口113及大气连通口115。墨水注入部101、供给口113、及大气连通口115的配置位置分别与第1实施方式的相同。如图14所示,第2壁82、第3壁83、第4壁84、第5壁85、第9壁191及第10壁192分别与第1壁81交叉。第2壁82和第3壁83设于在X轴方向上隔着第1壁81互相相对的位置。第4壁84和第5壁85设于在Z轴方向上隔着第1壁81互相相对的位置。第3壁83与第4壁84及第5壁85分别交叉。第9壁191位于第5壁85的与收容部181侧相反的一侧。即,第9壁191位于铅直方向上较第5壁85更上方的位置。第9壁191与第4壁84相对。第2壁82与第4壁84及第9壁191分别交叉。第10壁192位于第2壁82和第3壁83之间。第10壁192与第2壁82相对。第10壁192与第5壁85及第9壁191分别交叉。第2壁82、第3壁83、第4壁84、第5壁85、第9壁191和第10壁192从第1壁81向+Y轴方向突出。由此,以第1壁81为主壁,由从主壁向+Y轴方向延伸的第2壁82、第3壁83、第4壁84、第5壁85、第9壁191和第10壁192构成凹部201。凹部201以朝-Y轴方向形成凹状的朝向构成。凹部201向+Y轴方向,即向薄片部件63(图12)侧开口。换言之,凹部201设为向-Y轴方向,即向与薄片部件63(图12)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凹状的朝向。而且,一旦薄片部件63接合于盒体171,则凹部201被薄片部件63塞住,从而构成收容部181。另外,第1壁81~第8壁88、第9壁191及第10壁192分别不限于平坦的壁,也可为包含凹凸的壁。如图13所示,第6壁86从第9壁191向第9壁191的与第4壁84侧相反的一侧、即第9壁191的+Z轴方向侧突出。第7壁87从第5壁85向第5壁85的与第4壁84侧相反的一侧、即向第5壁85的+Z轴方向侧突出。第6壁86和第7壁87设于在X轴方向上隔着第1大气室184、第1连通路185、第2大气室186互相相对的位置。第8壁88设于在Z轴方向上隔着第1大气室184、第1连通路185和第2大气室186与第5壁85及第9壁191相对的位置。第6壁86与第9壁191及第8壁88分别交叉。第7壁87与第5壁85及第8壁88分别交叉。第6壁86与第7壁87之间设有第11壁193和第12壁194。在第1大气室184和第2大气室186之间在X轴方向上被第11壁193及第12壁194隔开。第11壁193设于第6壁86的靠第7壁87一侧,与第6壁86相对。第12壁194设于第7壁87的靠第6壁86一侧,与第7壁87相对。另外,第12壁194设于第11壁193的靠第7壁87一侧。如图14所示,第6壁86、第7壁87、第8壁88、第11壁193和第12壁194分别从第1壁81向+Y轴方向突出。利用从第1壁81向+Y轴方向延伸的第6壁86、第9壁191、第11壁193和第8壁88构成凹部202。此外,利用从第1壁81向+Y轴方向延伸的第5壁85、第7壁87、第8壁88、第12壁194构成凹部203。凹部202及凹部203分别向+Y轴方向,即向薄片部件63(图12)侧开口。换言之,凹部202及凹部203分别设为向-Y轴方向,即向与薄片部件63(图12)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凹状的朝向。而且,一旦薄片部件63接合于盒体171,则凹部202被薄片部件63塞住,从而构成第1大气室184。同样地,一旦薄片部件63接合于盒体171,则凹部203被薄片部件63塞住而构成第2大气室186。应予说明,第2壁82~第8壁88、第9壁191~第12壁194从第1壁81的突出量设定为互相相同。如图13所示,第1连通路185设于第11壁193和第12壁194之间,连通第1大气室184和第2大气室186。第2连通路187设于收容部181、第1大气室184、第1连通路185及第2大气室186的外侧。第2连通路187连通第2大气室186和收容部181。第11壁193设有连通口204。第1大气室184经连通口204与第1连通路185相通。此外,第12壁194设有连通口205。第2大气室186通过连通口205与第1连通路185相通。第1连通路185为蜿蜒状。第1大气室184通过第1连通路185蜿蜒通往第2大气室186。如图14所示,盒体171也设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伸出部105。在盒体171中第2连通路187也设于伸出部105。在盒体171中,伸出部105也具有部位105A、部位105B、部位105C和部位105D。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第2连通路187作为槽117被构成,该槽117设于伸出部105上,向与薄片部件63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凹状。如图13所示,第2连通路187具有连通口106和连通口107。连通口106为向第2大气室186的内侧开口的开口部。连通口107为向收容部181的内侧开口的开口部。第2大气室186从连通口106通过第2连通路187并经由连通口107而与收容部181相通。根据上述内容,收容部181通过第2连通路187、第2大气室186、第1连通路185、第1大气室184及大气连通口115而与墨水罐9B的外部相通。即,连通部183连通了大气连通口115和收容部181之间。从大气连通口115流入第1大气室184内的大气通过第1连通路185流入第2大气室186。而且,流入第2大气室186的大气通过第2连通路187流入收容部181内。如图14所示,在盒体171中,在第6壁86的与凹部202侧相反的一侧设有凹部206。凹部206和凹部202隔着第6壁86排列在X轴方向上。凹部206以向与薄片部件63(图12)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凹状的朝向设置。凹部206设于槽117内。凹部206可看作是加深了槽117的一部分中的深度而成的结构。如图13所示,一旦薄片部件63接合于盒体171,则槽117被薄片部件63塞住,从而构成第2连通路187。而且,在第2连通路187中,凹部206形成为缓冲室188。在此,缓冲室188在水平方向(XY平面)中的横截面积大于第2连通路187在水平方向(XY平面)中的横截面积。此外,缓冲室188在水平方向(XY平面)中的横截面积小于第2大气室186在水平方向(XY平面)中的横截面积。另外,在墨水罐9B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薄片部件63接合于2个支承部127各自的接合部64。在墨水罐9B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第3壁83和支承部127A的间隔、支承部127A和支承部127B的间隔、第2壁82和支承部127B的间隔被设定为互相相等。此外,在墨水罐9B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如图15所示,第2连通路187可被划分为第1通路151、第2通路152、第3通路153、第4通路154、第5通路155和第6通路156。此外,在墨水罐9B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反转部161及反转部165中,流路的朝向发生反转。而且,在屈曲部162、屈曲部163及屈曲部164中,流路的朝向发生弯曲。此外,在墨水罐9B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缓冲室188位于Z轴方向上较第5壁85更上方的位置。因此,在墨水罐9B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缓冲室188位于较墨水注入部101的开口128(图7)更上方的位置。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为了更容易避免缓冲室188被墨水充满,缓冲室188的至少一部分可位于Z轴方向上较开口128更上方的位置。在此结构中,也可以容易避免缓冲室188被墨水充满。缓冲室188设于第2连通路187中的第5通路155。缓冲室188配置于Z轴方向上第9壁191和第8壁88之间。应予说明,缓冲室188的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第5通路155。作为缓冲室188的配置位置,可采用第1通路151~第6通路156的任一个部位。此外,作为缓冲室188的配置位置,也可采用反转部161、反转部165、屈曲部162、屈曲部163、屈曲部164及屈曲部166中的任一个部位。在墨水罐9B中,连通口106位于第7壁87和第5壁85交叉的交叉部。从另一观点来看,连通口106位于铅直方向上第2大气室186的下端。连通口107位于第2壁82和第9壁191交叉的交叉部。从另一观点来看,连通口107位于铅直方向上收容部181的上端。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口107位于铅直方向上较缓冲室188更下方的位置。此外,连通口204位于第9壁191和第11壁193交叉的交叉部。从另一观点来看,连通口204位于铅直方向上第1大气室184的下端。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如图13所示,连通口107位于铅直方向上较上限标记28更上方的位置。上限标记28位于铅直方向上较第5壁85更下方的位置。因此,上限标记28位于铅直方向上较墨水注入部101的开口128更下方的位置。由此,在操作者将墨水从墨水注入部101注入墨水罐9B内时,容易避免墨水超过上限标记28而到达开口128。因此,在操作者将墨水从墨水注入部101注入墨水罐9B内时,容易避免墨水从墨水注入部101中溢出。如上所述,第9壁191位于第5壁85的与收容部181侧相反的一侧。即,第9壁191位于Z轴方向上较第5壁85更上方的位置。而且,连通口107位于第2壁82和第9壁191交叉的交叉部。因此,连通口107位于Z轴方向上较第5壁85更上方的位置。在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墨水注入部101的开口128(图7)设于第5壁85。因此,连通口107位于Z轴方向上较开口128(图7)更上方的位置。如图15中A部的放大图即图16所示,连通口205位于第5壁85和第12壁194交叉的交叉部的靠第8壁88一侧的位置。从另一观点来看,连通口205位于铅直方向上较第2大气室186的下端211更上方的位置。此外,在墨水罐9B中,连通口205位于第8壁88和第12壁194交叉的交叉部的靠第5壁85一侧的位置。从另一观点来看,连通口205位于铅直方向上较第2大气室186的上端213更下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口205位于从下端211仅往上尺寸H1的位置的上方。尺寸H1为连通口106在Z轴方向中的尺寸。此外,连通口205位于从上端213仅往下尺寸H2的位置的下方。尺寸H2为连通口205在Z轴方向中的尺寸。在第2实施方式中,Z轴方向与和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应,收容部181与液体收容部相对应,墨水注入部101与液体注入部相对应,开口128与液体注入口相对应,第2大气室186与大气室相对应,连通口107与连接口相对应。此外,大气连通口115、第1大气室184及第1连通路185与大气导入部相对应。此外,第2连通路187与连通路相对应,盒体171与盒体部件相对应。此外,第2壁82及第3壁83与隔着肋状部相对的2个内壁相对应。此外,第3通路153及第5通路155的一方与第1部分相对应,第3通路153及第5通路155的另一方与第2部分相对应。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连通口205位于较第2大气室186的下端211更上方(图16)的位置。因此,例如,容易避免墨水从收容部181经过第2连通路187而流入第2大气室186内时,流入第2大气室186内的墨水直接到达连通口205。即,容易使从收容部181经过第2连通路187流入第2大气室186内的墨水停留在第2大气室186内。其结果是,容易进一步避免收容部181内的墨水从大气连通口115漏出至墨水罐9B外。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连通口205位于较第2大气室186的上端213更下方的位置(图16)。因此,例如,在墨水从收容部181经过第2连通路187而流入第2大气室186内的状态下,墨水罐9B的上下朝向反转时,容易避免第2大气室186内的墨水直接到达连通口205。即,即使在墨水罐9B的上下朝向反转的状态下,也容易使从收容部181经过第2连通路187而流入第2大气室186内的墨水停留在第2大气室186内。其结果是,容易进一步避免收容部181内的墨水从大气连通口115漏出至墨水罐9B外。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连通口205位于从下端211仅上升尺寸H1的位置的上方。根据该结构,例如,容易避免墨水从收容部181经过第2连通路187而流入第2大气室186内时,流入第2大气室186内的墨水从连通口106沿着第5壁85直接到达连通口205。即,容易使从收容部181经过第2连通路187而流入第2大气室186内的墨水停留在第2大气室186内。其结果是,容易进一步避免收容部181内的墨水从大气连通口115漏出至墨水罐9B外。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连通口205位于较从上端213仅下降尺寸H2的位置更下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例如,在墨水从收容部181经过第2连通路187而流入第2大气室186内的状态下,在墨水罐9B的上下朝向反转时,容易避免第2大气室186内的墨水直接到达连通口205。即,即使在墨水罐9B的上下朝向反转的状态下,也容易使从收容部181经过第2连通路187而流入第2大气室186内的墨水停留在第2大气室186内。其结果是,容易进一步避免收容部181内的墨水从大气连通口115漏出至墨水罐9B外。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第9壁191位于第5壁85的靠第8壁88一侧。从其他的观点来看,第9壁191位于第5壁85的铅直上方。即,从第4壁84到第9壁191的高度高于从第4壁84到第5壁85的高度。第9壁191和第5壁85之间设有第10壁192。根据该结构,收容部181形成有凹部221。凹部221以向第5壁85的靠第8壁88一侧、即向第5壁85的+Z轴方向侧形成凹状的朝向而设置。而且,在凹部221中,连通口107设于与第10壁192相对的位置。因此,连通口107位于第5壁85的靠第9壁191一侧。从其他的观点来看,连通口107位于第5壁85的铅直上方。应予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凹部221与上方区域相对应。如上所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墨水注入部101的开口128(图7)设于第5壁85。因此,连通口107位于Z轴方向上较开口128(图7)更上方。根据该结构,收容部181内的墨水难以到达连通口107。因此,降低了收容部181内的墨水流入第2连通路187内的可能性。其结果是,由于可以降低收容部181内的墨水到达第2大气室186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降低收容部181内的墨水从第2大气室186经过第1连通路185及第1大气室184而漏出墨水罐9B外的可能性。此外,例如,如图17所示,在从墨水注入部101注入墨水时,墨水罐9B内的墨水的液面可能会到达第5壁85。一旦墨水的液面到达第5壁85,墨水将到达墨水注入部101的开口128。在墨水罐9B中,即使在这样的情形下,也能在凹部221内保持大气的空间。而且,如图18所示,注入后一旦加上盖143,则收容部181内的压力会变高,并且凹部221中墨水的液面会上升。在墨水罐9B中,即使发生了这样的情形,由于凹部221内存在大气的空间,因此上升的液面难以到达连通口107。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容易进一步防止收容部181内的墨水从连通口107流入第2连通路187内。其结果是,容易进一步防止收容部181内的墨水从大气连通口115漏出墨水罐9B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21的容积大于利用墨水注入部101的侧壁129所围成的空间中盖143嵌入的容积。由此,即使在利用侧壁129所围成的空间被墨水充满的状态下安装盖143,也可以利用凹部221的容积来捕捉被盖143压入收容部181内的墨水量。其结果是,即使侧壁129所围成的空间被墨水充满,收容部181内的墨水也难以到达连通口107。因此,容易进一步防止收容部181内的墨水从连通口107流入第2连通路187内。其结果是,容易进一步防止收容部181内的墨水从大气连通口115中漏出至墨水罐9B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以盒体171及薄片部件63构成墨水罐9B的例子,但墨水罐9B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作为墨水罐9B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以多个部件构成盒体171的例子。作为以多个部件构成盒体171的例子,列举了以其他的部件构成盒体171的第1壁81的例子。此外,作为以其他的部件构成盒体171的第1壁81的例子,列举了以与薄片部件63不同的薄片部件构成第1壁81的例子。在此例子中,形成以薄片部件63和其他的薄片部件夹持盒体171的结构。根据该结构也可构成墨水罐9B。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也可采用缓冲室188添加有如图11(A)或图11(B)中所示的倾斜部168的结构。根据该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由于可以进一步降低残留于缓冲室188的墨水量,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墨水的浪费。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多个墨水罐9并未内置于覆盖机构单元10的第1盒体3内。即,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多个墨水罐9配置于第1盒体3的外侧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将多个墨水罐9内置于第1盒体3内的结构。以下,关于将多个墨水罐9内置于盒体内的结构,以作为液体喷射装置一例的复合机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复合机500具有打印机503和扫描器单元505。在复合机500中,打印机503和扫描器单元505互相重合。在使用打印机503的状态下,扫描器单元505位于打印机503的铅直上方。应予说明,在图19中附有相互正交的坐标轴XYZ轴。对在此以后的示意图也根据需要附上XYZ轴。图19中的XYZ轴及图19以后的图中的XYZ轴以图1中的XYZ轴为准。此外,在复合机500中,对于与打印机1相同的结构,附上与打印机1中的符号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扫描器单元505为平板式(flat-head),具有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未图示)、原稿台和蓋子。扫描器单元505可以通过摄像元件将记录于用纸等媒介的图像等读取为图像数据。因此,扫描器单元505作为图像等的读取装置而发挥作用。如图20所示,扫描器单元505形成为可相对打印机503的盒体507旋转的结构。而且,扫描器单元505的原稿台的打印机503侧的面覆盖有打印机503的盒体507并具有作为打印机503的蓋子的机能。打印机503可利用作为液体一例的墨水而对印刷用纸等印刷媒介P进行印刷。如图21所示,打印机503具有盒体507和作为液体收容容器一例的多个墨水罐9。盒体507为构成打印机503的外壳的一体成形的部件,并收容有打印机503的机构单元511。多个墨水罐9被收容于盒体507内,并各自收容有供于印刷的墨水。在打印机503中设有4个墨水罐9。4个墨水罐9中的墨水的种类互不相同。在打印机503中,作为墨水的种类,采用了黑色、黄色、洋红和青色4种。而且,墨水的种类互不相同的4个墨水罐9各设有1个。此外,打印机503具有操作面板512。操作面板512上设有电源按钮513和其他的操作按钮514等。操作打印机503的操作者可以在与操作面板512相对的状态下,操作电源按钮513或操作按钮514。在打印机503中,以设有操作面板512的面为正面。在打印机503的正面上,盒体507上设有窗口部515。窗口部515具有透光性。而且,在与窗口部515重合的位置上设有上述4个墨水罐9。因此,操作者可以透过窗口部515辨认4个墨水罐9。在打印机503中,与各墨水罐9的窗口部515相对的部位具有透光性。从各墨水罐9的具有透光性的部位可以确认墨水罐9内的墨水。因此,操作者通过透过窗口部515确认4个墨水罐9,从而可以确认各墨水罐9中的墨水的量。在打印机503中,由于窗口部515设于打印机503的正面,因此操作者在面对操作面板512的状态下,可以透过窗口部515确认各墨水罐9。因此,操作者可以一边操作打印机503,一边掌握各墨水罐9中的墨水的余量。如表示机构单元511的立体图即图22所示,打印机503具有印刷部41和供给管43。印刷部41及供给管43分别具有与打印机1中的印刷部41及供给管43相同的结构。在打印机503中,与打印机1相同,媒介输送机构也通过利用来自未图示的发动机53的动力驱动输送辊51,从而沿Y轴方向输送印刷媒介P。此外,在打印机503中,与打印机1相同,印刷头输送机构将来自发动机53的动力通过同步齿形带55传递至托架45,借此沿X轴方向输送托架45。印刷头47搭载于托架45上。因此,可以利用印刷头输送机构通过托架45在X轴方向上输送印刷头47。一边利用媒介输送机构及印刷头输送机构改变印刷头47相对印刷媒介P的相对位置,一边从印刷头47中喷出墨水从而对印刷媒介P进行印刷。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为喷射、喷出或涂布并消耗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另外,作为从液体喷射装置中喷出的微量的液滴的液体形状,也包含了粒状、泪状、线状拖尾的形状。而且,这里所指的液体只要为可被液体喷射装置消耗的材料即可。例如,可为在液相状态下的物质,包括粘性较高或较低的液体、溶胶、凝胶水(gelwater)、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般的流体状物质。此外,不仅可为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还包括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体物组成的机能材料的粒子在溶剂内溶解、分散或混合而成的物质等。作为液体的代表例,除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墨水以外,也列举了液晶等。其中,墨水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水及油性墨水、以及胶状墨水(gelink)、热熔性墨水(hotmeltink)等各种液体组合物。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子,例如有对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电极材料或色材等材料的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上述电极材料或色材等材料用于制造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等。而且,也可为喷射在制造生物芯片(biochip)中所使用的生物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用作精密吸管的试样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此外,也可为利用精确定位(pinpoint)对时钟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也可为喷射用于对基板等进行蚀刻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符号说明1打印机、3第1盒体、5墨水罐单元、7第2盒体、9,9A,9B墨水罐、10机构单元、11排纸部、13正面、15上表面、17操作面板、18A电源按钮、18B操作按钮、19侧部、21窗口部、23正面、25上表面、27侧部、28上限标记、29下限标记、31安装螺钉、41印刷部、43供给管、45托架、47印刷头、49中继单元、51输送辊、53发动机、55同步齿形带、61盒体、63薄片部件、64接合部、65收容部、67连通部、68第1大气室、69第2大气室、71第1连通路、72第3大气室、73第2连通路、74第1缓冲室、75第2缓冲室、81第1壁、82第2壁、83第3壁、84第4壁、85第5壁、86第6壁、87第7壁、88第8壁、91凹部、93第9壁、94第10壁、95第11壁、97凹部、98凹部、99凹部、101墨水注入部、102,103,104连通口、105伸出部、105A,105B,105C,105D部位、106,107连通口、109凹部、111壁、113供给口、115大气连通口、117槽、121凹部、123凹部、124凹部、125第12壁、127,127A,127B支承部、128开口、129侧壁、141墨水、143盖、151第1通路、152第2通路、153第3通路、154第4通路、155第5通路、156第6通路、161反转部、162屈曲部、163屈曲部、164屈曲部、165反转部、166屈曲部、168倾斜部、171盒体、181收容部、183连通部、184第1大气室、185第1连通路、186第2大气室、187第2连通路、188缓冲室、191第9壁、192第10壁、193第11壁、194第12壁、201凹部、202凹部、203凹部、204连通口、205连通口、206凹部、211下端、213上端、221凹部、500复合机、503打印机、505扫描器单元、507盒体、511机构单元、512操作面板、513电源按钮、514操作按钮、515窗口部、P印刷媒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